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不論腦中的腫瘤為良性或惡性,一旦在腦中壓迫到任何部分,都會造成人體不同功能的損傷。加上腦組織的複雜程度高過其他任何部位,更增添了治療上的困難,這也是腦癌棘手之處。腦癌又可分為原發性腦癌及由其他部位轉移至腦的轉移性癌症。發生在兒童身上者多為原發性腦癌,而一般來說,嚴重的肝癌、乳腺癌、肺癌等,最後擴散成腦癌的現象也很常見。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腦癌
- 所屬科室:外科 -
- 發病部位:頭部
- 主要症狀:頭痛、嘔吐
- 多發群體:所有人群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是
疾病簡介,臨床表現,顱內壓增高,局限性症狀,進行性症狀,病理生理,併發症,疾病轉移,顱內轉移,顱外轉移,診斷鑑別,檢查檢驗,鑑別診斷,護理措施,疾病治療,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飲食治療,疾病預防,相關研究,
疾病簡介
生長於顱內的腫瘤通稱為腦瘤,包括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原發性腦瘤依其生物特性又分良性和惡性。良性腦瘤生長緩慢,包膜較完整,不浸潤周圍組織及分化良好;惡性腦瘤生長較快,無包膜,界限不明顯,呈浸潤性生長,分化不良。無論良性或惡性,均能擠壓、推移正常腦組織,造成顱內壓升高,威脅人的生命。
近年來,顱內腫瘤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統計,顱內腫瘤約占全身腫瘤的5%,占兒童腫瘤的70%,而其它惡性腫瘤最終會有20-30%轉入顱內,由於其膨脹的浸潤性生長,在顱內一旦占據一定空間時,不論其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都勢必使顱內壓升高,壓迫腦組織,導致中樞神經損害,危及患者生命。
顱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20-50歲為最多見。少兒以顱後窩及中線腫瘤較多見,主要為髓母細胞瘤,顱咽管瘤及室管膜瘤。成人以大腦半球膠質瘤為最多見,如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等其次為腦膜瘤、垂體瘤及顱咽管瘤、神經纖維瘤、海綿狀血管瘤、膽脂瘤等。原發性顱內腫瘤發生率無明顯性別差異,男稍多於女。
臨床表現
視其病理類型,發生部位,主要速度之不同差異很大,然其同特徵有三:
顱內壓增高
顱內壓增高症狀約占90%以上腦瘤患者中出現,其表現為:
1、頭痛、噁心、嘔吐、頭痛多位於前額及顳部,為持續性頭痛陣發性加劇,常在早上頭痛更重,間歇期可以正常。
2、視乳頭水腫及視力減退。
局限性症狀
局部症狀與體徵:主要取決於腫瘤生長的部位,因此可以根據患者特有的症狀和體徵作出腫瘤的定位診斷。
1、大腦半球腫瘤的臨床症狀:
(3)錐體束損害症狀:表現為腫瘤對側半身或單一肢體力弱或癱瘓病理征陽性。
(4)感覺障礙:表現為腫瘤對側肢體的位置覺,兩點分辨覺,圖形覺、質料覺、實體覺的障礙。
3、松果體區腫瘤臨床症狀:
四疊體受壓迫症狀: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視障礙,瞳孔對光反應和調節反應障礙,耳鳴、耳聾;持物不穩,步態蹣跚,眼球水平震顫,肢體不全麻痹,兩側錐體束征;尿崩症,嗜睡,肥胖,全身發育停頓,男性可見性早熟。
4、顱後窩腫瘤的臨床症狀:
(1)小腦半球症狀:主要表現為患側肢體共濟失調,還可出現患側肌張力減弱或無張力,膝腱反射遲鈍,眼球水平震顫,有時也可出現垂直或旋轉性震顫。
(2)小腦蚓部症狀:主要表現為軀幹性和下肢遠端的共濟失調,行走時兩足分離過遠,步態蹣跚,或左右搖晃如醉漢。
(3)腦幹症狀:特徵的臨床表現為出現交叉性麻痹,如中腦病變多,表現為病變側動眼神經麻痹,橋腦病變,可表現為病變側眼球外展及面肌麻痹,同側面部感覺障礙以及聽覺障礙,延髓病變可出現同側舌肌麻痹、咽喉麻痹、舌後1/3味覺消失等。
進行性症狀
腫瘤早期有時不會出現壓迫症狀,隨著瘤體的增大,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壓迫症狀,根據腫瘤生長部位及惡性程度、腫瘤增長的速度、症狀進展程度亦有快有慢。
病理生理
長期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因素造成體質酸化,人體整體的機能下降,引起腎虛,肝腎同源,腎虛肝亦虛,進而引起上焦代謝循環變慢,阻塞腦動脈,血氣凝滯。這時一些腦部寄生蟲,病毒就大量繁殖,造成腦部嚴重損傷。
