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名著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閃爍著燦爛光輝的經典性作品或優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有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詞、賦、曲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典文學名著
  • 外文名:Class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 內容: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詞、賦、曲
  • 代表作:《紅樓夢》《詩經》《國風》等
  • 地位: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
名著目錄,小說,詩經詞曲文集,史書傳記,百家經典,百科學術雜書,詩騷,詩經,離騷,楚辭,九歌,天問,九辯,周易,尚書,春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

名著目錄

小說

《戰國策》《烈女傳》(西漢)劉向、《搜神記》(晉)乾寶、《太平廣記》(宋)李昉扈蒙李穆等、《世說新語》(南北朝)劉義慶、《鶯鶯傳》唐 元稹、《西遊記吳承恩、《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全傳施耐庵、《金瓶梅蘭陵笑笑生、《醒世恆言馮夢龍、《警世通言馮夢龍、《喻世明言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馮夢龍初刻拍案驚奇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禪真逸史方汝浩、《楊家府演義》作者不祥、《封神演義陳仲琳、《紅樓夢》(《石頭記》)曹雪芹高鶚、《鏡花緣李汝珍、《聊齋志異蒲松齡、《三俠五義石玉昆、《小五義石玉昆、《濟公全傳》郭小亭、《說岳全傳錢彩、《施公案》未著撰人、《綠野仙蹤李百川隋唐演義褚人獲、《孽海花金松岑 曾樸、《老殘遊記劉鶚、《儒林外史吳敬梓、《官場現形記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大唐狄公案》(荷)高羅佩、《啼笑因緣張恨水、《金粉世家》張恨水、《前漢通俗演義蔡東藩----還包括《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兒女英雄傳》文康。

詩經詞曲文集

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楚辭》 、《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金剛經》、《四十二章經》、《心經》、《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詞》、《稼軒長短句》、《通志堂集》、《側帽集》、《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文集》、《元豐類稿》、《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范文正公文集》、《文憲集》、《文山詩集》、《指南錄》、《白氏長慶集》、《樊川文集》、《李義山詩集》、《陶淵明集》。

史書傳記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春秋》、《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通鑑紀事本末》《國語》、《越絕書》、《吳越春秋》、《唐大詔令集》、《列女傳》、《高僧傳》、《東萊先生史記詳節》、《晉書》、《清稗類鈔》、《禹貢》《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義》、《戰國策》、《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舊唐書》、《周書》、《隋書》、《南齊書》、《北齊書》、《新元史》、《陳書》、《魏書》、《南唐書》等等。

百家經典

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孫臏兵法》、《孟子》、《春秋繁露》、《鬼谷子》、《蘇子》失傳 、《焚書》、《續焚書》、《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藏書》、《美芹十論》(兵家)、《大學》、《中庸》等等。

百科學術雜書

山海經》、《水經注》、《藝文類聚》、《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瘟疫論》、《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黃帝內經》、《本草綱目》、《齊民要術》、《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夢溪筆談》、《奇門遁甲》、《九章算術》、《文心雕龍》。

詩騷

“詩騷”,又稱“風騷 ”,“風”指《詩經》里的《國風》,“騷”指屈原所作的《離騷》,後代用來泛稱文學,在文壇居於領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領先叫領風騷。《詩經·國風》和《楚辭·離騷》,分別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詩經》
《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離騷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 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詩 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 現。《離騷》的創作,既植根於現實,又富於幻想色彩。 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像和 聯想,並採取鋪張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 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 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 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又大量運用 “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複雜的 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所謂“《離騷》之文, 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 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王逸《楚辭章句》),說的就是這一藝術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並不僅僅停留在個別事物的類比上,還體現於 整個形象體系的構思中,因而又含有整體上的象徵意義。

