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動脈起自
心臟 ,不斷分支,口徑漸細,管壁漸薄,最後分成大量的毛細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組織和細胞間。毛細血管再匯合,逐級形成
靜脈 ,最後返回心臟。動脈和靜脈是輸送血液的管道,毛細血管是血液與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動脈與靜脈通過心臟連通,全身血管構成封閉式管道。人體內血管分布常具有對稱性,並與機能相適應,大的血管走向多與身體長軸平行,並與神經一起被
結締組織 膜包裹成血管
神經束 。
血管 血管 是生物運送血液的管道,依運輸方向可分為動脈(Artery)、
靜脈 (Vein)與
毛細血管 (Capillary)。動脈從
心臟 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靜脈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微血管則連線動脈與靜脈,是血液與組織間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各種生物擁有的血管型態各不相同。
開放式循環 (Open circulation)生物,如昆蟲,只有動脈。血液自動脈流出直接接觸身體組織,再由心臟上的開孔回收血液。閉鎖式循環(Closed circulation)生物,如
哺乳類 、鳥類、
爬蟲類 、魚類,則由動脈連線毛細血管再接至靜脈,最後回歸心臟。
血管示意圖 功能特點 主動脈 和
大動脈 的管壁較厚,含有豐富的
彈性纖維 ,具有可擴張性和彈性。左心室射血時,動脈內的壓力升高,一方面推動動脈內的血液向前流動;另一方面,使主動脈和大動脈被動擴張,容積增大。左心室不再射血,後
主動脈瓣 關閉,但擴張的
主動脈 和大動脈可以發生彈性回縮,把在
射血期 多容納的那部分血液繼續向外周方向推動,故主動脈和大動脈具有可擴張性和彈性作用,可以將左心室收縮時產生的能量、暫時以勢能的形式貯存,故它們被稱為
彈性貯器血管 。隨著動脈分支變細,管壁逐漸變薄,彈性纖維逐漸減少,而
平滑肌 的成分逐漸增多。
小動脈 和微動脈口徑較小,且管壁又含有豐富的平滑肌,通過平滑肌的舒縮活動很容易使血管口徑發生改變,從而改變血流的
阻力 。血液在血管系統中流動時所受到的總的阻力,大部分發生在小動脈,特別是微動脈。因此,稱它們為
阻力血管 。小動脈和微動脈收縮和舒張,可顯著地影響器官和組織中的
血流量 。正常血壓的維持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外周血管小動脈和微動脈對血流產生的阻力,即
外周阻力 。又因它們位於毛細血管之前,所以又叫毛細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各類血管中,毛細血管的口徑最小,數量最多,總的橫截面積最大,
血流速度 最慢,管壁最薄,僅由單層
內皮細胞 和
基膜 組成,通透性很好,有利於血液與組織進行物質交換,故毛細血管被稱為交換血管。毛細血管匯合成
微靜脈 ,管壁又逐漸出現平滑肌。到小靜脈,管壁已有完整平滑肌層.微靜脈和小靜脈的平滑肌舒縮,同樣可以改變血管的口徑和血流的阻力。故將它們稱為毛細血管後阻力血管。靜脈和相應的動脈相比,數量大,口徑大,管壁薄,易擴張。通常安靜時,
靜脈 內容納60-70%的循環血量,故又叫
容量血管 。
血管 血管趣聞
每平方人體皮膚包含19英尺血管,血管總長62000英里(1英里=1.61千米)以上,如果全部首尾相接,大概可以繞地球2.5圈。
生命循環 血管系 由起於心室的動脈系和回流於
心房 的靜脈系以及連線於動、靜脈之間的網狀的毛細血管所組成。血液由心室射出,經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再環流入心房,循環不已,根據循環途徑的不同,可分為大(體)循環和小(肺)循環兩種。大循環起始於左心室,
左心室 收縮將富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
