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義門陳氏即江右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
江右民系家族。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岳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有聚就有散,據義門陳氏宗譜記載,嘉祐七年(1062)義門人口增至3900餘,同年七月在文彥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諫下,仁宗皇帝終於下詔勸其分家。從當年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三月始議定分家事宜:按宋太宗御賜的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以第十五代人為分莊主,按派分析大小291莊,依派拈鬮,遷往各地。
地理概況
江州義門陳座落在風景秀美的廬山腳下,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古屬江州轄地,祖祠現屬德安縣車橋鎮境內。北與瑞昌市交界,西與武寧縣接壤,南與永修縣毗鄰,素有“德安西大門”之稱。地理分布為“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起源發展
義門陳氏創立後,南唐保大後十年間(947-957),義門老幼700餘口,到
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餘口,短短五十餘年時間裡,人口增加了一倍。
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詔封
陳旺、陳機、陳感、陳藍、
陳青為
晉國公、
燕國公、
許國公、
吳國公、齊國公。並將《陳氏家法》收入國史館,且賜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
孝義之風。到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陳氏已達到3900餘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
唐僖宗李儇御詩《贊義門陳氏》:“
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
珊珊出鳳闉。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至道二年
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贈“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一聯
。宋朝裴愈題寫了“
天下第一家”匾額,因此世人皆稱
江州義門陳氏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還御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 一聯,於其家百犬牢。《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
百犬同槽奇中奇”。
家族過於龐大,便給統治者帶來了危機,
文彥博、
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宋仁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於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派人監護分析。
有趣的是,分析家產時竟是按照天子御賜的編號,把陳姓在鄭州(今屬河南)、
潭州(湖南長沙)、
黃州(湖北黃岡)、
漢陽(湖北武漢)、
安慶(今屬安徽)、
棣州(山東惠民)、松州(四川
松潘)、
瀘州(今屬四川)、
光州(
河南光山)、
洪州(江西南昌)、
舒州(安徽
潛山)等地的產業,分為291份。
又把
德化(江西
九江)、
瑞昌(今屬江西)、
星子(今屬江西)三縣田分為27份,
德安、
建昌(江西
奉新西南)的財產分為20份,這些均不在291份之內。
義門流芳
義門陳氏自建莊至分析,跨兩朝,歷時三百三十二年,先後累受唐宋兩朝數位帝王的親筆敕賜旌表和諸多將相名流詩賦讚譽。
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世家”,【逸田齋注】:或雲“義門陳氏”。並賜一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里永清村改為“義門”。
唐昭宗李曄於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即定名為“義門陳”。今外地仍稱車橋鎮義門村為義門陳。
南唐王李升【逸田齋注】:應為“李昪”,下同。於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賜匾一塊,上書“義門”二字,標揭門閭。至此,“義門陳氏”自陳旺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開基建莊至南唐李李昪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歷時206年,先後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後人有義門陳氏始於唐之說。
宋朝旌表
宋太宗趙匡義於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筆旌賜“忠孝世家”,又於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賜“真良家”和“義居人”,同年下昭將“義門家法”收藏於國史館,並遣內侍裴愈賜御書三十三卷在義門敕建御書樓,將“真良家”三字懸掛門首。宋太宗又於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為義門親題:
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
祖宗遺下林泉汁,子孫相承孝義廬。
原上鶺鴿常救難,庭前棠棣每添輝。
疑川郡派傳千古,芳振江南紹有虞。
和“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的詩句以示讚頌。
宋真宗趙恆賜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並於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於旌表門外,築高台丈許,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六個大字。
宋仁宗趙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義門陳氏五世祖陳旺、陳機、陳感、陳蘭、陳青分別為晉國公、齊國公、吳國公、燕國公、許國公之諡號,又於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贈義門分莊一詩中寫道:“江州久著義門莊,珠輝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誰與並,莊上分莊歲月長。謾夸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子孫各知道義范,永於舜德有重光。”
時年義門陳氏建莊已歷時331年,3900餘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兩朝帝王的詩聯旌表中,可以斷定“義門陳氏”是古代文明之典範,作為一個家族累受兩朝歷代帝王的旌表,可稱中國古今之最。據史料記載,“義門陳氏”在宋仁宗時期處鼎盛時期,當時在義門陳氏忠義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糾紛,淨爭訟,知禮儀,忠國家,呈現一派耕讀昇平的景象。因此,後人有“義門陳”盛於宋之說。
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氏一家歷代為官人數約400人,歷受封贈42人,歷代累計中舉120餘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的建築有:義門正宅、御書樓、東佳書院、東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訓堂、德星堂、大學院、接官廳、刑仗廳、太聖院、得勝樓、九里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鞦韆院、望仙亭、嬉戲亭、真君祠、五祖碑、藏書樓、百柱堂、蘭官、廨院、道院、義門、義酒坊、酒店、饋堂、公堂、鼓樓、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遷祠、先祠、義碑,筮法亭及田莊、園林等三百多處。由此可見,“義門陳”當時,“樓閣連雲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氣長,農夫耕種猶作賦,學子呤喔翰墨香”的繁榮景象。
自然景觀
1.
金雞山:在今義門村十一組對面,山上有金雞石,傳說此石曾有“金雞報曉”之聲。雞頭石塊文革時砸毀滾到山下農田,一九九四年此石奇怪裸露,至今放在田埂上。
2.
鳳凰井:在今磨溪鄉尖山村的陳家,此井當年是特為路過行人解渴而掘,至今古井甘泉不涸,保存尚好。
3
.洗米池:面積畝余,在義門饋食堂對面,義倉左側,池四周曾有石塊壘起,今尚存。
4.
貓兒塘:在義門村十一組與三組的路邊,約半畝之大。
5
.石門溪:在今鄒橋鄉石門村六組博陽河中段,河中有一小山,兩側河流。據說此河原流向義門附近,因有人居心不良,破壞義門風水,打狗淋血,將此山兩側打通,改變了河床流向,妄使義門衰落。
6.
班鳩坡:在今鄒橋鄉石門村八組,傳說是義門陳人狩獵之地。
7
.天子地:在今鄒橋鄉付山村,傳說當年義門陳在此祭祀上蒼,期盼家庭更加興旺,會有皇帝當朝,故稱天子地。
8
.一字園:在今愛民鄉岩泉村岩泉桂家後面的山腰,靠近付山煤礦,是東佳書院一處勝景。當年蘇東坡遊覽東佳書院時,見東佳別墅旁有一花園,形式“壹”字,甚是美觀,蘇軾當即寫了“一字園”三字。後建一廟,廟命名“一字園”,至今尚存。廟旁有一千年古樟,枝繁葉茂,廟下有瀑布飛流,甚為壯觀。
9.
義峰山:原名義豐山,在今德安縣城西側,是當年宋太宗趙光義特賜義門陳的祖墳山。為德安八景之一,林木郁蔥,山上現建有德安縣博物館,德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德安縣電視塔等。
10.
陳家橋:在今德安縣愛民鄉泉水村,是去東佳書院必經之路,因有一溪,遇山洪瀑漲,就無法通行,義門陳人便在此做一橋,故稱陳家橋。此橋尚存,現德白公路路過此處。
11.義井:義門陳共鑿井32口,統稱義井,第一口井在艾草坪,(此井尚存),第二口井在洗米池旁(已被填埋),第三口井在大公堂下(現文史館門口,尚存)。其它義井現已發現多處,大部分分布在正宅周圍,有待挖掘。
12.樟榆橋:現德安縣鄒橋鄉堰頭村,尚存。
14.
