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攸

鄧攸(?-326年),字伯道,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東北)人,兩晉時期官員,太子中庶子鄧殷之孫。

鄧攸早年被舉為灼然,歷任太子洗馬、吏部郎、河東太守等職,曾先後進入吳王司馬晏、東海王司馬越、新蔡王司馬騰幕府。西晉永嘉之亂時被石勒俘虜,授為參軍。逃離後依附豪強李矩。

東晉建立後,鄧攸渡江南下,歷任太子中庶子、吳郡太守、侍中吏部尚書護軍將軍、會稽太守、太常尚書左僕射等職。他為官清廉,在吳郡太守任上深受百姓愛戴。

鹹和元年(326年),鄧攸病逝,追贈金紫光祿大夫,並以少牢之禮進行祭祀。

基本介紹

  • 本名:鄧攸
  • 字號:字伯道
  • 所處時代:兩晉時期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平陽襄陵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公元326年
  • 官職:尚書左僕射
  • 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陷於羯胡,輾轉南下,宦海沉浮,病逝任上,主要成就,軼事典故,拒辭王官,賈混嫁女,伯道無兒,人物評價,家庭成員,史籍記載,藝術形象,小說形象,戲劇形象,墓葬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鄧攸七歲喪父,而後又連喪母親、祖母。他先後服喪九年,以孝道著稱。
鄧攸成年後,被舉為灼然二品(九品中正中的第二品),又被吳王司馬晏闢為吳王文學,歷任太子洗馬、東海王參軍。東海王司馬越欽佩鄧攸的人品,讓他進入世子司馬毗的幕府,授為東海世子文學、吏部郎。後來,新蔡王司馬騰出任東中郎將,又徵辟鄧攸為長史

陷於羯胡

西晉末年,鄧攸出任河東太守,後在永嘉之亂中被漢國大將石勒(羯族人)的軍隊俘虜。石勒一向仇視漢官,聽聞部下俘獲鄧攸,派人召他來見,欲將其斬殺。鄧攸來到石勒營門,卻發現門吏乃是早年舊識,於是索要紙筆,作辭訣別。門吏在石勒高興的時候,將辭文呈上。石勒很賞識鄧攸的文辭,便沒有殺他。石勒的長史張賓曾與鄧攸比鄰而居,也在石勒面前稱讚他。石勒便召見鄧攸,授其為參軍,每逢征戰都將他安置在車營中。
石勒軍中夜間禁火,違犯者都要被處死。鄧攸的車子與一胡人相鄰,結果胡人夜裡失火,燒毀車輛,還在接受調查時誣陷鄧攸。鄧攸自知無法與他爭辯,便假稱是為弟婦溫酒,以致引起失火。但石勒卻赦免了鄧攸,未加治罪。後來,引起失火的胡人感念鄧攸的恩德,自縛去見石勒,為鄧攸辯白,還暗中贈以馬驢。諸胡人得知,無不嘆息,對鄧攸敬服不已。
鄧攸雖接受石勒任命的官職,但仍想返回晉朝,因此在石勒兵渡泗水時趁機逃離。他砍壞車子,用牛馬馱著妻子逃走,但中途又被強盜掠走牛馬,只得步行逃難。鄧攸逃到新鄭(今河南新鄭)後,依附當地塢主李矩

輾轉南下

鄧攸在李矩門下三年,後打算離去,卻被李矩拒絕。此後,不論是司空荀組任命鄧攸為陳郡、汝南太守,還是晉愍帝征拜其為尚書左丞長水校尉,李矩始終不肯讓鄧攸離開。但是鄧攸最終還是偷偷離去,前往許昌(今河南許昌)投奔荀組。李矩為此惱恨不已,過了很久才將鄧攸的家屬送還於他。
東晉建立後,鄧攸因與刁協周顗交好,遂渡江南下,被晉元帝任命為太子中庶子,後又拜為吳郡太守。他赴任之時,自載米糧,平時只喝吳郡的水,並不接受俸祿。太興二年(319年),吳郡發生饑荒,餓死百姓無數。鄧攸上表朝廷,請求開倉賑濟,而後未等朝廷答覆,便擅自開倉救濟饑民。後來,尚書台派遣散騎常侍桓彝、黃門侍郎虞囗前往吳郡,慰勞饑民,訪查鄧攸的治績。桓彝二人彈劾鄧攸擅自開倉之罪,但朝廷卻未予追究。

