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衍

蕭衍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東城裡(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南朝梁開國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南齊丹陽尹蕭順之之子。

蕭衍出身蘭陵蕭氏。南齊時以門蔭入仕,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明帝時擔任雍州刺史,參與抵禦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討東昏侯蕭寶卷,擁戴南康王蕭寶融稱帝,次年攻陷建康。中興二年(502年),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蕭衍統治初期,留心政務,糾正宋、齊以來的弊政。為使各州郡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採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改定“百家譜”,寬待宗室,注重調和門閥世族與寒門素族之間的矛盾。軍事上抵禦北魏南侵,一度在鐘離之戰取勝,維持了南北均勢;後數次發動北伐,但戰果不大。在位中後期,大興佛教,修建寺院,三次捨身同泰寺,並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怠於政事。太清二年(548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叛亂,次年渡江攻破建康,蕭衍被囚死於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

蕭衍統治南梁近半個世紀,是南朝諸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才思敏捷,博通文史,所作千賦百詩,不乏名作。即位後,曾令編《通史》六百卷,並親自撰寫贊序。後人認為“歷觀古帝王藝能博學,罕或有焉”。蕭衍善音律,精書法,在其倡導下,南梁的文學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御製集》。

基本介紹

  • 全名:蕭衍 
  • 別名:梁武帝、梁高祖、練兒
  • :叔達
  • 諡號:武皇帝 
  • 廟號高祖 
  • 年號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 所處時代南北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秣陵縣同夏里三橋宅
  • 出生日期:464年
  • 逝世日期:549年6月12日
  • 逝世地:建康淨居殿 
  • 陵墓修陵 
  • 在位時間:502年4月30日 至 549年6月12日  
  • 繼任:梁簡文帝蕭綱
  • 主要成就:建立南梁,革除弊政,鐘離大捷
  • 主要作品:《涅萃》《大品》《淨名》《大義》等 
  • 籍貫:南蘭陵郡東城裡  (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
人物生平,少年英才,襄助蕭鸞,兩戰北魏,誅除東昏,代齊建梁,梁魏爭霸,前明後昏,引狼入室,台城身亡,為政舉措,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主要影響,經史,文學,音樂,繪畫,書法,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形象外貌,小名來歷,識人之明,為人節儉,梁皇懺法,文武盛事,棋藝超群,山中宰相,寬縱宗室,威懾侯景,達摩見武帝,人際關係,後世紀念,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少年英才

蕭衍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生於秣陵縣同夏里三橋宅。從血緣上看,蕭衍和南齊皇室關係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他們都是東晉淮陰縣令蕭整的後代。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勳,他的家族背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博學多才,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憑藉家族背景,蕭衍剛出仕時,擔任巴陵王、南中郎將蕭子倫府的法曹行參軍,後改為衛將軍王儉屬下的東閣祭酒。他籌略過人,兼有文武之才,王儉一見,便對他非常賞識,奏請蕭衍任戶曹屬一職。王儉曾對名士何憲說:“這個蕭郎三十歲內將做侍中,三十以後則貴不可言。”
永明二年(484年)正月,竟陵王蕭子良開建西邸,廣招文學之士,蕭衍和范雲蕭琛任昉王融謝朓沈約陸倕七人一同交遊於蕭子良門下,被稱為“竟陵八友”。王融號稱“識鑒過人”,時常對親友說:“以後宰制天下,必在此人(指蕭衍)。”在此前後,蕭衍曾任南郡王蕭昭業幕中的文學
永明八年(490年),蕭衍被調為隨王、鎮西將軍蕭子隆咨議參軍。蕭順之去世後,蕭衍離職回到建鄴,為父守喪三年。

襄助蕭鸞

永明十一年(493年),齊武帝蕭賾病重,蕭子良任用蕭衍、蕭懿(蕭衍同母兄)、王融、范雲等人為帳內軍主。七月三十日,蕭賾病重,王融想擁立蕭子良即位,蕭衍卻並不認同。當時,蕭衍對范雲說:“民間已是議論紛紛,都說宮內可能要發生不一般的情況。王元長(王融)並不是治理國家的人才,他眼看著就要出事了。”范雲說:“憂國憂民的人,也只有王中書(王融)一人而已。”蕭衍說:“憂國憂民,是想要當周公召公呢,還是想當豎刁呢?”范雲不敢回答。同日,蕭賾去世,西昌侯蕭鸞挫敗了王融的密謀,擁戴皇太孫蕭昭業即位,由自己輔政。
蕭昭業為帝後,只知享樂,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諫也不接受。蕭鸞時常與蕭衍等人商議,想要將蕭昭業廢黜。為達成目標,蕭鸞想要將鎮守荊州的隨王蕭子隆召回,又擔心蕭子隆不從,且忌憚在會稽的王敬則生變,於是向蕭衍問計。蕭衍認為:“隨王雖有美名,但其實是庸劣之才,屬下也沒有智謀之士,只是依賴司馬垣歷生、武陵太守卞白龍罷了。這兩人唯利是圖,只要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輕易召回。召回隨王,只需一封書信罷了。王敬則滿足於安坐江東,享極富貴,應該挑選美女以娛樂其心。”蕭鸞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於是照計執行,解除了奪權的威脅,賜死了蕭子隆。
蕭衍
蕭衍畫像,取自明朱天然《歷代古人像贊》
為防備齊武帝時代的宿將、豫州刺史崔慧景,蕭鸞起用蕭衍為寧朔將軍,鎮守壽春。蕭衍對崔慧景恩威並施,使其安心效力。
隆昌元年(494年),蕭衍又被任為中書侍郎,後遷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入直殿省”。蕭鸞廢殺蕭昭業後,擁立新安郡王蕭昭文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權。三個月之後,蕭鸞廢蕭昭文,自立為帝。蕭鸞登基後,蕭衍因在此年的兩次政變中跟隨中領軍蕭諶參與“定策”(擁立蕭鸞)之功,被封為建陽縣男,食邑三百戶。自此蕭衍的地位日益顯赫。但他本人在後來對這段經歷諱莫如深,不願他人提及自己自己是蕭鸞登基的“佐命”功臣之事。

兩戰北魏

  • 義陽之戰
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領三十萬軍隊親自進攻南齊,沿淮河向東攻打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蕭鸞先派左衛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領兵迎戰。聽到魏軍分兵攻打義陽後,又派遣蕭衍和平北將軍王廣之領兵救援。王廣之領兵進到離義陽百里之外時,聽說魏軍人強馬壯,於是畏縮不前。蕭衍則請求充當先鋒,和魏軍交戰。王廣之於是派部分軍隊歸蕭衍指揮,進兵義陽。蕭衍領軍連夜抄小路趕到了距離魏軍營地只有幾里地的賢首山,然後命士兵將旗幟插遍滿山。天亮後,義陽城中的齊軍看到此景,以為重兵已經趕來解圍,於是士氣大增,馬上整軍出城攻擊魏軍,同時順風放火。蕭衍也親自領軍夾擊,搖旗擂鼓助威,齊軍士氣高昂,個個奮勇殺敵。魏軍在齊軍前後夾擊下,只好突圍退卻。齊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
戰後,蕭衍被任命右將軍晉安王蕭寶義的司馬、淮陵郡太守,隨後入朝任太子中庶子,領羽林監。不久後出鎮石頭城
  • 兵敗鄧城
建武四年(497年)秋,北魏軍再次南下,接連攻下了新野、南陽,前鋒直逼雍州(今湖北襄陽)。蕭鸞馬上派蕭衍出兵援救雍州,於十月抵達襄陽。隨後蕭鸞又派崔慧景總督諸軍,蕭衍及雍州刺史曹虎等受其節度
建武五年(498年)三月,蕭衍和崔慧景領兵與魏軍作戰,在雍州西北的鄧城被數萬魏軍包圍。蕭衍知道城中糧草和槍械缺乏,就對崔慧景說:“我們遠道征戰,本來就很疲憊,需要休整,如今又遇強敵圍困。如果軍中知道糧草缺乏的實情,肯定會發生兵變。為防萬一,我們還是趁敵人立足未穩,鼓舞士氣殺出重圍為上策。”崔慧景雖然心中憂慮膽怯,卻強作鎮靜道:“北軍都喜歡遊動作戰,他們不會夜裡攻城的,不久自然會退兵的。”沒想到魏軍越來越多,沒有退卻的跡象。原來還表現得很鎮靜的崔慧景這時露出了膽怯的原形,沒有和蕭衍商議,就私自帶著自己的部曲逃走,其餘各部也紛紛逃散。蕭衍無法控制局面,只好邊戰邊退,一直退到樊城才站穩腳跟。
  • 主政雍州
鄧城戰敗後,蕭鸞未責怪蕭衍,而是讓他主持雍州的防務,接替曹虎任雍州刺史。從此蕭衍就有了一塊固定的根據地,這為他勢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他日後爭奪政權的資本。

