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關係
孔忠(字子貞)二子:長子
孔武,次子
孔安國。孔忠之父
孔騰(字子襄)。孔騰之兄
孔鮒。
安國少學《詩》於
申培(申公),受《尚書》於伏生(伏勝),學識淵博,擅長經學。漢武帝時任博士,後為諫大夫,官至臨淮太守。是司馬遷的古文經學老師(司馬遷的今文經學老師是董仲舒)。《史記》作者司馬遷研究《堯典》、《禹貢》等古文,也曾向他請教。後世尊其為先儒。
據傳,漢魯恭王劉餘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於壁中得古文《尚書》,較今天《尚書》多16篇,安國將古文改寫為當時通行的隸書,並為之作“傳”,成為“尚書古文學”的開創者。今傳《尚書孔氏傳》,一稱《孔安國尚書傳》,明清學者定為後人
偽托。
個人著作
孔安國在漢武帝時曾任諫大夫,傳《古文尚書》於都尉朝、司馬遷、兌寬,開創了西漢《古文尚書》學派。關於孔安國所傳的《古文尚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學官。”又據《漢書·儒林傳》記載:“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遭巫蠱,未列於學官。安國為諫大夫,授都朝尉,而司馬遷亦從問故。
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滕》諸篇,多古文說。”(參見《史記·儒林列傳》《漢書·藝文志》著錄《尚書》,首列“古經四十六卷”,班固自注曰“為五十七篇”。這裡的“古經”,即後世所稱的《古文尚書》,亦稱《逸書》。另據說孔安國著有《尚書孔氏傳》。
《古文尚書》及《尚書孔氏傳》後均佚。東晉梅賾獻今存本《古文尚書》及《尚書孔氏傳》,對梅賾所獻;宋儒開始懷疑,經清儒考定為後人
偽作。
人物評價
曰:“春言日,秋言夜,互相備也。虛,玄武之中星。亦言七星皆以秋分日見,以正三秋也。”其民夷易,鳥獸毛毨。集解孔安國曰:“夷,平也。老壯者在田,與夏平也。毨,理也。毛更生整理。”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集解孔安國曰:“北稱幽都,謂所聚也。”索隱山海經曰“北海之內有山名幽都”,蓋是也。正義案:北方幽州,陰聚之地, 命和叔居理之。北方之官,若周禮冬官卿。便在伏物。索隱使和叔察北方藏伏之物,謂人畜積聚等冬皆藏伏。尸子亦曰“北方者,伏方也”。尚書作“平在朔易”。
今案:大傳雲“便在伏物”,太史公據之而書。日短,星昴,以正中冬。集解孔安國曰:“日短,冬至之日也。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並見,以正冬節也。”馬融、王肅謂日短晝漏四十刻。鄭玄曰四十五刻,失之。其民燠,鳥獸氄毛。集解徐廣曰:“氄音茸。”駰案:孔安國曰“民入室處,鳥獸皆生氄毳細毛以自溫也”。
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索隱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度數也。而日行遲,一歲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強,月行天一匝,又逐及日而與會。一年十二會,是為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過半。年分出小月六,是每歲餘六日。又大歲三百六十六日,小歲三百五十五日,舉全數雲六十六日。其實一歲唯餘十一日弱。未滿三歲,已成一月,則置閏。若三年不置閏,則正月為二月。九年差三月,則以春為夏。十七年差六月,則四時皆反。以此四時不正,歲不成矣。故傳曰“歸餘於終,事則不悖”是也。信飭◇集解徐廣曰:“古‘敕’字。”百官,眾功皆興。
人物軼事
據《
孔子家語後序》與《
孔子世家譜》,孔安國作《論語訓解》等書既成,恰逢巫蠱事而不能上,自博士遷臨淮
