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是漢語辭彙,出自《春秋》,解釋為魯國 的十二個國君。 基本介紹 中文名:十二公拼音:shí èr gōng 注音:ㄕㄧˊ ㄦˋ ㄍㄨㄙ 解釋: 魯國 的十二個國君 shí èr gōng ㄕㄧˊ ㄦˋ ㄍㄨㄙ 十二公指《春秋》所載 魯國 的十二個國君,即 隱公 、 桓公 、 莊公 、 閔公 、 僖公 、 文公 、 宣公 、 成公 、 襄公 、 昭公 、 定公 、 哀公 。《漢書·儒林傳序》:“﹝孔子 ﹞因 魯 《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 文 武 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莊子·天道》“﹝ 孔子 ﹞往見 老耼 而 老耼 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說” 唐 陸德明 釋文:“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