狀元橋:德安縣城內,無存(台灣《西山陳氏族譜》有載)。
義門陳氏大分析
聚散依依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公有制"的生產關係越來越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無怪乎後來一些"不肖"子孫擅自典賣田產,不告知家長。當歷史進入淳化年間(990-994),義門陳家連吃飯都成問題,遇上風調雨順的年份尚能維持溫飽,一旦遇到自然災害、莊稼歉收,"舉宗啜粥,雜以藻菜",以度歲月。“每歲春首卻於鄉閭剩餘人家借貸四千斛,方得接食秋成,倍費二千斛息利。”以此長往,何以生活?不能生活,又何以義聚?後來官府只好每歲春首接濟義門陳家,借給官粟二千石,"俟冬收之日,一斗只納一斗",不要利息,遇到荒年可以拖欠。
有聚就有散。據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三十《江州》載:“五代時同居者七家,皆蠲復征役,旌表門閭,其猶著者陳氏也。其家有犬百餘,一犬不至,群犬皆不食。至嘉祐時(1056—1063),以歲歉乏食。知縣邢,其姓者,因訟勒其析居。是時,老幼見監分官來,皆慟哭。”
另據義門陳氏宗譜記載,嘉祐七年(1062)義門人口增至3900餘,同年七月在文彥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諫下,仁宗皇帝終於下詔勸其分家。從當年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三月始議定分家事宜:按宋太宗御賜的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以第十五代人為分莊主,按派分析大小291莊,依派拈鬮,遷往各地。所分田莊,計江南110莊,楚地接壤91莊,兩浙、川、廣、閩等地因官置產90莊,其中將德化、瑞昌、星子三縣莊田分為27份,德安、建昌的財產分為20份。分析後的陳氏星羅棋布於全國七十餘州縣,從現在的省份看,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蘇、河南、山東、四川、廣東等省份。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陳姓總人口5440萬,居百家姓第五位,估計其中義門人口約有千萬之眾。
分遷到各地的陳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以"義門"為榮,其門首皆懸掛"義門世家"或"江州義門"等匾額,故有"天下義門出江州,"一說。怪哉,而今時距千年,天各一方,義門人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義門陳氏子孫。這種念祖之情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無疑是一筆蘊含無比深厚的敬祖愛國之情,是一份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傳承中國優秀民俗文化,江西九江成立了義門陳文化研究會,由研究會會長陳月海、陳剛編輯出版了《義門陳文史考》、《義門陳文史續考》、《潁川陳氏考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攝製播放了電視專題片《義門傳奇》。
義門陳300多年的傳奇佳話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宗族文化的一個閃光點,在中國家族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地位。弘揚其忠義之范、和諧之盛、文明之優、教育之先、風氣之美和義傳之廣的精神,正是相關部門和陳姓宗族研究與挖掘的內容,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必將得到進一步繼承與發揚。
後裔分布
1.分莊祖知通,始遷地湖北黃陂倉埠。現分布:湖北應城縣;湖北安陸;台灣等地。
2.分莊祖知遷,始遷地江西九江縣白鶴鄉東壟。現分布:江西九江縣石塘;江西九江縣鄭家山;湖北武昌;湖北黃梅縣謝家鎮;湖北黃梅胡家營。
3.分莊祖知悅,始遷地湖北廣濟原政。現分布:湖北黃梅縣亭前鎮;湖北黃梅縣王祖鎮坪山陳勝驛村。
4.分莊祖知本,始遷地江西廣信。現分布:上饒十都巴塢、小眉塢;浙江江山汪塢坑;浙江常山東門、芳村、下坑塢;福建建寧縣高圳。
5.分莊祖知仁,始遷地江西德安磨溪新田村石門。現分布:江西德安磨溪新田村、德安磨溪鋪里陳、江西浮梁縣石門、九江縣馬王坡、九江縣下湖嶺。
6.分莊祖知先,始遷地江西德化縣白鶴鄉株嶺。現分布:九江廬山區石澗藍橋、星子縣橫塘石溪坂、九江縣獅子鄉牌樓村、九江獅子鄉龍崗;靖安縣南社有知先公十一代孫宗祥,字孟麟,於元至正年間遷此,存有族譜;湖南省石門縣北鄉及大西北鄉亦有其後。
7.分莊祖知琉,始遷地安徽蕪湖。現分布:湖北武穴市,湖北武穴官橋,湖北武穴石佛寺陳垸村,湖北靳春縣張旁陳廣村,湖北武穴市花橋鎮陳巷村;江西九江。
8.分莊祖知大,始遷地浙江開化市西港。現分布:江西新建縣石埠鄉西崗村;江西星子蓼花鄉勝利村。
9.分莊祖知升,分遷地湖北崇陽縣天城。時知升任官袁州府宜春縣,就近置業安居。至元末十一世孫麒昌子僖,號萬七,知宜春縣。為避徐壽輝之亂,始遷崇陽受祖業。後尊麒昌為遷崇一世祖。
10.分莊祖知成,始遷地江西高安市大成鎮赤土村,後子倜分遷高安椒坊大田村。現分布:現高安有延賞、知成兩房13子後裔散居高安多個鄉鎮,所謂小宗者。外遷有:江西新建溪霞鎮,江西奉新赤田鎮石湖村石儼陳家,江西新建厚田象潭村,江西新建生米鎮安豐村,江西新建松湖鄉鐵湖村;河南寶豐縣,河南汝寧府楊州平場關,湖北荊州市,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江西豐城市隍城鎮,江西省瑞昌市白楊鎮坊山村,江西瑞昌市高豐鎮,江西豐城市圳頭鄉;湖北陽新縣楓林鎮赤腳嶺;江西九江縣官埠嶺大田莊;湖南平江三陽鎮,湖南省湘潭縣石鼓鎮,再遷重慶市雲陽縣沙市鎮、上壩鄉和奉節縣紅土鄉、新政鄉以及巫溪縣田壩鄉;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
