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晉書》包括帝紀10卷、志20卷、載記30卷、列傳70卷,總計130卷。書中所記歷史自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開始,直到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結束,總計156年。《晉書》中的10卷帝紀中所記的人物包括晉建國前的司馬懿、司馬昭和司馬師,共記18人;20卷志共分10類,分別是:《天文志》、《地理志》、《樂志》、《禮志》、《歷律志》、《刑法志》、《職官志》、《五行志》、《輿服志》、《食貨志》;70列傳中共收錄了772人,增加了《叛逆》、《忠義》、《孝友》3類;30卷載記則是《晉書》首創,用於記載晉時期的五胡十六國。
作品目錄
四種刊本的目錄、標題、版式各有異同,也不斷發展,現以當今最普及的中華本為例,又鑒於排版所限,略去版式部分,單列出《晉書》大體的目錄、標題,如下:
本紀
志
傳
卷次 | 目次 | 卷中人物(括弧人物為附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列女-羊耽妻辛氏 杜有道妻嚴氏 王渾妻鐘氏 鄭袤妻曹氏 愍懷太子妃王氏 鄭休妻石氏 陶侃母湛氏 賈渾妻宗氏 梁緯妻辛氏 許延妻杜氏 虞潭母孫氏 周顗母李氏 張茂妻陸氏 尹虞二女 荀嵩小女 荀灌 王凝之妻謝氏 劉臻妻陳氏 皮京妻龍氏 孟昶妻周氏 何無忌母劉氏 劉聰妻劉氏 王廣女 陝婦人 靳康女 韋逞母宋氏 張天錫妾閻氏 薛氏 苻堅妾張氏 竇滔妻蘇氏 苻登妻毛氏 慕容垂妻段氏 段豐妻慕容氏 呂纂妻楊氏(呂紹妻張氏) 李玄盛後尹氏 |
| | |
| | |
| | |
| | |
載記
創作背景
編纂過程
貞觀二十年(646),
唐太宗出於處理現實政治鬥爭以尋求身後皇權穩定,與恢復以“忠”“孝”為核心的儒家名教以維護封建統治之需,下詔重修晉史。唐修《晉書》的編纂始於貞觀二十年閏三月,止於貞觀二十二年七月,歷時兩年零五個月。唐修《晉書》由房玄齡等監修,由褚遂良、令狐德棻等二十二人集體參與修撰,參撰人員來自唐初關隴、山東、江南三大文化區,囊括了部分家學深厚,精通文史,博涉禮儀、刑法、食貨、譜牒等學之士,構成了當時頗具代表性的高水平修史集團。
編纂團隊
參與編撰《晉書》的人數眾多,據《唐會要·卷六十三》記載共有二十二人:“司空房元齡、中書令褚遂良、太子左庶子許敬宗,掌其事。又中書舍人來濟,著作郎陸元仕。著作郎劉子翼。主客郎中盧承基。太史令李淳風。太子舍人李義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儀、主客員外郎崔行功、刑部員外郎辛丘馭、著作郎劉允之、光祿寺主簿楊仁卿、御史台主簿李延壽、校書郎張文恭,並分功撰錄。又令前雅州刺史令狐德禁、太子司儀郎敬播、主客員外郎李安期、屯田員外郎李懷儼……其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陸機王羲之四論。”其中房元齡即為房玄齡(避“玄”諱)。
作品鑑賞
正統意識
《
十六國春秋》和《
三十國春秋》為《晉書·
載記》提供基本史料之外,也啟發了《晉書·載記》的正統觀。一方面,《十六國春秋》和《三十國春秋》皆以東晉為正統;另一方面,二書都對十六國的地位有所認同,前者不廢其年號,後者稱僭主為王。《晉書·載記》雖未沿襲後兩條書法,但對十六國歷史的認同,是有二書之影響在內的。
唐朝時已然華夷一體、天下為家,寬廣胸襟的唐人多少還是把十六國歷史載入正史之中,撰寫正史《晉書》更創造性地採用本紀、
列傳與
載記並列的形式,將十六國時的政權列入了正史而不是對立的
霸史,賦予這些
少數民族政權適當的歷史地位,儘管仍稱僭偽,其實已經
淡化了華夷觀念下的正統意識,顯示出唐人對十六國史較為開明的態度。
《晉書》以前涼張氏、西涼李氏為列傳,其理據頗為可疑;但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統與僭偽的界限,析言之,本紀、列傳與載記的區分,是正統與僭偽的區分;渾言之,本紀、列傳與載記合一,又共同成就了《晉書》這部正史。“載記”之體確實蘊涵著褒貶並存的複雜性。尤其是《張軌傳》與《涼武昭王傳》,以“僭”入“正”,可以說是“僭越”。
編寫特點
特點
《晉書》同二十五史中的其它各史相比,有四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作者的眾多。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這在歷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見的。有這樣一支作者隊伍,是《晉書》之所以能夠超過以往各家晉史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個特點是體例的創新。