楚辭

九歌

《九歌》是《楚辭》的篇名。關於它的來歷,王逸認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間祭歌創作的。朱熹認為是屈原對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詞”(《楚辭集注》)。胡適則認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與屈原傳說絕無關係”(《讀楚辭》)。今人多取朱說。
《九歌》由於以民間祭歌為基礎,所以具有楚國民間祭神巫歌的許多特色,《漢書·地理志》說:“(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呂氏春秋·侈樂》也說:“楚之衰也,作為巫音。”所謂“巫音”,即巫覡祭神的樂歌,這是《九歌》與屈原其他詩篇的不同之處。但是,作品中如“載雲旗兮委迤”、“九嶷繽兮並迎”、“□吾道兮洞庭”等詩句,“老冉冉”、“紛總總”等習用語,又與屈原其他詩作一脈相通。因此,它應當是屈原詩歌藝術整體中的有機構成部分。《九歌》圖卷宋代李公麟作《九歌》圖·東皇太一元代張渥作
“九歌”名稱,來源甚古。除《尚書》、《左傳》、《山海經》所稱引者外,《離騷》中有“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樂”,《天問》中有“啟棘賓商,九辯九歌”諸語。各書所說到的“九歌”內容雖有種種演化,但可證“九 歌”乃是傳說中很古的樂章。至於屈原用它作為篇名,似乎不會跟遠古“九歌”的章數有關,也不一定跟古代“九歌”的曲調相同。可能是取其“娛神”這一點,再結合《離騷》所說的“康娛”、“□樂”的意思,基本上屬於新歌襲舊名的類型。
《九歌》包括11章,前人為了使它們符合“九”的成數,曾作過種種湊合。如清代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主張《湘君》、《湘夫人》並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並為一章。《聞一多》《什麼是九歌》主張以《東皇太一》為迎神曲,《禮魂》為送神曲,中間九章為“九歌”正文。但多數人的意見,以“九”為虛數,同意汪瑗《楚辭集解》、王夫之《楚辭通釋》之說,認為前十章是祭十種神靈,所祭的十種神靈,從古代人類宗教思想的淵源來考察,都跟生產鬥爭與生存競爭有密切關係。十種神靈又可分為三種類型:①天神——東皇太一(天神之貴者)、雲中君(雲神)、大司命(主壽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東君(太陽神);②地□——湘君與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國殤(陣亡將士之魂)。有人認為,在上述十種神靈裡面,篇首“東皇太一”為至尊,篇末“國殤”為烈士,都是男性;其餘則是陰陽二性相偶,即東君(男)與雲中君(女),大司命(男)與少司命(女),湘君(男)與湘夫人(女),河伯(男)與山鬼(女)。《九歌》原來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關係排列的,今本《東君》誤倒(聞一多《楚辭校補》)。

天問

《天問》是《楚辭》篇名。屈原作。關於“天問”的意思,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是,即自夏殷以來,天被視作萬物之主,是統攝萬類群生的,一切高遠神異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來統稱,所以有關萬事萬物的疑問,也可以統稱為“天問”。關於《天問》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王逸《楚辭章句》說是屈原被放逐後,憂心愁慘,彷徨山澤,他走進楚國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於是當場題辭,寫下此篇,用以排解憤懣、舒瀉愁思。此說不一定可靠。至於《天問》的寫作時間,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說在頃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後,也有可能作於懷王之時。
《天問》的內容異常豐富,問及天、地、人之事,表達了作者對宇宙、人生、歷史、乃至神話傳說的看法。全詩凡374句,提出了172個問題(統計標準不一,一說116問)。由於存在錯簡或脫漏等情況,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順的現象。但總的看來,還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經指出:“篇內事雖雜舉,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終於以楚先,未嘗無次序存焉。”(《楚辭通釋》)自篇首至“曜靈安藏”,以天事為主,雜以與天事有關的神話;自“不任汨鴻”至“烏焉解羽”,以地事為主,包括鯀禹治水傳說;自“禹之力獻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詳,最後以楚國事為主,憂國情緒在這部分里頗為明顯,但從文氣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脫漏所致。全詩表現了作者淵博的學識、深沉的思考和豐富的想像,反映了他大膽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體及歷史傳說,多為先秦時期的齊、魯、三晉北方中原地區產生的諸書所不道,可能出於楚國所傳舊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傳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問》圖明代蕭雲從作《天問》圖明代蕭雲從作
《天問》在語言運用上與《楚辭》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有“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節,每節一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三句一問、四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變化,因而儘管通篇發問,讀來卻圓轉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落而有風致。所以前人評論說:“或長言,或短言,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數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俞樾《評點楚辭》引孫□語)這構成了《天問》獨特的藝術風格。