11.分莊祖知明,始遷吉安府廬陵新義莊(今江西省吉水縣)。現分布於江西吉安市吉水縣、湖北孝感、麻城、貴州黔西縣、四川古藺縣等地。現已繁衍近萬人之眾。
12.分莊祖知間(989—?),江州義門建莊祖旺公十一世孫,陳濟次子,配偶彭氏。義門分莊拈鬮分至青州莊。青州莊14世綺公遷沂水。明初,17世銘盤公遷鳳陽府壽州東北60里泥河灣荒地廟,二弟銘鈺公遷河南,堂弟銘鼎公、銘勇公分遷鳳陽、宿州。銘盤公一支主要分布於淮南市潘集區、蚌埠市懷遠縣西南境,以及阜陽市及周邊各縣,今稱淮西陳氏。銘鼎公始居鳳陽皇陵,四世有西遷,與銘盤公潘集、懷遠後裔交錯分布。遷鳳陽府兩支總人口達十餘萬。
13.分莊祖守通,始遷於安徽太湖縣花亭。現分布:安徽太湖縣。
14.始遷祖守宗,始遷於浙江永嘉縣上壠。現分布:江西九江沙河毛橋,江西九江縣甘泉鄉陳家壕;湖北黃梅赤王洲;江西瑞昌市,江西湖口縣。
15.分莊祖守升,始遷地湖北武昌莊。現分布:湖北松滋;江西德安林泉大溪坂。另值得一提的是,據道光辛丑年《陳易王氏宗譜》載:守升公生三子曰松、柏、椿。譜以松公五代孫興公為該族一世祖,傳至三世朝英公由興國州安樂里七里沖遷今鹹寧市鹹寧區雙溪鎮楊林村(舊稱武昌縣馬二里),其子“尚貴公於元末明初時因家多難,承祖命率子遷徙武邑關口太平地居焉,遂更姓王,然心不忍沒祖,猶以陳剛名其戶,(尚貴)長子錦堂外遷桐柏,次子斌堂仍居老戶,三子震堂居於坳上。三公者固為王族三莊立業之祖也。”時至今日,光我楊林村陳易王姓人,就有紅丁近八百,譜修六屆。(王宏偉供稿)
16.分莊祖守悅,始遷地江西高安黃墉。現分布:江西德安吳山大坂陳,德安樟樹察家壠,瑞昌市洪嶺華林崗,九江縣長洛源;安徽省望江縣瓦西咀吉水湯,岳西縣瑪玉坳村花陽灣。
17.分莊祖守仁,字德宗,始遷地江西撫州市臨川蘭芳。現分布:江西星子縣海會鎮;湖北天門市;湖北漢川、京山、應城、洪湖、仙桃;湖南嶽陽。另據浙江江山須江《舉川陳氏宗譜》(胡宗貴等纂輯)載“陳守仁,字德宗,宋嘉祐七年(1062)由江州遷居臨川,曾孫桂芳,宋乾道間徙徽州源南鄉”。傳十世至祖武,字紹周,明洪武二年(1369)因商遷須江嵩高里上崗,為須江始祖。
18.分莊祖守琉,始遷地湖北省蘄春縣寧河口。現分布:湖北省靳春縣檀林鎮,湖北麻城,湖北黃梅,湖北省蘄春向橋鄉、桐梓鄉、青石鎮、武穴、八里湖農場等;江西省星子縣蓼南鄉沙山村;河南省新縣東鄉永山寨青山沖,河南光山縣吳家寨、塘新集等;安徽太湖縣河口鄉半街村,安徽省金寨縣,安徽太湖縣羅介村;陝西省三陽縣;貴州省赫章縣雙河鎮;重慶市城口縣後福鄉雙關村。
19.分莊祖守成,始遷地江西靖安雇埠羅林(靖安、安義、奉新三縣交界處)。現分布:江西新建縣長凌鎮前進村,江西靖安縣香田雇山,江西南昌,江西德安聶橋,江西省永修縣,江西省湖口縣,江西省都昌縣,江西省弋陽縣,江西省德安縣,江西省彭澤縣;安徽太湖縣晉熙鎮老陳灣;湖北省江峽縣,湖北省黃梅縣小池鎮符港彭律;福建省建寧縣北鄉。
20.分莊祖守先,始遷江西樂安縣;後部分遷瑞昌縣范鎮,仍名樂安莊。現分布:守先公後裔齊公遷徙到湖廣黃州府(今湖北黃岡)蘄州蘄春大同下鄉定居。陳家灣開派鼻祖陳寶,字熙直,於元朝末葉出生於先世子齊公徙居的湖廣黃州府蘄州大同鄉。
21.分莊祖守大,始遷地安徽攸寧縣臨溪。現分布情況:皖南祁門縣;江西宜豐縣。
22.分莊祖宗悅,始遷於江西吉安虎溪。現分布:江西廬山東林寺處(僅陳順武1人)。
23.分莊祖宗兢(又作“競”),始遷地福建汀州寧化縣。今江西九江有其後人。
24.分莊祖宗華,分遷江西鄱陽邑,傳數世而有勝一公,生三子曰真一、真二、真三。元末寇據江州,士民星散,三公遂渡江而東卜居皖之懷寧。真二、真三擇居石牌,真一卜居旨泉沖,為遷懷始祖。現分布:安慶市文廣局陳長璞(陳獨秀曾孫女)有族譜;江西九江縣新港鎮舒家侖村。
25.分莊祖宗通,始遷地安徽省望江縣雞鳴河畔(按:亦云望江華陽)。現分布:安徽霍山縣安家河道土鄉,安徽金寨黃泯坂、銀沙畈等;湖北浠水縣雞鳴河鎮,湖北省浠水縣蔡家河鎮洗馬畈鄉、丁司壋鄉,湖北英山縣南河城關,湖北靳春縣西河驛;陝西省鎮安縣結子鄉水碓溝;浙江省長興縣水口鎮。
26.分莊祖宗大,始遷地江西分寧黃源村(今修水縣石坳鄉黃源村)。現分布:江西修水縣溪口鎮嘴頭村;江西分宜縣。
27.分莊祖宗升,始遷地湖北蒲圻新店。現分布:湖北應城市;雲南省永善縣;湖北省嘉魚縣。
28.分莊祖宗和,始遷地福建侯官,明嘉靖年間定經公由福建閩侯入廣西,落籍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上帥鎮陳屋寨至今,2000年撰修《陳氏族志》,人口1200餘眾。
29.分莊祖宗芳,始遷地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湘潭莊,稱湖鄉莊。明初,得林自江夏來湘鄉,至四世友高仍居鄧思渡,友明移居棕樹灘。又分支湘潭、祁陽等地。
30.分莊祖宗先,遷江西湖口莊。一支分板山黃沙嶺;一支分吉安府吉水縣,後至興於明洪武二年(1369),由吉水縣大桑樹遷於湖北荊州府石首縣藕池下陳家橋(現屬公安縣管轄)。1952年有後人遷石首縣大垸區黃金港(現黃金灣村)。吉水縣的志善公於明洪武四年(1371)率二子徙居湖南樟湖嶺陽穀垴,後轉徙益陽。長子僉一落藉於二十一里灘頭坪(今益陽市赫山區牌口鄉虎形山村);次子僉二落藉於十八里金竹坪(偏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集成垸村)。有後人遷湖北省石首市大垸、橫溝市等鎮。
31.分莊祖宗邱,始遷(今山東)萊陽莊。現分布於蕭家橋上、下樑陳等處。曾與繼琉、公成後人合修宗譜。(註:有舊譜說始分江西弋陽,後遷山東萊陽)
32.分莊祖宗遷,始遷地江西南康海昏馬頭。現分布:江西省瑞昌市湓城鎮,江西瑞昌市蘆塘鎮馬頭村;湖北漢陽,湖北通山,湖北陽新,湖北黃梅;陝西山陽縣大盆溝,陝西白鶴縣爛泥港大泥溝。
33.分莊祖宗成,始遷地江西新建大塘鄉赤岡(今觀咀村),後子孫支分派別。由赤岡而分遷與東湖樟園者為存信公;由樟園而分遷於詹源溝者時耀公,今鷹潭、餘江多有後裔。現分布:南昌灣里區余牟村,南昌灣里區招賢鎮夏澤村,江西新建金橋鄉小橋村,江西新建大塘鄉觀咀,江西南昌縣南新鄉芳州村,江西星子縣蘇家檔,江西浹江縣,江西新建樵舍鄉萬坊村,江西新建望城幸福村。
