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陶

陳心陶

陳心陶,醫學寄生蟲學家,醫學教育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調查並整理華南地區蠕蟲區系,對並殖吸蟲及異形吸蟲等進行了形態學和實驗生態學研究,發現了廣州管圓線蟲、怡樂村並殖吸蟲等並殖吸蟲新種,為中國吸蟲區系分類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心陶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古田
  • 出生日期:1904年5月4日
  • 逝世日期:1977年10月29日
  • 職業:醫學寄生蟲學家,醫學教育家
  • 畢業院校:福建協和大學
人物簡歷,生平概況,蠕蟲區系研究,血吸蟲病防治,科學精神,紀念碑,相關詞條,

人物簡歷

1904年5月4日 出生於福建古田。1925年 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生物學系。
1925—1928年 任廣州嶺南大學助教、講師。
1928—1929年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寄生蟲學,獲理學碩士學位
1929—1931年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比較病理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1—1938年 任廣州嶺南大學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長。1935年嶺南大學醫學院成立,任寄生蟲學和細菌學教授。
1938—1942年 因抗日戰爭,嶺南大學遷往香港,除在嶺南大學任教外,在香港大學病理系進行科學研究。
1942—1946年 任江西省中正醫學院寄生蟲學及細菌學教授,兼任江西省衛生實驗所所長及福建廈門大學生物學教授。
1946—1948年 任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寄生蟲學及細菌學教授,兼任校本部理科研究所主任。
1948—1949年 赴美國華盛頓柏羅維羅蠕蟲研究室、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考察。
1949—1977年 任嶺南大學醫學院(1953年改為中山醫學院,現為中山醫科大學)寄生蟲學教授、寄生蟲學教研室主任,兼任廣東省血吸蟲病研究所所長、廣東省熱帶病研究所所長、廣東省生物學會理事長、廣東省寄生蟲學會理事長、 《中國動物志》副主編、 《中國吸蟲志》主編。
1977年10月29日 逝世於廣州。

生平概況

陳心陶於1904年5月4日出生於福建古田的一個郵局公務員的家庭。他自幼勤奮好學,很有志氣,但家境清貧,靠勤工儉學維持學業。1925年,他在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即受聘到廣州嶺南大學任教。1928年被選送赴美留學,在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寄生蟲學一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29年轉入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比較病理學,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寄生蟲學細菌學教授,生物系主任和理科研究所所長。這時,他開始調查並整理華南地區蠕蟲區系,不久,發現了一個肺吸蟲新品種,被命名為“怡樂村並殖吸蟲”。 1939年,日本帝國主義進犯廣州,嶺南大學被迫幾度搬遷,以後停辦。1942年,他轉任南昌中正醫學院教授併兼任江西省衛生實驗所所長。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1946年,嶺南大學復校,他又回到嶺南大學醫學院任寄生蟲學科主任、教授、代院長。在日軍侵華的日日夜夜中,他輾轉內地,顛沛流離,飽嘗戰火之苦,但一天也未放下科研工作。1948年,他又去美國華盛頓柏羅維羅蠕蟲研究室和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先後考察了一年多,並在這段時間裡完成了絛蟲囊尾蚴的免疫反應實驗的重要研究。
福建古田福建古田
陳心陶陳心陶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謝絕了親友的勸阻和美國一些大學的聘請和挽留,毅然回國。途經香港時,又有一個香港科研機構願以比美國更優厚的待遇聘請他。當時港澳地區對大陸的一些流言蜚語象妖風一樣地襲擊著他,但他毫不動搖地說,“金錢於我如浮雲”,“娘不嫌兒醜,兒不嫌娘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的事業必須在自己的祖國”。在廣州解放後第三天,他就回到嶺南大學醫學院,繼續任寄生蟲學科主任。1950年夏,陳心陶受廣東省人民政府的委託到四會縣的一個有“大肚病”的地區進行調查,證實了該病系血吸蟲病。以後,他又深入到廣東省其他地方,與基層的有關同志一道戰鬥在血吸蟲病防治戰線上20餘年。
1953年,高等院校調整後,嶺南大學醫學院與中山大學醫學院和光華醫學院合併為華南醫學院,不久改稱中山醫學院(今稱中山醫科大學),他一直擔任中山醫學院寄生蟲學教研組主任、教授,還曾兼任廣東省血吸蟲病研究所所長。1956年,他應邀參加最高國務會議,並多次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1958年,他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隨後被選為中共中山醫學院委員會委員,中共廣東省委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59年以後,他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先後訪問朝鮮、日本、蘇聯、阿聯等國。 1973年他被選為《中國動物雜誌》副主編、《中國吸蟲志》主編。 近30年來,陳心陶從實驗室到廣闊的天地,從個人鑽研到和廣大人民民眾相結合,艱苦創業,對寄生蟲學研究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他的主要貢獻是對寄生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有所建樹,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則在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對寄生蟲病的防治實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解決了防治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並進一步進行了基礎理論的研究,同時又不斷以其研究的新成果來指導防治的實踐。他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50餘篇,為中國吸蟲區系分類奠定了基礎,為防治血吸蟲病和恙蟲病等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培養了一大批寄生蟲學人才。
陳心陶陳心陶