腦組織液酸化,腦細胞處於酸性體液中,進而形成腦細胞溶氧量下降,造成細胞的活性下降,代謝循環減慢,下降到正常值的65%時,正常細胞就無法生存,但也有不惜改變染色體採取主動變異的細胞,細胞的表型發生改變,腫瘤性狀得以表達,這些細胞迅速擴增,從而形成真正的腫瘤實體。
另外,還有因體質酸化身體發生其他組織的癌變,又因腦部機能下降,腦部組織液酸化,癌細胞趁虛而入,造成了腦瘤。
併發症
局部症狀亦稱定位症狀,由於膠質瘤所在部位的不同,其所產生的局部症狀亦異。臨床可根據其表現,結合其他判斷腫瘤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病灶症狀,即腫瘤直接壓迫刺激或破壞腦組織或顱神經的結果,具有定位價值。但以發病初期出現最有診斷意義。在晚期,由於其他部位的腦組織及顱神經受壓迫、水腫及牽扯等間接影響,而出現一些腫瘤的鄰近症狀和遠隔症狀。前者是因腫瘤附近的腦或顱神經受壓所致。如小腦腫瘤出現橋腦、延髓症狀;顳葉腫瘤出現第Ⅲ、Ⅳ顱神經障礙;外側裂腫瘤出現偏癱等。以上症狀的發生,與腫瘤壓迫、腦組織移位或腦血液循環障礙等有關。遠隔症狀是在腫瘤遠隔部位的腦神經的功能障礙,如顱後窩腫瘤,因腦積水影響額、顳、頂葉,可出現視、聽幻覺或癲癇。又如顱內壓增高時,由於第三腦室擴大亦可出現雙顳側偏盲和蝶鞍擴大等。
疾病轉移
腦癌的惡性程度與轉移沒有明顯的相關,腦癌轉移以顱內轉移為主,顱外轉移較少見。
顱內轉移
又稱種植性轉移,產生這種轉移的條件是腫瘤富於瘤細胞而較少間質,因此瘤細胞容易脫落;或因瘤組織暴露於腦脊液的通路內,脫落的細胞要被帶至遠處或沉積於是腦室壁上。符合以上條件的腫瘤有第四腦室的髓母細胞瘤和腦室壁上的室管膜母細胞瘤。此外,脈絡叢乳頭狀瘤及突入腦室的其他膠質瘤亦見有報導。有時腫瘤並不接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但手術、特別是腫瘤活檢或部分切除,可使瘤細胞脫落而散布於蛛網膜下腔,增加這種轉移的機會。轉移結節大多位於顱底各腦池及脊髓蛛網膜下腔。
顱外轉移
一般較少見,主要原因是機體的循環系統內具有較強的排斥游離的腦瘤細胞的能力,同時顱內又缺乏賴以轉移的淋巴管道。另外顱內腫瘤大多數要求較高的生長環境與條件,轉移至顱外後常因不能適應環境而需要較長時間的潛伏期才能發病。而顱內腫瘤病人的生存期短,在轉移灶尚未被發現前就可因顱內壓增高或因危及生命中樞而死亡。但這些妨礙顱外轉移的條件可隨著治療的不斷進步而消失。首先顱內腫瘤經手術摘除及綜合治療後,病人的生命得到延長;另外手術中接觸硬腦膜、頭皮及顱外軟組織機會大為增加,有時甚至發生瘤細胞直接進入開放的淋巴管與血管腔內、使術後腫瘤在硬腦膜與顱外組織上復發的機會增多,而這些組織中的淋巴道為腫瘤的更遠處轉移提供了途徑。文獻報導過的顱外轉移大多發生於手術後,甚至在有人認為手術是腦瘤顱外轉移的必要條件。但也有自發的轉移,特別是分腫瘤具有較大的浸潤性,能穿越硬腦膜而侵入顱外組織時。文獻報導過能向顱外轉移的腫瘤有膠質瘤、腦膜瘤、原發性肉瘤等。在膠質瘤中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為最多,占1/3,其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膠質瘤、星形細胞瘤及未分化膠質瘤。腦膜瘤轉移以血供較豐富的血管母細胞瘤以上皮細胞型為最多。幾乎身體各處都可發生轉移灶,但最多見的部位是肺及胸膜,占33%;頸及縱隔淋巴結占22%;肝14%,脊柱及骨髓系統占9%,腎占6%,其他少見部位有心臟、卵巢、 子宮、膀胱、腮腺、甲狀腺、胸腺、腎上腺、胃、結腸、頭皮、腹膜等。
診斷鑑別
檢查檢驗
在日常生活中,定期去體檢,時常注意自己的身體有無腦癌的徵兆,如果有一些反應就要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不適。要確診是不是腦癌需要到醫院去做具體的檢查,看自己的血檢指標,CEA,CA125,做核磁共振等檢查確診。
1、眼底檢查:觀察有否視神經乳頭水腫b視神經乳頭水腫是顱內壓增高的體徵,與頭痛、嘔吐並稱為顱內壓增高的“三證”,但僅見於四分之一患者,所以不能簡單地以眼檢查陰性而排除腦瘤的可能。
2、頭顱X線攝片:有助於了解有無顱內壓增高,顱骨的局部破壞或增生,蝶鞍有無擴大,松果體鈣化的移位及腦瘤內病理性鈣化等,對定位、定性診斷都有幫助,但x線攝片的陽性率不足三分之一,故不能因攝片陰性而排除腦瘤。
3、腦電圖檢查:對大腦半球生長快的腦瘤具有定位價值,可看到病側的波幅降低,頻率減慢,但對中線的、半球深部和幕下的腦瘤診斷幫助不大。70年代後發展的腦電地形圖可以圖形的方式顯示顱內病變的部位和範圍,對腦瘤的診斷比常規腦電圖敏感,其主要表現為腫瘤區及腫瘤區周圍的慢波功率異常,不失為CT檢查前的一種有效的篩選方法。
4、腦部CT檢查:對腦瘤的檢出率可達90%以上,對病變大小、形態、數目、位置、密度和性質易於顯示,且解剖關係明確,是腦瘤的主要診斷方法。
