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英殿刻本
- 外文名:Wuyingdian Edition
- 年代:清
- 類別:印刷類
武英殿修書處,來歷,現狀,
武英殿修書處
武英殿刻本由監造處、校刊翰林處兩大部分組成。監造處由皇帝任命的大歸刪膠籃臣負責,下設內務府司員、正副監造員外郎、副內管領、委署主事、庫掌等職。職責是雕版、排印內府書籍,其下設檔案房、書作、印刷作、銅字型檔、露房、聚珍館的機構。其中,銅字型檔設於康熙九年。聚珍館設於乾隆三十八年,地點在西華門外北長街,清廷有名的聚珍版叢書就出自這裡。校刊翰林處設總裁、提調、總纂、纂修、協修等官,其職責是校刊,裝潢監造處已刻印完的書籍。據史書記載:校刊處刻印的工價是很高的,御筆每寸字工價銀一分;萬字錦邊,工價銀一錢五分四厘。
雖然清初的許多內府本有著明顯的明內府本特徵,但明代經廠本和清代殿本仍不能同日而語,兩著差別很大:明代經廠是由司禮監掌管的,由內廷太監管理和主持其事境記,少備應他們的學識才質決定了經廠本的低檔次;清代殿本則不同,他是由皇帝選拔全國最有學問的碩學鴻儒主持,工匠也是百里挑一的,由他們編纂、雕印、校刊和裝潢的書籍自然高出經廠本。一大批精良殿本的問世,是中國版本史上一個劃時駝祖恥代的事件。
來歷
武英殿刻書始於清康熙時期。康熙十三年(1674)年,年方20歲的康熙皇帝明確指示侍臣補刊明經廠本《文獻通考》。這是清廷內府刻書史上的一件大事,從這以後,清內府刻印的書籍,方體字稱為宋字,楷書稱為軟字,字型、字型統一,內府刻印書籍向規範化、標準化邁進了一大步。
康熙十九年(1680年)頒旨,設立武英殿造辦處,專門負責內府圖書的雕刻、印刷、裝潢事宜,辦公地點就設在武英殿。不久,康熙皇帝命侍臣刻造銅活字印書。銅活字刻造完成之後,排印的第一部內府書籍是歷算書。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陳夢雷獨立編撰的一部大型書籍進呈皇帝御覽。康熙皇帝很高興,下令再加完善,於十年後(1716年)再次進呈。康熙御覽之後,賜名《古今圖書集成》,並於五十九年(1720年)命武英殿以銅活字印行,至雍正四年完成,總計印行64部。可惜清乾隆初年,因京師錢貴,這批銅活字被全部銷毀用於鑄錢了。
現狀
殿本以“欽定”、“御纂”等敕修方式產生,內容涉及經、史、子、集重糠罪挨各類,凝聚著有清一代內廷眾臣的集體智慧。其中,康熙、雍束戒臘正、乾隆三朝編刊書籍數量最多,質量亦佳。嘉慶以後各朝,隨著國勢日趨衰落,刻承拳遷書品種逐漸減少。
故宮博物院因地利之便,殿本的收藏相對完整,且多為初印原裝本。從中可以了解清廷文治活動的得失興衰,亦可領略其校勘精審、紙墨精良、刻印精緻、裝潢精雅等獨特的版本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