誅除東昏

建武五年(498年)七月,在位僅五年的蕭鸞病逝,由其子蕭寶卷(即東昏侯)即位。蕭寶卷為人暴虐,即位後誅戮重臣,收回朝權,又“委任廝小”,致使內部動亂頻繁,“方鎮各懷異計”。
永元二年(500年)冬,蕭衍聽聞蕭懿被蕭寶卷殺害的訊息,於是召見中兵參軍呂僧珍、長史王茂、別駕柳慶遠、功曹史吉士瞻等幕僚,開始制定起兵攻討蕭寶卷的計畫。眾人非常贊同,蕭衍於是大力招兵,準備和蕭寶卷決戰,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馬一千匹,戰船三千艘(《南史·梁本紀》作“鐵馬五千匹,甲士三萬人”)。適逢行荊州府事的宗室蕭穎胄誘殺蕭寶卷派來征討蕭衍的巴西太守劉山陽,擁立南康王蕭寶融舉兵。蕭衍拒絕部下勸己稱帝的建議,與蕭穎胄聯合,自己在沔南立新野郡,以壯大勢力。
永元三年(501年)二月,南康王自稱相國,建西台,任命蕭衍為征東將軍。同月,蕭衍出兵襄陽,移檄建鄴,耀武揚威。抵達竟陵郡後,命王茂與竟陵太守曹景宗大敗忠於蕭寶卷的郢州(治今湖北武昌)刺史張沖,並築漢口城以困厄郢、魯二城。三月,蕭寶融在江陵即位,即齊和帝。和帝升授蕭衍為尚書左僕射,加征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假黃鉞。四月,蕭衍出兵沔水,命王茂及西台將領蕭穎達等圍困郢城。五月,蕭衍移駐漢南。七月,王茂等部率水師突襲加湖,大破蕭寶卷所派的寧朔將軍吳子陽、光子衿等十三部援軍。郢、魯守軍被困日久,見援兵已敗,遂相繼投降。其中郢城因流疾橫行,使城中“將佐文武男女口十餘萬人”竟死亡十之七八。等到城門打開後,蕭衍對倖存的軍民均一體撫恤。八月,蕭衍繼續進軍江州,命部將鄧元起先率部至尋陽,威懾意圖首鼠兩端的江州刺史陳伯之投誠。九月,和帝因蕭衍“平定東夏”,於是允許他“便宜從事”。蕭衍麾師沿長江而下,前鋒自蕪湖、姑孰直抵江寧。隨後,曹景宗等大破征虜將軍李居士,生擒新亭城主江道林,諸將從各處包圍建康城,建康士民紛紛回響。十月,蕭寶卷又派征虜將軍王珍國率精兵十餘萬列陣於朱雀航南大路,王茂、曹景宗等以掎角之勢大破其部,徹底摧毀了蕭寶卷的主力。建康的新亭壘、東府城石頭城白下壘駐軍或投降或崩潰。壬午日,蕭衍坐鎮石頭,指揮眾軍圍攻建康宮城。同時,他派人招降京口、廣陵、瓜步、破墩等地守將,分別以諸弟接替鎮守。十二月丙寅日夜,王珍國等謀殺蕭寶卷,將其首級送交蕭衍。次日,蕭衍派人封存府庫圖籍,然後入城。

代齊建梁

蕭衍掌權後,下令處死蕭寶卷寵妃潘玉奴及其寵臣共四十一人,並授意宣德太后王寶明褫奪蕭寶卷的帝號,進拜自己為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揚州刺史,封爵建安郡公,食邑一萬戶,賜班劍四十人,其餘“黃鉞、侍中、征討諸軍事並如故”。百官按照東晉武陵王司馬遵承制行事時的舊例,要向蕭衍致敬。永元三年(501年)十二月己卯日,蕭衍入駐閱武堂,下令大赦,並派使者率軍“慰勞東方十二郡”。
早在中興元年(501年),留守江陵的侍中、尚書令蕭穎胄便因後方戰事不利而憂慮去世。所以等到蕭衍掌握大權,建立功業後,已經無人能阻擋他稱帝的野心。而蕭衍雖想自立為帝,卻沒有急於求成,只是靜待時機。這時,蕭衍原來的好友沈約揣摩他的心事,曾試探性地提及代齊的話題,蕭衍開始不應答。過了幾天,沈約又進言,蕭衍說:“讓我再想一想。”沈約離開後,蕭衍召見范雲,范雲也與沈約意見相同。蕭衍於是讓他們負責籌劃禪代事宜。此時,蕭衍竟貪戀起蕭寶卷宮中的妃子余氏,耽擱政務。范雲知道後,勸阻不成,只得找來王茂與他一同進諫,並以將余氏轉賜王茂的方式巧妙地解決了此事。事後,蕭衍分別賜范雲、王茂一百萬錢。
中興二年(502年)正月甲午日,和帝所遣使者抵達建康慰勞,並追贈蕭衍的父祖官職。戊戌日,正式進官大司馬。丁亥日,進拜都督中外諸軍事,獲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後部羽葆、鼓吹”的榮譽,並擁有了開置幕府,徵辟僚屬的權力。甲寅日,蕭衍再進位為相國揚州牧,總攬百揆,以豫州的梁郡、歷陽,南徐州的義興,揚州的淮南、宣城、吳、吳興、會稽、新安、東陽十郡之地受封梁公,獲賜九錫之禮,“加遠遊冠綠綟綬”,位在諸王之上。蕭衍先是推辭,後在幕僚一再勸進下,才在二月接受任命。二月以來,南兗州宣武城、建康縣桐下里又相繼出現“符瑞”。丙戌日,蕭衍被進封為梁王,所享封邑增至二十郡(梁公時十郡,加上豫州的南譙、廬江,江州的尋陽,郢州的武昌、西陽,南徐州的南琅邪、南東海、晉陵,揚州的臨海、永嘉十郡)。蕭衍一番假意推辭後,於三月癸巳日接受此命。
蕭衍
蕭衍畫像,取自《三才圖會》
在此前後,范雲和沈約寫信給蕭寶融的中領軍夏侯詳,要他逼迫蕭寶融禪位。同時,蕭衍的弟弟、荊州刺史蕭憺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三月丙午日,和帝命帝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一切禮儀均按天子標準,為禪代做準備。丙辰日,和帝下詔禪位。四月壬戌,和帝下策書宣布禪位之事。但等到禪讓詔書送到後,蕭衍又假裝謙讓。於是,范雲帶領眾臣一百一十七人,再次上書稱臣,請求蕭衍早日登基稱帝。太史令也陳述天文符讖,證明他稱帝合乎天意,蕭衍這才裝著勉強接客群人的請求。
天監元年四月丙寅日(502年4月30日),蕭衍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壇接受百官朝賀,建立梁朝,建年號天監。蕭衍稱帝後,先是封和帝為巴陵王。之後又派人給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盡(和帝則選擇在大醉後被殺死)。待到其死後,對外宣傳他暴病而死,按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陵。

