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名字來源,歷史名人,
歷史沿革
商末時期,境內有伯邑考之采邑。
春秋時期,此地為子姓戴國。隱公十年,秋,宋、衛、 蔡伐戴國,戴國最終被鄭國所滅。後來此地為宋國所有,稱葵丘。【《左傳·喜九年》:“秋,齊侯(齊桓公)盟諸會於葵丘。”民國《考城縣誌》記載:“葵丘在舊城東南一里百十步郭內,由於與考城縣治如此相近,故稱“考城古之葵丘也。”據《考城縣誌》記載,現考城縣故城址在現河南省民權縣林七鄉西南三里處,該處因屢經水災已無城址可見,有“舊縣集”之稱。民權縣地圖(1984年制)在此處標有“葵丘會盟台”五字。1983年12月16日,日本中日、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井上靖曾專程到此處考察。】
秦時設縣,稱為谷縣。
新朝時期,甾縣改稱為“嘉糓”。
北魏,改稱考陽,在此置北梁郡。北齊並廢之,改稱為成安縣。
隋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復名為考城縣,屬梁郡。
唐朝,考城縣屬曹州。
宋朝崇寧四年來屬。
歷經宋、金、元、明、清五代,一直沿用考城之名。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考城知縣雷遜,築新城於堌陽。至此,考城縣治才設定於今河南蘭考縣境內。
名字來源
有一個民間傳說:科考時節,豫東各地學子取道此地前往開封,某天眾多考生匯聚,恰好慈禧巡幸路過,脫口道:“真乃一座考城啊!”考城由此而得名。這個傳說很不靠譜,因為考城這個名字,漢代就有,是劉秀的孫子漢章帝給起的。
至於漢章帝為何以“考”命名此縣,也有不同的說法。其一,戴國是周文王嫡長子伯邑考後裔的封國,因此,取伯邑考的“考”,作為戴國故地上的縣名。其二,漢章帝是為了紀念他的祖父劉秀。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濟陽縣縣城就在今蘭考縣東北,劉秀出生當年,因縣界有嘉禾生一莖九穗,而名光武曰“秀”。
考城之名,從東漢延續到1954年,但其縣治和轄區卻有多次變化,老考城距今蘭考百十里,如今屬民權縣。
“考”字最早見於殷商甲骨文中,與“老”是同一個字,本像一老人持杖之形。同時期也已出現所持之杖變作“丂(斧柯的象形初文)”形者,從而成為從丂得聲的形聲字,這種字形直到小篆時還看得十分清晰,如《說文》:“考,老也。從老省,丂聲。”到了漢代以後,字形上部慢慢變作“耂”,已經不容易看出最初是老人的形象了。在西周金文和《詩經》中,“壽考”是個常用詞,為長壽年老之義,這裡作年老講的“考”應該是用其本義。而更為常見的“祖考”、“烈考”、“皇考”諸詞中的“考”,則是對去世父親的尊稱。至此,便知漢章帝為何“取其光烈考之義”改稱考城,為了紀念他的祖父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