34.分莊祖希遷,始遷地江西瑞昌赤湖。今江西德安河東鄉後田村有其後人。
35.分莊祖希虞,始遷地廣東省曲江市下橋(按:現有譜作“希儒”)。現分布:湖北省黃梅縣陶家墩廖家玗;江西省豐城縣,江西省興國縣張家;湖北省天門市乾驛鎮河花池。
36.分莊祖希先,始遷地江西彭澤太平鎮鄰波村。現分布:江西彭澤楊梓鎮,江西湖口縣流泗蝦蟆橋;安徽黃山望江嶺,安徽馬鞍山,安徽太湖。
37.分莊祖希悅,始遷地湖北省黃梅縣。現分布:湖北黃梅蔡山陳家壕,湖北廣濟太平鄉馬乾村,湖北黃梅苦竹鄉,湖北黃梅牛牧山村;江西德安縣後田;陝西商南縣,陝西長安府。
38.分莊祖希讓,始遷地江西弋陽。(註:有作“希詛”,可能為誤寫)。
39.分莊祖希升,始遷於河南信陽市新店。現分布:江西九江市;江西星子華林花橋;江西九江縣夏家鋪。
40.分莊祖希成,始遷地寶慶府城步縣松林團六都六甲,即今湖南城步縣(按:舊譜亦云安徽桐城石河)。現分布:江西彭澤;安徽懷寧;四川屏山縣龍華鎮。
41.分莊祖希真,始遷地江西上饒鉛山縣汪二鎮火田莊。現分布:江西鉛山縣汪二鎮、大源畲族鄉、陳坊鄉、湖坊鄉、鵝湖鄉、永平鎮、虹橋鄉;上饒縣查亭鎮,德安縣河東鄉。
42.分莊祖希遠,始遷於湖北浠水縣蘭溪鎮。今江西九江縣譚家畈有其後人。
43.分莊祖公仁,始遷地湖北省陽新富川東源。現分布:江西南昌縣涇口鄉,江西省瑞昌市馬頭鎮,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鎮,江西九江縣太平宮;湖北廣濟插箕垸、沙坑、盤壙等,湖北陽新縣牌石,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大屋陳村。
44.分莊祖公升,始遷地湖北鹹寧官溪莊。現分布:湖北鹹寧市大畈村,湖北鹹安區雙溪鎮光埠鎮,湖北鹹寧市嘉魚縣,湖北省江夏區;安徽省宿松縣,湖南省臨湘。
45.分莊祖公琉,始遷地湖北省黃梅縣。今湖北黃梅縣行塘莊有其後人。
46.始遷祖公通,始遷地安徽宿松縣。現分布:安徽宿松;湖北鹹寧,湖北靳春,湖北廣水,湖北黃梅;江西九江,德安車橋義門村八隊;陝西平利線河。
47.分莊祖公明,始遷地河南光州仁和,今屬潢川市轄。現分布:河南光山縣陳家集,河南商城同井畈,河南光山縣涼亭,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陳家窪。
48.分莊祖公長,始遷地四川銅梁縣莊(今屬重慶轄)。現分布:浙江常山縣,浙江江山市清溪;江西樂安縣,江西南豐縣。
49.分莊祖公遷,始遷地安徽太湖宛溪。現分布:安徽太湖羅溪鄉喬嶺村,安徽桐城縣宗洋鎮,安徽太湖縣北中鎮馬安村;江西萬年縣上坊鄉付廠村杉沅陳家,江西安義石鼻鎮,江西餘干縣江埠鄉、大溪鄉、洪家咀鄉、三湖鄉、康山鄉;河南內鄉縣,河南淅川縣;陝西石泉縣,陝西平利縣。
50.分莊祖公成,始遷於湖北浠水縣關口鎮蔡家橋回歸莊,陳潭秋是其後裔。現分布:湖北鄂州、黃岡孔子河、蘄春、浠水縣汪崗鎮陳廟河村、浠水縣巴鐸鎮王宿山陳村、浠水縣竹瓦鎮柳樹鋪,湖北莫山縣,湖北新州,湖北羅田;江西九江,江西樂平市;安徽省金寨縣,安徽霍山縣;河南商城等。
51.分莊祖公先,始遷地江西吉安永豐縣竹牌門打鼓沖石烏。現分布:江西省德安縣鄒橋鄉付山,江西德安車橋鎮義門村;湖北武穴市石佛寺官橋機車下村。
52.分莊祖汝仁,始遷地江西建昌(今永修)麻潭鄉雙陂莊。現分布:江西德安愛民鄉潘坊,江西聶橋鎮聶橋村,江西德安高壙鄉,江西豐城默林鎮崗上村。
53.分莊祖汝經,始遷地今福建清流縣。現分布:湖南瀏陽金剛、攸縣、醴陵市;江西萍鄉;貴州銅仁縣;雲南省。
54.分莊祖汝尚,始遷地浙江慈谿(今寧波市)。
55.分莊祖汝悅,始遷江西奉新羅溪莊。現分布:江西省瑞昌縣牛公莊;湖北仙桃市,湖北洪湖。
56.分莊祖汝先,始遷地江西安義縣鄰鄉,與汝隆同分一莊。現分布:江西新建縣溪霞鎮,江西安義萬埠鎮羅山村,江西安義石鼻向坊觀舍,江西安義東陽鎮徐埠村,江西新建昌邑鄉八房,江西新建縣金橋東和村,江西永修馬口鎮。
57.分莊祖汝成,始遷地安徽廬州舒城縣。今福建永泰縣源口有其後人。
58.始遷祖汝心,始遷地安徽懷寧。現分布:安徽安慶市;湖北黃梅縣杉木橋村。
59.分莊祖汝通,始遷地安徽霍山縣(按:亦云江西永興縣田鎮鄉赤山)。現分布:江西九江新壙鄉,江西九江縣港口鎮;湖北黃梅縣月都汪家廟。
60.分莊祖汝隆,始遷地江西新建縣石塘莊。後有分遷安義縣。現分布:江西新建縣霞溪,江西九江縣黃老門團山,江西星子縣,江西省景德鎮市鵝湖區,江西九江縣沙河陳家樓;湖北黃梅縣,湖北黃梅小溪鎮、團洲、嚴洲,湖北黃梅濯港鎮,湖北黃梅新開橫河品村,湖北武穴龍坪新州村。
61.分莊祖汝升,始遷地湖北鹹寧嘉魚縣普渡。現分布:湖北鹹寧嘉魚縣炯墩鄉下海尚陳村,湖北省嘉魚縣汀泗鎮三尚村,湖北崇陽花涼亭,湖北蘄春。
62.分莊祖汝優,始遷地廣東南雄縣保昌。現分布:廣東順德市倫教鎮,東莞市虎門北柵。
63.分莊祖才大,始遷地湖北大冶靈鄉。現分布:湖北大冶市,湖北鹹寧高橋,湖北陽新縣東源鄉谷保村為谷保公所遷;湖北鹹寧市鹹安區大幕鄉馬鞍頭村為新仕公所遷,今鹹寧鹹安區,襄陽南漳縣、保康縣、谷城,十堰鄖西、房縣、竹溪、竹山,荊州沙市;宜昌五峰、興山;陝西商洛山陽,安康白河、洵陽,西安;四川大寧;重慶巴南區;河南內鄉等地都有新仕公後裔。
64.分莊祖才琉,始遷地鄱陽土伏。現分布:江西上猶縣,江西九江新合鎮,江西金雞坡白水湖,九江市五里鄉,九江市廬山區蓮花鄉;陝西平湖;湖北黃梅縣分路口。
65.分莊遷祖才先,始遷地江西黎川新城烏石。現分布:江西德安縣林泉鄉,江西永修縣虬津鎮,江西九江縣岷山鄉小陽(陳聖洪);湖北靳春檀林鎮。
66.分莊祖才悅,始遷地江西貴溪市鴻塘鎮楓林村。(按:又譜雲九江瑞昌雙下橋楓林)。現分布:江西貴溪市鴻塘鎮楓林村,戈陽圭峰鎮長湖村。
67.分莊祖才宿(自雲仲公三子克政後人),至始萬公遷居江西境內,又至始萬公的元孫萬三公,元末為避兵難復遷安徽潛山縣陳家河(原名黃檗河)。今存其民國四年(1915)族譜。
68.分莊祖才遷。始遷地浙江新城縣。據新建赤岡知成公莊譜載:才遷分居新城,其子肅公出宰富州(今浙江富陽市),後卜居港口。現分布:江西新幹縣、沂江鄉東湖村,豐城市劍南街辦艻棚社區邑東陳。