梁魏爭霸

天監三年(504年),北魏趁司州刺史蔡道恭病逝之際,派中山王元英急攻義陽。寧朔將軍馬仙琕奉命救援,但被擊敗。八月,義陽守將蔡靈恩力竭降魏,義陽三關(武勝關、九里關、平靖關)亦被魏軍攻占。
天監四年(505年),蕭衍命臨川王蕭宏為帥,統軍大舉北伐。其中豫州刺史韋睿都督眾軍連克北魏小峴城、合肥等地。蕭宏進駐洛口(今安徽懷遠境),先鋒昌義之先敗後勝,攻克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太子右衛率張惠紹攻徐州(治彭城,今屬江蘇)不利;宿預(今江蘇宿遷東南)守將藍懷恭連敗後被殺。作為統帥的蕭宏怯懦愚劣,在得知魏安東將軍邢巒已渡過黃河後不顧諸將反對,停軍不前。後更擅自逃走,使梁軍不戰而潰,失亡近五萬人。
自天監五年(506年)十月起,元英等率領號稱百萬的魏軍圍攻北徐州治所鐘離,遭守城的昌義之頑抗。蕭衍先後派曹景宗與韋睿督軍二十餘萬救援鐘離。天監六年(507年)三月,韋睿等借淮水暴漲之際,派艦隊發起攻擊,大破魏軍,一路追擊至濊水上,使沿淮河百餘裡間,魏軍的屍骸相藉,淮水為之不流。此役中,魏軍陣亡及淹死者各十餘萬,另有五萬人被俘。梁朝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
蕭衍
鐘離之戰
天監七年(508年)十月,魏懸瓠軍主白皁生等殺其豫州刺史司馬悅,舉州降梁。蕭衍派馬仙琕等出兵救援,一度收復義陽及三關。但元英等在隨後分別擊潰各路梁軍,梁軍所復土地全部丟失。蕭衍請韋睿出鎮安陸,這才避免魏軍的進一步進攻。
天監十年(511年)三月,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民眾王萬壽殺東莞、琅邪二郡太守劉碸,獻朐山於北魏。北魏徐州刺史盧昶派兵占據該城。四月,蕭衍命馬仙琕督諸軍攻朐山,並給予充分的支持。梁魏雙方在朐山城外對峙至十二月後,陷入缺糧絕境的朐山城守將首先投降,魏軍因而潰敗,遭馬仙琕打擊,損失慘重。《魏書·盧昶傳》稱“自國家經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敗於鐘離,昶於朐山失利,最為甚焉”。
天監十三年(514年),蕭衍為與北魏爭奪壽陽(今安徽壽縣),不顧大臣勸阻,執意採納魏降將王足的建議,命太子右衛率康絢修浮山堰。堰修成後,上游形成巨大水庫,使兩百公里以外的壽陽被水圍困。堰底河床為沙土,而在天監十五年(516年)秋康絢被征回後,繼任者不修堰,導致建成的當年八月漲水時,大堰潰決,下游受災居民數以十萬計。
普通二年(521年),義州刺史文僧明叛降北魏。七月,信武將軍裴邃迅速擊破魏軍,收復義州。
普通五年(524年),蕭衍命裴邃統帥諸軍北伐。九月,裴邃抵達壽陽城外,一度攻克外城,但因援軍未至,被迫撤退。隨後他整軍再戰,拓境至鄭城及汝水、潁水一帶,並於壽陽大破魏將元琛長孫稚等。
普通六年(525年)五月,裴邃卒于軍中,蕭衍派中護軍夏侯亶接替其都督北伐諸事,隨後北伐諸軍暫時撤退,待到“淮堰成”再發動攻勢。
普通七年(526年)七月,蕭衍借“淮堰水盛”,淹沒壽陽的時機,命夏侯亶等再度北伐,圍困壽陽。十一月,魏揚州刺史李憲舉城投降,梁朝收復了自南齊末年以來失陷的壽陽。隨後,蕭衍梁以壽陽為治所,重新設定南豫州
大通元年(527年)正月,蕭衍派司州刺史夏侯夔、譙州刺史湛僧智等北伐,連克平靜、穆陵、陰山三關。十月,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舉渦陽投降。十一月,蕭衍命中護軍蕭淵藻鎮守渦陽,並設西徐州。大通二年(528年)四月,蕭衍接受魏郢州刺史元願達的降服,並在義陽設定北司州。同年,北魏內部爆發“河陰之變”,魏宗室元顯(郢州刺史)、元悅(汝南王)、元彧(臨淮王)、元世俊(北青州刺史)、元志(南荊州刺史)等舉州降梁。十月,蕭衍應元彧之請,派東宮直閣將軍陳慶之護送其回歸北魏。同月,魏豫州刺史鄧獻舉州投降。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陳慶之連戰皆勝,使元顥成功入主洛陽,魏帝元子攸逃往河北。六月,魏淮陰太守晉鴻以湖陽城降梁。同月,魏權臣爾朱榮攻殺元顥,洛陽失陷,陳慶之撤回。十一月,魏巴州刺史嚴始欣舉州投降。此後,蕭衍還曾試圖扶持魏宗室元悅、元法僧為魏帝,因諸種原因,均遭失敗。
中大通四年(532年)正月,魏南兗州刺史劉世明為人脅迫,舉州降梁,蕭衍改魏南兗州為譙州,仍以劉世明為刺史。次年(533年)六月,魏建義城主蘭寶殺魏東徐州刺史,舉下邳城降梁。
中大通六年(534年)十月,蕭衍命元慶和率眾北伐。元慶和聽聞魏軍出師,不敢前進,最終無功而返。
大同元年(535年)十一月,北梁州刺史蘭欽收復漢中,並迫使魏梁州刺史元羅投降。
大同二年(536年),東魏將侯景入侵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乘勝進抵淮上。梁武帝遣湘潭侯蕭退與夏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時,陳慶之已擊破侯景。同年十月,蕭衍再次下詔大舉北伐,旋即又詔令眾軍班師,與魏通和停戰。此後梁魏間到侯景內附之前,再未發生大規模戰事。

前明後昏

蕭衍統治南梁將近半個世紀,堪稱南朝諸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稱帝前,有一定的從政經驗,對齊末的腐朽統治耳聞目睹,故而在即位後,勵精圖治,作出了一些政策上的調整:重視統治階級內部門閥大族與寒門素族之間的矛盾,於用人上採取調和政策;一改宋、齊皇帝御下太嚴而容易招致動亂的問題,竭力寬厚待人。在皇室內部,他想用骨肉恩愛來代替骨肉相殘;還令臣下制定《梁律》,使之成為繼《晉律》後南朝比較完備的一部刑律。
在儲嗣問題上,蕭衍犯了“廢嫡立庶”的錯誤。早在稱帝的同一年,他便立長子蕭統為太子。蕭統為人舉止大方,在東宮以仁德而聞名,受朝野及百姓愛戴。在太子生母丁貴嬪死後,蕭衍父子因“蠟鵝厭禱”一事,產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蕭統因病早逝,時年三十一歲。蕭統死後,按例蕭衍當立其長子蕭歡為太子,但他由於之前的嫌隙,轉而屬意晉安王蕭綱,同時認為天下初定,“不可以少主主大業”。自中大通三年(531年)四月至五月,蕭衍遲疑未決。直到五月二十一日才決定封蕭歡為豫章王,命其回鎮。五月二十七日,蕭衍正式立蕭綱為太子。為補償蕭統一系,同時堵住天下人對他“廢嫡立庶”行為的非議,蕭衍破格將蕭統的諸子都封在大郡;太子妃蔡氏的待遇不變,只是遷居金華宮,與東宮相區別。
總的來說,蕭衍實行的政策大都對維護南梁政治的安定,促進經濟的復甦、發展有益,但在司法實踐中“急於黎庶”,引起人民的不滿;“緩於權貴”,又使統治集團肆無忌憚,最後終於釀成惡果。只是在蕭衍統治的前期,這些矛盾還未激化,在政治上尚能保持一個粗安的局面。到了他在位晚年,委事群幸,政事逐漸昏暗。

引狼入室

主詞條:侯景之亂
侯景早年在北齊奠基者高歡帳下征戰,屢立戰功,深受高歡倚重。但他為人反覆無常,且與高歡之子高澄不和。高歡死後,高澄想奪侯景的兵權,他就於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投降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對他有戒心,並不傾心接納,於是侯景請求以“豫、廣、潁、洛、陽、西揚、東荊、北荊、襄、東豫、南兗、西兗、齊等十三州”降服梁朝。蕭衍很高興,封其為河南王、大將軍,並派軍接應。後來,蕭衍與高澄講和,但要以梁朝遣送侯景回東魏為條件。侯景得知後,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異為藉口,發動叛亂。叛軍長驅直入,最後兵臨建康、圍困台城,本來蕭衍已經號召各地軍馬馳援,但由於各路援軍心志各異,在幾次作戰不利後就按兵不動,坐觀成敗,於是叛軍得以繼續圍攻台城。而守衛城門的臨賀王蕭正德早已投靠了侯景,開城把叛軍放入,台城淪陷。
侯景掌權後,蕭衍雖在表面上受制於他,但內心極為不平。侯景想讓其黨羽宋子仙出任司空,蕭衍說:“調和陰陽(三公職責),怎可用此物?”侯景又請讓他的兩位同黨任便殿主帥,也被拒絕。侯景不能強迫蕭衍,心裡甚感忌憚,太子蕭綱曾入宮覲見,流淚勸諫,蕭衍卻說:“誰讓你來的!如果社稷有靈,還可恢復;如果不是這樣,何必流淚!”侯景派手下的兵卒入直省中,有的人趕著驢馬,帶著弓刀,在宮廷中隨意進出。蕭衍詢問原因,直閣將軍周石珍回答:“這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聽後大怒,斥責周石珍道:“是侯景,為什麼管他叫丞相?”左右侍從都很害怕。自此以後,蕭衍的要求也大多不能被滿足,日常飲食供給也被減少。年邁的蕭衍憂憤交加,從此一病不起。

台城身亡

太清三年五月丙辰日(549年6月12日),蕭衍躺在台城皇宮淨居殿,嘴裡發苦,索要蜂蜜不得,在發出了兩聲”嗬!嗬!”(表示驚訝)的聲音後,便在饑渴交加中逝世,享年八十六歲。侯景密不發喪,將其遺體暫時置於昭陽殿,到二十六天后方才被遷移到太極前殿發喪。由蕭綱繼位,即梁簡文帝。同年十一月,蕭衍被追尊諡號為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陵口)。

