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孔安國注率名《占文論語訓解》。凡二十一篇。何釜《淪語集解序》:“《古論》唯博上孔安國為之講解,而世不傳。”皇侃渭:“《古論》為孔安國所注,無...
〖論語孔注辨偽〗二卷,清沈濤撰。濤原名爾政,,。嘉慶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廣西武緣知縣。治學尚考訂,嗜金石。著有《易音補遺淵說文古本考》及筆記、...
孔安國(前156年-前74年),字子國,魯國人,孔丘十世孫,孔滕字子襄之孫,孔忠字子貞之子。著有《古文尚書》、《古文孝經傳》、《論語訓解》等作品。經典序錄...
但孔安國是否曾為《論語》作訓解,《集解》中的孔安國說是否偽作,陳鱣的《論語古訓·自序》已有懷疑,沈濤的《論語孔注辨偽》認為就是何晏自己的偽造品,丁晏的《...
即《論語孔安國注》。論語訓說兩漢馬融撰。《後漢書-馬融傳》言馬融注《論語》。何晏《論語集解序》雲:“南郡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說。”皂侃《論語義疏序》...
以《論語》《三禮》為孔子微言大義所在,用力尤深,能發前人所未發,著有《漢學拾遺》《經傳小記》等。是書旨在《論語》經說,推廣鄭玄所注;駁正孔安國注,疑其...
從《論語集解》中所收錄的七家注釋看,孔安國、馬融傳授古文《論語》,包鹹以今文章句見長,鄭玄兼采今古文為之注,陳群、王肅、周生烈是曹魏時人,重視以義理...
書中所集的孔安國、馬融、鄭玄、王肅、周生烈等各家漢魏《論語》古注,皆已亡佚,唯賴此書以存;因此,此書也就成為現存最古、最為完整的《論語》注本。在《...
包括序和正文兩大部分,序說明了《論語》流傳的情況,並介紹數位《論語》注者;正文部分則依《論語》篇章加以註解。何晏等人集西漢以來諸家論語校本及孔安國、包鹹...
漢代孔安國《古文論語訓解》之謎三國之“最”: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之“最”:《論語集解義疏》邢之“最”:宋代的《論語註疏》朱熹之“最”與《論語集注》...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
《論語》孔安國《注》:“蕭牆,屏也。”則門內蕭牆亦通名屏。崔豹《古今注》:“罘罳,屏之遺象。行至門內屏外,復應思惟。”則門內之牆,《古今注》又名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
《論語》孔安國注稱他為“魯太史”。《漢書·藝文志》自注稱其為“魯太史”。新近發現的孔府檔案的新資料《左傳精舍志》稱左丘明“世為魯左史官”②。左丘明...
《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2] 錄孔安國注:“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邢昺[bǐng]《正義》曰此章勉人為君子也。...
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
孔安國論語注曰:撰,具也。史記曰:后稷播植百穀。孔安國尚書傳曰:播,布也。蒼頡篇曰:殖,種也。挈壺掌升降之節,宮正設門閭之蹕。周禮有挈壺氏。周禮曰...
(《論語·為政》)孔安國注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1]也可以說,君子能夠堅持原則,而小人則結黨營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孔子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悄))孔安國注:“樂不至淫,哀不全傷,言其和也”就在春秋時期,孔子已為詩歌之“和”定下基調,認為“和...
認為孔安國只傳授古文,未嘗著傳,真古文《尚書》久佚不傳,今所傳《孔安國尚書傳》及《論語注》、《考經傳》皆為王肅依託偽造。主要論點共二十一條,指出《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