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南梁著名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

梁大通元年(527年),與領軍將軍曹仲宗、尋陽太守韋放會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僅率麾下200騎奔襲,破其前鋒,旋引還,與諸將連營而進,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魏軍築13壘,欲制梁軍。陳慶之領兵夜襲,陷其4壘,迫渦陽城主王緯出降。梁軍乘勝再戰,鼓譟強攻,擊潰其餘9壘,俘斬甚多。大通二年(528年)十月,為飆勇將軍,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次年四月,乘虛自銍縣(今宿州西南)至梁國(今河南商丘縣南),擊敗擁兵7萬、築壘9座相拒的魏將丘大千。旋於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大敗魏將元暉業2萬人。五月,引兵西進,連拔滎陽、虎牢二城,護送元顥入洛陽(今洛陽東北)。陳慶之以數千之眾,取32城,威震中原。後因北魏重兵進攻,慶之孤軍兵少,終遭慘敗,隻身潛返江南。中大通二年(530年),領兵圍魏懸瓠(今汝南),擊敗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又破魏行台孫騰等於楚城(今信陽北)。大同二年(536年),破東魏將領侯景,進號仁威將軍。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諡號“”。長子陳昭繼承他的爵位。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慶之
  • 字號:子云
  • 所處時代:南朝梁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
  • 出生時間:484年
  • 去世時間:539年
  • 主要成就:北伐北魏、攻取渦陽;威震中原
  • 官職:武威將軍、宣猛將軍、仁威將軍
  • 諡號:武
人物生平,庶族出身,中年領兵,征戰渦陽,北伐北魏,名將暮年,主要成就,政治成就,軍事成就,歷史評價,軼事典故,不善弓馬,酷愛下棋,親屬成員,文學形象,

人物生平

庶族出身

史書中並沒有記載陳慶之的出身,陳慶之可能是個庶族讀書人或者小官吏(蕭衍後來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寫“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的兒子。
天監元年(502年),蕭衍受禪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權,是為梁武帝。年僅十八歲的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期間散盡錢財,招集士人,常想有一天能夠為朝廷效力。後來又拜為奉朝請。

中年領兵

普通六年(525年)正月,陳慶之41歲始領兵,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投降南朝梁,並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回軍後,陳慶之任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並率2000人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同年五月,魏遣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2萬來拒,設定防禦工事。元延明先遣其將丘大千築壘,以切斷梁軍的進軍路線。陳慶之進逼其壘,梁軍一鼓便擊潰魏軍營壘。六月,蕭綜乘夜離開梁軍投降北魏。天亮後,梁軍找不到蕭綜,卻聽見魏軍在城外說:“汝豫章王昨夜已來,在我軍中,汝尚何為!”於是梁軍潰散了。魏軍進入彭城,乘勝追擊梁兵,重新奪取了之前被攻占的城池,一直到宿豫才返回。梁軍損失十之七八,只有陳慶之斬關夜退,所轄的部隊全部生還。
普通七年(526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陳慶之為假節、總知軍事。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李長鈞築兩城以拒之,陳慶之攻拔兩城。十一月,李憲力屈而降,陳慶之入據其城。此次作戰,梁軍共克52城,獲75000人。陳慶之轉為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

