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本十三經註疏(2013年線裝書局出版的圖書)

武英殿本十三經註疏(2013年線裝書局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英殿本十三經註疏》是2013年線裝書局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武英殿本十三經註疏 
  • 出版社:線裝書局
  •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 ISBN:978751200980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清代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使用雕刻及活字製版,並多用特製的開化紙印刷,字型秀麗工整,版面完善精美,書品甚高。清乾隆四年(1739年)刊刻的《十三經註疏》,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二個“官版十三經”。採用明監本(不過當時似乎沒有找到萬曆初印本,而採用了明崇禎修版印刷的本子),與嘉慶年間的阮元本《十三經註疏》有諸多不同之處,有其自身特色和價值。
zhua曲子白渡白顆
歷代刊刻印行十三經註疏版本很多。其中,南宋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所載建本附釋音註疏本,稱“宋十行本”。其版由元入明,遞有修補。明嘉靖中據十行本重刻,稱“閩本”;萬曆中又據閩本重刻,稱“明監本”;崇禎中毛晉汲古閣又據明監本重刻,稱“毛本”。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刻《十三經註疏》附《考證》,稱“殿本”;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由阮元主持的南昌學堂重刊宋本《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稱“阮元本”。但是,十三部經書四項內容俱全無缺的刻本,只有清乾隆武英殿校刻的《十三經註疏》一種,乾隆時期纂修的《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薈要》,其中的《十三經註疏》就是據武英殿本校寫的。
第一,武英殿本是歷史上唯一的經、注、疏、釋文四者俱全無缺的《十三經註疏》刻本,可謂有宋以來開拓之舉。乾隆時期纂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其中的《十三經註疏》就是據武英殿本校寫的。
第二,武英殿本第一次為《十三經註疏》全文施加斷句,這也是一個開拓之舉。歷史上經書的版本有加句讀的,但疏文則從未有斷句的,有之從殿本始。由於殿本流傳不廣,甚至有的當代古籍整理工作者也不了解殿本的這一貢獻,認為歷史上沒有為疏文斷句的,因此也就談不上利用武英殿本的這一學術成果了。
第三,武英殿本每卷之後附有“考證”,在十三經註疏刊刻史上應當是首開其例。殿本的“考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字校勘,就是後來的“校勘記”;二是內容詮釋。張之洞曾指出善本書的辨識辦法:“初學購書,但看序跋,是本朝校勘,卷尾附有校勘記,而密行細字,寫刻精工著即佳。”(《輶軒語·語學》)顯然,武英殿本符合這一“善本”標準。清代的精刻精校本,往往附有校勘記(考異、札記),這種風氣與武英殿本《十三經註疏》《二十四史》的“考證”應當有密切關係。
第四,武英殿本校勘認真,改正了以往不少錯誤,是錯誤較少的一個版本。
第五,武英殿本刊刻精工,為清內府刻本的代表之一。殿本用十分規範的宋體字刊刻上版,筆畫粗細適中,墨色均勻,印本清朗,賞心悅目。明北監本筆畫太細,容易漫漶,這也是點本的重大優點,決定了殿本屬於善本。

作者簡介

採用“明監本”《十三經註疏》刊刻
本書為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採用“明監本”《十三經註疏》刊刻,使用雕刻及活字製版,並多用特製的開化紙印刷,字型秀麗工整,版面完善精美,書品甚高。
集五大特色和價值,為他本所不及
一是經、注、釋、疏文四項內容俱全無缺;二是第一次為全文施加斷句;三是每卷之後附有“考證”,在《十三經註疏》刊刻史 上首開其例;四是校勘認真,是錯誤較少的一個版本;五是刊刻精工,宋體字刊刻上版,筆畫粗細適中,墨色均勻,印本清朗,賞心悅目,為清內府刻本的代表之一。
原版原大影印,選配紅木書櫃,極具收藏價值
此次三希堂藏書和北京出版集團合作推出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為原版原大影印,全套共820冊,3301卷,32開版式,64440筒頁、約4000萬字。全部採用極品手工宣紙精印,藏藍色進口裝幀細布函套,藍色真絲絹面,仿古淺黃絹書籤,選配紅木書櫃,極具收藏價值。
原版原大影印,還原殿本原貌
此次使用天津圖書館館藏武英殿本原版原大影印,16函100冊,手工宣紙線裝,不僅還原殿本原貌,更為海內外經學、版本學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研究素材,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