蠕蟲區系研究

早在20世紀30年代,陳心陶進行的華南地區蠕蟲區系調查以及並殖吸蟲異形吸蟲的實驗生態研究,填補了中國寄生蟲學研究史上的空白,為華南地區的寄生蟲相和人畜共患疾病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在這個時期發現的一些寄生蟲新種,如廣州管圓線蟲,直到60年代以後,人們才逐步認識到它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嗜酸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嗜酸粒細胞增多性腦膜炎的病原。他還對肺吸蟲(並殖吸蟲)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並於1940年發表了有關並殖吸蟲的中國最早的一部權威性的專著《怡樂村並殖吸蟲》 。他在這部專著中用極為豐富的數據雄辯地證明了這個新發現的肺吸蟲的可靠性。這對當時國際上傾向於認為肺吸蟲只有威氏並殖吸蟲一種的看法,產生很大的影響。從這以後,單一種的觀點在科學界逐步被擯棄,促使許多新種陸續被發現。此外,這部專著所提出的形態學和實驗生態學的特徵,直到現在還被公認是重要的分類依據。僅僅是為了證實怡樂村並殖吸蟲囊蚴期具有雙重的囊壁,他就做了200多次的切片檢查才肯下結論。1959年,他發現的斯氏並殖吸蟲,已被證實是在中國廣泛流行的另一種類型的肺吸蟲病的病原。
毛澤東與陳心陶毛澤東與陳心陶