太守,六年以病免,年六十卒。由於《孔子世家》記孔安國,兼記至其子孔驩、孫孔昂,可證孔安國壽考未必甚短。《孔子家語後序》與《孔子世家譜》雲其六十歲卒是有道理的。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事有四次:元光五年、太始元年、征和二年春、征和二年七月。孔安國獻書未成,《漢書·楚元王傳》記在“天漢以後”。而後三次巫蠱事皆在天漢之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安國“早卒”,顯然與此不合。《漢書·藝文志》記其獻書在“武帝末”,再結合《孔子世家譜》“自博士遷臨淮太守,六年以病免”的記載,孔安國此次獻書,當在征和二年為宜。安國卒年必在司馬遷《孔子世家》成篇之前、孔安國獻書之後。
據王國維的考證,司馬遷所親著《史記》,最晚為《匈奴列傳》李廣利降匈奴,其時為漢武帝征和三年,此後事跡皆為後人續補。故孔安國卒年必在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之前,其生年則在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左右。我們再來驗證一下這個結論。《漢書·儒林傳》稱孔安國曾作諫大夫。《漢書·百官公卿表》稱武帝元狩五年(前121年)初置諫大夫,其時孔安國接近而立之年。《孔子家語後序》曾稱孔安國“年四十為諫大夫”,則安國為諫大夫當是元封元年(前110年)以後的事情。《漢書·儒林傳》稱“安國為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則司馬遷從孔安國問學當在安國任諫大夫後,其時孔安國四十歲左右。《漢書》孔光本傳稱安國、延年皆以治《尚書》為武帝博士,安國至臨淮太守。據《資治通鑑》,孔安國為博士是元朔二年(前127年)的事情。另據《漢書·地理志》,臨淮郡初置於漢武帝元狩六年(117年),則孔安國任臨淮太守必然是此之後的事情,何況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考證元狩六年孔安國博士猶在職。孔安國任諫大夫、博士與臨淮太守年齡符合《史記》、《漢書》記載。又《孔叢子》記載孔臧與孔安國書信中稱其為侍中,則孔安國任博士之前還曾任侍中。孔臧有“侍中安國受詔綴集古義,臣乞為太常”一語,孔臧任太常之時,孔安國已為侍中。
《漢書》、《資治通鑑》及劉躍進師《秦漢文學編年史》皆認為孔臧於元朔二年(前127年)封太常,則孔安國為侍中當是元朔二年(前127年)之前的事情。《資治通鑑》即將孔安國為侍中的時間繫於元朔二年,其時安國當在二十三歲左右。《連叢子》說他 “掌御唾壺,朝廷之士,莫不榮之”,應該是這個年齡的事情。另外,孔臧《與從弟書》說安國獻書時為侍中,劉躍進師考證孔安國獻書在漢武帝元光五年(130年),我們的考證與之相合。安國任侍中年齡及行事符合史料記載。孔臧,孔安國胞兄,其父孔藂字子產,漢高祖時藉功被封為蓼侯。據《史記》,孔臧於漢文帝九年嗣父爵,漢武帝元朔二年拜為太常,元朔三年坐事免。而《連叢子·敘書》記孔臧“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而卒”,即雲“數年”,非僅一年,可見《史記》雲“元朔三年坐事免”有誤,劉躍進師《秦漢文學編年史》將孔臧免官繫於元朔五年(124年)是有道理的。孔臧卒年當距其免官不遠。
譚正璧先生《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曾推定孔臧約前201年至前123年間在世,這樣的話孔臧與賈誼幾乎同時,與《鴞賦》中孔臧所說的“昔在賈生”矛盾[8]。我們認為,既然孔臧在漢文帝前元九年(前171年)已經嗣爵,且其為孔安國從兄,則孔臧比孔安國至少要長二十三歲;如孔臧在《與子琳書》中說孔安國“少小及長,操行如故”,從“少小及長”中蘊含的語氣分析,也可以證明這一點。結合上文所證孔安國生卒,我們假定孔臧比孔安國年長三十歲[9],則其生年上限當在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左右,其襲爵時年齡甚幼。從其免官至卒,假定為十年,則其卒年當在漢武帝元鼎三年(114年)左右。
《尚書》記載
