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州

棣州

棣州,隋置,治今山東陽信南。唐貞觀置,治今山東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今均屬濱州市。惠民(棣州)古有"魯北首邑"之稱。悠久的歷史培育了眾多名人志士,隋朝畫家展子虔、元代劇作家康進之都誕生在這裡。今天有為紀念中國古代軍事家孫武而修建的大型仿古式建築群"孫子故園",泰山行宮、宋代古城牆遺址等人文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棣州
  • 成立時間:隋開皇六年(586)
  • 今地點山東陽信南
  • 屬地點:濱州市
歷史沿革,相關記載,

歷史沿革

隋開皇六年(586)置棣州,治陽信(今山東陽信南),領陽信、慶雲、樂陵(治今山東樂陵東北)、無棣(治今山東無棣縣北)、高成(治今河北鹽山東北)、南皮(今河北南皮)、浮陽(今河北滄縣東關)等縣。大業二年(608)改為滄州。三年廢滄州為渤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以隋渤海郡一部,重置棣州,仍治陽信,領陽信、樂陵、商河(山東商河縣)、厭次(山東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四縣。六年,省棣州入滄州。貞觀十七年(644)又置棣州,治厭次,領陽信、商河、厭次、蒲台(濱州市濱城區北鎮辦事處)四縣。屬河南道。垂拱四年(688),析蒲台、慶次兩縣置渤海縣(治今山東濱州市境內)屬棣州。五代因之。
北宋棣州仍治厭次,領厭次、商河、陽信3縣。屬河北路,熙寧六年後屬河北東路。金屬山東東路。
元中統三年(1262年)改棣州、濱州合為濱棣路安撫司。至元二年(1265年)省路為州,復置濱州、棣州,均屬濟南路。二十七年(1290年)屬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濟南路。元棣州仍治厭,厭次、商河、陽信,無棣(山東無棣縣)4縣。
明洪武元年(1368)省州治厭次縣入棣州;六年(1373)棣州更名樂安州。屬濟南府。
秦置厭次縣,屬齊郡。 西漢改厭次縣為富平縣,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王莽篡漢後改富平為樂安。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復改為厭次縣,仍屬平原郡。三國為魏地,屬樂安郡。晉屬冀州刺史部所轄樂陵國。
北魏屬滄州樂陵郡。北齊天保七年廢厭次,屬樂陵郡。
隋開皇六年廢渤海郡置棣州,開皇十六年復置厭次縣,屬棣州。大業二年改棣州為滄州。不久,廢滄州,復置渤海郡。
唐復置棣州,厭次屬棣州。武德八年,廢棣州,厭次屬滄州。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州治駐厭次,厭次還屬棣州。天寶初,改棣州為樂安郡,乾元元年復改樂安郡為棣州。
宋棣州屬河北東路。大中祥符八年遷州治於陽信縣。金棣州屬山東東路。元棣州屬濟南路
明洪武元年廢厭次縣,地入棣州。永樂元年改棣州為樂安州。宣德元年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屬濟南府。
清初仍為武定州,雍正二年武定州直隸山東布政使司,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為武定府,始置惠民縣,為武定府的附郭縣
1914 年,惠民縣改屬濟南道。 1925 年,置武定道,道治惠民城。 1928 年廢武定道,惠民縣直屬山東省。後置第五和第十行政督察專署及魯北行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是著名的渤海革命根據地。
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設立惠民專區。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區改為惠民地區。1982年,析濱縣博興縣建立濱州市。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0]59號),撤銷濱州地區和縣級濱州市,設立地級濱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濱城區。濱州市設立濱城區,以原縣級濱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濱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河六路。濱州市轄原濱州地區的鄒平縣霑化縣、惠民縣、博興縣、陽信縣、無棣縣和新設立的濱城區

相關記載

棣州,樂安。上。開元戶二萬五千五百四十五。鄉四十八。元和戶五千四百四十七。鄉一十七。
《禹貢》青州之域,又兗州之域。春秋為齊地,管仲曰:“北至於無棣。”
秦並天下,為齊郡。漢為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曹魏屬樂陵國,晉石苞為樂陵公是也。隋開皇十七年,割滄州陽信縣置棣州,大業二年廢入滄州。武德四年又置棣州,六年又廢。貞觀十七年,又置移於厭次縣,即今州理是也。天寶元年改為樂安郡,乾元元年復為棣州。
州境:東西三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里。西南至東都一千四百二十里。西南至德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淄州二百一十里。正北微西至滄州二百五十里。東南至青州三百二十三里。西南渡河至齊州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大海二百里。
貢、賦:開元貢:絹十匹。賦:絹,粟,麥。
管縣五:厭次,氵商河,渤海,陽信,蒲台。
厭次縣,上。六。郭下。本漢富平縣,屬平原郡。後漢更名曰厭次,則厭次前已廢矣,相傳以秦始皇東遊厭氣,至碣石,次舍於此,因名之。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重置。武德初屬德州,貞觀十七年於此置棣州。
黃河,在縣南三里。
氵商河,在縣南四十里。
通海故關,在縣西南四十里。
氵商河縣,中。二十。東北至州八十里。本漢?力縣,屬平原郡。後漢省。
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氵商河縣,因北有氵商河以名之,屬滄州。貞觀元年屬德州,十七年改屬棣州。
黃河,在縣南八十里。
氵商河,縣北一十五里。漢成帝鴻嘉四年,河水泛溢為害,河?是都尉許商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為名,後人加“水”焉。
渤海縣,緊。西至州七十里。本隋蒲台縣地,垂拱四年分置渤海縣屬棣州,在州東一百一十里。天寶五年,以土地鹹鹵,自縣西移四十里,就李邱村置。
大海,在縣東一百六十里。
陽信縣,望。十四。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渤海郡。魏屬樂陵國。後魏置樂陵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滄州。十六年,於陽信縣置棣州。武德六年又置,屬滄州,貞觀十七年又割屬棣州。
鉤般河,即九河之一,經縣北四十里。
蒲台縣,緊。十二。西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濕沃縣地,屬千乘國。宋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改屬滄州,十六年改為蒲台縣,北有蒲台,因為名也。隋末廢,武德三年重置。八年改屬淄州。貞觀十七年置棣州,割蒲台屬焉。
海,在縣東一百四十里。
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為斗口淀,是濟水入海之處,海潮與濟相觸,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雖大,淀終不沒,百姓於其下煮鹽。
黃河,西南至縣七十五里。
蒲台,在縣北三十里。秦始皇築此台以望海,於台下縈蒲系馬,今蒲生猶縈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