為政舉措

政治

早在入主建康時,掌權的蕭衍便下令廢除了東昏侯在位時的苛政。如中興二年(502年)初,蕭衍下令“減損浮費”,“御府中署,量宜罷省”,又命公開焚毀東昏侯的“淫奢異服六十二種”。
蕭衍
蕭衍像,取自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蕭衍稱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於政務,而且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
蕭衍雖雅愛文士,但頗注重政事能力。他曾手敕答劉孝綽云:“美錦未可便制,簿領亦宜稍習。”在對官吏的選拔任用方面,他儘量選用良吏。首先,蕭衍注意對在中央掌握重權的官員的任命,他先後重用范雲周舍徐勉等人。這些人或者有才能,或者有德識,或者敢於直言諫諍,都是難得人才。蕭衍任用他們對於改良南齊後期混亂的政局,穩定社會,恢復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他要求地方的長官一定要清廉,經常親自召見他們,訓導他們遵守為國為民之道,清正廉明。為了推行他的思想,蕭衍還下詔書到全國,如果有小的縣令政績突出,可以升遷到大縣裡做縣令。大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實行起來以後,梁朝的吏治得到顯著改善。蕭衍也十分清楚,當時州郡官員多非良才,但是對於貪暴官吏,一經發現都要給予嚴厲懲處。
東晉六朝是貴族門閥把握話事權的時代,九品中正制已不能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社會人才機制出現壅塞。因此在選用官吏問題上,蕭衍遇到了一個如何處理士族與庶族關係的問題。要穩定、鞏固統治,必須首先調和統治集團內部士族與寒門之間的矛盾。為了提高蕭梁政權的影響力,蕭衍便採取了拉攏高門士族的措施。讓這些崇尚玄虛、不親事務的高門士族中的不少人擔任高官,維護和擴大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使這部分人成為穩定政權的支持力量。同時,也注重寒門才學之士,起用范雲、徐勉、周舍、朱異等中下層士族擔任機要之職。對寒門庶族,他儘量做到“惟才是務”。天監四年(505年),梁朝設定五經博士,又設立招收寒門弟子的五經館,“修飾國學,增廣生員”。學生免學費,食宿全由國家供給。生員只要能精通其中一部經書,經過考試後都可以錄取進入官吏隊伍。在詔令中蕭衍說,哪怕是放羊的,看牛的,只要能考上,有才能,就錄用他,絕對不準阻攔。此舉讓寒門子弟有了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性。在政府提倡鼓勵之下,向學之士自四方雲集。自蕭衍開始,通過考試錄用人才成為常設制度,這為以後隋唐時期科舉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蕭衍還廣開言路,曾多次下詔稱不論是在朝的官吏或地方的刺史以及四方士民,如果想對刑政發表意見,只要利國利民的都可以上奏。為此,他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里投書。
蕭衍重視刑律的制定。稱帝之後,他就命令群臣制定新律法。南齊時的郎官、洛陽人蔡法度,家傳律學。他家中藏有齊武帝時刪定郎王植之的《集注張杜舊律》,共一千五百三十條,但未實行過,而字跡卻將磨滅。蕭衍於是任蔡法度為尚書刪定郎,使其損益王氏舊律,編寫《梁律》。天監元年(502年),以尚書令王亮、侍中王瑩、尚書僕射沈約、吏部尚書范雲等,參議斷定,定為二十篇。天監二年(503年),《梁律》修成,又有《令》《科》各三十卷。
宋齊只沿用晉律,無所創製,至《梁律》成,才開始有了比較完備的刑律。在法律的具體執行過程中,蕭衍“急於黎庶,緩於權貴”,有權貴犯罪者則想方設法為之辯解。而百姓有罪,都案之以法。有的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則全家治罪。有一位秣陵老人曾當面向蕭衍指出:“陛下為法,對老百姓要求嚴,對於權貴卻寬鬆,這不是長久之術。如果能改正,將是天下百姓的福分。”蕭衍接受了這—批評,便下達了一些寬減刑法的詔書。但蕭衍“銳意儒雅,疏簡刑法”,致使公卿大臣都不重視刑獄,特別是蕭衍晚年,怠於政事,又專精佛戒,對王侯子弟的犯法,則寬之又寬。以致王侯子弟更加驕橫,有的竟然白日在建康大街上殺人。至中大同元年(546年)之後,禁網逐漸寬疏,百姓安之,而貴戚之家,更加目無王法,為非作歹。侯景亂梁時,便有書告城中士民,歷數此種權貴盤剝以供己用的狀況。

經濟

為了實現經濟的發展,蕭衍曾下令廣辟良田。不管公私土地,務盡其地利。為了增加勞動力,招撫流亡,蕭衍規定:凡天下之民,有流移到其他地方的,都可以讓他們回到故地,免徵課稅三年;如有不願還者,就允許他著土籍為民;凡是荒田廢宅被沒收為公田的,除官府已墾種的部分外,都分給貧民。同時,他下令禁止豪家占取公田。
蕭衍
蕭衍在外時所鑄五銖錢
另外,蕭衍還今各地利用宮田或荒地,進行屯田。這些措施對梁朝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軍事

時間
名稱
梁方指揮官
結果
天監二年(503年)至天監三年(504年)
第一次義陽之戰
司州等梁北境要郡被魏軍攻陷
天監四年(505年)
梁軍抵抗失敗,梁州被魏軍攻陷
天監四年(505年)
魏軍前鋒王足主動撤軍
天監五年(506年)
初期取得一定成果,後主帥驚慌遁逃,梁軍失亡近五萬人
天監六年(507年)
韋睿、曹景宗、昌義之
梁軍大勝,魏軍陣亡及淹死者各十餘萬,五萬人被俘
天監七年(508年)
第二次義陽之戰
馬仙琕等
梁軍先奪取懸瓠義陽三關,後為魏軍所敗,所收土地盡失
天監十年(511年)
馬仙琕
收復朐山,大破魏軍
天監十三年(514年)至天監十五年(516年)
浮山之役(硤石之戰浮山堰
康絢趙祖悅、昌義之等
梁軍擊退魏軍攻勢,修成浮山堰,後淮水暴漲,沖毀浮山堰,造成重大損失
普通五年(524年)
一度攻克壽陽附近諸城,後因裴邃逝世而撤回
普通七年(526年)
夏侯亶、韋放
諸軍夾擊壽陽,魏壽陽守將李憲獻城而降
大通二年(528年)
先成功護送魏宗室元顥北歸洛陽即位,元顥兵敗身死梁軍潰退
太清元年(547年)
寒山堰之戰
梁軍大敗,蕭淵明被生擒
蕭衍
蕭衍在位時期發動的北伐

文化

自劉宋迄齊梁,尚文之風日盛,然出於道德倫理和政治秩序層面的需要,重振儒學的努力未曾中斷。其中,維持了近五十年承平之世的梁朝又是關鍵。天監之初,蕭衍下詔制禮作樂,提倡儒術。他本人的儒學修養也很高。曾親撰《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示範了良好的向學風氣。另據《梁書·武帝本紀》與《隋書·經籍志》的記載,蕭衍一生著述上千卷,大半屬於儒學,另一小部分屬於佛教,道教部分幾乎不名其一。蕭衍所造諸書,幾乎皆與儒家六經有關,他在信道宗佛的過程中,仍然在堅持閱讀儒家經典。相反,其“篤信正法,尤長釋典”則只是“兼”之。
此外,蕭衍亦親自給學子講學,以表重視。天監九年(510年),他親臨國子學講經,並主持策試,次年(511年)親祀明堂。天監十一年(512年),蕭衍命名儒何佟之賀瑒嚴植之明山賓等重訂五禮(吉、凶、軍、賓、嘉),集成一千餘卷,蕭衍“稱制斷疑”,頒行天下。此後,朝野上下“穆穆恂恂,人知禮節”,梁朝號稱“文物之美,為江左二百年來所僅見”,誕生了諸如《昭明文選》在內的優秀作品。在蕭衍的倡導之下,梁朝官學非常發達,為南朝官學教育的高峰。
在史學方面,蕭衍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並“躬制贊序”。此書開南北史之先河,被認為“此一時代中史學之盛,於焉可見”。蕭衍對此書也頗為自負,曾對蕭子顯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通史》到宋朝時即已失傳。
蕭衍認為“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而化跡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大同初年陶弘景去世,大同五年(539年)有道士袁矜以妖言煽惑叛亂,這些都有可能促使蕭衍在晚年傾向佛教。
蕭衍
蕭衍(右上)捨身同泰寺圖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大般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此後陳武帝陳後主等皆曾捨身佛寺。
蕭衍援引《楞伽經》《涅槃經》等如來藏系經典“食肉者斷大慈種”之說,主張全面素食。從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蕭衍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在蕭衍的支持下,梁代佛教達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蕭衍之後,簡文帝和元帝也都奉佛。

科技

天監十三年(514年),蕭衍為與北魏爭奪壽陽(今安徽壽縣),命太子右衛率康絢統率二十萬民夫、士兵前往淮河築浮山堰。該堰南起浮山(《太平寰宇記》稱之為臨淮山,今安徽五河東分界處)、北抵巉石山(五河東30里,橫跨淮口,南對浮山),於天監十五年(516年)四月修成。
浮山堰主體為土壩,兩岸同時填土進築,中間用大量鐵器墊底,並用巨石大木截流。壩高20丈(約合48m),頂寬45丈,底寬140丈,長9里,壩上可種植杞柳、修築軍壘。壩旁曾開有兩條溢洪道,以分流水勢,是中國水庫建設史上記載最早的溢洪道。

