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威(曹魏至西晉時期名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胡威(?—280年),字伯武(又作伯虎),一名貔。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曹魏西晉時期名臣,曹魏徵東將軍胡質之子。

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與父親都以廉潔慎重而聞名於世。歷任侍御史、安豐太守等職。後升為徐州刺史,在任上,勤於習政,使教化之風盛行一世。再遷右將軍、豫州刺史。入朝任尚書,加奉車都尉,曾向晉武帝建言,認為時政過於寬鬆。官至前將軍、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累封平春侯。

太康元年(280年),胡威去世,獲贈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諡號“烈”。

基本介紹

  • 本名:胡威
  • 別稱:胡貔
  • 字號:字伯武,一作伯虎
  • 所處時代:曹魏→西晉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
  • 去世時間:280年
  • 主要成就:在徐州,勤於政術,使風化大行
  • 官職:前將軍、監青州諸軍事、青州刺史
  • 爵位:平春侯
  • 追贈:使持節、都督青州軍事、鎮東將軍
  • 諡號:烈
  • 典故:胡威推絹
人物生平,清慎施惠,入朝問廉,建議時政,去世,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祖父,父親,弟弟,子嗣,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清慎施惠

胡威又名胡貔,他的父親胡質,在三國曹魏時官至征東將軍、荊州刺史。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一次,胡質的手下都督在胡威看望胡質完告辭出發之前,請假回家,暗暗準備行裝盤纏在百餘里外等候,約胡威作伴同行,經常資助胡威。同行數百里,胡威生疑,有意誘問原因,終於明白了用意,便取出父親贈的絹給都督,申謝送別。後來托他人帶信告訴了胡質,胡質打了都督一百杖,革除了官職。他們父子廉潔慎重竟到如此地步,於是名譽廣為人知。
胡威後來任侍御史,任封南鄉侯、安豐太守,升遷為徐州刺史。勤於研究施政方法,教化之風盛行一世。

入朝問廉

胡威後來入朝,晉武帝談到從前的事,因而讚嘆他父親廉潔,詢問胡威說:“你和你父親誰更廉潔?”胡威答道:“臣不如父。”武帝說:“你父親為什麼勝於你?”他又答:“臣父廉潔恐怕人們知道,臣卻惟恐人們不知,所以臣差得很遠。”武帝認為胡威的話坦率而又委婉,謙虛而又順理。

建議時政

胡威後來接連升遷任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又入朝任尚書,加奉車都尉。胡威曾向武帝諫言指出時政過於寬鬆,武帝說:“尚書郎以下的官,犯了錯誤朕沒有原諒的。”胡威說:“臣所說的寬鬆,哪裡是指對丞郎令史等官,臣是說對與臣同等的一批官也要嚴格,才可以嚴肅教化曉諭法制。”又被授任為前將軍、監青州刺史,因功封平春侯。

去世

太康元年(280年)十月,胡威逝世。朝廷追贈他為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其餘官職如舊,諡號“烈”。

人物評價

房玄齡:①若伯武之潔己克勤,顏遠之申冤緩獄,鄧攸贏糧以述職,吳隱酌水以厲精,晉代良能,此焉為最。(晉書)②猗歟良宰,嗣美前賢。威同御黠,靜若烹鮮。唯嘗吳水,但挹貪泉。人風既偃,俗化斯遷。(晉書
余嘉錫:都督此舉,誠有意為讒,然雖相助經營,又進少飯,威已謝之以絹,無損於父子之清白。威誠不能 隱而不白以欺其父。為質者聞之,喚都督來,呵斥其非,使知愧悔足矣。此輩小人,何足深責!竟與除名,已嫌稍過;而又杖之一百,豈非欲眾口喧傳,使人知其清乎?好名之徒,傷於矯激,乃曰‘清畏人知’,吾不信也。(世說新語箋疏

軼事典故

胡威推絹
胡質任荊州刺史時,胡威自京都決定去省親,因家貧,沒有車馬僮僕,獨自驅趕一驢前往。每到客舍停下,親自牧放,親自打柴作飯,吃畢飯,又隨伴侶沿途前進。既到荊州,見了父親,住宿馬房達十餘日。告辭父親回家時,父親給一匹絹作行裝。胡威說:“大人廉潔高尚,不知在什麼地方得有此絹?”胡質說:“是我薪俸中節餘下來的,把它作為你的乾糧吧。”胡威接受了絹,告辭還家。
唐人李翰就有“胡威推縑,陸績懷橘”之語。

親屬成員

祖父

胡敏,字通達,在江淮之間甚有名望。

父親

胡質,字文德,官至征東將軍荊州刺史。

弟弟

胡羆,字季象,胡威弟,官至益州刺史安東將軍

子嗣

胡奕,字次孫,在胡威去世後世襲平春侯,官至平東將軍。

史料記載

晉書·卷九十·列傳第六十》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