宦海沉浮

鄧攸因病辭去吳郡太守後,被征拜為侍中,一年後改任吏部尚書。他平時弊衣蔬食,生活簡樸,卻經常扶危濟貧。在與他人交往時,不論貴賤都能一視同仁,只是有些敬媚權貴。永昌二年(323年),鄧攸又接替周顗,出任護軍將軍。
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反晉。晉明帝密謀起兵平叛,改任鄧攸為會稽太守。鄧攸接到調令,便離職在家,不再管理護軍府事務。但有朝臣與鄧攸不睦,竟在明帝面前誣告鄧攸,稱他仍按舊例每月都向王敦匯報全國兵數。晉明帝雖沒有相信,卻將鄧攸改任為太常
王敦之亂平定後,晉明帝在南郊舉行祭天大禮。鄧攸病重未能參加,但聽聞明帝親來探病,只得抱病勉力出迎。有司為此彈劾鄧攸,稱他不能去參加南郊祭天,卻能在道邊迎拜皇帝。鄧攸因此被免職。但他生性淡泊,不論官職升黜,都毫無喜慍之色。

病逝任上

太寧三年(325年)閏八月,鄧攸升任尚書左僕射
鹹和元年(326年)四月,鄧攸在左僕射任上病逝。晉成帝追贈他為光祿大夫,加授金章紫綬,並以少牢之禮祭祀。

主要成就

鄧攸在擔任吳郡太守時,行政清明,深得民心,被譽為“中興良守”。他離職之時,對於郡人饋贈的數百萬送迎錢分文不受。數千百姓拉住他的坐船挽留,以致船隻無法行駛。他只得暫時停留,直到夜間方得悄悄離去。吳人為此作歌道:“紞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挽不留,謝令推不去。”吳郡百姓甚至到尚書台陳情,請求讓鄧攸留任一年,可惜未獲允許。唐代編撰《晉書》時,將鄧攸列入《良吏傳》。

軼事典故

拒辭王官

鄧攸早年曾承襲祖父的王官(指藩王府屬官)。平陽太守打算舉薦他為孝廉,便勸他辭去王官。鄧攸卻以“先人所賜,不可改也”為由加以拒絕,不肯辭去王官。

賈混嫁女

鄧攸去拜訪鎮軍將軍賈混。賈混卻拿出一堆案卷,讓他進行決斷。鄧攸卻不看案卷,只道:“孔子曾說過,聽到獄訟人人都有同感,就是想使訴訟不再發生。”賈混讚賞不已,便將女兒嫁給鄧攸為妻。

伯道無兒

鄧攸從石勒軍中逃離後,帶著妻兒逃難。他自知不能同時保住兒子與侄子,便對妻子賈氏道:“我弟弟早死,只有一個兒子,按理不能使他絕嗣,只能捨棄我們自己的兒子。如果我們能夠倖存,將來一定能再生兒子的。”賈氏含淚應允。但兒子被丟棄後,卻總是追上父母。鄧攸只得將他綁在樹上,帶著妻子與侄子離去。
鄧攸渡江後,因妻子始終未能再孕,便納一姬妾,後在詢問其親屬姓名時,方知是自己的外甥女。他素有德行,為此悔恨不已,從此不再納妾。因而到死也沒能再生出兒子。時人都感嘆道:“天道無知,竟然讓鄧伯道沒有兒子。”
後人常用“伯道無兒”、“鄧攸無子”、“鄧家無子”、“伯道之憂”表示對他人無子的嘆息。

