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地理位置,建置區劃,土地人口,自然資源,特色產品,經濟建設,農業,工業,商品貿易,村鎮建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計畫生育,體制改革,歷史人文,
鄉鎮概況
地理位置
車橋鎮位於淮安區東南方向25公里處,其地理位置屬渠南片中心,東連涇口、南臨施河、西接朱橋、溪河,北與仇橋、博里接壤。境內澗河、溪河、塘河橫貫東西。相傳橫穿集鎮東西的澗河上因架有五座木橋,如大寫“車”字的五橫,澗水流經其下,如“車”字中間一豎,因象形而取名“車橋”。宿淮鹽高速公路橫越境內,設有車橋高速出入口和車橋服務區,可隨時通往全國各地,農村水泥路通達各村,實現全覆蓋。集鎮建成區面積近3平方公里,人口達2.3萬餘人。
建置區劃
車橋古來即為淮安屬地,建國前曾為車橋鄉,抗戰時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曾短暫居此。1945年,車橋設區,後不斷變更;1955年時車橋區下轄:陳河鎮、蘆灘、受河等16個鄉鎮;1956年,車橋撤區改制為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7年公社成立鄉革命委員會;1983年公社改制為鄉,設車橋鄉人民政府;1985年撤鄉建鎮,改車橋鎮人民政府。至2009年有1個居委會19個村,329個村民聯組。車橋鎮政府駐地車橋居委會。
土地人口
境內地勢平坦,西高東低,土質多為亞粘土,適宜農作物生長,主要灌溉為澗河、十二支渠、文菊渠,排澇河為塘河、南十支、人字河。耕地總面積52573畝,總人口62578人(2017年)。
自然資源
自然條件良好,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譽滿全國的淮揚名菜“軟兜長魚”即發源於此。
特色產品
1978年,農產品比較單一,主要為稻穀和三麥、玉米,到2009年主要特色產品有無公害優質大米、小麥、蛋雞、肉雞、生豬、魚、蝦、蟹;工業產品有甘油、羽絨、機械電子、汽車門泵等。
經濟建設
農業
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兼養殖業,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兼種經濟作物。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山芋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大豆、花生、蔬菜等;養殖業以養豬、羊、雞、鴨等禽畜為主,兼有少量水產養殖。
1978年,糧食種植面積3466公頃(均不含複種面積),糧食總產量46880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500公頃(均不含複種面積),總產量470噸,全年經濟作物總投入178萬元;零星飼養雞、鴨8300隻,生豬4700頭,水面利用率較低,養殖面積58公頃,年產量不到5噸,由林業樹種主要以刺槐、泡桐、榆樹和老關楊等自然生長的雜樹為主,生長期長、經濟效益低,年木材採伐量3500立方米,農機總動力2520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機21台。