動脈血 泵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分支到達全身各部組織的毛細血管,與
組織細胞 進行
物質交換 ,即血中的
氧氣 和營養物質為組織細胞所吸收,組織細胞的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等進入血液,形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匯合成上、下腔靜脈注入
右心房 。
血管 而
小循環 則起於
右心室 ,右心室收縮時,將大循環回流的血液(含代射產物及二氧化碳的靜脈血)泵入
肺動脈 ,經肺動脈的各級分支到達
肺泡 周圍的毛細血管網,通過
毛細血管壁 和肺泡壁與肺泡內的空氣進行
氣體交換 ,即排出二氧化碳,攝入氧氣,使血液變為富含氧氣的動脈血,再經肺靜脈回流於
左心房 。
動脈Artery是由心室發出的血管,在行程中斷分支,形成大、中、小動脈。動脈由於承受較大的壓力,管壁較厚,管腔斷面呈圓形。動脈壁由
內膜 、中膜和
外膜 構成,內膜的表面,由
單層扁平上皮 (
內皮 )構成光滑的腔面,外膜為結締組織,大動脈的中膜富含彈力纖維,當心臟收縮射血時,大動脈管壁擴張,當心室舒張時,管壁彈性回縮,繼續推動血液;中、小動脈,特別是小動脈的中膜,平滑肌較發達。在神經支配下收縮和舒張,以維持和
調節血壓 以及調節其分布區域的血流量。
靜脈vein是引導血液回心的血管,小靜脈起於毛細血管網,行程中逐漸匯成中靜脈、大靜脈,最後開口於心房。靜脈因所承受壓力小,故管壁薄、平滑肌和彈力纖維均較少,彈性和收縮性均較弱,管腔在斷面上呈扁橢圓形。靜脈的數目較動脈多,由於走行的
部位 不同,頭頸、
軀幹 、四肢的靜脈有深、淺之分,
深靜脈 與同名的動脈伴行,在
肢體 的中間段及遠側段,一條動脈有兩條靜脈與之伴行。
淺靜脈 走行於
皮下組織 中。靜脈間的吻合較豐富。
靜脈壁 的結構也可分為內、中、外膜,在大多數的靜脈其內膜反折,形成半月形的
靜脈瓣 ,以保障血液的向心回流。毛細血管Capillaries是連線於動、靜脈之間的極細微的血管網,直徑僅7-9μm、管壁菲薄,主要由一層內皮細胞構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血液在毛細血管網中流速緩慢,有利於組織細胞和血液間的物質交換。
小循環結構
小循環的血管 (一)肺動脈
小循環結構圖 肺動脈Pulmonaryartery起於右心室,為一短乾,在主動脈之前向左上後方斜行,在
主動脈弓 下方分為左、右肺動脈,經肺門入肺,隨支氣管的分支而分支,在肺泡壁的周圍,形成稠密的毛細血管網。
(二)肺靜脈
肺靜脈Pulmonaryveins的屬支起於肺內毛細血管,逐級匯成較大的
靜脈 ,最後,左、右肺各匯成兩條
肺靜脈 ,注入左心房。
動脈血管 動脈 是運送血液離開心的血管,從心室發出後,反覆分支,越分越細,最後移行於
毛細血管 。動脈管壁較厚,能承受較大的壓力。體動脈中的血液含有較多的氧氣,血色鮮紅。
肺動脈 中的血液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血色暗紅。
大動脈 管壁彈性纖維較多,有較大的彈性,心室射血時管壁擴張,心室舒張時管壁回縮,促使血液繼續向前流動。中、小動脈,特別是
小動脈 管壁的平滑肌較發達,可在神經體液調節下收縮或舒張,以改變管腔和大小,影響局部血流阻力。血液的流速快。
⑴ 主動脈:Aorta是大循環中的動脈主幹,全程可分為三段,即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降主動脈又可再分為胸主動脈和
腹主動脈 。升主動脈,起自左心室,在起始部發出左、右冠狀動脈營養心臟壁。主動脈弓,是升主動脈的直接延續,在右側第二
胸肋關節 後方,呈弓形向左後方彎曲,到第4胸椎椎體的左側移行為胸主動脈。在主動脈弓的凸側,自右向左發出
頭臂乾 、左側頸總動脈和左側
鎖骨下動脈 。胸主動脈,是主動脈弓的直接延續,沿脊柱前方下降,穿過
膈肌 主動脈裂孔 移行為腹主動脈。腹主動脈,是胸主動脈的延續,沿脊柱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平面分為左、右髂總動脈而終。
