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橫排簡體武英殿本官方版本是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由中央檔案館主編,中央文獻室毛組專家參與編寫史論部分,楊冬權、陳晉任主編;整理由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教授張傳璽擔綱。也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
- 版本:橫排簡體武英殿本官方版本
- 冊數:91
- 字數:四千萬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參考資料,
內容簡介
《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全書共91冊,四千餘萬字。正16開,精裝,其封面為特質緞面,其上印刷毛澤東手書唐朝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一首。二十四部史籍,在幾十代知識分子不斷的傳抄、整理的接力中,形成了各具社會歷史特點的版本。清武英殿本是其中一種,也是集二十四史大成的第一版本。它因出身內府官刻,政府鼎力,所以雕版精細,字型統一,保存完好。毛主席所存閱的即是此版本。
毛主席1952年收藏的這部《二十四史》,是武英殿本的重刻版——嶺南苑古堂藏板印刷的。版本並不貴重,毛主席隨身閱讀直到辭世。有眉批為證:《晉書》卷三十三的扉頁上,主席手書:“羊祜杜預1975年8月再閱”。這是毛主席批註中有時間的最晚記錄。離主席去逝僅一年。又可足證“毛澤東一生篤志好學”,誠非虛言。
《二十四史》,洋洋四千萬字的古漢語典籍,讀它一般人視為畏途,非功利之用,鮮有人卒讀。而毛主席是個例外。可以從毛主席的批註和點斷中看得出,他是懷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在“悅讀”。所以,當你對比主席對文章的句讀時,會發現他的點斷更具情理。
毛主席1952年收藏的這部《二十四史》,是武英殿本的重刻版——嶺南苑古堂藏板印刷的。版本並不貴重,毛主席隨身閱讀直到辭世。有眉批為證:《晉書》卷三十三的扉頁上,主席手書:“羊祜杜預1975年8月再閱”。這是毛主席批註中有時間的最晚記錄。離主席去逝僅一年。又可足證“毛澤東一生篤志好學”,誠非虛言。
《二十四史》,洋洋四千萬字的古漢語典籍,讀它一般人視為畏途,非功利之用,鮮有人卒讀。而毛主席是個例外。可以從毛主席的批註和點斷中看得出,他是懷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在“悅讀”。所以,當你對比主席對文章的句讀時,會發現他的點斷更具情理。
編輯推薦
毛澤東批註和評論等內容由中央檔案館館藏毛澤東批註原書及毛澤東檔案進行整理,相關權威部門審定。原圖複製件以插頁形式置於《二十四史》內容相應位置。便於讀者結合史籍紀傳內容更立體地了解批語內涵。同時,我們還可從那些標點,重劃線等手記中更臻形象,全面地看到他當時的認識和傾向。
《二十四史》橫排簡體字本由有關歷史學家、教授、學者審定,選定以毛澤東閱讀的清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為底本整理,點校。點校中注意吸收了毛澤東的句讀成果,使讀者可從另一個側面了解毛澤東。
本書是對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的標點整理。所附原書考證是清朝學者對《二十四史》的校勘成果。這對於傳承整理、研究國史,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資料
《二十四史》是指從《史記》——《明史》的24部被尊為“正史”的史書。其規模出版自兩宋以後。版本隨著撰史、整理的積累,逐漸有了“三史”到“二十四史”定編的過程。歷代接續傳寫,是遺世僅存的,以文字傳寫至今的民族史。敘述了至明朝滅亡前中國5000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事實之所薈萃”,是公認的世界史學上的奇觀。也被喜歡閱讀歷史書籍的毛主席所寶愛。
