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義門區志》記載,“早在春秋戰國、群雄逐鹿時代,義門屬楚要塞,隸歸城父縣轄。唐天寶十年(公元七五一年),設真源縣。後因亳州知州張廷在此建立‘泣杖祠’而得‘俞伯故里’別稱。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義門撥屬渦陽縣治。”
唐天寶十年建立的真源縣,在安祿山叛亂中遭到戰火焚燒,真源縣衙近剩一儀門。所以後人據此稱之為“儀門鎮”。義門俗名“廟集”,因為古時此地廟宇林立。到清朝來年為避宣統的名諱而改“儀門”為“宣門”。民國成立之後,又復稱義門。
解放戰爭結束後,雖然總體面積沒有什麼變化,但義門區劃卻幾經更改。1948年設義門區,歸渦陽縣管轄(此時渦陽縣隸屬於阜陽地區),全區所轄範圍一鎮六鄉。1954年則有一鎮十三鄉,1958年則設一鎮四鄉,1961年建區劃社,1970年撤區建社,1979年建區劃社,這是最後一次建區。在這次建區之後,義門區全區呈葫蘆形,東西較短,南北較長(東至楊三官廟;西至張營,與亳縣隔溝相望;北至王店子,與牌坊相鄰;南至小於莊,與標里搭界)。全區共轄五社一鎮,其中的鎮主要就是今日的義門鎮。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規模的“撤區並鄉”行政區劃調整行動中,義門鎮被劃分為獨立的建制鎮,在行政等級上,只比縣級低半級,是渦陽縣行政級別最高的鎮。同時,隨著亳州的建市,義門鎮的隸屬關係也由原來的阜陽地區改成了亳州市。
經濟發展
義門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西鄰亳州,南接阜陽,S307省道、渦河穿鎮而過,渦河兩側建有運輸碼頭4座,日來往船隻40隻,通過淮河,流入長江,高標準的“冷再生”型柏油路面的真源路通過義門渦河大橋,南接S307省道,北與渦(陽)、永(城)公路相通,來往車輛晝夜川流不息。優越的區位因素為義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義門鎮以其強勁的經濟實力,先後被評為“安徽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十強鄉鎮”、“十佳鄉鎮”等。
苔乾產業鏈。義門苔乾久負盛名,在清朝被定為“貢菜”,周恩來總理喻其為“響菜”,苔乾含有豐富的營養素,並被稱為“天然保健食品”、“人造海蟄”和“植物營養素”,現已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堪稱食苑珍品,1998年以來,曾連續多次獲得國內外金獎和銀獎。2002年榮獲第四屆中國特產文化節金獎,有機苔乾基地建設通過達標驗收,在瑞典頒發了通過“IMO”驗收達標證書和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許可證。投資1700萬元建成了“龍頭企業”一一義門苔乾公司,投資800萬元建成合資企業一一皖港貢菜公司,對苔乾進行深加工、精包裝,產品銷佳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僅此一項為義門創收超億元。
工業園區建設。義門鎮工業園區面積為4.6平方公里,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截至2009年,工業園區共吸引50餘家成型企業,包括福順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義門苔乾公司、安徽頤生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安徽源和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中外合資渦陽縣霖福木業有限公司、渦陽縣巨龍建材仄紙品、清真食品爪醬醋廠等。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兩家,市級“龍頭企業”六家。