血管
⑵ 頭頸部的動脈:頭頸部的動脈主要來源於頸總動脈,少部分的分支從鎖骨下動脈發出。左側頸總動脈直接發自主動脈弓,右側者起於頭臂乾。起始後沿氣管和食管的外側上升,至
甲狀軟骨 上緣平面分為
頸內動脈 和頸外動脈兩支。頸內動脈經顱底的頸動脈管入顱,分布於腦和
視器 。頸外動脈,上行至
下頜 頸處分為顳淺動脈和
上頜動脈 兩個終支。沿途的主要分支有
甲狀腺 上動脈、舌動脈和面動脈等,分布於甲狀腺、喉及頭面部的淺、深層結構。
⑶ 上肢的動脈:上肢動脈的主幹是
鎖骨 下動脈。左鎖骨下動脈,直接起於主動脈弓,右鎖骨下動脈起於頭臂乾,起始後經
胸廓上口 進入
頸根部 ,越過第一肋,續於
腋動脈 。其主要分支有椎動脈,穿經頸椎的橫突孔由
枕骨 大孔大顱,分布於腦。甲狀頸乾,分布於甲狀腺等。
胸廓內動脈 分布於胸腹腔前壁。
腋動脈:為鎖骨下動脈的延續,穿行於
腋窩 ,至
背闊肌 下緣,移行於
肱動脈 ,腋動脈的分支,分布於腋窩周圍結構。
肱動脈:沿臂內側下行,至肘關節前面,分為
橈動脈 和
尺動脈 。橈動脈和尺動脈分別沿
前臂 的橈側和尺側下降。至手掌,兩動脈的末端和分支在手掌吻合,形成雙層的動脈弓即
掌淺弓 的
掌深弓 。上述各動脈分支分布於走行部位附近的組織。
⑷ 胸部的動脈:胸部的動脈主要起源於主動脈。其分支有壁支和髒支兩類。壁支主要是肋間動脈,共9對,行於第3至11
肋間隙 內;肋下動脈,沿第12肋下緣行走。壁支供養胸壁和
腹前外側壁 。髒支供給
胸腔 臟器,如支氣管和肺、
食管 和心包等。 ⑸ 腹部的動脈:腹部的動脈主要發自腹主動脈,也有壁支和髒支兩類。壁支分布於腹後壁和膈肌。髒支供養腹腔臟器和
生殖腺 ,由於腹腔消化器官和脾是不成對器官而泌尿生殖器官是成對器官,所以血管的分支與此相適應可分為成對髒支和不成對髒支。成對的有
腎上腺 中動脈,
腎動脈 和生殖腺動脈(男性的
睪丸 動脈或女性的
卵巢 動脈)。不成對的分支有
腹腔乾 ,分布於胃、肝、脾、胰等;
腸系膜上動脈 ,分布於小腸、盲腸,
升結腸 和橫結腸;
腸系膜下動脈 ,分布於
降結腸 ,乙狀結腸和直腸上部。
⑹ 盆部的動脈:腹主動脈在第4腰椎體的左前方,分為左、右髂總動脈。髂總動脈行至
骶髂關節 處又分為
髂內動脈 和
髂外動脈 。髂內動脈,是盆部動脈的主幹,沿小骨盆後外側壁走行。分支有壁支和髒支之分。壁支分布於盆壁、臀部及股內側部。髒支分布於盆腔臟器(
膀胱 、
直腸 下段、
子宮 等)。
⑺ 髂外動脈和下肢的動脈:髂外動脈,是指自起始部至
腹股溝韌帶 深而以上的一段動脈,其分支供養腹前壁下部。股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中點深面由髂外動脈延續而來,經股前部下行,在股下部穿向後行至
膕窩 ,移行為
膕動脈 。膕動脈在膕窩深部下行,在膝關節下方分為脛後動脈和
脛前動脈 。脛後動脈沿小腿後部深層下行,經內踝後方至足底分為足底內側動脈和足底外側動脈。脛前動脈起始後經脛腓骨之間穿行向前,至
小腿 前部下行,越過
踝關節 前面至足背,移行為
足背動脈 ,足背動脈在第1、2跖骨間穿行至足底與足底外側動脈吻合形成
足底動脈弓 。上述各動脈都有分支供養所經部位周圍的組織。
靜脈血管 靜脈管壁薄,
平滑肌 和彈性纖維均較少,缺乏收縮性和彈性,管腔斷面較扁。靜脈是導血回心的血管,起於毛細血管,止於
心房 。體靜脈中的血液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血色暗紅。
肺靜脈 中的血液含有較多的氧,血色鮮紅。小靜脈起於毛細血管,在回心過程中逐漸匯合成中靜脈、大靜脈,最後注入心房。靜脈壁上有
靜脈瓣 ,尤其
下肢靜脈 中較多而發達,它能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向
心臟 流動。但腹腔內的大靜脈,如
門靜脈 ,上下腔靜脈無靜脈瓣,可因腹內壓高低影響向靜脈回血。
大循環的靜脈可分為
上腔靜脈 系、下腔靜脈系和心靜脈系。 ⑴ 上腔靜脈系:上腔靜脈由左、右頭臂靜脈在右側第一胸肋關節後合成,垂直下行,匯入右心房。在其匯
入前有
奇靜脈 注入上腔靜脈。接納頭頸、上肢和胸部和靜脈血。
在血管瘤中放置支架 頭臂靜脈,左右各一,分別由
頸內靜脈 和
鎖骨下靜脈 在
胸鎖關節 後方匯合而成,匯合處所形成的夾角,稱為