毛澤東一生研讀《二十四史》,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之餘,通讀了全書,有些紀傳,研讀了幾遍。他強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還說:“讀歷史是智慧的事”,“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毛澤東的讀史目的是以史為鑑,吸取教訓,服務現實。毛澤東在研讀《二十四史》過程中寫下大量批註,並在各種場合聯繫實際,活用《二十四史》的典故。這些《二十四史》的批註和評論,內容非常豐富。
二十四部史籍,在幾十代知識分子不斷的傳抄、整理的接力中,形成了各具社會歷史特點的版本。清武英殿本是其中一種,也是集二十四史大成的第一版本。它因出身內府官刻,政府鼎力,所以雕版精細,字型統一,保存完好。毛主席所存閱的即是此版本。
毛主席1952年收藏的這部《二十四史》,是武英殿本的重刻版——嶺南苑古堂藏板印刷的。版本並不貴重,毛主席隨身閱讀直到辭世。有眉批為證:《晉書》卷三十三的扉頁上,主席手書:“羊祜杜預1975年8月再閱”。這是毛主席批註中有時間的最晚記錄。離主席去逝僅一年。又可足證“毛澤東一生篤志好學”,誠非虛言。
《二十四史》,洋洋四千萬字的古漢語典籍,讀它一般人視為畏途,非功利之用,鮮有人卒讀。而毛主席是個例外。可以從毛主席的批註和點斷中看得出,他是懷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在“悅讀”。所以,當你對比主席對文章的句讀時,會發現他的點斷更具情理。比如:
《舊唐書·本紀第九·玄宗下》:
是歲渤海靺鞨王大武藝死,其子欽茂嗣立,遣使弔祭冊立之。(中華點校本)
是歲,渤海靺鞨王大武藝死。其子欽茂嗣立。遣使弔祭冊立之。(主席標點)
這段雖短,但主席認為是說了三件事:大武藝死,是其一。欽茂嗣立,是其二。尤其“遣使弔祭冊立之”,其省主語為“唐朝”,似更應斷句。我們也覺得這樣交待,層次清楚。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注意到主席斷句較中華本為勤。據例大家揣摩:中華專家以玄宗紀體例為限,敘事重點放在“玄宗遣使”,固有上述標點。而主席更注意的是各方的政治關係。標點向有“下雨天留客”的典故,《二十四史》原文本無標點,後人心德筆伐,更其如此。所以主席的標點,關乎主席的體認,是毛批很重要的一部分。
當然,主席並非專學,點斷亦有錯誤。比如《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傳·盤盤》:
東南有拘蔞密海,行一月,至南,距婆利。行十日至東,距不述。行五日至西北,距文單。行六日,至與赤土墮和羅同俗。(主席標點)。
此段“行六日,至與赤土墮和羅同俗”句,殊不可解。查《唐書·地理志七(下)》:“古朗國之石蜜山---四日行至文單國之算台縣。”《舊唐書·地理志四》:“赤土國,州南渡海,便風十四日,至雞籠島,即至其國”。本卷上文:“婆利者,直環王東南,自交州泛海,歷赤土、丹丹諸國乃至”。婆利、文單、赤土等各是國名。那么,徇文意“至”字當上斷,作“到達”講,“與”字連詞作“和”講。翻譯為“和赤土、墮和羅同風俗”。如此“至”字句讀,全文應作“東南有拘萎密海,行一月至。南距婆利,行十日至。東距不述,行五日至。西北距文單,行六日至。”後句“與赤土墮和羅同俗。”才通順。我們又查了中華書局本,和我們的斷句基本一樣。只是主席將“海”字上斷。因“拘蔞密海”我們也沒查到,還是依中華本改了。
我們的改動,相對“毛批”也許有失客觀,好在有主席的批註複印件附於後,不容攛掇。