1983年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民眾使用化肥量增多,糧食畝產量有所增加,種植面積3437公頃,糧食總產量46400噸;1984年經濟作物面積313公頃(均不含複種面積),總產量343噸,在穩定油菜、大豆面積的同時,1998年隨著節制閘改造和稻田養殖、廢塘、荒水溝、渠等開發綜合利用,漁業發展較快,養殖面積達210公頃,平產108.5噸;2000年,高效農業逐步發展,大戶集中規模養殖禽畜興起,生豬飼養類3.7萬頭,家禽26.4萬隻;2000年,引進大棚種植27戶,租賃土地42公頃建蔬菜大棚,種植大椒;2005年起,興辦蘆灘農業生態園20公頃,主要種植廣玉蘭等名貴花木以及生豬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2007年種植面積3200公頃,糧食總產43200噸,經濟作物面積386公頃,種植油菜、大豆和蔬菜,總產量472噸,畜禽養殖以大戶飼養為主,家禽飼養達30萬隻,生豬飼養量4萬頭,養殖面積168公頃,年產量80噸,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800公頃,栽植成片林17公頃,四旁植樹35萬株,活立林木管理量達45萬立方米,年木材採伐1.2萬立方米,有農機總動力8.2萬千瓦,手扶拖拉機擁有量達1217台,大中型收割機15台,大型拖拉機36台。
工業
上世紀七十年代,車橋主要工業以手工業生產為主,有2個磚瓦廠、農具廠、五金廠、印刷廠、建築站,年產值4500萬元,利稅150萬元,職工人數超2000人。到1987年,全鎮骨幹企業8個,淮安市第四建築工程公司、淮安市造紙廠、淮安市受河福利羽絨廠、淮安市車橋羽絨廠、淮安市保溫瓶廠、淮安市車橋被單廠、淮安市木材製品廠、第一、二磚瓦廠。年產值2.5億元,銷售2.3億元,利稅600多萬元,總資產3000萬元以上,職工人數超3000人,是全縣工業排頭兵,列為淮陰市30強鄉鎮,與淮城鎮並駕齊驅。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車橋工業處於衰退期,大量企業倒閉,鎮辦集體企業80%轉制,只有淮安市電子材料廠、淮安市造紙廠、車橋羽絨廠、磚瓦廠、商場基本正常,年產值不到3億,銷售2億多,利稅不到700萬元,總資產2800萬元,職工人數2500餘人。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現有企業培大壯強,現已初步形成四大類:(1)化工類:揚州宏發生化淮安分公司、永興甘油廠、匯通甘油廠、恒生助劑廠、誠信甘油廠;(2)輕紡羽絨類:華夏羽絨廠、凌帥製衣廠、華楚製鞋廠、大東制線廠、造紙廠;(3)電子機械類:電子材料廠、德寶磁性材料廠、海山客車門泵廠、汽車門泵廠、五金廠(4)建築建材類:四建公司、磚瓦廠、水泥磚廠、肖舍木材廠、趙陽木材廠、預製廠。到2009年,全鎮50萬元以上資產企業65家,其中私營企業占90%,企業產權明晰、產銷形勢良好,可實現年產值5億、銷售4.8億,利稅1260萬元,資產總額1.2億,從業人員3500人。列統企業5家:揚州宏發生物製品廠、淮安市電子材料廠、車橋永興甘油廠、匯通甘油廠、華夏羽絨廠。規劃3000畝新工業集中區位於鎮區東南,豐年村境內。
商品貿易
1978年,有供銷社、糧管所、食品站、飯店、糧食加工房、市場等服務單位9個,個體攤點85個,總貿易60餘萬元。1984年,經濟貿易及市場開始活躍,集鎮個體工商戶近120戶,總貿易額150餘萬元。1990年,個私經營發展迅速,有商業、農業及個體工商戶近300家,總貿易額1200多萬元。2009年個體工商戶達600家,總貿易額3000萬元,經營範圍涉及糧食、五金、機械、化工、電子、塑膠、建材、建築、運輸、服務等多個行業。
村鎮建設
集鎮規劃與建設
1978年,車橋集鎮只有一條主街道(南北路,現富福中路)和一條老淮流路(東西路),兩旁以一層磚瓦房子為主,商貿業興旺發達。橫貫境內的新淮流路修於1992年,當時是簡易瀝青路面,2004年重鋪。1984年第一次編制車橋鎮總體規劃和集鎮規劃,並首次開始編制各村詳細建設規劃,其中集鎮總體面積規劃規模為1平方公里。1996年第二次編制車橋鎮總體規劃和集鎮規劃,其中集鎮總體面積規劃規模擴大為2平方公里,鎮區街道形成三縱兩橫格局。2005年第三次編制車橋鎮總體規劃和集鎮規劃,全鎮定83個集中居住點;2009年,根據區委區政府部署,設立車橋為淮安城市副中心,聘請江蘇省規劃設計院進行第四次編制季橋鎮總體規劃和集鎮規劃建設。集鎮總體規劃面積擴大為10平方公里。