靜脈角 。① 頭頸部的靜脈:頭頸部的靜脈有深、淺之分。深靜脈叫頸內靜脈,起自
顱底 的
頸靜脈 孔,在頸內動脈和頸總動脈的外側下行。它除接受顱內的血流外,還受納從咽、舌、喉、
甲狀腺 和頭面部來的靜脈。淺靜脈叫頸外靜脈,起始於下頜角處,越過胸鎖乳突肌表面下降,注入鎖骨下靜脈。
② 上肢的靜脈:上肢的深靜脈均與同名動脈伴行。上肢的淺靜脈有:
頭靜脈 起自手背靜脈網橈側,沿
前臂 和臂外側上行,匯入腋靜脈。
貴要靜脈 起自手背靜脈網尺側,沿前臂尺側上行。在臂內側中點與肱靜脈匯合,或伴隨肱靜脈向上注入腋靜脈。
肘正中靜脈 在肘部前面連於頭靜脈和貴要靜脈之間。
③ 胸部的靜脈:右側肋間靜脈、支氣管靜脈和食管靜脈匯入奇靜脈;而左側肋間靜脈則先匯入
半奇靜脈 或
副半奇靜脈 ,然後匯入奇靜脈。奇靜脈沿胸椎體右前方上行,弓形越過右
肺根 匯入上腔靜脈。
⑵ 下腔靜脈系:下腔靜脈是人體最大的靜脈,接受膈以下各體部(下肢、盆部和腹部)的
靜脈血 ,由左、右
髂總靜脈 在第四腰椎下緣處匯合而成,沿腹主動脈右側上行,穿過膈的腔靜脈孔,注入右心房。
① 下肢的靜脈:下肢的深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由
股靜脈 續於髂外靜脈。下肢的淺靜脈有:
大隱靜脈 ,起自足背靜脈弓的內側端,經內踝前沿下肢內側上行,在股前部靠上端處匯入股靜脈。
小隱靜脈 起自足背靜脈弓外側端,經外踝後方,沿小腿後面上行,在膕窩注入
膕靜脈 。
② 盆部的靜脈:有壁支和髒支之分。壁支與同名動脈伴行。髒支起自盆腔臟器周圍的靜脈叢(如膀胱叢、子宮
陰道 叢和直腸叢等)。壁支和髒支均匯入
髂內靜脈 。髂外靜脈和髂內靜脈在骶髂關節前方,匯成髂總靜脈。
③ 腹部的靜脈:腹部的靜脈有壁支與髒支之分。壁支與同名動脈伴行,注入下腔靜脈。髒支與動脈相同,也可分為成對髒支和不成對髒支。成對髒支與動脈同名,大部分直接注入下腔靜脈;不成對髒支有起自腸、脾、胰、胃的
腸系膜 上靜脈、腸系膜下靜脈和脾靜脈等,它們匯合形成一條靜脈主幹叫
門靜脈 。門靜脈經
肝門 入肝,在肝內反覆分支,最終與
肝動脈 的分支共同匯入肝
竇狀隙 ,肝竇狀隙匯成肝內小靜脈,最後形成三支
肝靜脈 注入於
下腔靜脈 。門靜脈是附屬於下腔靜脈系的一個特殊部分,它將大量由胃、腸道吸收來的物質,運送至肝臟,由
肝細胞 進行合成、解毒和貯存。
毛細血管 毛細血管(capillary)是管徑最細,平均約為6~9
μm ,分布最廣的血管。它是連線
微動脈 和
微靜脈 的血管。它們分支並互相吻合成網。管壁薄,通透性強。其功能是利於血液與組織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各器官和組織內
毛細血管網 的疏密程度差別很大,代謝旺盛的組織和器官如
骨骼肌 、
心肌 、肺、腎和許多腺體,毛細血管管網很密;代謝較弱的組織如骨、
肌腱 和韌帶等,毛細血管網則較稀疏。毛細血管數量很多,除
軟骨 、
角膜 、毛髮上皮和
牙釉質 外,遍布全身。毛細血管內血液流速慢,彈性小,通透性大。這些特點有利於血液與組織之間充分進行物質交換。
荷蘭 顯微鏡學家A.van列文·虎克通過大量細微的觀察,解釋並完善了M.馬爾皮基提出的關於毛細血管系統的知識,證明了
動脈 與
靜脈 是和毛細血管直接相連的。
毛細血管是血液與周圍組織進行
物質交換 的主要部位。人體毛細血管的總面積很大,體重60kg的人,毛細血管的總面積可達6000平方米。毛細血管管壁很薄,並與周圍的細胞相距很近,這些特點是進行物質交換的有利條件。
物質透過毛細血管壁的能力稱毛細血管通透性(capillarypermeability)。毛細血管結構與通透性關係的研究表明,內皮細胞的孔能透過液體和
大分子物質 ,吞飲小泡能輸送液體,細胞間隙則因間隙寬度和細胞連線緊密程度的差別,其通透性有所不同。基板能透過較小的分子,但能阻擋一些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另外一些物質,如O2、CO2和脂溶性物質等,可直接透過
內皮細胞 的胞膜和胞質。