主席“悅讀”二十四史的態度,也表現在他的批文。洋洋灑灑,無一不是感從衷來,有情則批,從不做作。所以我們不僅能看到他對歷史人物、事件讚賞和批評,還能看到對史法的評價。諸如“明末事不能與漢末比”,“此等書法,不經說明,誰能知之”。其中還有不少是觸文生情的“懷古”之批。《漢書》卷一上、下是劉邦傳。兩卷全文除“贊曰”前的最後一段:“五月丙寅葬長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廟。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孫叔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宏遠矣。”其中“長陵”、“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陸賈造《新語》”三處有重劃線。除此而外,文中別無點墨,看似不過心。但於此段書眉處錄詩一首,標明“唐人詩云”:千古遺蹤吊薜蘿,沛公鄉里舊山河。長陵亦是閒丘隴,異日誰知與仲多。”又,《南史·卷七·梁本紀·武帝下》,看卷末書眉,有三個圈。說明主席讀過三遍。全兩卷有句讀,眉批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些內容觸動了閱讀者怎樣的情懷,我們不得而知。
在批註的內容中,還混著一些非關二十四史的內容。如:《唐書二百八卷》末,主席記:“車長程岳泉25運輸總局副局長張孝處長苑明琴專運處副處長王銓堂唐山人40”我們現在可以想見一定是主席在路途中,和專列的陪同人員聊天,拿過手邊正在閱讀的《唐書》記了下來。再如:《舊唐書卷十七》末,書眉記:“7+2+3+7+2+3+5+7+5+2=41天”主席字跡工整,一絲不苟,但得數錯了。這些內容,尤其讓人感覺親切,我們幾乎忘了那是一位偉人的習作。當然也印證了我們的看法:毛主席之於二十四史的閱讀與批註,完全是隨心所欲的,是興之所致的,絲毫沒有教化的。就象他蓋在書上的藏書章:毛氏藏書,一點兒也不顯赫。
惟其無心,才更真實。才能讓我們從中真正認識他。
《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如今擺在面前。象是一位閱歷豐富的老人留下的筆記。讓我們取主席的態度對待它:佛入佛眼,牛入牛眼,大可不必精典化苛求。接受我們需要接受的;借鑑我們應該借鑑的。
毛澤東一生研讀《二十四史》,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之餘,通讀了全書,有些紀傳,研讀了幾遍。他強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還說:“讀歷史是智慧的事”,“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毛澤東的讀史目的是以史為鑑,吸取教訓,服務現實。毛澤東在研讀《二十四史》過程中寫下大量批註,並在各種場合聯繫實際,活用《二十四史》的典故。這些《二十四史》的批註和評論,內容非常豐富。
二十四部史籍,在幾十代知識分子不斷的傳抄、整理的接力中,形成了各具社會歷史特點的版本。清武英殿本是其中一種,也是集二十四史大成的第一版本。它因出身內府官刻,政府鼎力,所以雕版精細,字型統一,保存完好。毛主席所存閱的即是此版本。
毛主席1952年收藏的這部《二十四史》,是武英殿本的重刻版——嶺南苑古堂藏板印刷的。版本並不貴重,毛主席隨身閱讀直到辭世。有眉批為證:《晉書》卷三十三的扉頁上,主席手書:“羊祜杜預1975年8月再閱”。這是毛主席批註中有時間的最晚記錄。離主席去逝僅一年。又可足證“毛澤東一生篤志好學”,誠非虛言。
《二十四史》,洋洋四千萬字的古漢語典籍,讀它一般人視為畏途,非功利之用,鮮有人卒讀。而毛主席是個例外。可以從毛主席的批註和點斷中看得出,他是懷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在“悅讀”。所以,當你對比主席對文章的句讀時,會發現他的點斷更具情理。比如:
《舊唐書·本紀第九·玄宗下》:
是歲渤海靺鞨王大武藝死,其子欽茂嗣立,遣使弔祭冊立之。(中華點校本)
是歲,渤海靺鞨王大武藝死。其子欽茂嗣立。遣使弔祭冊立之。(主席標點)