征戰渦陽

大通元年(527年)十月,陳慶之與領軍將軍曹仲宗聯合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同時,梁武帝蕭衍詔尋陽太守韋放領兵與曹仲宗等會師。時韋放軍營壘未立,北魏散騎常侍費穆率軍突然到達,韋放僅有200人,但士卒殊死奮戰,以一當十,終於把費穆軍擊退。魏孝明帝元詡復派將軍元昭率軍15萬(一說5萬)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渦陽城40里的駝澗。陳慶之意欲前往迎戰,但韋放認為:“敵人的前鋒部隊必然是精銳部隊,如果和他們戰鬥中勝利,也不足以成為功績,相反,如果戰鬥失利的話必然給我軍士氣造成不利影響,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以逸待勞,不如別去攻擊”。陳慶之卻說:“北魏的士兵從遠方而來。現在肯定已經疲憊不堪了。他們離我軍那么遠,必定對我軍不會有疑心,趁他們隊伍還未整齊,人員還沒聚集,應當挫其銳氣,出其不意,沒有不勝利的理由,況且我聽說敵人的營寨附近,樹林非常的茂盛,所以他們一定不會夜出,各位如果存在顧慮,那就讓我獨自領兵攻打他們吧。”於是陳慶之率麾下輕騎200人突襲元昭軍,破其前軍,魏軍震恐。。
陳慶之又乘勝與各軍連營西進,背靠渦陽與魏軍對峙,兩軍自春至冬,交戰上百次,將士勞苦不堪。這時,傳來魏軍在梁軍陣地後修築營壘的訊息,梁軍軍心有些動搖。曹仲宗等恐腹背受敵,欲撤軍。陳慶之聞後,立節仗于軍門,慷慨陳詞地說:“我們到來這裡,已經過了一年了。耗費的軍糧兵器巨大。士兵們沒有戰意,都想著退兵,怎么是為了功名?只是為了聚集在一起搶劫而已。我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需要等到敵人聚集到一起然後與之戰鬥。你們想要班師,我另有密詔,你們幾天想要班師違反密詔的話,便依據密詔處罰。”曹仲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當時魏軍建築了十三座城塞,想要以此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色掩護下,出動騎兵突擊魏軍,連克4個營壘。渦陽戍主王緯聞訊,以城降梁。其餘九城,兵甲猶盛。韋放在投降的魏軍中挑選30餘人予以釋放,讓他們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訊息。同時,陳慶之率軍隨釋放的魏軍士卒之後,擂鼓吶喊攻擊。在梁軍的凌厲攻勢下,魏軍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後潰敗。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3萬餘人。梁武帝詔令以渦陽之地設定西徐州。梁軍又乘勝進至城父。

北伐北魏

大通二年(528年),北魏發生內亂,鎮壓叛亂的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顥因本朝大亂而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元顥遂於渙水稱帝,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北伐梁軍從銍縣出發,攻克滎陽,來到了睢陽。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魏將丘大千率眾7萬分築九城,以抵禦梁軍。陳慶之率軍進攻,一日之內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顥進封陳慶之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時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2萬來援,進屯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部下在水面築壘,攻陷其城,全殲2萬,俘元暉業,租車7800輛。
梁軍直趨大梁,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今屬河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等地,以保衛京都洛陽。元顥攻占梁國後,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以拒梁軍。魏軍兵鋒甚銳,加上滎陽城堅,陳慶之攻之不克。時魏將上黨王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爾朱兆)領胡騎5000、騎將魯安率夏州步騎9000增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1萬,進據虎牢。魏軍總計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但被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而至,魏軍一時旗鼓相望。
這時滎陽城還沒有攻下,梁軍將士都感到恐慌,陳慶之解下馬鞍並且餵了馬,對將士們說:“我們到這裡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殺了無數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與我們都是仇敵。我們只有七千人,敵人有三十餘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當不會讓我們生存。我們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應該攻破他們的城壘,各位別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戰場。”於是親自擂鼓攻城,只是一次擊鼓,梁軍便全部都登上了城牆。勇士宋景休、魚天愍首先登上城牆,梁軍相繼而入,於是攻占了榮陽而且俘虜了楊昱。不久,元天穆等帶領軍隊圍城,陳慶之率三千精騎背城而戰,擊破了元天穆的圍攻,魯安在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都獨自逃跑了。陳慶之收繳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都不可勝計。陳慶之旋即進攻虎牢,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梁軍俘魏東中郎將辛纂
魏孝莊帝元子攸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元顥遂入洛陽,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顥入宮。元顥改元大赦,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不久,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四萬攻克大梁,並分遣王老生、費穆進據虎牢,刁宣、刁雙入梁、宋。陳慶之聞後,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費穆攻虎牢,在即將攻克的時候忽然聽說元天穆已經向北逃跑,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後繼之力,於是向陳慶之投降。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都攻占下來。梁武帝聞訊後,再次親書詔書進行嘉勉。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陳慶之又以七千之眾,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敵。
北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帶著從洛陽出逃的孝莊帝,連同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高歡以及鮮卑和蠕蠕的大軍,揮師洛陽。元顥據守洛陽六十五天。陳慶之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帶領自己的七千人渡過黃河,駐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軍展開鏖戰。陳慶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爾朱榮三天,損失慘重。爾朱榮用木頭做成木筏,從硤石渡河,與元顥戰於河橋,元顥大敗,元顥逃到臨潁,遇賊人被擒,洛陽失陷。陳慶之只好帶領手下的人馬開始向南梁撤退,爾朱榮親率大軍追擊。陳慶之在蒿高遇到了山洪爆發。正在渡河的梁軍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幸免於難。失去軍隊的陳慶之化妝為一個僧人躲過爾朱榮大軍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輾轉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衛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十二月,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時有妖僧自稱天子,當地豪強蔡伯龍也起兵與之相應,眾至三萬人,攻陷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鍾離太守單希寶被害。梁武帝詔令陳慶之前去征討,並親自臨白下城為其餞行。陳慶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斬蔡伯龍、僧強,傳首建康。