外交

梁朝建立後,延續南北對峙局面,與北方的北魏及北魏分裂後的東魏西魏政權長期保持敵對狀態。雙方多次進行戰爭,互有勝負。自大同二年(536年)後,梁魏間停止了大規模的戰事,彼此遣使通和。
位於北魏北方柔然汗國長期與魏敵對。梁朝建國之後,柔然亦多次遣使向梁朝“朝貢”贈禮往來。據《南史》統計,柔然共有6次來使:天監十四年(515年)、天監十五年(516年)、大通二年(528年)、中大通元年(529年)、大同四年(538年)及大同七年(541年)。
6世紀初,勢力強盛的中亞強國嚈噠(中國史書稱滑國)東進控制塔里木盆地西部,經過西域南北道與北魏與梁朝開展交往。《南史》記載,嚈噠曾於普通元年(520年)、普通七年(526年)、大同元年(535年)及大同七年(541年)分別遣使贈禮。
中大通五年(533年),薩珊波斯派遣使者來贈送禮物。大同元年(535年)夏四月庚子,波斯國遣使朝貢。
  1. 宕昌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朝授行(代理)宕昌國梁彌邕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式冊封其為宕昌王。天監四年(505年),授行宕昌王梁彌博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天監十年(511年),宕昌遣使朝貢。大同七年(541年)初,梁授行宕昌王梁彌泰為平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同年,宕昌再遣使朝貢。
  2. 武興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朝封武興國第四位國君、名義上的梁北秦州刺史楊紹先為武都王。
  3. 鄧至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朝進拜鄧至國王,名義上的梁平北將軍、西涼州刺史象舒彭為安西將軍,封鄧至王。天監五年(506年),鄧至遣使朝貢。
  4. 吐谷渾:天監三年(504年),梁朝授吐谷渾君主、“河南王世子”伏連籌為鎮西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封河南王。雙方交流密切,天監十五年(516年)至大同四年(538年)間,吐谷渾6次遣使進貢。中大通六年(534年),梁冊封行河南王可沓振為西秦、河二州刺史,正封河南王。大同六年(540年),河南王(應指取代可沓振的夸呂)遣使進獻馬及方物,同時向梁朝求取釋迦像及佛教經論十四條。蕭衍敕令賜像以及《制旨涅槃經》《般若經》《金光明講疏》共103卷。
此外,梁朝與西域各國亦有往來:天監二年(503年),龜茲遣使朝貢。天監九年(510年)、天監十三年(514年)及天監十八年(519年),于闐3次遣使朝貢。普通三年(522年),白題國遣使朝貢。中大同元年(546年),朅盤陀國遣使“獻方物”。
蕭衍在位時,遼東、朝鮮半島的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多次來朝,梁朝方面也按照慣例對其國王進行冊封:
  1. 高麗:天監元年(502年)四月,梁朝進封車騎將軍、高麗王高羅雲(高麗文咨王)為車騎大將軍。天監七年(508年)二月,又任命高羅云為撫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自天監十一年(512年)至大同七年(541年),高麗共向梁朝朝貢8次。普通元年(520年)二月,梁朝冊封高麗王嗣子高安(高麗安藏王)為寧東將軍、高麗王。太清二年(548年)三月,又封高麗王高延(高麗安原王)之子高成(高麗陽原王)為寧東將軍、高麗王、樂浪公。
  2. 百濟:天監元年(502年)四月,梁朝進封鎮東大將軍、百濟王扶餘牟太(百濟東城王,此前一年已死)為征東大將軍。在余太繼任者扶餘隆(百濟武寧王)在位期間,百濟於天監十一年(512年)、普通二年(521年)2次遣使朝貢。普通二年(521年)十二月,梁朝將扶餘隆的軍號自鎮東大將軍進為寧東大將軍。中大通六年(534年),欲與梁朝結盟對抗高麗的百濟聖王扶餘明再度遣使朝貢。大同七年(541年),百濟遣使朝貢,並向梁朝求賜《涅槃經》等經疏及《毛詩》博士、工匠、畫師,得到允準。
  3. 新羅:普通二年(521年)十一月,新羅曾遣使朝貢。
此外,梁朝方面也曾在天監元年(502年)四月單方面拜“鎮東大將軍”、倭國王武進為征東將軍。
蕭衍在位期間,東南亞諸國頻繁遣使入梁進貢,雙方交流不斷擴大:
  1. 林邑:林邑國自梁朝建立後,便多次入貢,自天監元年(502年)至中大通六年(534年),計有7次。除在大同九年(543年)林邑王乘交州李賁叛亂之機攻破德州,與李賁部將范修發生衝突(被擊敗)之外,雙方基本保持了和平。
  2. 乾陀利:天監元年(502年),乾陀利(今印度尼西亞巨港一帶,另有其他說法)遣使朝貢。天監十七年(518年),乾陀利再次來朝。
  3. 扶南:自天監二年(503年)起,扶南7次遣使朝貢,曾向梁朝進獻犀牛。天監三年(505年),梁朝授扶南國王憍陳如闍耶跋摩為安南將軍。
  4. 婆利:天監十年(511年),婆利國派使者進貢金席。此後在天監十六年(517年)、普通三年(522年)均遣使朝貢。
  5. 狼牙修:天監十四年(515年)、普通四年(523年)及中大通三年(531年),狼牙修國3次來朝。
  6. 盤盤國:中大通元年(529年)、中大通四年(532年)及大同六年(540年),盤盤國(今泰國南萬倫灣沿岸,另有其他說法)3次遣使朝貢。
  7. 丹丹國:中大通三年(531年),丹丹國(今馬來西亞馬來吉蘭丹,另有其他說法)遣使朝貢。大同元年(535年),丹丹國再遣使來貢。
天監二年(503年)七月,“中天竺國”遣使朝貢。次年(504年)九月,“北天竺國”遣使朝貢。大通元年(505年),師子國(今斯里蘭卡)遣使朝貢。

主要影響

經史

在學術上,蕭衍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與名儒共同製成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此外,蕭衍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共二百卷,贊、序、詔、誥、銘、誄、箴、頌、箋,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蕭衍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涅槃、“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文學

蕭衍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485年-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脁沈約任昉范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後,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蕭衍
清人繪蕭衍畫像
蕭衍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
蕭衍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占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他在鎮守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其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台》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在《子夜四時歌·冬歌》中說“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襄陽蹋銅蹄歌》中說“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等。現代詩人鄭振鐸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艷可愛。”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蕭衍的七言詩。蕭衍有10餘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東飛伯勞歌》等。其中以《東飛伯勞歌》最為著名:“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法艷照里閭。南窗北牗掛明光,幄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於魏文帝曹丕,宋、齊時代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蕭衍,七言詩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他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後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適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一詩體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為發展。蕭衍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蕭衍的談禪悟道詩的數量僅次於其樂府詩。他早年信道,晚年崇佛,他所撰寫的談禪悟道詩是其道佛思想的自我寫照。這些詩,如同宗教哲學箴言,十分乏味,藝術價值不大。
蕭衍的第三類詩是宴遊贈答詩,內容較前兩類詩複雜。這裡有表現宗教哲理、宣揚佛教思想、規勸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游鐘山大愛敬寺》《覺新意贈江革》等;有巡幸記游、描繪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登北顧樓》《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別詩,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等。這類詩中不乏上乘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說:“舟楫互客與,藻苹相推移。碧池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波拂舊石,殘花落故枝;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薄游朱明節,泛漾天淵池。”該詩畫面景物鮮明,色彩絢麗多彩,讀來頗有韻味。”再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說:“蘭華時未晏,舉袂徒離憂,……謄言無歇緒,深情附還流。”寫友人將別時深沉真摯的眷戀之情,也是贈別詩中較好的作品。
蕭衍
梁普通元年(520年)款鎏金佛像
蕭衍的第四類詩是詠物詩,如《詠舞詩》《詠燭詩》《詠筆詩》等。這類詩雖窮力追新,但內容淺薄,可足稱道者甚少。他的《贈逸民十一》,以樹木異心、飛鳥殊音、游魚浮沉、山高水深難以知曉的某些不可思議之處,來說明世間事物的本質、規律實在是難以尋求。
蕭衍的詩歌從題材、內容、風格諸方面來說,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齊梁詩歌“嘲風月,弄花草”(唐人白居易語),“風雲氣少,兒女情多”的特點。這當然與他即位前漫長優裕的貴族生活環境不無關係。他雖然是一個開國創業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養尊處優,並未受過太多的打擊;其滅齊建梁,也只經歷過一年多的時間,而且非常順利。所以,蕭衍的詩歌中多“兒女情語”“神仙道氣”,少“風雲之氣”,少言志述懷、積極進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蕭衍對文學活動所設的種種規鉕限制和對數典隸事之風的注重,深刻地影響了梁代文學創作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在他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音樂

蕭衍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創製了許多新歌。《隋書·音樂志》上說:蕭衍“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製定禮樂”。如“鼓吹,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蕭衍“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
蕭衍創製了不少頌揚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蕭衍重視禮樂。他素善鐘律,曾創製準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中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

繪畫

蕭衍很喜歡繪畫,尤善畫花鳥與走獸。著名畫家張僧繇善於寫貌,頗受蕭衍賞識。當時,蕭衍諸子多出鎮外州,蕭衍常常想念他們,便命張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畫諸子之像,懸於居室之中,蕭衍見圖如見其子,思念頓減。蕭衍信佛,在位時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張僧繇作畫。

書法

蕭衍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對書法的技巧,對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藝術的特點和成就,都提出了些獨特的看法。
蕭衍留下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隱居論書》(《與梁武帝論書啟》)、《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書法理論著作。前兩篇見於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草書狀》見於南宋陳思書苑菁華》,《古今書人優劣評》見於宋《淳化閣帖》,內容多與袁昂古今書評》有相同之處,疑為在此基礎上增刪而成。
《觀鐘繇書法十二意》是蕭衍最重要的一篇書論。蕭衍從“法”的角度概括學書普遍原則。他學習鐘繇書法後,總結出了書法十二意,即“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其內容涉及用筆、結構、章法等諸多方面,比前代著作更為全面具體。同時,蕭衍反對自東晉末年到南朝宋、齊時期對王獻之的過度崇拜,明確提出:“子敬之不迨逸少(王獻之之父王羲之),猶逸少之不迨元常。”此外,蕭衍把張芝、鐘繇的書法擺在“二王”之上,改變了宋齊以來認為“二王”高於眾書家的看法。
蕭衍也像蔡邕衛夫人一樣,重視用筆與取勢,強調書法用筆中對立因素的統一。他在《答陶隱居論書》中認為“純骨無肉,純肉無力”,應該“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中和之美。

