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廬滁和道
- 所屬類別:行政劃分
中文名 安廬滁和道 所屬類別 行政劃分 清同治四年(1865)置,駐安慶府(安慶市),領安慶府、廬州府、滁州、和州;光緒三十四年(1908)裁。...
6年(1649年),直屬江南省,18年(1662年),隸江南左布政使司;聖祖康熙6年(1667年),屬安徽省;清穆宗同治4年(1865年),隸安徽省安廬滁和道。...
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行省安廬滁和道滁州。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直隸滁州。民國元年(1912年),來安縣直隸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屬安徽省淮泗道...
裁安廬滁和道,其原領的安慶府來屬。故本道改置分巡皖南道,領安慶府、徽州府、池州府、太平府、寧國府、廣德直隸州,治太平府蕪湖縣。皖南道帶兵備銜,兼關務...
同治四年六月(1865年7月),直隸和州屬安廬滁和道(治安慶府)。光緒三十四年五月(1908年6月),改屬皖北道(仍治今府城鎮)。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道、府;...
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廬州府改屬安徽省安廬滁和道(道治安慶府)。光緒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廬州府改屬皖北道,直至清亡。辛亥年農曆...
清初,全椒縣屬江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年),設安徽省,全椒縣屬之。後分屬安廬滁和道。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4月,全椒縣直屬安徽省。三年至十七年,屬淮泗...
[清](一八二七至一八八九)字敬堂,晚號補盫,江蘇常熟諸生。任安廬滁和道。自幼喜摹顏、褚字帖,家貧不能多得紙,磨巨磚以筆蘸水時習之,遂擅書名。更用...
1894年,兩薦卓異,以兩江總督曾國荃薦,署安徽安廬滁和道。1895年,任廣東惠潮嘉道。汕頭者,通商要衢也,奸人倚英領事為民暴,聯元裁以法,良善獲安。...
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行省安廬滁和道滁州。清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直隸滁州。民國元年(1912年)4月,廢州,來安縣直隸安徽省。民國3年6月,屬安徽...
乾隆八年(1753),屬安徽巡撫部院,安廬滁和道。宣統三年(1911),和州光復,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改和州為和縣,直屬省都督。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成立...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十三日,改屬廬鳳穎道。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甲午,舒城縣改屬安廬滁和道廬州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甲午,改屬皖北道。 鹹豐...
光緒三年,任安徽安廬滁和道。光緒五年,署安徽按察使。光緒六年,兼署安徽按察使。光緒九年,任浙江鹽運使。光緒十二年,任山東按察使。光緒十二年,任湖北按察使。...
府儲糧道、安徽省廬鳳道、安徽省廬鳳潁道、安徽省安廬滁和道、安徽省皖北道...1992年12月縣級滁州市改為地級滁州市,同時以滁州城關鎮、琅琊鄉、滁東鄉合併設...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巢縣屬廬州府,歸江南左布政使轄;康熙元年(公元1667年)改屬安徽省,後屬安廬滁和道轄。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巢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
(1667年),改屬安徽省;世宗雍正11年(1734年),屬廬鳳道,13年(1735年),改屬廬鳳潁道(仍治今府城鎮);穆宗同治4年(1865年),屬安廬滁和道。州治和(在今...
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布政使司廬州府;順治十八年(1661年),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廬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廬江縣屬安廬滁和道廬州...
乾隆八年(1753年),屬安徽巡撫部院,安廬滁和道。宣統三年(1911年),和州光復,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改和州為和縣,直屬省都督。...
清康熙九年(1670)廬州府屬廬鳳道(治鳳陽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廬州府改屬安廬滁和道(道治安慶府)。光緒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
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布政使司廬州府的合肥、廬江縣,順治十八年(1661)屬江南左布政司廬州府的合肥、廬江縣,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布政使司安廬滁和道廬州府...
清康熙九年(1670)廬州府屬廬鳳道(治鳳陽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廬州府改屬安廬滁和道(道治安慶府)。光緒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