商業貿易發展。截至2009年,義門鎮商業網點達到4600個,遍及全鎮,從業人員2.1萬人,年貿易總額32億元。特別是義門苔乾交易大市場占地160畝,設有交易委員會、公證處、環保組等組織,秩序井然,環境優越,服務周到,每年春秋兩季都吸引大批國內外客商在此採購,日客流量2.8萬人次,年交易額超億元。S307省道北側農貿大市場,占地60畝,每日運輸車輛川流不息,年交易額3000萬元,占地80畝的藥材大市場,年交易額6500萬元,全鎮五大建材市場,年交易額3000萬元,1988年以來建成的4座水上碼頭占地300畝,每天運輸船隻40艘,以煤炭、沙石農副產品為主,運往
江蘇、
揚州、
杭州、
福建等省、市,年交易額3000萬元,陸地運輸以牛羊肉、牛羊皮為主運往上海、福建等地,牛羊皮出口到
荷蘭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宰殺黃牛4萬頭,山羊10萬隻,年交易額4000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到2012年,鎮政府共籌資1200多萬元,新修柏油路30餘條,計120多公里,實現了村村能通柏油路,重點村實現了戶戶通柏油路,在全縣率先完成了“村村通”工程任務。義門鎮主要街道各有特色,有仿古式一條街、歐式一條街、徽派一條街、阿拉伯式一條街,還投資興建了藥材一條街、龍興路、貢菜街,改建了真源南北路、義周路,安裝了路燈,修建了排水道、花壇,並進行了綠化。自來水廠在2眼井的基礎上,在橋南工業區計畫新打一眼深井,建立了2個分爪實現三座水廠3眼井併網供水。義門鎮有大型加油站2座,3.6萬伏供電站2座。
蔬菜基地建設。義門鎮在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功能齊全,農田水利基礎雄厚,實施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發展多元農業和複合經營,按照穩糧擴經的原則,每年種植春秋兩季苔乾7萬畝,西瓜1萬畝,實施了“五種五收”的積極模式,使糧經比例達到2:8,複種指數300%,畝均效益6800元。菜園村和張營村是義門的主要蔬菜生產基地,總面積3000餘畝,主要是大中拱棚。種植芹菜、黃瓜、西紅柿、辣椒、茄子,一年四季不斷,四季都有青菜上市,為發揮蔬菜基地優勢,全鎮建成了脫水蔬菜生產廠家4家,千噸冷庫3座,500噸冷庫6座。
藥材生產。義門自古是生產藥材的盛地,藥材品種達50多個,依託藥都亳州,年收入達7000多萬元,並在S307線南側建成了藥材一條街和兩大中藥飲片爪藥材批發市場,同時義門鎮有2000餘名藥商大戶遍及全國八大藥都,並有近百人在本鎮建立了收購藥材中轉站,為鎮藥材市場的活躍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藥材村!劉營村很多藥商是因自產自銷白芍,走南闖北起家,義門因沙質土壤氣候好,所產白芍質地優良,藥用價值高,栽培歷史悠久。白芍極具觀賞性,春季來臨,遍地芍花怒放,燦若明霞,與牡丹、桐花爭奇鬥豔,與碧綠苔乾間作,成為一大景觀。義門鎮陶趙、劉老兩村的“千畝牡丹園”是集觀光旅遊,種苗生產和盆花銷售為一體的旅遊景區。牡丹是中國國花,義門鎮自古以來有種植牡丹的習慣。牡丹具有藥用價值,其花國色天香,雍容華貴,深受人們喜愛,每年穀雨前後,千畝牡丹園盛開牡丹花,爭奇鬥豔,五彩繽紛。
