廬江奎星樓

廬江奎星樓

奎星樓原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環碧公園西角,現址位於廬江縣城東新區,奎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亦稱“奎宿”。在古代中國神話中,奎星是主宰文章興衰之神。舊時各地多建奎星樓(閣),以宗祭祀,祈佑一地文章之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廬江奎星樓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
  • 類型:現代仿古建築
  • 建造時間:2010年8月
概述,歷史,

概述

廬江奎星樓,江淮名樓。經歷“三毀四建”的奎星樓,見證著廬江一代又一代人的求學、崇文之路。
盧榮景題匾盧榮景題匾
新建成的奎星樓位於廬江新城城東公園,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
此樓是2010年8月破土動工,歷時一年建成。新建奎星樓的設計遵從傳統形制和要求,參照該縣原奎星樓照片和有關文字資料進行設計,該樓總高度為27.68米,八角形三層攢尖式瓦頂,頂部木構件呈斗八形藻井,採用了宋元時期建築的一些元素和符號。
奎星樓正門在西邊,應合天上奎星方位。沿著台階拾級而上,站在奎星樓平座仰望,每層樓上正門都高掛著一塊題字匾額,一樓至三樓依次為“奎星樓”、“天開文運”、“仰止東山”。跨過紅門,步入一樓,室內陳列著兩塊漢白玉石碑,分別撰寫有《東門奎星樓碑記》、《文昌宮奎星樓記》、《重修奎星樓記》,及涵蓋有廬江歷代49位進士資料的《廬江縣歷代進士題名榜》。
順著木梯上到二樓,一塊殘碑靜靜地倚在牆角,碑上“樓”字清晰可見,透著歷史的滄桑。殘碑繫上世紀奎星樓拆除後剩下的僅有物件,彌足珍貴。登上三樓,得見奎星塑像真容。眼前奎星右手握一管朱筆,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隻大鰲的頭部,意為“獨占鰲頭”;左腳後揚,腳上是北斗七星,意為“魁星踢斗”。

歷史

廬江奎星樓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時任知縣李衍芳倡建,當時的奎星樓建於城北,在文昌宮後。鹹豐年初,太平軍攻打廬江,與駐守廬城的清軍先後3次爭奪戰,最後於鹹豐四年(1854)失守,太平軍侵占廬江城,奎星樓不幸毀於兵燹。同治七年(1868),廬江知縣黃光彬著手治理縣城的戰火創傷,再次倡建奎星樓。奈於資金困難,黃知縣便向時任廣西巡撫潘鼎新求援。得知家鄉要重建奎星樓,決定獨資捐建,並建議重新選址於文廟左側環碧園畔。建樓時,潘鼎新派員專程到江西豐城,聘請當年的樓台建築大師張玉峰主持,張因故遣子張小峰督建。張小峰則以廣東名樓惠山樓為藍本,歷時兩年建成。該樓高三丈二尺,三層六面,飛檐翹角,鈴鐸垂懸,筒瓦獸靈。樓的最上層朔有奎星點斗神像,一手執珠筆,一手直指腳下,寓意著腳下的這一方土地永遠文風昌盛。遊人登樓憑窗,遠可眺望冶父山勝景,近可俯瞰環碧園全景。
民國三年(1914),縣人在重新修葺時改樓頂的陶頂為錫頂。該頂高9尺,呈葫蘆狀,用錫672.5斤,由城內著名錫匠汪發明所鑄建。錫頂安裝後,陽光下,映襯塔身紅牆碧瓦,紫氣霞光,耀眼奪目。廬江奎星樓,被譽之為江淮名樓。
奎星樓舊照片奎星樓舊照片
此樓於“文革”中難免一劫。所幸的是,廬江縣政府早在2007年已將復建奎星樓列入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2010年,廬江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城東公園東南角、與新建的廬江中學相毗的黃金地段復建奎星樓。新建的奎星樓在廬江學子、企業家肖榮生的捐助下,總投資300萬元,於2010年8月破土動工,2011年7月竣工。
2011年8月8日上午10時,重建的奎星樓正式揭牌。重建的奎星樓總高度27.68米設計遵從傳統形制和要求,八角形三層攢尖式瓦頂,頂部木構件呈斗八形藻井,採用宋元時期某些建築元素和符號。同時,增加了平座以滿足觀賞功能,並依據環境特點,增加魁星閣的體量,成為城東公園的構圖中心和景觀中心。
為增加奎星樓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社會影響力,特請原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盧榮景題寫“奎星樓”匾額;請縣政府歷史文化顧問、安師大教授孫文光撰寫《重修奎星樓記》;同時將清代進士宋元徵《東門奎星樓碑記》和縣令黃光彬《文昌宮奎星樓記》制碑陳列;盡力蒐集了廬江歷代49位進士資料,製成《廬江縣歷代進士題名榜》;孫文光教授提供了廬江進士孫維祺“仰止東山”題匾;徵集同治年間修建的“奎星樓”原題殘碑一塊,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