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星堂(台灣台北市陳氏宗祠德星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堂乃是陳氏宗族建祠祭祀先祖的專用堂名,緣於東漢時的太丘長陳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星堂
  • 屬性:陳氏宗祠
  • 範圍:全國各地
簡介,歷史,建築特色,文化遺存,祠壁上律詩二首,又聯二對,相關信息,

簡介

台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
祠堂地址:台北市建成區寧夏路廿七號
創建年代: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年)
陳氏大宗祠主祭祀聖祖舜帝重華公。陳氏姓源,出自媯姓,虞舜之後。帝舜為黃帝八世孫,以大孝著稱,歷傳凡一百五十餘世,後裔得姓除「媯汭五姓」:姚、虞、陳、胡、田之外,尚有袁、王、孫、陸等二十幾個姓氏,因而組成至孝篤親舜裔的宗親團體,陳氏大宗祠大殿,亦稱「舜帝殿」。
舜帝卅四世孫胡公滿,封於陳,稱陳侯,卒謚胡,故曰陳胡公,為陳氏開山得姓始祖。胡公四十八世孫,舜帝八十一世孫陳實,東漢時為太丘長,至陳宣帝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追封潁川侯,被尊為潁川始祖。舜帝九十三世孫陳元光,宋封廣濟王,明封開漳聖王,舜帝九十五世孫陳邕暨德配夫人等神位。塵氏郡號多達六個(註: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河南),但以潁川的後人最多,郡名「潁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註:光州固始縣),是大多數陳姓人家的望出地,但潁川的「潁」字,今多被誤寫為「穎」等,正確的寫法應如德星堂所刻的「潁水之鄉」的「潁」。
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年),舉人陳維英於掌教宜蘭「仰山」、及艋舺「學海」兩書院之餘,每念台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祭拜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光緒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族人捐錢出力,鳩工於舊台北城內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興建德興堂一座,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
太丘長陳實子侄,向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興。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興」或「聚德」為堂號者,台北市陳氏祠堂也因此命名「德興堂」。在台南市永福路另有一座陳氏家廟,叫做「聚德堂」。(另外在田尾鄉有「繩武堂」)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台灣割讓給日本,台北文武街宗祠土地被強行徵用為武德殿,及建造台灣總督府(現今總統府),陳氏祠堂等同遭拆除,族人頓時祭拜無所,嗣經不斷據理力爭,日本人始同意以大稻埕寧夏路現址土地交換,於是在民國元年動工重建新祠,歷時兩年方告落成,除了恭迎先祖三神主歸座外,並再進奉聖祖帝舜重華公,當時的台灣總督,還贈扁一方「漢唐柱石」以為紀念。
德星堂重建後,復經兩次大修,一次為民國廿四年,一次為民國四十五年,第二次大修完成時,陳故副總統辭修先生,特書匾「紹德貽徽」存念,是台灣最壯觀的家廟之一。
台北陳氏祠堂,系由著名工匠陳應彬主持設計建造,且為陳應彬早期的代表作;坐落於台中市國光路的林氏家廟,亦是彬司傑作。陳氏祠堂整作殿宇美輪美奐,格局特殊,為兩殿兩廊兩護室式,三川殿面寬三間,入口石雕龍柱一柱盤抱雙龍,這種格局雙柱盤龍景觀,在台灣尚屬初次出現,前殿於民國三年才完工,系兩層式太子殿,本地亦是不多見。其後點金柱刻,有光緒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石柱,顯為未遷建前的舊物。祠堂最大的特色,是三川殿假四重,即歇山式假四垂頂,排樓面直頂上檐,架內二通三爪,形式嚴謹具有美感,各重結構之構材飽滿有力,此即陳式宗親不惜鉅資,遠自福州聘請名匠,並自內地採購建材,精心砌築出的傑作。

歷史

台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創建年代,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0年),祠堂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二十七號由台北後火車站步入大圓環,再順寧夏路方向走去,在蓬萊國小前右轉進到平陽街,左首即為陳氏大宗祠。門牌雖仍為寧夏路,出入卻要在平陽街;大門柱上分掛兩塊牌子,一為「財團法人陳德星堂」,另一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
由於公業祀產及祠堂疏於管理,造成公業屋宇年久失修,派下子孫日漸疏遠,彼此不相往來,臨街相視,亦不識吾族親,吾恐此下去實非本族之幸事,實有愧於列祖列宗,況且譜牒自先祖朴商公率同族親來台後,業歷經二百三十年其派下子孫繁衍眾多,族親移居台灣各處,因年久失聯,造成諸多族親因此下落不明,未見先祖修譜承續,譜牒不修宗族必失序,吾因感事態嚴重,且攸關本家族之興衰,故隨即向族親說明,聯合族親眾人之力,推動管理人改選及收集譜牒相關資料,歷經十二年之光陰及心血和各房宗長配合、協助之下,今幸蒙祖先庇佑,終於在九十年農曆十一月十六日本公業管理人順利改選,並且正式成立『祭祀公業陳台碩祀產管理委員會』,委員會設主任委員一人、總幹事一人、財務委員一人、總務委員一人、監察委員三人,一改舊往之管理方式,希為日後建立制度,藉由公業組織之運作,有效管理公業事務及祀產之維護,公業對於日後會務之運作及管理,除依舊例如期舉辦春、秋二祭之祭祀活動。
一則表達孝思,闡揚祖德,揚善修睦,增進族親間之互動與情誼,二則針對本公業日後規劃及發展,期以敦親睦族,制定規範傳承遵循,並計畫運用公業現有經費及增加現有公業收益,利用有限資源,舉辦旅遊或聚餐聯誼之活動,增加族親互動促進彼此之情誼,並且制定派下員福利辦法制度及發放標準,三則當務之急首在族譜之修整,以此匡正宗族世系之延續,四則為制定公業規約書及有關辦法及規定,『本公業祠堂』藉此而成派下族親們之精神象徵,進一步維繫血緣的感情,達到敦睦宗誼之效果,宗祠之功,至此益見其偉。
祭祀公業 陳台碩科君派下裔孫 陳嘉明拜撰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四月一日