旅遊業發展。義門共有旅遊觀賞景點六個,歷史文化遺產景點三個,包括南塘公園、清真寺和義門頤生園等,另外有旅遊定點酒店三家,定點旅館三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旅遊產業鏈。其中義門頤生園——渦陽縣頤生園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位於義門鎮藥材街南端,S307線南側200米處,於2009年底開始籌建,總占地186畝,一期工程總投資1500萬元建設的集住宿、餐飲、休閒、垂釣、會議、養生等功能於一體的多功能休閒聖地,擬建住宿房40間、由大型的休閒垂釣魚塘、富麗堂皇的餐飲、溫馨如家的客房、健康滋養的中草藥膳食、天真爛漫的兒童樂園、挑戰極限的成人拓展中心、回歸田園的蔬菜果園採摘區、中草藥種植區、回歸自然的動物放養區、充滿墨香的墨寶室組成。青少年認領式中藥材苗圃種植園一座、兒童樂園一座、水上樂園一座,垂釣園、果蔬採摘園等項目,目前正在創建五星級農家樂。2011年10月份開始運作,有民俗、風情、歷史、飲食等多種文化元素相結合,按照現代城市人的消費期望和生活要求進行建設的休閒山莊,在休閒山莊內可飲食正宗的中草藥膳食,原汁原味的皖北農家菜,清真羊肉湯,義門熏牛肉,義門貢菜等特色飲食吸引農家風味和古鎮風情。娛樂休閒:可進行垂釣,野炊,棋牌等休閒活動,也可進行鬥雞,鬥蟋蟀,書法,剪紙等民俗展示,成為構成農民增收,農村和諧社會的新亮點。
歷史文化
七十二廟宇。古時,鎮上廟宇林立,名勝眾多,四周城牆高一丈五尺,設城門九個,鎮區範圍內,有大小廟宇72座,故稱“廟集”,至今仍能屈指可數的有千佛閣、玄帝廟、龍王廟、城隍廟、關帝廟、孝子祠、乾柴廟、玉皇廟、清真寺等十餘座。每年廟會有農曆四月初八的香火會、十月初一的騰龍會,正月初八的孝道會等,每遇逢會,召來外省縣及周邊地區的客商來義門參加物資交流,日客流量5萬人次,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如:鬼會、高蹺、花鼓燈、棒鼓舞,腰鼓隊、獅子舞、大頭和尚戲柳翠,竹馬旱船,龍燈、九女捕傘、武術比賽,雜技團等齊動出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伯俞泣仗。《義門區志》記載:“歷史上義門集是漢代韓伯俞的故里,古有伯愈村,詳址在集西半里許之南窯村東。村有泣杖祠,為表彰大孝子韓伯俞而建。”韓伯俞,亦寫作“ 韓伯瑜 ”,東漢梁國人,侍母甚孝,以孝聞名天下。相傳,韓伯瑜幼年喪父,其母教子甚嚴。童年時聰慧貪玩,常觸怒母親,不聽母親教誨時,其母便用拐杖狠狠打他。每次挨打時,任母親責打消氣,從不跪地求饒哭泣。中年伯瑜,不慎染上賭博惡習,母親找到賭場,不管三七二十一,當著眾人面舉杖便打,伯瑜立即跪地接受母親教訓,待母親氣消後,隨母親回家。母親年邁後,他又瞞著去賭博。母親知道後,立即拄著拐杖找來,伯瑜見狀,急忙離開賭場,母親追回家狠打了他。他一反往常,悲痛啼哭。母親問:“這次打你,你為什麼啼哭?”他說,過去母親打兒很疼,此時拐杖打在兒身上不覺得疼了,說明母親已年老體衰,力氣不足,體力不行了,故痛哭。母親停下手中的拐杖,眼含熱淚,感動地說:“兒啊,你是個大孝子,可賭博我一定要管,我百年之後,要把我的衣物留給你妻子,就讓你的妻子頂上我的頭包,穿上我的褂子,拿著我的拐杖來管你!”伯瑜母親是個老壽星,在伯瑜年近七十歲時,老人尚未謝世。孝子伯瑜為討母親歡喜,穿上彩衣,手持童鼓,像孩子般滾地歡舞。母親下世後,伯瑜在別人的慫恿下,去到離村不遠的渦河橋下賭博。妻子想起婆母的囑咐,便拿著婆母衣物,執杖前往。伯瑜一見母親衣物,雙膝跪下,任妻子責打,發誓永不賭博。此事,正好被船上的欽差看到,泊船問詳情很感動。特將此事稟告朝廷,皇帝感其孝,遂冊封孝廉,派到江南任知縣。到任不久,大病而故。朝廷為表彰他一世孝敬,從國庫撥白銀三千兩,在義門集建孝子祠,名叫“泣杖祠”,以教後人。
清真寺。清真寺大門朝東,是阿訇為回民講經和主持教義的場所。占地3600平方米,創建於元朝初年,曾一度毀於戰火,後又重修。現存禮拜大殿5間(正殿),重梁起架,明柱走廊,花格門窗,立於80公分高的崇台上,房屋高大寬敞明亮。南北講堂各5間,北講堂東端前有古皂夾樹一株,樹下有無字石碑一塊,碑長2.5米,寬90厘米。前有大門兩重,前大門兩間,清代建築,磚瓦結構,上覆灰色小瓦,龍紋脊飾。二道大門為新建,樓房式2間2層。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文化