村級居民小區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
車橋現有20個行政村(居),村民居住相對集中。1978年,有35%是磚瓦房,65%是草房。1993年,全鎮已基本無草房戶。1999年,淮陰市(現淮安市)人大在豐年村搞中心村建設試點,以後趙陽、范六、車南、張陳等村先後進行中心村建設工作。2004年,全鎮全面實現水泥路村村通。各中心村規劃嚴整,內部結構完善,有良好的交通、綠化及公共設施系統。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車橋鎮文化底蘊十分豐厚,近代南社詩人、辛亥革命著名烈士周實及周偉、邵天雷,現代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艷、著名電影演員邵宏來等都是車橋傑出的文人。1956年,建成廣播放大站,1984年建成廣播電視站,1985年,車橋鎮黨委政府投入45萬元,建成古色古香的車橋文化中心,占地10.03畝,建築面積980平方米,各類活動用房32間,設有圖書閱覽室、展覽室、書畫室、電教室、桌球室、老年人活動室、青年人活動之家、歌舞廳、籃球場以及40平方米的櫥窗畫廊。同年建成擁有1000多座位,設備在當時蘇北一流的車橋影劇院,自1988年起連續五年被評為“江蘇省明星劇場”。1991年,車橋鎮被評為“江蘇省民眾文化先進鎮”。 2001年的淮安市鄉鎮機構改革,將文化站和廣播電視站合併成為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2005年,車橋鎮被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確定為首批17家鄉鎮文化活動中心標準化建設工程試點單位之一,也是淮安市唯一一家列入試點的鄉鎮。遷入新址的車橋文廣站總占地面積316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設有“一房六室三廳一場一徑”。即“有線電視機房、圖書閱覽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室、棋牌室、桌球室、書畫培訓室、健身室、多功能廳、展覽廳、歌舞廳、籃球場、健身路徑,基本能保證社區民眾到這裡有書讀、有歌唱、有舞跳、有戲看、有球打、有操做、吹拉彈唱有處樂。每年利用陣地開展各類培訓活動,先後舉辦過青少年書法繪畫培訓班、音樂培訓班、交誼舞培訓班等20多期,接受培訓人數千人次以上。通過自辦、協辦、參與辦、聯合辦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基本做到了月月有主題,季季有演出,一年四季文化活動不斷線,為社區民眾奉獻了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每年牽頭舉辦較大規模的節慶民眾性文化活動10次以上,陣地活動20次以上,參與民眾近萬人次。2006年,車橋鎮文廣站被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表彰為“服務基層、服務農民”先進單位。1995年車橋開通有線電視,2008年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2009年有線電視用戶入戶率65%,用戶達8000餘戶。到2009年底,全鎮19個行政村全部建成農家書屋。
教育事業