建築特色

陳德興堂占地二千二百餘坪,是四合院式建築,左右加蓋外護各一排,堂皇巍峨,光復之後,在大埕上又添建照牆和大門,以壯觀瞻,堂內保有之匾額楹聯,多出自遜清先賢裔孫手跡,古色古香,嘆為觀止,誠屬固有文化之寶藏。
奎府聚五星,地符人瑞
漳州開二閣,名冠皇唐
前殿大門這一幅對聯,其掌故很有意思。按寧夏路過去是山地平埔族雞母萃社之故地,日據時代把雞母萃改為奎府,故聯句上才有「奎府聚五星」,至於「漳州開二閣」等文詞,當指唐朝開拓漳州的陳元光
陳姓宗支遍布海內外,居住在台灣地區者,根據六十七年統計,即達一百八十五萬餘人,約占全台灣人口的百分之十一,為此第一大姓,所以台灣民間有句諺語,有道是「陳林半天下」,一點也不差。散居各地的陳氏宗人,深深體念「服雖盡而長幼自如,屬雖疏而宗盟不改」之義,都能踴躍前來祠堂,參加春冬祭典。春祭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冬祭則為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屆時只要是陳家一份子,不分男女老少,也不論籍貫宗派,大家聚集一堂,頂禮膜拜,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尊宗敬祖、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誠如德星堂右邊門聯所說「萬派眉源,千枝一本」,到了祠堂,頂著子孫登斗大的「陳」字,大家都算是一家親。
台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不但已成為海內外陳姓宗親之精神堡壘,「舜帝殿」建祠歷史悠久,中央政府明令列為三級古蹟。

文化遺存

祠壁上律詩二首

岐山卜宅奠高曾,沮豆馨香世代承,大帽加時冠帶肅,前溪流處藻苹登,
南崗脈厚基鞏固,穎水源深浪沸騰,卻借天鼓為報捷,高車駟馬耀雲礽。
攜筇攝屐到岐山,入望高低雉堞環,一帶溪汀浮鶴渚,四圍屏障映螺鬟,
顧家猶識詩書好,遺俗應知稼穡難,大乘金剛頻笑我,君今夢裡又偷閒。

又聯二對

潁水分支源遠流長藍水無非穎水、
岐山發脈崗相聯斷岐山即是南山。
屏列岐山青山不老
帶環藍水綠水長存。

相關信息

陳寔(104-187),字仲弓,漢桓帝時為太丘長,德高望重,譽滿朝野。《漢書》記載:寔因黨錮之禍自請入囚,遇赦後,三公每缺必召之,寔不受官,而退隱故里。平心率物,鄉人有爭訟,則求判正。眾皆曰:“甘為刑罰所加,莫為陳君所短。”
歲荒時,有盜伏樑上,寔見之,呼其子孫曰:“不善之人, 未必本惡, 習與性成, 梁上君子是也。”盜投地伏罪。不予追究,反施財物與盜。盜破涕而去,誓洗心革面。“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於此。
東漢靈帝時, 太史上奏:“德星聚奎,其五百里內有賢人焉。” 漢靈帝派人查訪,是退隱的陳寔常率子孫和號稱“八龍”之一的荀淑等人游於許昌西湖。漢靈帝遂在許昌西湖敕建“德星亭”。
寔的六個兒子都很賢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長子紀、四子諶(因難分別二人之高下,故稱難兄難弟),與寔合稱“三君”,作為封建道德的典範,而“圖像百城”。
寔84歲而終,“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制蓑麻者以百數”,並刻石立碑,謚“文范先生(文為德表,范為士則)”。後在許昌建“太丘祠”專祀。370多年後, 南朝陳文帝於天嘉五年(564年),追封寔為康樂侯,陳宣帝於太建元年(569年),加封為潁川侯。
後來,江州義門建有德星堂、唐代太子太傅陳邕漳州建德星堂,均祭祀上古聖君舜帝和陳氏列祖列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