九辯

《九辯》是《楚辭》篇名。王逸定為宋玉作。明代焦《焦氏筆乘》、清代牟庭相《楚辭述芳》及吳汝綸在《古文辭類纂》評語中,均以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還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說。關於《九辯》名稱的意義,王逸釋“辯”為“變”,是對的;但又說“謂陳道德以變說君”云云,則不確。王夫之說:“辯猶遍也。一闕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於風雅,蓋楚聲也。後世賦體之興,皆祖於此。”(《楚辭通釋》)此說較為通達,今多從此說。
《九辯》是一首感情真摯的長篇抒情詩,共有250多句。關於它的主旨,王逸認為是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哀其志”;對此,現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懷疑態度。從詩的內容來看,其基本思想是表達“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這種感慨,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帶有普遍性。詩中對現實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並表達了詩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堅持抗爭的精神遠遜於屈原。在藝術上,《九辯》雖多模仿《離騷》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並且句法多變,能夠巧妙地運用雙聲疊韻和疊字等修辭手法,讀起來抑揚頓挫,饒有音樂美,從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如開頭一段描寫秋天:“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寥數語,而情景俱現,成為後世文人觸景傷懷,寄慨身世的濫觴。

周易

《周易》古代占筮用書。簡稱《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關於它的作者和寫作年代,眾說紛紜。舊說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對此西漢前無異議。東漢馬融及唐孔穎達則指出,爻辭說的多是文王以後事,認為文王演卦辭,周公演爻辭,對前說作了修正。但今人據《周易》所反映的史實、所表現的思想以及語言特點、與他書的關係等分析,多認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據舊筮辭編撰而成。作為占筮之書,《周易》在形式結構上比較特殊。全書分《經》、《傳》兩部分。《經》以八卦兩兩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陰(--)、陽(—)。《經》文以“九”表示陽爻,以“六”表示陰爻。六爻的順序是從下往上數,如《恆》卦的“□”,其六爻依次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每卦包括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部分,如《泰》卦:“□(卦畫)。泰(標題)。小往大來,吉、亨(卦辭)。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九二……(爻辭)。”卦辭較簡單,一般作說明題義之用。爻辭是各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據內容的時間先後或邏輯層次安排。卦爻辭中又分筮辭與非筮辭兩類。筮辭是占筮的內容和占筮結果的記錄;非筮辭是作者的理論說明。非筮辭在全書中分量較少,但在表現作者的思想、主張方面則很重要。太極圖選自《周易》圖卷
周人占筮的範圍很廣,包括祭祀、戰爭、生產、商旅、婚姻、水旱等。所以《周易》收集的舊筮辭,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從中可以看到漁獵、畜牧、農、商等各部門生產的不斷發展;還有“君子豹變,小人革面”(《革·上六》)的社會矛盾,尤其是貴族內部的鬥爭;頻繁的戰爭;原始社會的婚姻遺俗;雷電、衛生之類科學知識,等等。其中還滲透了作者比較辯證的哲學思想,以及實行德治、反對鉗制壓迫的政治主張。
《周易》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編撰人將零散、簡略的舊筮辭,經過選擇、編排和加工,組織成有中心、有層次的卦爻辭,除了幾個對立組卦要兩卦合看和一些散雜之卦的事類不一外,大多數都一卦說一類事。如《睽》卦記敘了旅人途中的所見所遇,很象一篇驚險的旅人日記。《賁》卦寫對偶婚,按次序敘述了男方氏族成員遷往女家的行前準備、途中情況和到女家後送上禮物等過程,條理十分清楚。在《井》卦中作者還運用了追敘手法,從舊邑主被迫遷走敘起,寫邑主統治下這個邑所遭到的破壞和邑人生活的困苦,再寫新邑主來後著手改善生活條件,直到最後邑中飲食完全改觀,與過去形成鮮明對照。雖然由於受到占筮書形式的局限,插進了不少不甚連貫的貞兆辭,顯得不十分緊湊,但這樣的記敘,比之甲骨文那些簡略的、甚至是片言隻字的記事大大前進了一步,反映了中國文學從占卜語錄向記敘文章的演進。

尚書

《尚書》
上古歷史文獻集。《左傳》等引《尚書》文字,分別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說篇》)。
《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複雜曲折。漢人傳說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於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後,《書》多殘缺。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於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存29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牆壁,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型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後獻於皇家。因未列於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布。東晉元帝時,梅頤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5篇,而當時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南宋吳□以後,對其中真偽頗有疑議。明代梅□作《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等,才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託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後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宋代刻本《尚書》