人物評價

司馬越:王(王承)、趙(趙穆)、鄧(鄧攸)三參軍,人倫之表。
顏含周伯仁之正,鄧伯道之清,卞望之之節,余則吾不知也。
陸倕第五倫之臨會稽,躬斬馬草,鄧伯道之蒞吳郡,自運家糧,故能使吏作頌歌,民胥興詠。
房玄齡:若伯武之潔己克勤,顏遠之申冤緩獄,鄧攸贏糧以述職,吳隱酌水以厲精,晉代良能,此焉為最。而攸棄子存侄,以義斷恩,若力所不能,自可割情忍痛,何至預加徽纆,絕其奔走者乎!斯豈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卒以絕嗣,宜哉!勿謂天道無知,此乃有知矣。
王楙:前輩謂《晉史》誕妄甚多,最害名教昔。如鄧攸遭賊,欲全兄子,遂棄己子,其子迫及,縛於道傍。如此則攸滅天性其矣,惡得為賢?
魯迅: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余嘉錫:① 攸棄己子,全弟子,固常人之所難能,然系兒於樹則太殘忍,不近人情。② 自漢以後,姓氏歸一,人非生而無家,未有不知其姓者。此妾既具知父母姓名,而攸曾不一問,寵之歷年,然後訊其邦族,雖哀恨終身,何嗟及矣!白圭之玷,尚可磨乎?

家庭成員

祖父:鄧殷,初任黽池令,曾參與滅蜀、滅吳戰役,歷任淮南太守、汝陰太守、太子中庶子。
妻子:賈氏,鎮軍將軍賈混之女。
妾室:姓氏不詳,鄧攸外甥女,流落江南時被鄧攸誤納為妾。
兒子:鄧某(名不詳),逃難途中被鄧攸遺棄,從此下落不明。
侄子:鄧綏,鄧攸死後為其服喪守孝三年。

史籍記載

《晉書·卷九十·列傳第六十·良吏》
資治通鑑·卷九十三·晉紀十五》

藝術形象

小說形象

明代楊爾曾所著《東西晉演義》中,有“鄧伯道棄子留侄”的故事。他因盤纏稀少,決定捨棄親子,留下侄子鄧綏。妻子賈氏認為“恩不及如夫婦,親不及如父子”,不理解他為何要舍子留侄。鄧攸則表示若留子棄侄,會留不義之名。賈氏只得依從。
酉陽野史的《續三國演義》中,鄧攸也有出場。他是南陽人,因祖父世為琅琊王府舊臣,南渡後被任為中書簿署。歷任東宮庶子、吳郡太守。後被王導推薦為行人,奉命前往平陽,迎回二帝(晉懷帝、晉愍帝)梓宮。

戲劇形象

京劇《桑園寄子》取材於《東晉演義》,講述的便是鄧攸棄子存侄的故事。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寶森先生飾演的鄧伯道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寶森先生飾演的鄧伯道
東晉時期,後趙石勒興兵入侵,山西太原府鄧攸攜兒子鄧元、弟婦金氏、侄兒鄧方逃難。途中,金氏被亂軍衝散。鄧攸年邁,無力帶兩孩童趕路,又念亡弟託孤之情,毅然決定捨棄親生之子。他將鄧元綁在桑樹之上,並留血書一封,背著鄧方而去。金氏被衝散後,行至桑園,恰遇鄧元,將其救下,後在潼關重逢鄧攸,一家團圓。與正史相比,戲中增加了鄧攸祭奠兄弟、桑園寫血書以期他人救其子的情節,刪去了沒於石勒之事,並將乏嗣無後改為大團圓的結局。
《桑園寄子》又名《黑水國》,是譚派著名劇目,譚鑫培余叔岩的代表作。川劇徽劇湘劇滇劇河北梆子均有此劇目。秦腔有《黑水國》。

墓葬紀念

鄧攸墓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鄧莊鎮,墓前立有乾隆年間石碑一通,上刻“鄧伯道之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