血管系統 血管是血液流動的管道,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動脈起自心臟、不斷分枝,口徑漸漸變細,管壁漸漸變薄,最後分成大量的毛細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組織和細胞之間。毛細血管再逐漸匯合成靜脈,最後返回心臟。動脈和靜脈是輸送血液的管道,而毛細血管則是血液與組織進行的物質交換的場所。
血管 心血管系統 是一個“密閉”的管道系統,心臟是泵血的肌性動力器官,而運輸血液的管道系統就是
血管系統 。它布散全身,無處不至,負責將心臟搏出的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各個組織器官,以滿足機體活動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並且將代謝終產物(或廢物)運回心臟,通過肺、腎等器官排出體外。血管系統按其流過的血液是新鮮的還是用過的,是離開還是返回心臟的特性而分為動脈和靜脈。輸送新鮮血液離開心臟的血管叫動脈,動脈內血液壓力較高,流速較快,因而
動脈管壁 較厚,富有彈性和收縮性等特點。
根據動脈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將其分為彈性動脈、肌性動脈和小動脈;輸送用過了的血液回到心臟的血管叫靜脈。與同級的動脈相比,管壁較薄,而管腔較大,數目也較多,四肢和肋間靜脈還含有靜脈瓣,這些形態結構的特點都是與靜脈壓較低、血流緩慢等機能特點相適應的。體動脈血中因含氧較多,故顏色鮮紅;體靜脈血中因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顏色暗紅。
小循環 與上述的大循環相反,肺動脈中卻含靜脈血,而肺靜脈中卻含帶氧豐富的動脈血。在動靜脈之間有一種極細的血管稱為毛細血管。其管徑很細,管壁薄,通透性高,血壓低,血流緩慢,彼此連結成網,是血液和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一個成人的毛細血管總數在300億根以上,長約11萬公里,足可繞地球2.7圈。可見,人體的血管系統是多么龐大,包含著所有的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血管吻合 人體的血管除經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相通外,在動脈與動脈之間,靜脈與靜脈之間,甚至動脈與靜脈之間,都可彼此直接連通,形成血管吻合。動脈間吻合是兩條或兩條以上動脈的分支互相之間的連通,在人體內波動性較大或易受壓的部位和器官,它們常構成動脈網(如
肘關節 網和膝關節網等),或動脈弓(如
掌淺弓 和
掌深弓 等),以保證局部血液供應或縮短循環途徑,起到調節血流量的作用,靜脈之間的吻合較動脈更為豐富,除形成靜脈網(如手背靜脈網等)外,常在器官容量變化較大的臟器周圍或臟器壁內形成靜脈叢(如直腸靜脈叢等),以保證當臟器擴大或腔壁受擠壓時,血流仍能暢通。
血管 動靜脈吻合是小動脈與小靜脈之間的直連通,主要存在於手指、足趾和鼻、唇等處。其功能意義是縮短循環途徑,調節血流量,以適應局部功能的需要,並有提高靜脈壓和調節體溫的作用。較大的血管幹在行程中常發出細支,並與主幹平行,稱此為側副管。
同一主幹的或二個主幹的側副管之間若相互吻合,該側副管即稱為吻合管。正常情況下,側副管較細,運送的
血液量 不多,但當主幹血流受阻或不通時(如結紮、血栓等),通過側副管的血液量增多,管腔逐漸擴大,以代替主幹發揮作用。這種循環途徑稱為側副循環,對主幹血流中斷後,恢復局部血液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血管增生 “血管增生”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血管增生是指通過內皮細胞的增殖和遷移,從原先存在的血管處以出芽或套迭方式生成新的血管,受一系列刺激和抑制因子調節 。2、血管增生是指由現有的血管網生出新的
微血管 ,它對組織的再生、發育、修復來說都是關鍵性的。生理性血管增生是由本來靜止的內皮細胞滋生出十分規則的毛細血管網,腫瘤血管增生對超過數毫米直徑實體瘤的生長至關重要。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