5、磁共振顯像(MRI): 顯示出絕大多數的顱內腫瘤及瘤周水腫,可精確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態。它是CT的一個重要附加檢查手段,特別是對緊靠骨的顱底、腦幹的腫瘤,如天幕上良性星形細胞瘤可顯示自質異常,彌補了CT無異常發現的漏診,因此,MRI更適於早期診斷。
6、生化測定;對垂體瘤病人,尤其是垂體前葉激素分泌過多的病人,可通過血生化檢查而予以證實。可分別檢測泌乳素、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以明確垂體病性質,其中以泌乳素瘤最常見,約占50%,其次是生長激素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
腦瘤的診斷,以往主要依賴於臨床症狀、體徵、神經系統檢查、x線頭顱攝片的陽性結果,採用頭顱CT檢查或磁共振成像,其檢出率在90%以上,可高達99.7%,有助於本病的早期發現。診斷腦瘤必須包括定位診斷和定性診斷,才能綜合判斷,決定有效的治療措施。
鑑別診斷
護理措施
一 、心理護理:多數病人在正常生活、工作中忽然受傷或者由於疾病所致偏癱等,這類病人的心理變化常表現為抑鬱、憤怒、內疚,悔恨造成的本人及家庭悲劇。病人由於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對個人生活、婚姻、工作、前途等會有許多顧慮。因此家屬要對她進行關心、安慰和鼓勵,使其正確對待疾病、正確對待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對前途樹立信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堅強的毅力配合各項康復治療護理工作。
二 、肢體功能鍛鍊:出現偏癱、臥床期間,家屬協助作肢體被動功能鍛鍊。病情康復後鼓勵作主動活動,如作站立練習。開始在有依靠下站立,如背靠牆、扶拐杖等,同時指導坐站練習、登台階練習以改善下肢肌力。隨著病情改善,從開始無依靠站立,逐漸過渡到步行。患側上肢主要做各關節的主動練習,加強掌指關節活動與拇指的對指練習,以促進手功能順利康復。
三 、語言康復練習:首先要給患者足夠的自信心,要有耐性,從簡單的單音、雙音到句子,每進步一點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多在她身邊回憶往事,多談一談開心事情,要象大人哄小孩子一樣對待她們,要有愛心並有尊重的意願,使她們愉快地生活好每一天。
四 、生活自理能力練習:肢體乏力的病人,盼望獲得獨立生活。家屬引導病人練習各種捏握方法,進而學習使用梳子、刷子,練習自己洗臉、洗澡、用手攝取食物等,使病人獲得歸屬和感情上滿足、以及生活自理的滿足感。
疾病治療
手術治療
對於良性腫瘤,採用手術完全切除的機率較高,病人的存活率也較高,如大腦或小腦星狀細胞瘤、蝶鞍顱咽管瘤、腦室脈絡叢瘤等,不需進行放射線或化學藥物治療,復發機率低,但需定期做CT或MRI復檢。未能以手術全部切除的殘餘的良性瘤可視情況予以觀察追蹤、或隨即使用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初發性腦瘤病人的存活率與腫瘤的類型及病人的年齡和生理機能有相當大的關聯性,這些因素將會影響病人選擇治療的模式。
化學治療
癌症的化學治療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是由於腦部血腦屏障(BBB)的特殊結構,腦瘤的化學治療仍受到許多限制,任何化療藥物只能通過藥物的脂溶性通過血管內膜細胞,進而進入腫瘤細胞產生作用,這樣的模式影響了藥物作用的速度與效率。
在新型治療腦瘤的化療藥物研發方面,有了新的進展。一種是口服藥物「Temozolomide 」,另一則是於手術時直接植入的藥物晶片「Gliadel (BCNU) 」。
Gliadel (美國百博醫藥) 美國FDA於1996年批准Guilford公司研發,以BCNU為活性成分,聚苯丙生20為釋放基質,製成植入藥物晶片Gliadel,治療復發性惡性腦瘤的申請,可在手術後,將藥物直接放置於復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之腦組織中,讓藥物緩慢釋放,進行持續性化學治療。經過多年多中心臨床試驗,FDA於2003年加大其治療適應症,批准Gliadel用於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治療,據文獻報導,Gliadel可延長原發性及復發性惡性腦瘤患者的中間存活期。