上面講到,《晉書》有“載記”三十卷。載記是記述
匈奴、
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政權即“十六國”史事的形式,這是《晉書》在
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創造。早先,東漢
班固曾經寫過載記,但並不是用來記少數民族政權的史事,也沒有把它作為一部史書的組成部分。《晉書·載記》作為全書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而且對於表現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歷史面貌有深遠的意義。
第三個特點是補舊史之不足。
《
三國志》有“紀”與“傳”而無“志”。而《晉書》中的志,多從三國時期寫起。關於
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及晉朝
占田制多有著墨。《
食貨志》講東漢、三國時代的經濟發展,可補《
後漢書》、《
三國志》之不足。
從當政者的角度,《晉書》雖為立傳,但並不鼓勵司馬氏的發家史,《
晉書·宣帝紀》里曾講到
晉明帝問起晉得天下的具體情形,
王導告之,明帝大慚,把臉埋在床上說:“若如
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論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第四個特點是記載完備。
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一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可說都非完備的晉史。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晉書》的內容較為詳盡且廣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
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輿服志》和《禮志》《樂志》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
趙翼說:“唐初修《晉書》,以臧榮緒本為主,而兼考諸家成之。今據《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之為《晉書》者,無慮數十種。”
不足之處
其一:記述荒誕
《晉書》繼承了
前代晉史著作的缺點,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
搜神記》、《
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例如《乾寶傳》中記載
乾寶之父妾陪葬十餘年,開棺後仍能復生之事。《
張華傳》中提到吃“
龍肉”之事,並稱“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
其二:史料取捨不夠嚴謹
據歷史學者考察,在修撰《晉書》時期,所能見到晉代文獻很多,除各
專史外,還有大量的詔令、儀注、
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晉書》的編撰者主要只採用
臧榮緒的晉書作為藍本,併兼采
筆記小說的記載,稍加增飾。對於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雖曾參考,但卻沒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
成書之後,即受到當代人的指實,認為它“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
劉知幾在《
史通》里也批評它不重視史料的甄別去取,只追求文字的華麗。清人
張熷在《
讀史舉正》舉出《晉書》謬誤達450多條。
錢大昕批評《晉書》“涉筆便誤”。《晉書》中亦存在自相矛盾之處,例如《
文帝紀》記載
曹髦被殺之後,
成倅兄弟的結局是“太后從之,夷濟三族。”而《
荀勖傳》中
荀勖的上表卻又稱“成倅刑止其身,佑乃族誅,恐義士私議”,也就是荀勖的上表體現出成倅並未被誅滅三族,兩條史料自相矛盾。