歷史評價

蕭衍自評:“世論者以朕方之湯、武,然朕不得以比湯、武,湯、武亦不得以比朕。湯、武是聖人,朕是凡人,此不得以比湯、武。但湯武君臣義未絕,而有南巢白旗之事;朕君臣義已絕,然後掃定獨夫,為天下除患。以是二途,故不得相比。”
蕭衍
盧延光繪蕭衍畫像
南齊王融:“宰制天下,必在此人。”
南齊開國功臣王儉:“此蕭郎三十內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
北魏郭祚認為蕭衍修浮山堰的舉動“擅斷川瀆,役苦人勞,危亡已兆”。
北魏大臣源子恭:“蕭衍雖復崎嶇江左,竊號一隅,至於處物,未甚悖禮。”
東魏權臣高歡:“江東復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隋代姚察在《梁書》中稱:
齊季告終,君臨昏虐,天棄神怒,眾叛親離。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濡足救焚,總蒼兕之師,翼龍豹之陣,雲驤雷駭,剪暴夷凶,萬邦樂推,三靈改卜。於是御鳳歷,握龍圖,辟四門,弘招賢之路,納十亂,引諒直之<矢見>。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加以天祥地瑞,無絕歲時。征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財重寶,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闕庭。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異之徒,作威作福,挾朋樹黨,政以賄成,服冕乘軒,由其掌握,是以朝經混亂,賞罰無章。“小人道長”,抑此之謂也。賈誼有雲“可為慟哭者矣”。遂使滔天羯寇,承間掩襲,鷲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輿,塗炭黎元,黍離宮室。嗚呼!天道何其酷焉。雖歷數斯窮,蓋亦人事然也。
唐代魏徵在《梁書》中首先稱讚說:
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道亞生知,學為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才。爰自諸生,不羈之度,屬昏凶肆虐,天倫及禍,紏合義旅,將雪家冤,曰:紂可伐,不期而會,龍躍樊漢,電擊湘郢,剪離德如振槁,取獨夫如拾遺,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稱矣!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天之眷。而布澤施仁,悅近來遠,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介冑仁義,折衝樽俎,聲振寰區,澤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
但他隨後又指出:
然不能息末敦本,斫雕為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經夜不寢,或終日不食,非弘道以利物,惟飾智以驚愚。且心未遺榮,虛廁蒼頭之伍;高談脫屣,終戀黃屋之尊。夫人之大欲,在乎飲食男女,至於軒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急。高祖屏除嗜欲,眷戀軒冕,得其所難而滯於所易,可謂神有所不達,智有所不通矣。逮夫精華稍竭,鳳德已衰,惑於聽受,權在奸佞,儲後百辟,莫得盡言。險躁之心,暮年愈甚。見利而動,愎諫違卜,開門揖盜,棄好即仇,釁起蕭牆,禍成戎羯,身殞非命,災被億兆,衣冠敝鋒鏑之下,老幼粉戎馬之足。瞻彼《黍離》,痛深周廟;永言《麥秀》,悲甚殷墟。自古以安為危,既成而敗,顛覆之速,書契所未聞也。
唐太宗李世民
唐代虞世南帝王略論》:“梁武帝夷凶剪暴,克成帝業,南面君臨,五十餘載,蓋有文、武之道焉。至於留心釋典,桑門比行,以萬乘之君,為匹夫之善,薰蕕不驗(一作“薰羞不染),危亡已及。”
唐代朱敬則梁武帝論》:“梁高祖聰明文思,寬厚通博,生而神異,動多奇怪,此天表也。永元之初,群賢受命,竭懷輔正,盡力康衢。細隙未開,纖塵不動,而雄圖英算,孤識獨見。”
唐代李延壽所修《南史》:“梁武帝時逢昏虐,家遭冤禍。既地居勢勝,乘機而作,以斯文德,有此武功。始用湯、武之師,終濟唐、虞之業。豈曰人謀,亦惟天命。及據圖錄,多歷歲年,製造禮樂,敦崇儒雅。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然先王文武遞用,德刑備舉。方之水火,取法陰陽,為國之道,不可獨任。而帝留心俎豆,忘情乾戚,溺於釋教,弛於刑典。既而帝紀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彎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亂亡。自古撥亂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樹置失所,而以後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喪。追蹤徐偃之仁,以致窮門之酷,可為深痛,可為至戒者乎!”
唐代韓愈論佛骨表》:“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捨身為寺家奴,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
唐代李德裕梁武論》:“世人疑梁武建佛剎三百餘所,而國破家亡,殘禍甚酷,以為釋氏之力,不能拯其顛危。余以為不然也。……而梁武所建佛剎,未嘗自損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斂氓俗。竭經國之費,破生人之產,勞役不止,杼柚其空,閏位偏方,不堪其弊,以此徼福,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
唐代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記》:“梁武帝明智勇武,創為梁國者,捨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況下輩固惑之。”
宋代歐陽修:“梁蕭氏興於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
宋代蘇轍:“老、佛之道,與吾道同,而欲絕之;老、佛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之;皆失之矣。秦姚興區區一隅,招延緇素,譯經談妙,至者凡數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繼之,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嘗見,至捨身為奴隸,郊廟之祭,不薦毛血,父子皆陷於侯景,而國隨以亡。議者觀秦、梁之敗,則以佛法為不足賴矣。”
宋代程頤道山清話》:“梁武帝英偉之姿,化家為國,史稱其生知淳孝,篤學勤政,誠有之。終其身無他過,止緣好佛一事,家破國亡,身自餒死,子孫皆為侯景殺戮俱盡。可不深戒!”
元人郝經《論南北朝形勢》:“梁武帝以妖夢之故,思中原牧伯之朝,卒自貽侯景之禍。只為揭其本根,而以之召亂。”
蕭衍
蕭衍在位初年名將韋睿
宋末元初陳普
明末清初王夫之讀通鑑論》: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
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創業之君兼擅才學,……至蕭梁父子間,尤為獨擅千古。武帝少而篤學,洞達儒玄,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天性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兼長釋義,……歷觀古帝王藝能博學,罕或有焉。”
清末民初蔡東藩在《南北史演義》多次提及蕭衍,對其評價以負面為主:
民國呂思勉中國通史》:“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其早年政治頗清明……然梁武性好佛法,晚年刑政殊廢弛。又因太子統早卒,不立嫡孫而立次子簡文帝為太子,心不自安,使統諸子出刺大郡,又使自己的兒子出刺諸郡,以與之相參。彼此乖離,已經醞釀著一個不安的形勢。”
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
現代錢穆:“獨有一蕭衍老翁,儉過漢文,勤如王莽,可謂南朝一令主。而他的思想意境,到底超不出並世名士的範圍。自身既皈依佛乘,一面又優假士大夫,結果上下在清談玄想中誤了國事。”
現代何茲全中國通史》:“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
現代陳致平中華通史》:“(蕭衍在位)這四十八年中,大體說來,國家承平,政治安定。在那黑暗的南朝,這是一段黃金時代,史稱‘梁武中興’。但是梁武帝四十八年的政局,並非全盛,武帝即位之初在天監年間,勵精圖治,國勢蒸蒸日上,史稱‘天監之治’。及至武帝晚年,忽然迷信佛法,政事廢弛,國家乃由盛而衰,終致釀成了赫然的侯景之亂。”
現代閻步克:“梁朝政權,江左最盛……不過梁武帝既扶植宗室,也優容甲族;既任用寒士,也保障舊門;既有意于軍功事功,又耽迷於制禮作樂、玄佛文史。他力圖調合各種相互矛盾的因素,但未能造就一支新興政治勢力,其繁榮只是非驢非馬、破綻百出的‘繁榮’。侯景之亂中,梁朝的外繁榮而內腐朽就充分暴露了。”

軼事典故

形象外貌

據《梁書》記載,蕭衍“生而有奇異”,出生時兩胯之間駢骨(二骨相連),頭頂有隆起之狀,並在右手有一個“武”字。又據說他早年的住所常有“雲氣”環繞,旁人經過,都會肅然而立。
宋代書畫家米芾說他看過梁代畫家張僧繇畫的《梁武帝翻經像》,提到蕭衍的形象是戴著白紗帽,“反唇露齒”(翻著嘴唇,露出牙齒)。

小名來歷

蕭衍小名“練兒”。蕭衍篤信佛教,練兒出自佛經,是梵語音譯,全稱“阿練若”或“阿蘭若”,譯成漢語,就是樹林、寂靜處、無諍地,指能遠離喧噪,安心修習的禪定之所。蕭衍的子孫為親者諱,把“練”叫做“絹”。《顏氏家訓·風操篇》講到避諱時說:“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梁武小名阿練(練兒),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蕭氏子孫為蕭衍避諱,絕口不提“練”字。

識人之明

齊武帝病重時,蕭衍與長兄蕭懿,好友范雲、王融等同在竟陵王蕭子良帳下。王融想要越過皇太孫蕭昭業,擁立蕭子良為帝,蕭衍卻認為廢立屬於“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人”來做,王融“才非負圖”,必將失敗。范雲說:“憂心國家的,只有王中書(指時任中書侍郎的王融)。”蕭衍反問:“憂心國家,是想做周公、召公?還是想做豎刁?”蕭懿感嘆道:“直哉史魚,何其木強也!”蕭昭業即位後,將王融下獄賜死,果如蕭衍所料。

