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奐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長州
- 出生日期:1786年
- 逝世日期:1863年
- 信仰:道教
- 代表作品:《毛詩傳疏》《毛詩說》《三百堂文集》
- 字:碩甫
- 號:師竹
- 又作:陳煥
清史文載,《毛詩音》,人物成就,
清史文載
《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九·儒林二》
陳奐,字碩甫,長洲人。諸生。鹹豐元年,舉孝廉方正。奐始從吳江沅治古學,金壇段玉裁寓吳,與沅祖聲善。嘗曰:“我作《六書音韻表》,惟江氏祖孫知之,餘尟有知者。”奐盡一晝夜探其梗概。沅嘗假玉裁《經韻樓集》,奐竊視之,加朱墨。後玉裁見之,稱其學識出孔、賈上,由是奐受學玉裁。
奐嘗言大毛公詁訓傳言簡意賅,遂殫精竭慮,專攻毛《傳》。以毛《傳》一切禮數名物,自漢以來無人稱引,韜晦不彰,乃博徵古書,發明其義。大抵用西漢以前舊說,而與東漢人說《詩》者不苟同。又以毛氏之學,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者,惟鄭仲師、許叔重兩家,故於《周禮注》、《說文解字》多所取說,著《詩毛氏傳疏》三十卷。又以疏中稱引,博廣難明,更舉條例,立表示圖,為《毛詩說》一卷。準以古音,依四始為《毛詩音》四卷。仿《爾雅》例,編毛傳為《義類》十九篇一卷。以鄭多本三家《詩》,與毛異,為《鄭氏箋考徵》一卷。又有《詩語助義》三十卷,《公羊逸禮考徵》一卷,《師友淵源記》一卷,《禘郊或問》、《宋本集韻校勘記》,各若干卷。
其論《尚書大傳》與毛《傳》同條共貫,論《春秋》之學,從《公羊》以知例,治《穀梁》以明禮。《穀梁》文句極簡,必得治禮數十年而後可明其要義。論《釋名》與毛《傳》、《說文》多不合,然可以討漢、宋說經家之源流。其論丁度《集韻》云:“《集韻》總字,具見《類篇》,先以類篇校集韻,再參之《釋文》、《說文》、《玉篇》、《廣韻》、《博雅》,則校讎之功過半矣。”又云:“陸氏《釋文》宋本,當於《集韻》求之。今《尚書釋文》,經開寶中陳諤等刪改之本,《集韻》則未經刪改者也。”
於子書中尤好《管子》,嘗令其弟子元和丁士涵為《管子案》四卷。
家居授徒,從游者數十人。同郡管慶祺、丁士涵、馬釗、費鍔,德清戴望,其尤著也。同治二年,卒,年七十有八。
《毛詩音》
奐以為:“三代同文而不同音,右韻書久亡,六書諧聲,韻書之權輿也,《詩》三百篇,韻書之經緯也。大毛公生周季,去古近,作故訓傳,與三百篇韻甚諧也,由韻以知音,因音以求義”,故在作《毛詩傳疏》的基礎上,又別撰是書以求音而達義。卷一為《國風》,卷二《小雅》,卷三《大雅》,卷四《頌》,於《詩》中文字音之變異、聲韻之輕重、南北之別讀、古今之異音之類,皆詳為注,而《詩》用古文,故多通假,也一併辨識。陳氏主張讀《詩》“執古音不兼通今音,不可與言音也,泥今音而反昧古音,不可與言詩也,故其不僅求古音,也通今音,今古音之變可知。”陳氏作《毛詩傳疏》,以釋義為主,是書以釋音為本,二者可為姊妹篇。有《陳氏毛詩五種》本,《皇清經解續編》本。
人物成就
清經學家、藏書家。字碩甫。號師竹,別號南園老人。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人,遷長洲(今江蘇蘇州),縣學生。曾受學於段玉裁,篤嗜古學,補胡承珙所撰的《毛詩後箋》,而於《公羊傳》、《周禮》、《管子》等書亦有論及。鹹豐元年(1851)舉孝廉方正,不就,和當時著名經學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郝懿行等人往來,王引之著《經義述聞》,每出一卷,必向他出示並請教。曾刊刻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胡承珙《毛詩後箋》、《儀禮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金鶚《求古錄》。主藏書家汪適孫家先後達20年,所著大多在此間完成。後被兩江總督陸建瀛聘校典籍。鹹豐十年太平軍攻占蘇州,走無錫,後卒於上海龍華。藏書頗豐,有藏書處為“三百堂”,藏書印有“曾在三百堂陳氏處”、“陳奐之印”等。著《毛詩傳疏》30卷、《毛詩說》1卷、《毛詩音》4卷、《毛詩傳義類》、《鄭氏箋考證》1卷、《詩語助義》30卷、《師友淵源記》1卷等。
浙江採集遺書總錄閏集終
批語:丙申五月二十七日弓父閱
批語:戊申六月閱一過,距抱經先生校閱時七十有二年矣。羅以智鏡泉甫記。時陳君碩甫屬為汪氏振綺堂勘對書目。 (浙江採集遺書總錄閏集末葉)
按陳君碩甫應即陳奐也.由此可見陳奐交遊及參與汪氏(汪憲)振綺堂書目對勘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