作品影響
歷史價值
《晉書》體例比較完備,使它能容納較多的歷史內容,而無繁雜紛亂之感。《晉書》的帝紀按時間順序排列史事,交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是全書的總綱。在帝紀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紀,追述
晉武帝祖父司馬懿、伯父
司馬師、父親
司馬昭開創
晉國基業的過程,使晉史的歷史淵源清晰明了,是很得
史法的。
書志部分記載
典章制度,編排得類別清楚,敘事詳明,可以給人以較完備的歷史知識。列傳記載人物,編次以時代為序,以類別為輔,所立類傳或合傳眉目清楚,各類人員大都分配合理,使
西晉近800歷史人物分門別類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構成晉代歷史活動的圖卷。書中的載記專寫與晉對峙的十六國歷史,在史書寫法上是善於出新的。載記之體略同於《
史記》中的世家,但世家記
諸侯國歷史,反映的是先秦
貴族社會國家緊密聯繫的特點。載記的名目來自《東觀漢紀》,可《東觀漢紀》用載記記載平林、
新市及
公孫述的事跡,不過是作為列傳的補充。
《晉書》採用世家之體而取載記之名,用高於列傳的規格完整記述了各族政權在中原割據興滅的始末,給各
割據政權以適當的歷史地位,較好解決了中原皇朝與各族政權並載一史的難題,這一作法大得歷代史家讚賞。載記中對十六國政權只稱“僭偽”,不辨華夷,體現了唐朝統治者華夷一體,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這更是我們今天閱讀《晉書》時要特別注意的。晉代史事錯綜複雜,比兩漢史都要難寫一些,《晉書》用四種體裁相互配合,較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晉書》還有內容充實,文字簡練的長處。晉代的
社會矛盾尖銳複雜,有
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有胡、漢的
民族矛盾,有儒、道、釋的矛盾,還有君臣矛盾、抗戰派與
清談派的矛盾等等。《晉書》中,提供了很多這些矛盾鬥爭的情況及
文獻材料。如
孫恩、
盧循、張昌、王如等傳,反映了當時的農民起義情況;《江統傳》載《
徙戎論》,《溫嶠傳》載《奏軍國要務七條》,提供了胡漢鬥爭的材料;《郭璞傳》載《刑獄疏》,《
李重傳》載《論九品中正制》,《
傅玄傳》載興學校、勸農功諸疏,提供了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的材料;《
裴頠傳》載《
崇有論》,《
阮瞻傳》載《無鬼論》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文獻。此外如《
束皙傳》
記載《
汲冢書》的發現經過,《
裴秀傳》記載《
禹貢地域圖》的製圖六法,《
衛恆傳》記載論書法源流的《
書勢》一篇,都是極珍貴的史料。唐修《晉書》距離晉亡已200多年,在記事上有條件改變以往史書誣罔不實的缺點。
書中除因襲舊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護的內容。書中在很多紀傳中揭露了
統治階級貪婪、腐朽、驕奢淫逸的本性和殘害民眾的罪行,具有鑑戒意味。《晉書》作者,多是文學大家,因而《晉書》敘事往往能做到簡明扼要,有時還有生動、精彩之筆。書中的載記寫得疏密相間,首尾照應,頗有些章法。如《苻堅》兩卷繪聲繪色,頗見功力。列傳中也往往能表達出歷史人物的情態,讀起來有點味道。
它的類目比較齊全,反映的社會典章制度內容比較全面。《食貨志》和《刑法志》敘事包羅東漢,可補《
後漢書》之不足。《
地理志》對研究
魏晉之際
行政區劃變更,
州縣制的變遷,都很有作用。《晉書》十志,多出於學有所長的專家之手,內容比較精當。《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為著名科學家李淳風所修,一直為世所稱,其中《天文》、《律歷》二志尤為精審。《天文志》記載了漢魏以來天文學的三大流派;
蓋天說、
宣夜說和
渾天說,並對渾天說作了肯定;《律曆志》記載魏晉時期幾種曆法,保存了
科技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價值。
文學價值
參與《晉書》修撰的多是文學大家,因而在敘事上往往能做到內容充實,文字簡練,有不少生動、精彩之筆,如《苻堅載記》兩卷,敘事繪聲繪色,讀起來頗有味道。