1978年,車橋全鎮共有高中(含國中部)2所,國中10所,國小27所,在校高中學生761人,國中學生2360人,國小學生6893人,全鎮教師人數415人,人員性質包括公辦在編、代課老師、民辦教師、契約教師等。只有極少部分學生失學、輟學。1987年後陸續撤銷、合併部分國中,各國小辦起了幼兒班(即學前班),新建車橋二中和車橋三中( 原朝陽聯中),辦起了成人校。1988年車橋二中更名為車橋中心初級中學,1996年車橋三中併入中心國中。2002年實施中國小布局調整撤併後,現存車橋中學(完中),中心國中,6所完全國小,一個中心幼稚園,另有4個教學校,一所成人校。1985-2008年,車橋教育年年被評為先進單位。2006-2009年車橋中學獲得區級以上表彰59次,車橋中學已成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節水型學校、淮安市首批平安校園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淮安市高中教學質量先進單位、淮安市德育仙境學校等。車橋成人校已成為江蘇省重點成人校。2008年,全鎮共有在校學生7300餘人,教職工602名。全鎮教師學歷達標率100%,中學本科率62%,其中高級職稱30人,中級355人,初級112人。國小專科率79.8%。國小入學率100%,鞏固率100%。國中入學率100%,鞏固率99.8%。
衛生事業
1957年,淮安縣車橋地區人民醫院成立。1983年建成綜合門診樓,1984年更名為車橋中心衛生院。1986年國際愛德基金會來院考察,並捐贈8萬元醫療設備,1992年建成病房樓,1992年-1997年院製劑室生產醫用大輸液供周邊各衛生院使用,1997年建成職工宿舍樓併購置500MA搖籃遙控X光機,2003年購置電子胃鏡,2006年更名為車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8年購置CR.目前該中心占地2.7萬平方米,擁有綜合門診樓、病房樓、防保樓、行政樓、藥劑樓及職工宿舍樓、手術樓,現有職工141人,其中副主任醫師以上5人,主治醫師35人。全鎮有社區衛生服務站18個,村級醫護人員68人。全鎮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兒童計畫免疫接種率達100%。全鎮98%的人口飲用水安全。
計畫生育
1980年我鎮成立了計畫生育辦公室,鎮配備了一名計生助理,各村並配備了計畫生育主任、計生信息員各一名,計畫生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規。1988年在全鎮幹部民眾的共同奮戰下,被國家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宣傳教育先進鄉鎮”。1990年我鎮成立計畫生育協會,1999年我鎮實行了辦公自動化,對全鎮的育齡婦女實行了微機管理。2003年被國家十部委評為“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鄉鎮”。2009年,全鎮育齡婦女16100人,已婚13205人,人口出生率5‰,死亡率3‰,計畫生育率98.2%,一孩率68%,性別比100:113,期內措施落實率98%,全年完成四項手術2875例
體制改革
2001年政府機構改革
鎮黨政機構綜合組成四個辦公室。即黨政辦公室,設組織、宣傳統戰、黨政秘書、人大秘書、共青團、婦聯6個職位;財政辦公室,設所長、會計(2人)3個職位;社會事務辦公室,設民政、計畫生育、綜合治理、司法6個職位;農村經濟辦公室,設農業、工業、科技、統計5個職位。黨政領導職位設定:黨委1正2副,政府1正4副,人大設專職主席一名。另有紀檢、信訪、人武等職位,車橋核定機關行政編制為33人,機關附屬編制2人,比改革前減少11名。
“七所八站”改制