69.分莊祖才典,始遷地湖南邵陽新化。現分布:江西九江縣黃老門鄉通田村,江西九江縣岷山鄉花盤村,江西瑞昌王家烈;湖北廣濟馬蘭坂。
70.分莊祖才成,始遷江西饒州府鄱陽縣、樂平、餘干三縣毗鄰,住馬尾巷,舊稱樂平莊。現分布:江西星子海會鎮,江西星子白鹿鎮。
71.分莊祖才星,始遷浙江開化金溪。現分布:江西九江市前擇鄰;台灣。
72.分莊祖才仁,始遷於江西宜黃縣東陂。今江西九江市有其後人。
73.分莊祖思懿(按:《安陸陳氏概略》作“思懿”。也有譜作“思壹”或“思一”),始遷於湖北麻城白果。現分布:湖北麻城,湖北孝感南區,湖北安陸;河南光山;貴州雲陽等地。明季有一汝風者徙四川重慶忠州。
74.分莊祖名思遷,始遷地江西興國縣新村。又雲山東肥城富陽縣。有譜。
75.分莊祖思澄、思洪,始遷地湖北陽新洋港鎮。現分布:湖北陽新義門果石莊堪稱大莊,人口眾多,分布湖北陽新洋港鎮、龍港鎮、大冶市、大冶金山店關山、陽新韋源口鎮、大冶香山、大冶市陳貴鎮洋壙、大冶市靈鄉鎮、湖北鄂州太和鎮陳太村、湖北通山燕夏鎮、通山洪港鎮、通山新橋、通山城關等多地區。外遷有陝西商南縣過風樓鎮徐家店;江西星子溫泉,江西德安林泉鄉,江西德安義門村,江西瑞昌市三眼橋,江西新建石埠鄉豐聯村,江西瑞昌流莊鄉三元村聶寶山;四川省達州市雙河口鎮清水河村、白象赤村、青紅林村、石橋磨刀溪,四川大竹縣長官坪,四川完源縣荊竹坎;安徽霍山縣緒佛庵;貴州大方縣。
76.分莊祖思先,始遷地安徽東至縣平塘,宋高宗時,為避戰亂,遷居湖南平江北嶺,為平邑義門始祖。現分布:湖南平江城及平江三墩鄉,湖南長沙等地。
77.分莊祖思通,始遷地湖北省武漢市漢陽瑞慶(今蔡甸區)鳳棲山南麓,陳昌浩是其後裔。現分布:湖北漢陽蔡甸區奓山街長新村;安徽懷寧三橋坂,安徽潛山縣天柱山下,安徽太湖天橋鄉羊河村陳家墩,安徽岳西縣田頭卿。陝西山陽縣西照川、商南等地。
78.分莊祖思大,始遷地湖北通山湄港柏山(現通陽鎮德船村)。現分布:湖北通山湄港陳村;江西武寧溫湯鎮、江西修水縣、江西銅鼓縣,陝西紫陽縣,湖北崇陽縣、湖北鹹寧汀水橋,湖南平江、湖南嶽陽縣。
79.分莊祖思仁,始遷地江西省清江縣新港。現分布:江西省樟樹市臨江鎮、貴州省普定縣坪上鄉和平村,貴州省普定縣白岩鎮段橋村,貴州省仁懷市符陽生界壩。
80.分莊祖思悅,始遷地江西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今江西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有其後人。
81.分莊祖思升,始遷地南昌縣鐵樹宮棉花街。現分布:江西南昌蔣巷鎮洲頭村,江西進賢縣架橋鎮艾溪陳,江西南昌縣塔城鄉芳湖陳村,江西南昌縣開上陳村;湖北石首市新廠鎮陀楊樹萬家剅村,湖北公安縣甘家場鄉大門土地村,湖北省江陵縣普濟鎮雷打樹村,湖北石首市;湖南邵陽市;南昌縣武陽鎮開上陳村是由南昌市萬壽宮筷子巷直遷於此,其後沒有移動。該譜堂舊貽字派:“思汝公延彥,才守孟仲季,德應瑞鈞森,淮秀士良成,維以其學上,而一正於邦。”後續譜增貽字派:“繩祖紹世業,方能常濟美,廣衍庭義興,光榮必懋超。”開上陳氏現已傳到“常”字輩,其“學”字輩人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出生的。
82.分莊祖彥緯,始遷於江西南昌市筷子巷,自稱石橋莊。現分布:江西永修河橋,江西省都昌縣蘆溪鄉西川村;湖北仙桃市,天門市杜橋、京山縣永隆河,湖北鹹寧市九都油麻壠。
83.分莊祖彥通,始遷地湖北漢川市田二河鎮燕子灣。
84.分莊祖彥成,始遷地江西武寧縣巾口鄉泉村蒿港河塘。(按:據修水龍峰譜載,彥成為高安丞灌公長子鏞在義門之裔孫。另據《建昌縣鄉土志·卷四·古蹟》載:“河塘莊,縣西四十里,潁川義門陳氏別業久廢,宋慶曆間,陳彥成重修。彥成仕婺州家焉,遣其子撲歸潁川,子聳居河塘。宋屬洪都武寧,今屬建昌。”從此則信息來看,河塘莊早已存在,並非義門分家時所建。)
85.分莊祖彥悅,始遷地福建長泰縣岩溪。今德安縣鄒橋鄉馬嘴頭有其後人。
86.分莊祖彥琉,始遷地廣東梅縣三角。現分布:江西修水縣廟嶺鄉安峰村;江蘇徐州,江蘇丹陽。
87.分莊祖彥升,始遷地江西峽江(峽口)沙坊莊。(按:一雲臨江縣東江沙坊莊。)今江西東鄉鄧家古源村有其後人。
88.分莊祖彥君,始遷湖南醴陵縣。現分布:河南新縣;江西九江周家嶺;湖北黃梅孔壠鎮。
89.分莊祖彥豪,始遷地福建上杭縣。現分布:福建上杭;安徽宿松;江西彭澤;江西修水四都、江西靖安縣三爪侖。重慶市壁山縣南岸區、巴縣桐子溝、騎龍寺、考鷹岩、任家嘴、楠木溝、蔡家崗;台灣。
90.分莊祖彥仁,始遷於浙江長興縣。又雲始遷常州宜興。現分布:湖南來陽,湖南嶽陽縣英家灣陳玉安門,湖南省岳陽縣柏祥鄉旱草坪,湖南省岳陽縣關王橋周陳屋,湖南嶽陽黃沙街鎮大明荷塘,湖南汨羅市三江鄉陳家橋;廣東南雄。
91.分莊祖承成,始遷地江西建昌陳橋萬福(今永修縣)。現分布:江西修水桃坪之黃崗、星子蓼南古門、九江茶嶺、瑞昌雙橋、臨川、安義縣;湖北黃岡、黃梅、武穴、鹹寧;福建、陝西、河南、四川萬縣。
92.分莊祖彥謙,始遷地江西德興礪居。現分布情況:江西上饒市,江西九江縣新合鎮,江西九江縣文橋村;河南新縣,河南光山縣高陌店朱家寨西南陳灣;浙江嘉興縣。
93.分莊祖承悅,始遷於江西省星子縣。今江西星子華林鄉有其後人。
94.分莊祖承逸,始遷地江西省泰和縣。(按:本“承逸”,然多譜寫作“承一或承壹。)現分布:江西泰和柳溪,江西省修水縣清水岩鄉嶺下村,江西省修水縣三都鎮洋湖村,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嶺下村王石源;廣東省增城市。
95.分莊祖承先,始遷地江西贛州市濱江鎮。(按:亦云浙江富陽太源河)。
96.分莊祖延年,始遷於安徽廬州府蜀山莊。有譜作延陵,今湖北英山縣、廣東豐順縣有其後裔。
97.分莊祖延升,始遷地湖北武昌江夏莊。現分布情況:其九世孫福一明洪武初年由湖北江夏遷莊京山縣王家河,至其孫鑒公又由王家河遷居陳家嘴。今京山縣楊浲有其後人。
98.分莊祖延晤,始遷地湖北沔陽莊(仙桃市)。現分布情況:湖北仙桃、京山;廣東豐順縣等地。其九世孫伏林明洪武初年由沔陽紫金潭遷居京山縣桃花凹,生二子琦、仁玉,今京山楊浲有其後人。
