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43年在江西聯合中學畢業。
1946年經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進入
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
費米教授。
1950年6月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天文系助理研究員,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
1953-1960年曆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的研究。三年後,29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他開闢了弱作用中的
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
1956年與楊振寧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
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198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費米物理講座教授。
1984年回國參加第十六屆中研院院士會議。
1986年出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並擔任北京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為李政道舉行六十大壽慶典。
1984年他獲得全校級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這一最高職稱,至今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他的興趣轉向高溫超導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陣,以及解
薛丁格方程的新途徑的研究。
1986年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
1986年任北京現代物理中心主任。
1988年任浙江現代物理中心主任。
1997年-2003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2018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人物軼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資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
北京大學、
復旦大學、
蘭州大學、
蘇州大學以及
上海交通大學(新增)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實乃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人物貢獻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
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1949年與
羅森布拉斯和
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
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
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
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
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與瑙恩伯合作,研究了無(靜止)質量的
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銷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
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
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範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數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主要論著
《粒子物理和場論引論》 | 《Birkhauser Boston Inc》 | 《宇稱不守恆三十年》 | 《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 |
《對稱,不對稱與粒子的世界》 | | 《Gordon and Breach》 | |
| | |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2016 | 中華文化人物 | 獲獎 |
2015 |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 獲獎 |
2000 | 紐約科學院獎 | 獲獎 |
1999 | 教皇保羅獎 | 獲獎 |
1986 | 義大利最高騎士勳章 | 獲獎 |
1979 | 伽利略獎 | 獲獎 |
1969 | 法國國家學院G. Bude獎 | 獲獎 |
1957 | 愛因斯坦科學獎 | 獲獎 |
1957 | 諾貝爾物理獎 | 獲獎 |
1994 | 和平科學獎 | 獲獎 |
1977 | 法國國家學院G. Bude獎 | 獲獎 |
1995 | 中國國際合作獎 | 獲獎 |
1997 | 紐約市科學獎 | 獲獎 |
人物評價
李政道的經歷表明,“物理”決不是他的生活方式的全部。藝術與祖國的歷史文化強烈地薰陶、感染、吸引著他,使他“在哲學與人文藝術領域,也有獨到的見解”,在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上造詣極深。(網易娛樂評)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十分廣闊,在
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體物理、流體力學、統計物理、
凝聚態物理、
廣義相對論等方面建樹頗多。“物理成了他的生方式”將物造性地提出新問題、新思想在科學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對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浪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