孔安國家藏本。根據《史記·儒林傳》,伏生的孫子不能傳《尚書》。而魯周霸、孔安國、洛陽賈嘉則頗善《尚書》。孔安國家藏《古文尚書》,比28篇的今文《尚書》多出十幾篇,孔安國以“今文讀之”,大概就是用今文來定章句。後來司馬遷也從孔安國學《尚書》。孔壁本。魯恭王壞孔宅,得古文《尚書》。劉歆《移太常博士書》說,是本多出16篇;又有孔安國家人獻於國家之說。但以常理推之,既是魯恭王壞孔宅所得書,似乎此本就不應有孔安國家人再獻之事。孔安國家藏本和孔壁本很可能並不是一個本子。
古文《尚書》的各種版本西晉永嘉之亂後,全都亡佚了。此言既是你要找的孔安國已經流失,更不會有解釋了。東晉時豫章內史梅賾(頤)上獻了用“隸古定”寫的偽古文《尚書》,他把伏生的28篇析成33篇,另從當時的古籍中拼湊文句再編出25篇,以湊成劉向說的古文58篇之數。為了這本偽古文《尚書》,唐宋以下不知多少學者費盡心機,如宋代的吳域、元代的吳澄、明代的梅族,至清代的閻若璩和惠棟,方徹底證明了這原來是一作偽案。由於偽孔傳古文《尚書》經文完整、註解詳明,它受到人們的重視。
唐初,唐太宗命孔穎達主持對《易》、《書》、《詩》、《禮記》、《春秋左氏》五部經典的全部訓義作總整理,這樣就有了170卷的《五經正義》,高宗時更明令“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令依此考試。”《五經正義》中的《尚書正義》所用正是偽古文《尚書》。唐天寶年間又命衛包用楷書改寫成“今字本”,其中有改錯之處。唐開成間這種今字本被刻在開成石經中,成為以後一切版刻本之祖。天寶改書後,舊本逐漸亡佚。可靠的伏生傳下的今文《尚書》28篇,居然是依靠著偽造的古文《尚書》而流傳至今。
野史逸聞
孔安國是山東人,經常練運氣閉氣,服用鉛煉的丹,活到三百歲面容還像兒童。他隱居在潛山縣山中。追隨他的弟子有好幾百。他常常絕食後關在屋裡修身養性,一年半後才出屋,卻變得更年輕了。如果不入室修煉,就和平常人一樣的進食。沒有什麼和人不同之處。孔安國為人老成持重,尤其非常珍惜道術的秘密,不肯輕易傳授給別人。有個別侍奉他五六年的弟子,如果他認為這個弟子品格志向都很好,才把道術傳授給他。有個叫陳伯的安樂縣人,要求侍奉孔安國,安國就收他為弟子,考察了三年,看他學道的志向堅定,就對他說:“我從小就勤奮刻苦地尋求道術,什麼地方都去過了,但仍沒有得到‘八石登天’的神丹和成仙的方術,只得到了可成地仙的方術,只能不死而已。我過去曾拜一位海邊的漁翁為師,這漁翁就是戰國時越國的宰相范蠡。他改姓埋名以躲開亂世,在海邊當了漁人。他看我修道志堅,傳授給我服用丹藥的秘方,使我能超脫人世。就是像大但、司誠、子期、姜伯、塗山這些人,都是活到千歲以上,而且越來越年輕。我得道以來服藥三百多年,曾給過崔仲卿一個仙方,當時他八十四歲,已經服藥三十三年了,我看他現在身體強壯精力充沛,頭髮鬍鬚都不白,牙一顆也沒掉,你可以去找崔仲卿向他學道。”於是陳伯就去侍奉崔仲卿,得到了他的仙方,結果也得以長生不老。還有一個叫張合的人,他妻子已經五十歲了,服了崔仲卿的藥後,竟變成了二十多歲的人,八十六歲上又生了個兒子。孔安國又傳授了幾個人,都活到四百歲,後來都進山繼續修煉去了。也有吃了仙藥仍不能得道成仙的,那是由於他們夫妻房事沒有節制的原因。
藏書之家
少學《詩》於申培,受《尚書》於伏生,學識淵博,擅長經學。元朔五年(前124年),被詔為博士,專攻古文《尚書》歷任都尉、諫議大夫、臨淮太守等職。據傳,漢魯恭王劉餘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於壁中得古文《尚書》,較今天《尚書》多16篇,他將古文改寫為當時通行的隸書,並為之作“傳”,成為“尚書古文學”的開創者。《漢書·藝文志》記載:“《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目錄學家劉歆在《移讓太常博士書》一文中亦記其:“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可見,他曾向皇室進獻過古文《尚書》等書。今傳《尚書孔氏傳》,一稱《孔安國尚書傳》,明清學者定為後人偽托。晚年,作有《古文尚書傳》、《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孔子家語》等書。《史記》作者司馬遷研究《堯典》、《禹貢》等古文時,曾向他請教。後世尊其為先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