99.分莊祖延賞,始遷地江西高安陳家湖。現分布情況:湖北荊州;江西省高安縣獨城鎮文皇村太平陳,今高安市多鄉鎮有其後裔。
100.分莊祖延悅,始遷地福建壽寧縣。今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有其後裔。
101.分莊祖延轄,始遷地江西武寧魯溪鎮南沖馬跡。現分布情況: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來堡村,江西武寧魯溪鎮南沖,江西省瑞昌市南義鎮,江西省南昌縣向塘鎮黃壙村勒家;湖北省通山縣通陽鎮石宕村。
102.分莊祖延先,始遷地江西瑞昌深坑。現分布情況:江西省瑞昌市樂山鄉;湖北黃梅,湖北武穴市西邊菜園。
103.分莊祖延斯(延芝),喬之子,剩之孫,潤之曾孫,址之玄孫,址公乃侍公之嗣子。始遷江西省吉安縣東赤岩。現分布:江西省德安縣聶橋鎮,江西吉安縣,江西永新縣。
104.分莊祖延通,始遷地湖北鄂州樊口。現分布:湖北省黃梅縣新開鎮六家咀,湖北省鄂州市;江西婺源;江蘇丹徒石城;安徽六安陳高集。
105.分莊祖延佑,始遷地江西永新勝業鄉石陂村,後來又分永新里田雙溪田。(按:有譜寫作“延又”)
106分莊遷祖延琉,始遷地湖南邵陽縣寶慶莊,今湖南邵陽邵井。今湖北黃梅縣分路有其後裔。
107.分莊祖延仁,始遷於湖北荊州市江陵區白馬寺興置。其九世孫陳善明洪武初年由荊州遷居湖北京山縣白陽里螺螄台,生四子榮、華、富、貴,今京山楊浲有其後人。
108.分莊祖延正,始遷地福建省建寧縣。現分布:江西省鉛山縣虹橋鄉新豐村。
109.分莊祖延盛,始遷地福建建寧莊。現分布:四川省鄰水縣,浙江臨安市,江蘇連雲港,江西萬載。
110.分莊祖延遷,始遷於湖北通城縣蟠塘。今江西武寧昇平有其後裔。
111.分莊祖延鼎,始遷江西新余市對河陳村。今湖南醴陵、株洲、九江市廬山區均有其後裔。(山西大寨陳永貴是其後裔)還有湖北廣水(今英山縣)陳導益明季遷此建莊;康熙末至雍正元年在應山城北營房塘建義門陳氏宗祠;至今人口繁衍甚眾。
112.分莊祖延大,始遷地江西瑞昌市望仙鄉龍潭。現分布:江西九江湖西堡、武寧縣、瑞昌市、德安塘山鄉。
113.分莊祖延聖,始遷地江西萬載縣。現分布情況:江西宜春市萬載縣。
114.分莊祖繼鏜,始遷地江西鄱陽縣江右。現分布:江西撫州赤石塘,石城縣陳坊,廣昌黃竹鄉,南豐饒舍、洙湖、苦竹埠等地;安徽太湖縣九村畈、石井山陳家;湖南瀏陽大瑤鎮;福建邵武禾坪、建寧縣陳源坊。
115.分莊祖繼忱,始遷地江蘇丹陽縣百傾莊。現分布:江蘇丹陽縣百傾;浙江溫嶺國澤。
116.分莊祖繼鎧、始遷地江西鄱陽縣黃金山。現分布:安徽太湖寺十里山,安徽太湖縣花國鄉陳家崗村,安徽省岳西縣店前鎮雪羅山陳村,安徽省太湖縣晉熙鎮岔路村,安徽太湖縣寺前鎮楊家村陳家組;陝西洛南,陝西山陽縣。
117.分莊祖繼琉,始遷黃岡謝蒲莊。現分布陳家寨等處,曾經與回歸莊、萊陽莊聯宗合譜。
118.分莊祖繼升,始遷地江西進賢縣七里鄉,擇居南昌石橋。現分布:江西南昌小蘭鄧埠村(註:該村陳才金、陳春水宗親2009年與本書主編陳月海一同參加“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第二十屆國際大會”),江西九江縣西關,江西湖口縣;湖北孝感市鄒崗鎮,湖北麻城,湖北襄陽,湖北孝感洪樂鄉龍村,湖北漢陽,湖北天門乾驛鎮、程越村;江蘇南京;湖南省平江縣三陽。
119.分莊祖繼全,始遷地江蘇南京江寧區上元莊。現分布:江西瑞金市武陽鎮,江西南昌市;河南省唐河縣陳排灣;江西省德安縣;廣西桂林市。
120.分莊祖繼通,留守義門火巷莊。現分布:江西德安車橋鎮牡羊村;江西進賢縣倉下嘴;貴州等地。
121.分莊祖繼珪,留守義門火巷莊。現分布:今九江馬回嶺祿原坂;湖北荊門,黃梅、小池;貴州等地。還有一支於明永樂六年由德安火巷莊南崗遷安徽潁上縣楊湖鎮東老陳台、棋桿台落戶生息繁衍,至今人口萬餘;譜修多屆,首屆創修於明成化年間。(潁上縣陳家汪供稿)
122.分莊祖繼遷,始遷地江西德安磨溪尖山官埠莊。後遷白水黃土寶泉。現分布:江西武寧縣官蓮鄉,江西新建縣南磯鄉向陽村,江西星子縣蛟塘鄉,江西九江縣東城坂。
123.分莊祖繼釗,始遷地江西湖口縣流芳鄉。(按:留市,即流芳。多譜曰“流市莊”,恐誤抄。莊名,是由地名而來。)今南昌市青雲譜有其後人。
124.分莊祖繼鐘(伯宣→崇→訪→和→肱→繼釗、繼鏜、繼鐘),始遷於江西吉安永豐縣。現分布:江西九江縣沙河街,江西廬山區海會鎮,江西九江縣新港楊家村,江西九江縣蛟灘坂(十幾處);湖北省公安縣;安徽省南陵縣。
125.分莊祖繼元,始遷地江西建昌城子驛莊。今江西九江縣城子鎮有其後人。
126.分莊祖繼銘,始遷地江西都昌南橋鄉。現分布:江西都昌汪墩鄉,江西都昌左里鎮義門村,江西廬山區海會五里山,江西湖口武山鎮,江西星子白鹿鎮,江西九江新港河家咀,江西都昌北市;安徽宿松縣;陝西省商南縣。
127.分莊泰遷(一作“太遷”),始遷地江蘇揚州寶應。今江蘇泗洪縣有其後人。
128.分莊祖時先,始遷地浙江金華縣千家龍游莊,至時先二十一世孫陳銀傑,清順治九年(1652)進士,官湖北黃岡太守,遂落籍黃岡上庶安鄉彭陳坂,曾經和義門陳橋聯宗共建祠堂,並續修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楚黃陳氏宗譜》。在乾隆年間,有第二十五世祖陳亮清經商洛南,先居洛南東百里的王耳溝,傳三代遷縣北陳家澗。亮清有兄弟九人,與族人先後遷居商洛區域的商縣、丹風、商南和關中的長安、臨潼、大荔、朝邑、華縣者不計其數。僅陳澗周圍的張灣、楊城、石幢、潘溝、二道河及駕鹿、黑山等地(截至1993年)陳姓人口約3000餘。附錄《楚黃陳氏宗譜》龍游莊(紹義堂)派語:(國希一之友亮,)文廷世發昌;正大昭先德,榮華啟運祥;溢聲能永紹,家慶溥綿長。
129.分莊祖端琉,始遷地湖南永州府永寧縣。(註:按舊譜,類之嗣子,倫之孫輩,求之曾孫輩,坦之玄孫。本為樣之第三子,戟之孫,永之曾孫,坦之玄孫。)
130.分莊祖覺先,始遷地安徽省涇縣。現分布:江西德安楊橋鄉八一村;浙江建德市管村。
131.分莊堯則,始遷地江西建昌(今永修縣)南豐莊。傳至根盤公因官立產始卜居安徽休寧,是為遷皖一世祖,又傳至端公由休寧徙懷寧縣。(安慶市圖書館藏其民國三十七年《義門陳氏宗譜》)