血吸蟲病防治

1950年夏天,廣東省召開臨時人民代表大會。會上,四會縣的代表提到該縣一個地區的“大肚病”對人民的生命危害很大。死亡的威脅,迷信的困擾,傳聞的失實與誇張,在四會縣人民的心中投下了可怕的陰影。當時,陳心陶在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任教,教學任務繁重,困難大,每天非加班加點不可。但在廣東省人民政府的號召下,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去四會縣調查和防治“大肚病”的任務,而且在接到任務的第二天就出發了。那時,廣東省剛開始清匪、反霸活動,農村的人民政權尚未建立,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交通極不方便,生活條件極差。陳心陶不辭勞苦,不顧個人安危,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四會縣黃崗樟村。一到那裡,他就向當地農民借來一隻小船,沿河進行調查,幾經艱辛,終於第一次在廣東所屬地區檢獲釘螺。後來經過動物感染試驗,證實了廣東血吸蟲病流行區的存在。以後,陳心陶又深入到廣東其他地方,和基層的有關同志一道戰鬥在血防前線。
血吸蟲病血吸蟲病
陳心陶在發現與確定廣東省血吸蟲病的流行之後,連續奮戰了20餘年,摸清了廣東省釘螺的生態、生理、血吸蟲病流行情況、規律與特點,並對血吸蟲病的診斷、治療、人體防護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早在1952年,陳心陶就通過對廣大地區的現場考察,對重點地區的調查與實驗資料的分析,還通過免疫學和各種診斷方法的研究,不僅摸清了患血吸蟲病人的數目,確定了疫區的範圍,還對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的生態學進行了實驗室及現場觀察和試驗,掌握了華南地區釘螺的分布、生長周期、活動情況等生態規律以及各種環境和水源的感染性差異與季節波動的情況及其與血吸蟲病的關係等等。他根據這些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提出了針對華南地區的特點的一整套從控制流行到消滅血吸蟲病的戰略思想和計畫,還提出了以消滅釘螺為中心的綜合治理措施。後來,華南地區的防治效果充分地證明了這一指導思想、計畫和措施都是正確的。他為使廣東省成為中國第一批達到基本消滅血吸蟲病,並能鞏固下來的省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受到國際上醫學界人士的關注和讚賞。1956年,蘇聯醫學科學代表團來中國訪問時,對陳心陶領導的寄生蟲學研究室的實驗研究工作以及廣東省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給予高度的評價。

科學精神

陳心陶一生致力於研究寄生蟲學,有著廣泛的學術興趣。他對血吸蟲病、肺吸蟲病和恙蟲病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工作有明顯的針對性和嚴密的科學性。對於學術上的問題,沒有經過實踐的反覆驗證,沒有足夠的科學根據,他絕不輕易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構想。他對血吸蟲病的防治研究是這樣,對其他寄生蟲病的防治研究也是如此。象對恙蟲病的研究,他發表了60篇論文,從研究該病流行的基本環節之一的媒介恙蟎生態學入手,了解發病地區媒介的分布、活動和傳病的規律,著重解決恙蟎與恙蟲病流行規律的關係,總結出幾種恙蟲病流行區的特點、區分類型和流行規律,揭示出恙蟲病流行的可測性,並提出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滅病措施。陳心陶的每項研究工作都是密切配合著防治工作,造福於人類的。
陳心陶同志紀念碑陳心陶同志紀念碑
陳心陶晚年得了惡性淋巴瘤,但仍象健康人一樣地奮發工作,和死神爭奪著時間。他拼盡殘年餘力,為後繼者鋪路,為祖國爭光。他周圍的人為他的這種忘我的精神感動得暗暗流淚,都曾勸他休息。但他卻不聽勸阻,一直堅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認為,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必須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作為一個科學家,必須不斷地尋求科學的真理。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曾經以為只要有抱負,肯鑽研,勤勤懇懇,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經驗技術用在對科學奧秘的探索上就是盡了科學家的責任。至於科學研究如何為人民服務的問題,醫學研究如何著眼於防病治病解除人民的疾苦,增進人民的健康,以及科學家單憑個人探索是否能充分發揮作用等問題,他是沒有認真思考過的。但是,他後半生近30年的經歷和中國共產黨對他的教育,使他認識到科學家的職責,認識到科學家既是渺小的,又是偉大的。因為就個人的力量來說,畢竟是渺小的,但如果能把個人看作集體中的一員,為集體事業做出成績,則將是偉大的。其關鍵在於個人與集體的組合。他在迷途中找到了中國共產黨,而且真正明白了化“渺小”為“偉大”的途徑。他忠貞不渝地使自己與黨和人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科學,獻給了能直接解除勞動人民疾苦的科學事業。

紀念碑

為了紀念陳心陶教授,為了表達當年疫區人民民眾對他的敬意,1990年,廣東省三水縣人民政府、六和鎮人民政府在重點疫區的舊址,今天的南山鎮九龍山建造了“陳心陶同志紀念碑”。這塊碑象本文一樣必將激勵人民民眾,為最終消滅仍在威脅著中國人民和第三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的各種疾病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