《晉書》列傳中收錄的不少文章,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豐富了《晉書》的內容,具有重要價值。如《江統傳》載《徙戎論》,為人們了解胡漢鬥爭提供了史料;《郭璞傳》載《刑獄疏》,《李重傳》載《論九品中正制》,《傅玄傳》載興學校、勸農功諸疏,則保存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情況方面的材料。
作品評價
陳寅恪(kè)先生曰:“唐以前諸家《晉書》,可稱美備。而太宗復修之者,其故安在?昔漢世古文經學者於《左氏春秋》中竄入‘漢承堯後’之文,唐代重修《晉書》特取張軌為同類陪賓,不以前涼西涼列於載記,而與捌柒《涼武昭王傳》中亦竄入‘士業子重耳脫身奔於江左,仕於宋,後歸為恆農太守’一節,皆藉此以欺天下後世。夫劉漢經師,李唐帝室,人殊代隔,迥不相關。而其擇術用心,遙遙符應,有如是者,豈不異哉!”唐前所修《晉書》,相傳有十八家,而唐修《晉書》之後,“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竟從新撰”。可以說,兼引“偽史”十六國書是唐修《晉書》與前代《晉書》的最大不同,而不僅僅限於以前涼、西涼入列傳之一端。
版本信息
古代
北宋監本 宋紹興重刊北宋本 宋刊十四行小字本 宋寶佑刊九行大字本 宋刊明修本(附音義) 元刊十行本 元刊二十二行本(大德九路刊本) 明南監重修本 明北監方從哲修本 明藩府刊十行大字本 明萬曆間周氏(周若年)翻宋刊九行大字本 | 清同治年間嶺南陳氏葄古堂仿殿本 清光緒年間湖南寶慶三味書坊翻刻殿本 清五洲同文書局影印殿本 清圖書集成局鉛字排印本 清史學齋石印橫行本 清竣實齋石印本 |
現當代
點校本
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排印本。1974年11月1版1印,豎排繁體,平裝共10冊,精裝則為5冊。最新版次是2012年12月的1版12次。 |
中華書局又於1997年出版“二十四史”縮印本,《晉書》縮印本亦在其列。 |
中華書局又於2000年4月推出《晉書》簡體字本,橫排全2冊。 |
巴蜀書社將出版《今注本二十四史·晉書》,帶注釋,排版字型是橫排簡體。 |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的《二十四史全譯》,第五章為《晉書》,分別是“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 第一冊”“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 第二冊”“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 第三冊”“二十四史全譯 晉書 第四冊”。 |
補充考釋
補表補志
秦錫田:《補晉宗室王侯表》。收錄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國為綱,凡徙封本國者皆列入,較
萬表詳細周密。
萬斯同:《晉功臣世表》;《晉將相大臣年表》;《東晉將相大臣年表》。
秦錫圭:《補晉執政表》。補訂周濟《晉略》之執政表,較萬氏將相大臣年表為周密。
吳廷燮:《晉方鎮年表》;《東晉方鎮年表》。吳氏兩表皆遠較
萬表秦表為詳細周密。
張愉曾:《十六國年表》。 萬、秦、張三表皆按年以各國政權為綱。
萬斯同:《偽漢將相大臣年表》;《偽成將相大臣年表》;《偽趙將相大臣年表》;《偽燕將相大臣年表》;《偽秦將相大臣年表》;《偽後秦將相大臣年表》;《偽後燕將相大臣年表》;《偽南燕將相大臣年表》。
繆荃孫(1844—1919):《後涼百官表》;《南涼百官表》;《西涼百官表》;《北涼西官表》;《夏百官表》;《北燕百官表》。
盧文弨(1717—1796):《晉書天文志校正》;《晉書禮志校正》。
畢沅(1730—1797):《晉書地理志新補正》。《晉書·地理志》詳於西晉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時郡縣為斷限。惠帝時記述己略,東晉尤為疏漏。畢氏
補漏訂訛凡數百條。
洪亮吉:《
東晉疆域志》。分別敘述實州郡縣、實州僑郡中僑州郡縣,清晰有用;《十六國疆域志》。
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收錄石刻一百三種,為其他補志所無。
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
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以上補志五家,互有詳略異同,大致以文氏吳氏書為較詳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