132.分莊光大、先大,始遷湖北省羅田縣平湖郵亭寺,同分一莊。現分布情況:湖北羅田縣九資河鎮、羅田縣勝利鎮,羅田縣河鋪鎮,羅田縣風山鎮;安徽省金寨縣吳店鎮;河南省商城縣;四川、雲南、江蘇等地。
133.分莊祖邦大,始遷地湖北松滋莊(至四世,一支遷德安陳家灣)。現分布情況:江西德安林泉陳家灣。
134.分莊祖吉先,始遷地浙江衢州江山潭石。
135.分莊祖世升,始遷地福建霞浦辰溪莊。今江西德安磨溪陳家鋪有其後人。
136.分莊祖嘉琉,始遷地湖北黃安莊(今紅安)。現分布:江西廬山區余家壠,江西九江縣仁貴鄉青皮坂,江西九江縣芳蘭湖蔡家咀。
137.分莊遷延甫,始遷地江西貴溪。現分布:江西貴溪浜江鄉,柏里村,小烏陳村。
138.分莊祖運升。始遷於江西豐城縣石灘。現分布:江西豐城馮家河,江西豐城市拖船鎮源汊村,江西九江縣城門鄉,江西九江縣新塘、新合,江西星子縣,江西瑞昌洪山,南昌鑼鼓嶺,南昌縣劉門洞;湖北黃梅徐河鄉,湖北武穴市盤壙;湖南攸縣、湖南查陵、湖南常德、湖南長沙;河南雙城。
139.分莊祖美仁(才美),生子陳元,始遷地江西宜春彬江莊。1125年為避金兵,陳元之子陳魁南遷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後名汀州莊,為今之義門大莊。現分布情況:江西修水縣四都鎮五都村,修水縣汪崗鎮,江西萍鄉南坑,江西奉新縣仰山鄉;廣東信宜市石硃砂鎮旺陂村,廣東五華縣,廣東陸河縣南萬,廣東東莞遼步鎮陳家埔,廣東豐順縣,廣東平遠縣,廣東和平縣林塞鎮,廣東深圳寶安觀瀾、牛湖、松元廈;福建上杭縣;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四川鄰水縣西天鄉;台灣省苗粟,香港等等。
140.分莊祖加琉(譜載系郁公次子,妣馮氏,生子三:顏、戒、華。)由江州分遷湖北黃安莊卜居於細嶺(上竿山)陳家田(今紅安縣覓兒寺鎮)。現分布:新洲縣雙柳鎮佗廟、陽邏鎮的陽邏、縣城的吳陳塆,麻城宋埠野雞崗的玉閣梅家墩、白果鎮劈金山的五桂塆、鐵門鄉的潘家塘,紅安縣太平鄉的上陳家灣、下陳家灣,圻水縣上蓮花塘等處。以上為華公後裔分布情況,顏、戒二公後裔分居不明。(按:此載為黃安莊後裔陳志強供稿。多譜載都公生三子曰才琉、嘉琉、昭琉。且嘉琉、昭琉分湖北黃安莊,與此則不同。)
141.分莊祖守明(其族譜自說為義門仲公子之玄孫),始遷廣東東莞莊,至守明十二世孫白蘭、念蘭兄弟遷居廣東海豐縣。
142.分莊祖思昊,始遷地南昌縣鐵樹宮棉花街,同思升同分一莊,舊譜未載。有後人。
143.分莊祖彥昌,始遷江西洪州玉笥莊何平里。今湖北鐘祥西南一百二十里處陳安山有其後人。
144.分莊祖繼莊,始遷地江西九江縣城子鎮。現分布情況:江西省九江縣城子鎮。
145.分莊祖希崇,始遷於江蘇省江都縣。現分布:江西星子海會鎮;江西星子白鹿鎮。
146.分莊祖守華,始遷於浙江德清縣崇德莊。
147.分莊祖以崇,居吉水縣白沙鎮赤岸村。(按:以崇公是義陽王陳叔達“十一傳至唐從事郎達禮”之裔孫,世居吉水赤岸村。為應“義聚江州義門”之倡議徙來德安,參與義門分莊後返吉水赤岸村。元明之際,以崇第十二世孫禮安又回遷德安名“赤崖莊”,居聶橋郎昌坂至今。以崇後裔又一支由吉安府永豐縣蘇家墩遷居德安鄒橋鄉道崖山馬嘴頭居住至今,曰“長泰莊”。詳見《吉水赤岸村陳氏族譜》。)今永新縣禾川鎮東里區長塘村有其後裔,人口甚多,有祠堂和族譜。元末明初以崇公第十二世孫亞蠶由永新城西徒居黃崗屋背(今永新縣龍門鎮黃崗村)開黃崗歲世系,人口甚多,有祠堂和族譜。
148.分莊祖彥和,始遷地江蘇省蘇州市。現分布:海南省文昌、瓊山、海口、澄邁等幾十個鄉村(陳姓60%是其後裔)。
149.分莊祖陳鳳,陳崇玄孫。宋真宗朝任潤州別駕,為丹陽莊始祖(其世係為:陳崇→袞→恭→宗俞→鳳)。陳鳳長子亢遷丹徒金沙,次子誠(一作忞)居丹陽珥陵越塘。因直諫而被宋高宗殺害的陳東即出越塘之族(世係為:鳳→誠→廣→思齊字伯賢→震字聲遠→東、南)。現分布於丹陽、金壇市金城鎮清涪村、江都縣安阜洲、鎮江句容。
「按:陳鳳子亢,亢子廓,廓子珹,珹子維。維子從古。周必大《陳從古墓銘》載陳鳳為金壇始祖陳伯眕之後,非陳匡後裔。詳見《陳從古墓銘》及按語。」
150.分莊祖延彬,據懷邑《丁氏族譜·纂修家乘序》載:“丁之族,其先實江州義門之陳,有曰慶者自義門徙三村。三村之裔諱季英者,商行至皖,寓宿松丁氏焉。丁翁資亦裕,適與之同事,時值江州兵亂,富弗能旋。有斷金之好,不忍捨去,遂以第三子埈贅其女。未幾丁氏歿,繼娶謝氏,生子二:介甫、義甫。介甫留宿松,義甫徙懷寧欽化鄉汪家潭,欲復陳姓,避偽漢嫌不果,遂仍外氏以丁為姓。此即余懷邑丁氏受姓之原也。”其譜世系如下:
陳崇→袞→昉→溥→延彬(分莊始遷漢陽)→佳→憲→顯→武叔→秉→鉉→炳→寧→慶(自義門遷三村)→大彪→時忠→仲→季英→埈(字良卿,改丁姓)。查多譜載溥公生子二:希通、思通,無延彬,即為漏載。
義門古蹟
義門陳遺蹟
1、
義門正宅:為義門陳始祖陳旺由廬山聖治峰遷居此地,原名太平鄉常樂里艾草坪(現義門村委會對面),後因人數劇增,逐漸擴建,先後建有諸子巷、火巷街、百柱堂等。
2、
諸子巷:又名“朱子巷”,為火巷街支街,通往百犬牢、洗米池、饋食堂等處,乾化二年歲除之日,置到黃忠輔田,當晚諸房誕生三十二男(也有說三十七男)。後把諸房產子之地命名為“諸子巷”。
3、百柱堂:名廣堂(議事廳),九梁十架,百柱落地,東依碑亭,南接火巷街口,前各三門,北連太公堂。牆基尚存。
4、旺公祠:又名東皋祠,後梁開平元年(907)建,因在正宅之東,稱東皋祠。現牆基仍在。
5、
公婆丘田:乾化二年(912)壬申歲除日,置到黃忠輔田,計三千八百餘步。當晚誕生三十二男,後具登科第,仕宦榮顯。因名其田曰:“公婆丘”,立為“義田”。
6、
擊鼓樓:貞 明 年間位於義門正宅南山頂亭樓中,亭中放了一面大鼓,是義門陳擊鼓傳遞信號的地方,後人也稱此樓為擊鼓樓。
7、饋食堂:義門正宅東,大公塘(現文史館下面水塘)以西。現義門村十一組所在地,義遺址部分已挖掘,並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部分文物陳列於義門文史館之中。
8、大公堂:現義門祠堂及文史館所在地,大公堂主要陳列義門陳先祖雕像,是當時義門陳氏祭祀先祖聖地。現仍存殘牆一堵。四周古柏14棵,肥皂樹1棵,門前古井常年清泉不涸。
9、
永清寺:位於今義門村七組原倉庫之處,牆體仍存。