名優特產
苔乾。苔乾是一種由萵苣狀的植物加工成的半乾品條狀蔬菜,含有17種胺基酸以及糖、粗蛋白、鈣、磷、鉀、鈉、鐵等營養元素,是天然的綠色食品,具有清熱、明目、解毒、利五臟、通經脈等功效。義門已有幾百年的苔乾加工種植歷史。在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間,義門苔乾均被地方官員作為貢品進貢給朝廷。1958年周總理品嘗此菜時,因清脆有聲,被他命之為“響菜”;1991年被國家農業部、財政部列為“八五”期間全國最大的名、特、優項目進行開發;1995年義門鎮被命名為“中國苔乾(貢菜)之鄉”;1999年獲安徽省和國家級名牌家產品,其“義門牌”和“真源牌”苔乾相繼被國家命名為“綠色產品。2006年10月,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批准對義門苔乾實施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熏牛肉。義門熏牛肉製作頗為講究,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經年累月逐漸成為本地的一種名菜,譽傳比鄰數十縣,深受民眾歡迎。 製作工藝如下:
原料:十市斤鮮牛肉。調料:精鹽七兩(冬季減至五兩),茴粉三錢,滷水半湯匙。製法:選牛前、後腿一塊,用刀打成二斤多一塊,再將肉塊劃成為五公分厚的肉片,塊塊相連,成為一體(千萬不要用水洗肉)。先把精鹽、元茴粉和滷水混合攪拌均勻撒在肉上,後將肉塊一層層地按進專備鹵缸里。並將粘有混合調料的肉麵朝上擺好。淹制期間,要及時進行“倒缸”(肉塊上下翻動,使佐料浸透肉塊各個部位,保證肉味鮮美)。一般夏季每天倒缸四至五次,冬季每天倒缸二至三次。每次倒缸時,應將塊肉摔一摔。如此淹制兩個月的時間即可出缸。出缸後,用水將肉洗淨,放開水裡煮(不放鹽)另加花椒、元茴佐料少許,待煮熟後過油一遍,即可食用。此菜特點是肉呈棗紅色,鮮嫩發光,肉香絕厚,鬆脆可口。
人參果娃。義門人參果娃天然富硒、富鈣,富含人體必需的鐵、鋅、銅、胡蘿蔔素、維生素c、蛋白質等多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是香蕉的四倍,蘋果的九倍。在中央電視台舉行的2009年度手挽手扶農工程項目評選中,由安徽鎮園人參果娃科技示範基地研發的人形人參果娃項目從265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被農業部、科技部、農業科學院的組成的專家評審團評選為2009手挽手十大扶農項目工程,著名笑星趙本山親自頒發獎牌。把這種“仙果”引至人間的農業科技帶頭人就是義門鎮程樓的程魁。程魁在家鄉建設的鎮園人參果娃基地,年產人形人參果2萬枚,為了區別於市面上普通的人參果,他把自己的人參果改名為“人參果娃”,並且註冊了商標、申請了專利。
回民民俗
義門回民約占全鎮人口的25%,義門街道的回民主要集中在尤以鎮西北部的光明街和北關街,而渦河的東、南岸則以漢民為主。數百年來,義門回民與漢民和諧相處,並因回漢通婚現象普遍地被接受而相互融合。但是在長久的歷史演變歷程中,義門回民依舊保持自身的一些風俗習慣及儀式,除了日常的朝拜(念、禮、齋、課)以外,婚禮與葬禮為其中較典型的表現形式。 婚禮。古時,回民婚禮的主持一般都是阿訇。阿訇口念證言,確認雙方的結合符合真主的意志,那么雙方的婚姻就是合法的。相應地,這樣家庭的孩子在出生時,就可以請阿訇為其起“經名”。在當地人看來,婚姻時阿訇的證言,出生時的“經名”,以及下葬時的誦經,是回民最為重要的生命儀式。如果這些重要活動不能請到阿訇,就表明阿訇不承認其穆斯林的身份。不過,這種觀念已經減弱了許多,特別是回漢婚姻大增以來更是如此。許多這種聯姻家庭的婚姻未必要請阿訇主持,孩子未必起經名。 