名將暮年

中大通二年(530年),梁武帝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餘如故。陳慶之到任後,遂圍懸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台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陳慶之隨即減免了義陽鎮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使江湘諸州得以休養生息。並開田六千頃,兩年之後,糧食充實。梁武帝為此經常嘉獎陳慶之。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安陸郡,置上明郡。
大同元年(535年)二月,陳慶之攻東魏,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交戰,因不利而還。
大同二年(536年)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夏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時值大寒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進號仁威將軍。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長子陳昭繼承他的職位。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在陳慶之坐鎮江淮期間,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邊境城市的生產,兩年的時間,邊境一帶府庫充足。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安陸郡,置上明郡。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

軍事成就

陳慶之出身庶族,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小,用兵靈活。陳慶之指揮藝術的最大特色是重視士氣,善於把握戰機,善於打運動戰。陳慶之不但在戰場上注重士氣的作用,在平時也注意士氣的積累。在滎陽之戰中,陳慶之的演講讓梁軍將士沒有了任何顧慮,於是梁軍在陳慶之指揮下“相率攻城”,創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有的戰例。陳慶之的戰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時愛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當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歷史評價

蕭衍:“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姚思廉梁書》:“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李延壽南史》:“陳慶之初同燕雀之游,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
呂祖謙:“陳慶之以東南之兵數千入中原,士馬強盛之地,大小數十戰,未嘗少挫,遂入洛陽。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然卒以敗歸,理亦宜然。何以言之?夫孤軍獨進,不能成功,自古皆然。”
郝經:“陳慶之乘魏之亂而納元顥,未幾而狼狽以歸。”
毛澤東:“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軼事典故

不善弓馬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

酷愛下棋

陳慶之自幼便跟隨蕭衍。蕭衍酷愛下棋,棋癮一上來可謂廢寢忘食,經常通宵達旦地和人對弈,其他人都筋疲力竭,唯獨陳慶之精力特別旺盛,只要蕭衍想下棋,他隨叫隨到,甚得蕭衍的歡心。

親屬成員

長子:陳昭。
五子:陳昕。

文學形象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小說《奔流》中,陳慶之為小說主角,為用兵天才和不敗名將,三百白騎取得了鍾離之戰勝利。
民國作家蔡東藩小說《南北史演義》中,陳慶之事跡與正史差別不大,但被作者形容為驍將,與史實上陳慶之儒將的形象有所出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