10、旌表台:為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於唐光啟二年(886)首建,位於正宅之南(改為農田)。因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884年)首旌義門,原名為常樂里艾草坪,從此以“義門”著稱,是專為宣讀皇帝詔書的儀式台,先後受到唐、宋七位皇帝的旌表,後擴建為一門、二門、三門。第一門兩側對聯為“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橫披“義門陳氏”,為李儇所賜。第二門兩側對聯為“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橫披“真良家”,為宋太宗趙光義所賜。第三門兩側對聯為“三千餘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家”橫披“義居人”為宋真宗趙恆所賜。旌表台是義門陳最壯觀的建築物。毀於明初兵燹,現遺蹟無存。
11、都蠶院:建於北宋初期,位於今浙江移民隊處,原望迎亭旁,是養蠶繅絲,紡紗織布生產之所,遺蹟於一九七0年浙江移民來此建村所毀。
12、鞦韆院:建於北宋初,位於今磨溪鄉尖山村楊家,距都蠶院約一華里,是紡牆基部份可尋。
13、東佳書院:位於今愛民鄉岩泉村岩前桂家,為陳崇於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所建。東佳書院鼎盛時期,有學生四百餘人、廡房(即教室)30多間,開始只招收本族子弟,後對外開放,“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
14、東佳別墅(一字園):為義門陳第五任家長陳袞所建,建於乾化二年(914年),當年大學士蘇東坡遊學東佳時留下的墨跡“一字園”三字還清晰可見。
15、接官廳:接官廳共三處,義門老宅一處(望迎亭),是專供接待官宦、名流、學者之所,德安縣城北門河邊(現老林業局院內)一處。每處設專人接待。
16、廨宇:為義門陳第七任家長陳鴻所建,位於今德安縣義峰山(義豐山)腳下,廨宇專供接待吃住之所,即今之賓館,毀於清。
17、蘭宮:為義門陳第十一任家長陳襲於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所建,地點在今義門村十組花園之處,是專供來客遊樂休閒之處,當地人至今稱該處為花園蘭宮,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火巷莊拆除,改做住房,現牆基可尋。
18、刑杖所:為義門陳第十二任家長陳旭主家政時,於北宋至道三年(998年)所建,毀於元初。
19、御書樓:為陳旭主家政時於北宋鹹平元年(998年)所建,位於東佳書院內,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派內侍裴愈親臨義門,特賜御書三十三卷,並題下“天下第一家”現無存。
20、五祖道院:為義門陳第十三任家長陳蘊主家政時,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所建,原址在今文史館右側。朝牆基仍存。
21、
百犬牢:為陳蘊於北宋慶曆年間所建,地點在義門正宅東,饋食堂西,今義門十一組背山竹林,是專設犬舍之所,“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的奇觀在史書、方誌、譜牒中有大量記載。遺蹟無存。
22、壽安堂:陳蘊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所建,在今義門村十組的花園內,是專供老年人休閒玩樂場所。明初被毀,原址改建農房。
23、九里殿:陳士尹,英勇抗金,屢戰屢捷,是民族英雄岳飛部下名將,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戰死沙場,高宗敕建九里殿來追祭抗金英雄陳士尹。原址在今義門十組馬路邊,尚存磚石瓦礫。
24、貞節坊:義門陳後裔陳明軒之妻,割股療夫,夫死後冰心守節,朝庭賜建貞節坊牌坊梁基石今尚存於德安縣林泉鄉小溪山村赤石堰陳家。
25、義門鋪:在今江西九江縣獅子鄉牌樓村。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所建,尚存。
百犬同牢
“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說,就是出自江州義門陳的一段佳話。
義門陳禮義為先,孝道治家,滿門重義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響了牲畜。至唐昭宗慶曆年間,家有七百四十餘口,每日設廣席,長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條,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諸犬皆不食。原來臥於紫扉旁,是一隻老母犬,腳拐,眼瞎。每晚睡門樓之上,伴星斗,防匪人,盡其義也。老犬不至至,余犬皆不食。
相傳有一年,御駕親臨。帶來100隻肉包子,放在犬槽內,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隻包子於口中,但見一條白犬,獨步槽前,口叼兩隻包子走了。聖上異之。遂率人尾隨其後,至一柴扉旁,見有一拐腳黃犬席地而臥,白犬將肉包子丟了一個給黃犬,眾犬方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啃動嘴裡的包子,昭宗見狀,聖心大悅,稱道:真義犬也!
古義門坊建有“百犬牢”。其門有一對聯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百犬同牢是昔日義門坊的一個重要奇觀。
詩曰:百犬同牢佳話傳,煌煌陳氏義當先。
一門風範留青史,千載憑蹤淚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