2001年11月,對“七所八站”進行改革,綜合設定10個事業單位。①農業技術服務站由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多種經營綜合服務站、農機站合併;②原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更名為農村經濟服務站;③原鄉鎮企業管理服務站更名為鄉鎮企業服務站;④原畜牧獸醫技術服務站更名為畜禽水產服務站;⑤原勞動管理服務所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管理所合併為勞動保障服務站;⑥文化站與廣播電視站合併為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⑦計畫生育技術服務站更名為計畫生育服務站;⑧建設管理所更名為村鎮建設服務站;⑨水利管理服務站更名為水利服務站;⑩國土管理所更名為國土資源管理所。法律服務所成建制轉為社會中介機構。改革後事業單位由15個精簡為10個,精簡33.3%。2003年10月,將農業技術服務站、農村經濟服務站、畜牧獸醫站合併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並村聯組
2001年,將2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合併為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其中徐場、東談合併為萬壽村,塘河、張彭合併為沈艞村,車橋、車西合併為車橋村,金陳、夏莊、趙陽合併為金城村,豐年、肖舍合併為豐年村,車東、中圩合併為車東村,2009年有1個居委會19個村,329個村民聯組。
歷史人文
歷史滄桑的車橋
車橋鎮,地處淮安之東,距縣城約五十華里,東西長約四華里,南北寬約3華里,澗河橫貫其間,由西向東,穿鎮而過。澗水導源於運河,東至澗河口,流經綠草盪而注入里下河蜿蜒百餘里,為車橋水路交通一大動脈。車橋始建於何時,無從稽考。在漢唐時期已初具規模,到唐北宋時期城市建設規模已不亞於當時中等縣城規模。
相傳鎮內在澗河上因架有五座木橋,如“車”字五橫,澗水流經其下,如“車”字中間一豎,因象形而取名“車橋”抗日戰爭前,全鎮計有居民一千二百餘戶,約六千多人口。水陸交通便利,市場繁榮,諸如商店、糧行、米廠、油坊、木廠、釀酒、制煙、織布、繅絲以及各種手工業應有盡有,素有江北“小上海”和“小南京”之稱。方圓數百里之內,前來車橋古鎮購銷貨物的商旅顧客有如雲集。每天從早到午,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周圍農村,盛產米麥;加之西瀕大運河,南近寶應湖,東臨射陽、安豐一帶湖盪,水產甚多,譽為魚米之鄉,位居淮安八大鎮之首。
車橋鎮四周築有土圩,高三丈許,外有濠河,闊約五丈-十丈。周圍有四門,各門分別題有“東寰瀛海”、“西臨長淮”、“南映邗江”、“北觀大河”的匾額。另有小東門、小北門兩處。前人壘土築圩,無非是為了防禦匪患,壯觀氣勢。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所屬部隊在江蘇省淮安縣東南車橋地區(今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車橋鎮),對日偽軍進行的進攻戰役,史稱“
車橋戰役”。
“五橋”、“十三庵”、“一百零八巷”
車橋古城原有“五橋”、“十三庵”、“一百零八巷”之說。所謂“五橋”即以鎮為中心由西向東橫跨在澗河之上的五座橋樑:
一橋名“壽福橋”.
二橋名“富福橋”(通稱“老橋”),在大街北首,扼南北交通要衝.
三橋名“德福橋”.
四橋名“康福橋”.
五橋名“孝福橋”.
每座橋兩頭都建有牌樓,均早毀壞。橋呈拱形均系木質結構,橋下通船,足見橋身之高。
十三庵是:
一、都天廟:廟址位於古鎮澗河之南 東圩根(即今糧庫所在地)。大殿建築宏偉,氣象巍峨,內供都天大帝神像。都天大帝相傳是唐代開元進士張巡,安史之亂時,堅守睢陽,至死不屈,後人仰其忠義,各地均立廟奉祀。旁有兩配像,一為雷萬春,一為南霽雲,都是張巡麾下同時死難的步將。廟前有一大廣場,南面有大戲台一座,飛檐畫棟,極其壯觀。台上可容百人,每年都要演出若干次大戲(即京劇)。看戲不要錢,由商會籌款各店公攤。
二、龍王廟:廟址位於澗河南岸五橋頭,門臨澗河,廟後緊接都天廟(今糧庫前門處〕。內供龍王像,平時香火冷落,只有在乾旱年頭,鎮民為了求降甘霖,紛紛前來燒香敬神。