葬禮。葬禮是義門回族保持得最為良好的一項傳統儀式了,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虔誠的回民把能否得到阿訇的臨終誦經看作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回族要是有人死了,不說死了,而是說“五常”,稱死者為“亡人”,下葬地點稱為“義地”。回民在喪葬中實行的是土葬。與漢族不同,他們的土葬是深埋地下.崇尚簡葬,無陪葬,無墓碑,相信“人生來不帶一物,死也不帶一物”。男裹三塊布,女裹五塊稚。亡人(即死者)洗身由專人負責,該人由阿訇指定,亡人家屬可以自願給予一點酬金。亡人在家停留的時間不得超過3天,否則清真寺不予以清洗。亡人在清真寺經藥水清洗後,用象徵聖潔的白布裹體入土深埋。
古鎮風情
義門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世代生活在此的人們共同書寫了義門的燦爛文化。有一些文化特質是可觸可感的,如清真寺與皂角樹,年久失修的百貨大樓,重新翻修的義門大橋,以及那一片亘古不變的能夠出產苔乾的土地等等,還有一些文化特質則經人們口口相傳,一併構成了鮮明的義門形象並將長久地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伯俞泣仗的典故,義門三寶的順口溜,回民的風俗都是人們所熟知的,另外還有一些特色小吃例如遠近聞名的羊肉湯、熏牛肉、麻鬍子、炸燒餅、老字號的茶館、羊肉串燒烤、乾扣面……所有這些,都共同構成了義門古鎮特有的風情,也成就了義門人的自信與驕傲。
家族姓氏義門
簡介
在中國歷史上,由於儒家倫理的影響,許多大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奉為社會楷模,賜為“義門”。著名的有義門陳、鄭義門、蒲城義門王氏等。
陳氏
江西
德安縣車橋鎮的陳氏家族,唐宋年間歷經十五代,和諧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居多達3900餘人,史稱“江州義門陳,
天下第一家”。
鄭氏
浙江
浦江縣鄭宅鎮鄭宅村的鄭氏自南宋至明代,合食義居15世計330餘年,歷代屢受旌表,明太祖朱元璋賜稱“
江南第一家”,人稱“鄭義門”。
王氏
陝西省
蒲城縣上王鄉的王氏家族,經營有方,樂善好施,累世同居,人才輩出。元延佑間多人出任大夫和地方官吏,曾被朝廷題匾“蒲城孝義之家”,列入國史,並得到縣令“王氏孝悌,以興民讓”的表彰。王瑛因皇帝器重任中軍司馬,手握虎符;王瑋任奉議大夫,王璧兄弟任吐蕃宣慰使。記錄王氏家族變遷與行孝的歷史的《義門王氏先塋碑》,由“一代宗師”
歐陽玄撰文,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危素書,
趙期頤篆額,是全國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銘》也系危素書,趙期頤篆額,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現存蒲城博物館。翰林學士、國子祭酒虞集專門賦詩讚譽,其中提到的葦村,即現在的蒲城縣上王鄉東葦村,至今王氏子孫仍聚居在前頭、莊後、新莊三個自然村。
萬氏
位於安徽省
涇縣城西45公里桃花潭對岸的萬村,始建於唐代貞觀五年(631年),清乾隆年間重修。《涇縣誌·古蹟》載:“唐萬氏義門,在震山鄉,冊府元龜,唐太和六年,觀摩使沈傳師奏,涇縣萬晏自高祖萬至仲芳五代同居,旌表起門 。”義門,兩層,底層為通道,上層為馬樓;門樓呈凹字形,大門正面上方有“義門”兩字大理石門額,大門的兩邊是圍牆,下部用大石塊砌成,上部磚砌後再用磨光花磚貼面。整個建築做工精細,而別特色,現其主體建築尚存。現已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