該治療方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給藥方式及釋放系統。在外科手術過程中,先將腫瘤組織切除,留下一個小空腔,然後植入這種定期釋放的晶片。這些晶片會在2~3周之內慢慢地分解、融化,釋放出的藥物可直接進入腫瘤區,殺死那些在外科手術中沒有切除乾淨的腫瘤細胞,並且能在不損害其它組織的情況下使病變局部能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延緩了疾病的進展。
美國癌症中心聯盟(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針對惡性腦瘤的最新治療原則中指出,原發及復發惡性腦瘤患者皆可予以手術切除腫瘤時同時置入Gliadel(BCNU),術後輔以放射線治療或Temozolomide等化療藥物治療,據文獻報導,採用此治療模式可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中位數。
放射治療
放射線治療是利用放射線或者γ射線、高速中子射線對腫瘤細胞進行殺滅,簡稱放療。
2008年由Texas出版,Anderson Cancer Center研究指出病人接受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手術(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和全腦放射治療(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 WBRT)對於病人學習和記憶的損傷有較大的副作用和風險性。
飲食治療
我們治療癌症所採取的方法手術和化療為什麼沒有真正的治癒癌症,減輕患者的痛苦呢,人們最終沒有得到康復的真正原因就是體液是酸化的,酸性體液不改變癌細胞也就不會死亡,這就是因為做了手術和化療後癌細胞再度轉移和復發的原因。要治療癌症還得從改善自身的體質開始,從源頭上餓死癌細胞。
疾病預防
2、不要過多地吃鹹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
3、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4、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多在陽光下運動,多出汗可將體內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避免形成酸性體質。
5、生活要規律,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各種癌症疾病遠離自己。
7, 不要食用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如蘇丹紅等。
相關研究
最近美國科學家通過實驗驚奇地發現,經過基因工程改變的常見感冒病毒居然可以溜進老鼠的腦癌細胞里,並將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腦癌殺死。這一科學發現震驚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美國科學家表示要儘快將這種抗癌方法用於治療腦癌患者。
參加此項實驗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從未看到過能夠產生如此震撼效果的動物實驗。如果這種抗癌方法最終能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話,這將成為第一種能夠治癒惡性膠質腦腫瘤的方法。在美國,每年有1.8萬人被確診患有腦癌,其中有1.3萬人會因為得不到有效治療而很快死亡,而在這些死亡者中約有一半患的是惡性膠質腦腫瘤。患有這種腦癌的患者一般只能存活一年。
研究人員對一種叫做腺病毒的常見感冒病毒進行了基因改造,將其弱化到不會影響健康細胞的程度,然後給它安上了一把能夠打開癌細胞大門的“鑰匙”。研究人員將這種轉基因病毒注入到被注有惡性膠質腦腫瘤細胞的老鼠大腦里,結果出現了60%的治癒率,這些被治癒的老鼠存活了140天。之後,研究人員將其大腦取出,發現已無腦癌細胞。研究人員表示,在以前,老鼠被注射人腦癌細胞後通常會在20天內死亡。
之所以採用腺病毒是因為這種病毒十分容易感染人體細胞。當解釋為何這種轉基因病毒只達到了60%的治癒率時,研究人員表示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因為某些老鼠大腦里的人腦癌細胞出現了大量繁殖的情況,達到了癌細胞的增長速度比病毒複製速度還要快的程度,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病毒未被有效地注入到某些老鼠的大腦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