三、兜率院:又稱大庵,在五橋澗河北岸(今車橋衛生院所在地)。殿字建築較都天廟尤為雄偉,前殿塑立韋陀像,大殿供巨大的彌勒佛像一尊,袒胸露腹,趺坐殿上,笑容可掬。佛座上方,有一橫匾上書“唯我獨尊”;兩旁有楹聯一副,據說是安豐梁化南所撰,文日:“這膝下一具空囊,果包得古往今來,曷不略為解開?好讓大家看看;那目前半桿小杖,難撐住上天下地,莫若早些放倒,何必一味呵呵。”佛像系以純金葉貼成,色澤歷久不褪。佛殿兩旁,塑有十八尊羅漢像,神采各異,形態逼真,都是彩金裝飾,雕塑的藝術精湛。庭前院中,有銀杏樹兩棵,高達五丈余,粗可兩人合抱,樹上銀杏累累。據說此樹已有二百多年歷史。院外東側,有古槐一株,樹身斜立而中空,穴內能藏兒童三四人,盤根錯節,虬枝橫披,外圍四五人方可合抱,蔚為壯觀。院後荒草叢中有石幢十數座,均系以前院僧圓寂後埋骨之所。據碑文記載,此院建於明代。可惜由於常年駐軍,殿宇早已圯毀。
四、延壽庵:庵址在東圩外熊壩口,供奉什麼神只不詳。
五、文昌宮:宮址在大東門外半里許,內供文昌帝君像,有平屋十數椽。舊時,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塾師即率領學生前來祭祀。
六,關帝廟:廟址在一橋澗河北岸西首,正殿奉關帝像,赤面長髯,儀態威嚴,兩旁配祀關平、周倉像。殿前有橫聯一副,系清道光年間本鎮解元潘四農先生撰書:“至大至剛以直;配天配地無疆。”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相傳是關帝誕辰,舉行廟會。這一天明燭輝煌,檀香繚繞,極其莊嚴肅穆。鎮民拈香參拜之後,主持僧即於東西廂置酒面招待,多達十餘桌,其費用都由各與會者攤認。
七、呂祖殿。殿址在關帝廟後院。民國二年土匪搶劫公興當典時,在與駐軍對峙中,被縱火焚毀,迄未修復。
八、隆瑞庵:庵址在大東門內(原區公所舊址)據說為鮑氏家庵?。
九、放生庵:庵址位於圩外東南角,有小橋可通,庵門有匾曰“古放生庵”。大門樓上有魁星閣,供一手擎巨大毛筆的魁星神像。庵內除正殿外,東西兩面各有廂房。當時“禮教”(封建幫會的一種)徒眾經常在此設壇布道,教育徒眾禁吃菸酒,破戒者謂之“反禮”。
十、通濟庵:庵址在南圩門外大路東側,庵內房屋不多,僅有住持老僧一人,法名悟根。平時並無香火佛事,廟房多租給別人作囤糧堆物之用。
十一、真武廟:廟址在北圩門內側,又稱北極庵(現為車橋小商品市場)。神像早已圮毀,內僅空房數間,久無香火,用作地方公產。
十二、貞節祠:祠址在西圩內(車橋中心國小東隔壁)。祠內均系帶髮修行的孤寡婦女,故名“貞節祠”。
十三、太平庵(城隍廟/太平禪寺):庵址在"西圩門"外澗河南岸,約二里多路,廟內供祀"城隍神",通稱“城隍廟”,之古到今的戰火把車橋鎮搞的現在是既無“城”又無“隍”,所以改名“太平庵”。庵宇前後兩進,前進正殿供城隍像,兩旁偏殿塑牛頭馬面等鬼判像;後進為城隍內宅。廟內香火極盛,四時不斷。住持昌靜常率領僧眾為人家“放焰口”、“打醮”。廟後有土丘兩座俗稱“鳳凰堆”。
一百零八巷:
所謂一百零八巷,並非事實,而是約數,極言街巷之多甚至更多。
古鎮上主要街道,首推“車橋大街”。南北長約一華里,街兩頭有圈門,上有更樓,夜間有人看守。南圈門上鐫:“同遵古道”;北圈門上刻;“永慶昇平”各四個大字。街道兩旁路面整潔,市容壯觀,可以說是古代版的車橋古鎮的"CBD"商業金融中心。
其次為當鋪巷,位於車橋大街之東,商業亦頗興盛。巷內曾開設過“公興當典”。這家當典在民國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因遭匪徒洗劫後關閉,匪首劉登摟被捕伏法。該巷又名“甘棠里”,邵氏宗族多聚居於此,“甘棠”為邵氏堂名,因此取名。
大街向南稱“南街”,大街以北過老橋至北極庵稱“北巷”,糧食業多集中於此。大街兩頭包括河南河北兩岸的東西街道,分稱“東街”、“西街”。這幾條街道居民以經營服務性行業及手工業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