為人節儉

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類拔萃之輩。

梁皇懺法

蕭衍的元配郗徽為人明惠,形貌秀麗,且善於隸書,對史傳、女工之事,都很熟習。宋、齊時期,諸王皆慕名而來求婚,均為其父郗曄所拒。她後來嫁給蕭衍,生下三個女兒。當蕭衍為雍州刺史時,郗徽就不壽而死。據說她生性善妒,死後化為龍,鑽入後宮的井中,託夢給蕭衍。有時現出龍形,光彩照耀。蕭衍身體不適時,龍就激水騰湧。蕭衍於是在露天的井口上建造了一座宮殿,用衣服堆積在上面,經常置放銀制轆轤(提取井水的裝置)、金瓶灌上各種美味來祭祀她。有說法認為蕭衍受此事影響,終身未立皇后。
蕭衍
梁武帝捨身像,位於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
後來由此衍生出另一種版本:郗徽不信佛法,死後墮為巨蟒。一日,託夢給蕭衍,請求他設法為她超度。蕭衍念於舊情,便參閱佛經而撰《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人為她超度。郗氏遂脫離蟒身,化為天人,現身空中,感謝蕭衍而去。此懺因在蕭衍時肇始,故稱“梁皇寶懺”。

文武盛事

由於蕭衍雅好詩文,大臣們紛紛效仿,甚至連赳赳武夫也能偶爾吟出幾句好詩來。天監六年(507年),梁將曹景宗韋睿鐘離之戰大敗魏軍。班師回朝後,蕭衍在華光殿設宴慶功。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鑒於曹景宗不善詩文,負責安排詩韻的尚書左僕射沈約便沒有分給他詩韻。曹景宗深感不平,堅決要求步韻賦詩。蕭衍對曹景宗這種不甘人後的性格早有了解,於是安慰他說:“將軍是一位出眾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詩呢!”當時曹景宗已經有一些醉意,就乘酒興再三固請。蕭衍不願再掃他的興,便命沈約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差不多已經分完,只剩下“競”“病”二字。在這種局限之下要按韻賦詩是很困難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會兒,便提筆賦出一首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詩寫得自然流暢,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此詩一出,語驚四座,文人們自嘆弗如,連蕭衍也感嘆不已,特命史官記入國史。
蕭衍
曹景宗像,取自清光緒修《安徽涇縣曹氏宗譜》

棋藝超群

蕭衍對圍棋特別喜愛,棋藝也很高超。在南齊為官時,每逢閒暇,常徹夜不眠,與人弈棋。稱帝之後,興趣不減。大臣朱異韋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將陳慶之原先為隨從時也常陪蕭衍下棋。每到興致高時,蕭衍便不復君臣之別。一次,他又約到溉玩了一個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終,竟低頭睡著了。蕭衍見狀大笑,就作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到溉被喚醒,頗為尷尬,等聽到蕭衍的詩句,又放聲大笑。君臣盡歡而散。
蕭衍對圍棋如醉如痴,也有因此誤事的時候。他晚年崇佛,有一個名叫榼頭師的和尚,頗得他敬重。一天,蕭衍下敕召榼頭師覲見,但當榼頭師入宮的時候,蕭衍正在和人下棋,要殺死對方的棋子,便隨口說道:“殺掉!”左右侍從將此話理解錯了,以為蕭衍要殺掉榼頭師,便不由分說,將榼頭師推出斬首。下完棋,蕭衍下令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說:“剛才陛下叫人把他推出去殺了,我已經把他殺死了。”蕭衍聽罷,嘆息道:“榼頭師臨死時,有沒有說什麼?”左右侍從說:“榼頭師說:‘貧道沒有罪,以前剛做和尚的時候,用鐵鍬鏟地,錯誤地斷送了一條蚯蚓的小命,皇帝當時是那個蚯蚓,現在就得到了這樣的報應啊。’”蕭衍聽後為之流淚,追悔莫及。

山中宰相

南齊末年,蕭衍已經聽聞隱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的學者陶弘景的大名,並與其有所往來。到他即位後,對陶弘景愈加禮遇,“書問不絕,冠蓋相望”。蕭衍還贈給陶弘景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使他煉製金丹。此丹號稱“飛丹”,服用後據稱可以讓人感到“體輕”。蕭衍服丹後,對陶弘景更加敬重。他每次得到陶弘景的書信,都要先焚香,再虔誠接受。之後,蕭衍多次派使者禮聘,但陶弘景堅不出山。於是朝廷每有“吉凶徵討”大事,蕭衍經常遣使到其隱居處諮詢,二人書信往來頻繁,當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蕭衍曾要求陶弘景就佛教問題表明態度,陶弘景不願意接受,生出“自殺”的念頭。在天監十五年(516年)或稍早一點時間,陶弘景開始接受佛教。
蕭衍
宋人繪陶弘景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蕭衍也常與陶弘景探討書法上的話題,陶弘景擅長行草書,師法鐘繇王羲之。二人的對話被整理為《與梁武帝論書啟》,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

寬縱宗室

蕭衍對於宗室的寬縱,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以下舉出兩個典例。
蕭衍對他的六弟蕭宏極為優待,兄弟之情篤厚。天監五年(506年),蕭宏受命率領一支被認為是“百數十年所未之有”的龐大軍隊北伐,麾下有開國元勛呂僧珍柳惔等人輔佐。但平庸的蕭宏在抵達洛口後便畏懦不前,並在聽聞北魏軍隊前來時試圖撤軍,在諸將一再堅持下才勉強留下。後來又帶頭逃跑,使梁軍潰敗,損失近五萬人。
另外,蕭宏小妾的弟弟吳法壽倚仗蕭宏的勢力,時常逞兇殺人。一次,遇害家屬向官府狀告此事,蕭衍下詔嚴討吳法壽。吳法壽逃入蕭宏府中,官府亦無可奈何。直到蕭衍親自敕令蕭宏交出吳法壽,當天正法。御史中丞奏請免去蕭宏的職位,蕭衍批示道:“我愛護蕭宏是出於兄弟私情,罷免他是按國家法令辦事,準其所奏。”
自從洛口戰敗後,建康城裡只要出現不法的事,往往都打著蕭宏的招牌,使得蕭宏屢次被有司奏報,蕭衍總是加以寬恕。天監十七年(518年),蕭衍要到光宅寺去,有人潛伏在驃騎航等待蕭衍在夜間經過。蕭衍將要出門時,突感心悸,於是改從朱雀航經過。此事被發覺後,此人聲稱是蕭宏指使。蕭衍流著淚訓誡蕭宏說:“我的才能比你強百倍,坐這個位置還怕栽跟斗,你為何要這樣呢?我不是不能效仿周公漢文帝的故事把位置讓給你,只是考慮到你太愚笨。”蕭宏叩頭申辯道:“沒有這回事,沒有這回事。”蕭衍也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
蕭衍
周公輔成王的故事為千古美談
然而此事過後,蕭宏還是恣意放縱,不肯改過,生活極度奢侈,府第建造得等同於皇宮。他的後宅美女成百上千,都是天下的絕色佳麗。其寵幸的妾室家屬倚仗權勢,橫行建康。
蕭宏肆意聚斂財物,存儲了近百間庫房的財富,緊鎖在內室之後。有人疑心他藏的是兵器,密報朝廷。即使是寵待蕭宏的蕭衍,聽了也很不高興。他借給蕭宏愛妾江氏送嘉肴的機會,帶上布衣時結交的朋友、射聲校尉丘佗卿前往蕭宏府中聚飲。半醉之後,蕭衍突然對蕭宏說:“我想到你後房去看看。”說著叫上看管後房的人直奔庫房。蕭宏害怕蕭衍發現屯積的財物,嚇得變了臉色。蕭衍心中更以為他藏的是兵器,便挨門查看。蕭宏生性愛錢,把一百萬串在一起,貼一張黃帖;一千萬作一堆,懸掛一個紫色的標籤,像這樣的共有三十多間。蕭衍和丘佗卿屈指計算,共有錢三億多。其他房子藏的是布、絹、絲、綿、漆、蜜、紵、蠟、硃砂、黃屑、雜貨,只見滿屋都是,不知有多少。蕭衍這才知道不是兵器,十分高興,對他說:“阿六,你真會過日子啊。”又回去接著痛飲,一直到深夜才回宮。兄弟間的情義更為親睦。
蕭宏在建康有數十處店鋪作抵押貸款的生意,常把借錢人的田宅店鋪作抵押品記在債券上,到期不能償還便把債戶趕出去,奪走他們的田宅。建康與浙東一帶的百姓不少因此失去生存依靠。蕭衍知道後,下令讓他放債,不得奪人田宅,從此貧苦百姓才不再喪失家產。豫章王蕭綜撰《錢愚論》,尖銳地諷刺蕭宏的貪鄙。蕭衍明白蕭綜的意思,於是用此文來勸誡蕭宏,並對蕭綜說:“天下可寫的文章有多少,為什麼非要寫這個。”雖然叫他馬上毀掉這篇文章,但已流傳開去。蕭宏被此文刺痛,聚斂的毛病稍有改正。
後來,蕭宏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蕭衍的大女兒永興公主私通。蕭宏與永興公主謀劃著名要篡奪蕭衍的皇位,許諾事成後立永興公主為皇后。一次,蕭衍作三日齋戒,眾公主都參與。永興公主讓兩個男僕穿上婢女的衣服混進去動手。男僕過門檻時不小心掉了鞋,負責宿衛的閣帥見鞋懷疑,密告太子蕭統之母丁貴嬪。丁貴嬪打算告訴蕭衍,又怕他不信,便吩咐閣帥自行處理。閣帥讓宮內八名僕役用純綿裹身,藏在屏風后面。齋坐散後,永興公主請求與蕭衍獨處一間,蕭衍同意。她走上台階後,兩個男僕如期衝到蕭衍身後,而幕後八人出現將二人擒獲,蕭衍受驚,栽倒在屏風上。僕役從二人身上搜出刀子,他們也供出是蕭宏指使。蕭衍沒有聲張此事,在宮內殺死二人,用漆車把永興公主拉出宮去。永興公主受驚,懷恨而死,蕭衍也沒有參加女兒的喪禮。
在這些事件發生後,蕭衍仍沒有怪罪蕭宏,其官職很快就得到了恢復。到蕭宏病重時,蕭衍前去探望達七次之多。蕭宏死後,蕭衍以極高的規格將他安葬。
蕭衍的次子蕭綜,是淑媛吳景暉與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吳淑媛歸於蕭衍,僅七個月就生下了蕭綜,仍被蕭衍認為己子,封豫章王。蕭綜在南梁備受寵待,但吳淑媛自己失寵之後,出於對蕭衍的怨恨,將蕭綜的身世告訴了他。蕭綜得知身世真相,準備為生父復仇。後來,蕭衍讓他擔任徐州刺史,徐州有不少枝繁葉茂的練(楝)樹,因蕭衍小名叫練兒,蕭綜對此十分反感,就讓人將樹統統砍伐了。
後來,蕭綜暗中聯繫在魏的叔父蕭寶夤,在梁魏交戰時帶著南徐州投降北魏,改名蕭贊。蕭衍了解到真相之後,盛怒之下廢吳淑媛為庶人,將她毒死,並除去蕭贊的宗室屬籍,改易蕭贊的兒子蕭直的姓氏為悖,但不到十天又恢復其蕭氏宗籍,並封蕭直為永新侯。後來蕭衍心軟,下詔恢復吳淑媛的封號,給她加了諡號敬,讓蕭直主持她的喪事。蕭贊落魄死於北方,蕭衍取回了他的遺骨,以皇子身份陪葬於修陵