春秋

《春秋》
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儒家經典之一。原為中國古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如史籍所載《夏殷春秋》、《百國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齊春秋》等。而《孟子·離婁》說:“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禮記·坊記》也言及《魯春秋》,似乎《春秋》又是魯國史籍的專名。今傳本《春秋》相傳是孔子刪削《魯春秋》而成。孟子說過:“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漢代董仲舒、司馬遷、桓寬等也認為孔子作《春秋》。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惑經篇》中舉出12條理由來,對孔子作《春秋》說表示懷疑。宋代刻本《春秋傳序》
《春秋》為中國較早的編年史。以魯國十二公為次序,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文雖簡約如大事記,而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公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校,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訛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左傳·成公十四年》引“君子曰”說:“《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懲惡而勸善。”晉代杜預由此而發揮,認為褒貶勸懲,自有義例。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但從全書來看,這種發揮牽強、□牾之處甚多。所以宋代鄭樵說“以《春秋》為褒貶者,亂《春秋》者也。”但歷代對這種屬辭比事、一字褒貶筆法的宣傳和闡發,使得史學家、文學家在寫作時重視用詞造句。強調褒貶諷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春秋》語言上極為精練。前人多舉下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退飛,過宋都”為例。這裡記隕石,“聞其□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公羊傳》),又記□飛,先見數目有六,再看知是□,後來又看是退飛之狀。除去附會義例之說,亦可見其記事簡潔明了,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現在能見到的,有《春秋左氏傳》,它以敘事為主,與《春秋》相互發明;《公羊傳》、《穀梁傳》以解經為主,側重闡發微言大義。合稱“春秋三傳”。
現存舊注本以杜預《春秋經傳集解》為最早,北京圖書館藏有宋刻本30卷。新注本有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論 語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捨,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中國乃至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整個華人世界中有著深遠的影響。研讀中國四大名著,是瀏覽中國古典文學的智慧型之海,也是閱歷中國傳統人文、社會、倫理、歷史、地理、民俗、心理、處事策略的知識之庫。按時間順序排列, 他們依次是——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裴松之注引)《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以多個主人公做線索,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即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倆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畫的近2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趙雲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真實的曹操是有不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薄雲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多。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迴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西遊記

《西遊記》是吳承恩所著,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優秀的神魔小說,也是一部規模宏偉、結構完整、用幻想形式來反映社會矛盾的巨著。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三回到全書結束,講述了五百年後,觀音向孫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須隨唐三藏到西方取經,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孫悟空遂緊隨唐三藏上路,途中屢遇妖魔鬼怪,二人與豬八戒、沙僧等合力對付,展開一段艱辛的取西經之旅。
《西遊記》《西遊記》
作品寫於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通過故事提出批評。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萬餘字。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故事敘述唐三藏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經過九九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水滸傳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1972年3月17日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水滸傳》由張徹午馬鮑學禮共同導演。從1994年4月籌拍,到1997年3月關機,歷時3年8個月的同名電視劇由張紹林導演完成。另有同名電影及新版電視劇。《水滸傳》的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人認為是施耐庵羅貫中所著。郎瑛七修類稿》中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羅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羅貫中作。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則說是“武林施某所編”,“世傳施號耐庵”。綜上所說,明人大致有三種說法:施耐庵作、羅貫中作和施、羅合作。現在學術界大都認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吳梅顧曲麈談》記施耐庵即元末劇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志》所載的《施耐庵墓誌》和《施耐庵傳》等。但這些材料相互矛盾處不少,且有明顯不可信處,因此對於這些材料的真偽問題,學術界意見頗不一致,多數研究者持懷疑態度,尚待進一步研究。根據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故事加工定型。全書敘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眾起義的故事,再現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沖張順吳用等英雄形象。是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在將它翻譯成英文時就定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
《水滸傳》《水滸傳》

紅樓夢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文學藝術的巔峰之作,屬章回體長篇小說,成書於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夢覺主人序本正式題為《紅樓夢》,它的原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等。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現通行的續作是由高鶚續全的一百二十回《紅樓夢》。書中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為主線,著重描寫榮、寧兩府由盛到衰的過程。全面地描寫封建社會末世的人性世態及種種無法調和的矛盾。
《紅樓夢》《紅樓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