這段雖短,但主席認為是說了三件事:大武藝死,是其一。欽茂嗣立,是其二。尤其“遣使弔祭冊立之”,其省主語為“唐朝”,似更應斷句。我們也覺得這樣交待,層次清楚。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注意到主席斷句較中華本為勤。據例大家揣摩:中華專家以玄宗紀體例為限,敘事重點放在“玄宗遣使”,固有上述標點。而主席更注意的是各方的政治關係。標點向有“下雨天留客”的典故,《二十四史》原文本無標點,後人心德筆伐,更其如此。所以主席的標點,關乎主席的體認,是毛批很重要的一部分。
當然,主席並非專學,點斷亦有錯誤。比如《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蠻傳·盤盤》:
東南有拘蔞密海,行一月,至南,距婆利。行十日至東,距不述。行五日至西北,距文單。行六日,至與赤土墮和羅同俗。(主席標點)。
此段“行六日,至與赤土墮和羅同俗”句,殊不可解。查《唐書·地理志七(下)》:“古朗國之石蜜山---四日行至文單國之算台縣。”《舊唐書·地理志四》:“赤土國,州南渡海,便風十四日,至雞籠島,即至其國”。本卷上文:“婆利者,直環王東南,自交州泛海,歷赤土、丹丹諸國乃至”。婆利、文單、赤土等各是國名。那么,徇文意“至”字當上斷,作“到達”講,“與”字連詞作“和”講。翻譯為“和赤土、墮和羅同風俗”。如此“至”字句讀,全文應作“東南有拘萎密海,行一月至。南距婆利,行十日至。東距不述,行五日至。西北距文單,行六日至。”後句“與赤土墮和羅同俗。”才通順。我們又查了中華書局本,和我們的斷句基本一樣。只是主席將“海”字上斷。因“拘蔞密海”我們也沒查到,還是依中華本改了。
我們的改動,相對“毛批”也許有失客觀,好在有主席的批註複印件附於後,不容攛掇。
主席“悅讀”二十四史的態度,也表現在他的批文。洋洋灑灑,無一不是感從衷來,有情則批,從不做作。所以我們不僅能看到他對歷史人物、事件讚賞和批評,還能看到對史法的評價。諸如“明末事不能與漢末比”,“此等書法,不經說明,誰能知之”。其中還有不少是觸文生情的“懷古”之批。《漢書》卷一上、下是劉邦傳。兩卷全文除“贊曰”前的最後一段:“五月丙寅葬長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廟。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孫叔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宏遠矣。”其中“長陵”、“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陸賈造《新語》”三處有重劃線。除此而外,文中別無點墨,看似不過心。但於此段書眉處錄詩一首,標明“唐人詩云”:千古遺蹤吊薜蘿,沛公鄉里舊山河。長陵亦是閒丘隴,異日誰知與仲多。”又,《南史·卷七·梁本紀·武帝下》,看卷末書眉,有三個圈。說明主席讀過三遍。全兩卷有句讀,眉批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這些內容觸動了閱讀者怎樣的情懷,我們不得而知。
在批註的內容中,還混著一些非關二十四史的內容。如:《唐書二百八卷》末,主席記:“車長程岳泉25運輸總局副局長張孝處長苑明琴專運處副處長王銓堂唐山人40”我們現在可以想見一定是主席在路途中,和專列的陪同人員聊天,拿過手邊正在閱讀的《唐書》記了下來。再如:《舊唐書卷十七》末,書眉記:“7+2+3+7+2+3+5+7+5+2=41天”主席字跡工整,一絲不苟,但得數錯了。這些內容,尤其讓人感覺親切,我們幾乎忘了那是一位偉人的習作。當然也印證了我們的看法:毛主席之於二十四史的閱讀與批註,完全是隨心所欲的,是興之所致的,絲毫沒有教化的。就象他蓋在書上的藏書章:毛氏藏書,一點兒也不顯赫。
惟其無心,才更真實。才能讓我們從中真正認識他。
《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如今擺在面前。象是一位閱歷豐富的老人留下的筆記。讓我們取主席的態度對待它:佛入佛眼,牛入牛眼,大可不必精典化苛求。接受我們需要接受的;借鑑我們應該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