威懾侯景

台城淪陷後,叛將侯景派其親信王偉、陳慶先上殿謝罪說:“臣景與高氏有讎隙,所以來歸順投奔,每次上書啟奏都被扣壓,因此入朝。而奸邪之人害怕被殺,便對我拚命阻攔,以至於興兵多日,臣罪該萬死。”蕭衍問:“侯景現在在哪?可召他前來。”隨後,侯景帶著五百甲士入宮去見蕭衍。叩拜完畢,蕭衍神色不變,讓人引導他坐在三公之位,問道:“你征戰日久,太勞累了吧。”侯景默然不答。蕭衍又問:“你是哪州人?怎么來到這裡?”侯景又答不上來。他的親信任約替他回答。蕭衍又問:“你過江時有多少兵馬?”侯景答道:“千人。”蕭衍問:“攻城時多少?”“十萬。”“現在呢?”“率土之內,莫非己有。”蕭衍聽完,俯首不言。侯景出宮後,對親信王僧貴說:“我時常在鞍上對敵,刀箭交至,從沒有膽怯過。這次見蕭公,讓人從心中感覺害怕,莫非真是天子威嚴不容侵犯嗎?我不可以再見他了。”
蕭衍
九華山的蕭衍塑像

達摩見武帝

唐代獨孤沛撰《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杜撰出了禪宗東傳初祖菩提達摩見梁武帝的故事:
梁武帝問法師曰:“朕造寺度人,造像寫經,有何功德不?”達摩答:“無功德”。武帝凡情不了達摩此言,遂被遣出。
後人進一步創造出達摩見蕭衍,話不投機,於是一葦渡江的故事。素有“禪門第一書”之稱的《碧岩錄》也收錄了這則故事,作為習禪者參究的話頭。

人際關係

按《梁書》所稱,蕭衍是西漢相國蕭何的後代。其所載世係為:蕭何生酇定侯蕭延,蕭延生侍中蕭彪,蕭彪生公府掾蕭章,蕭章生蕭皓,蕭皓生蕭仰,蕭仰生太子太傅蕭望之,蕭望之生光祿大夫蕭育,蕭育生御史中丞蕭紹,蕭紹生光祿勛蕭閎,蕭閎生濟陰太守蕭闡,蕭闡生吳郡太守蕭冰,蕭冰生中山相蕭苞,蕭苞生博士蕭周,蕭周生蛇丘長蕭矯,蕭矯生州從事蕭逵,蕭逵生孝廉蕭休,蕭休生廣陵郡丞蕭豹,蕭豹生太中大夫蕭裔,蕭裔生淮陰令蕭整,蕭整生濟陰太守蕭轄,蕭轄生州治中蕭副子,蕭副子生南台治書侍御史蕭道賜,蕭道賜生蕭順之。蕭順之即蕭衍之父。有研究者認為,蕭氏家族較為可信的譜系傳承是蕭豹、蕭裔、蕭整。至蕭整,史書記錄才漸趨詳盡。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劃分,蕭衍所屬的蘭陵蕭氏分為“皇舅房”“齊梁房”二大房,蕭衍屬於齊梁房。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父親
蕭順之
太祖文皇帝
母親
張尚柔(?-472)
獻皇后
兄長
蕭懿(?-500)
長沙宣武王
蕭敷(?-497)
永陽昭王
弟弟
衡陽宣王
蕭融(472-501)
桂陽簡王
蕭宏(473-526)
臨川靖惠王
蕭秀(475-518)
安成康王
蕭偉(476-533)
南平元襄王
蕭恢(476-526)
鄱陽忠烈王
蕭憺(478-522)
始興忠武王
姐妹
義興昭長公主
蕭氏
新安穆公主
配偶
郗徽(468-499)
皇后,追崇德皇后
——
潛邸舊妾
——
潛邸舊妾
丁令光(485-526)
貴嬪,追崇穆太后
阮令嬴(477-543)
修容,追崇文宣太后
淑媛
董氏
淑儀
丁氏
充華
葛氏
修容
兒子
蕭統(501-531)
長子;母丁貴嬪,封皇太子,早逝,後謚昭明皇帝。
蕭贊(502-531)
次子,母吳淑媛。史載為齊東昏侯蕭寶卷遺腹子。本名蕭綜,封豫章郡王
蕭綱(503-551)
三子,母丁貴嬪;南梁皇帝(549-551),諡號簡文皇帝
蕭績(504-529)
四子。母董淑儀。封南康郡王,諡號簡
蕭續(504-547)
五子。母丁貴嬪。封廬陵郡王,諡號威
蕭綸(?-551)
六子。母丁充華。封邵陵郡王,諡號攜(西梁謚忠壯)
蕭繹(508-555)
七子。母阮修容。南梁皇帝(552-555)。諡號孝元皇帝
蕭紀(508-553)
八子。母葛修容,封武陵郡王,諡號貞獻
女兒
長女。永興公主,母郗徽,嫁殷均
次女。永世公主,母郗徽,初嫁謝謨,蕭衍即位後悔婚,改嫁王諲
三女。永康公主,母郗徽
蕭氏
四女。富陽公主,嫁張纘,其女為梁明帝蕭巋皇后張氏
蕭氏
永嘉公主,嫁王琳長子王銓,子王溥又娶其侄女餘姚公主
蕭氏
蕭氏
長城公主,下嫁柳偃,其女柳敬言為陳宣帝陳頊皇后
蕭氏
安吉公主,下嫁王實
蕭氏
蕭氏
表格參考資料

後世紀念

主詞條:修陵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位於江蘇省丹陽市雲陽鎮三城巷北,南靠其父梁文帝建陵,北毗其子梁簡文帝莊陵。修陵東向,三座陵墓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
蕭衍
修陵石刻
此陵為蕭衍及皇后郗氏的合葬陵寢。蕭衍於太清三年(549年)十一月葬修陵。此陵鄰近古有皇業寺,後改名戒珠院。唐《元和郡縣圖志》:“(修陵)在(丹陽)縣東三十一里。貞觀十一年(637年),詔令百步禁樵採。”宋《嘉定鎮江志》:“武帝衍修陵在縣東三十一里。”元至順年間《鎮江志》載:“丹陽皇業寺,今為戒珠院,父老相傳,梁武帝之陵墓在其下。”
清代袁枚有《疑陵詩》,其中有“忽逢攔路兩麒麟,欲說前朝尚張口。一麟腹陷泥沙深,一麟僵蹲山角陰。牙須剝落麟爪盡,風雨千年石不禁。旁有穹碑無文字,萬萬蠅書紀某史”。可見在清代時還是兩個石獸。今陵前僅存一尊石獸,位於神道北側,南向。

史料索引

梁書》卷1~卷3
南史》卷6~卷7
資治通鑑》卷136~卷16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