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義元年),胡靈太后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并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興兵攻打洛陽,守將望風而降。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陰之變
- 時間:武泰元年(528)二月
- 性質:軍事政變
- 發動者:爾朱榮
- 結果:胡太后、幼主元釗被殺
- 又稱:河陰之亂洛陰之變
事件背景,事件起因,事件過程,事件結果,事件影響,事件後續,事件評價,社會評價,歷史評價,史書記載,
事件背景
北魏末年,黨爭不止,內亂頻繁。北魏孝明帝元詡即位之初,胡太后(諡號“靈”,又稱靈太后)臨朝稱制,重用其姻親元叉,推翻了權傾一時的領軍於忠。元叉隨後發動政變,殺死清河王元懌,廢黜胡太后。元叉專制朝政達五年之久。胡太后在高陽王元雍的支持下反正,殺死元叉,重新專制朝政。
駐紮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的爾朱榮先世系契胡部落酋長,正光年間(520年七月-525年六月),農民起義成燎原之勢,於是他趁機散家財,組織起一支四千人的騎兵隊伍。北魏統治者對爾朱榮加官晉爵以示籠絡,先後擢為游擊將軍、冠軍將軍、平北將軍、北道都督,後來加升大都督,統領並、肆、汾、廣、恆、雲六州諸軍事。當時北魏朝廷由靈太后把持,孝明帝元詡隨著年齡的長大,母子間的嫌隙漸生。
事件起因
公元528年(武泰元年)農曆二月,胡太后為長期控制政局,毒死親生兒子北魏孝明帝元詡,將剛出生的皇女(元氏)冒充皇子,立為皇帝,後又另立3歲的元釗為帝。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藉口,率大軍南下,準備進軍洛陽。
事件過程
得到元子攸的同意後,爾朱榮便從晉陽率大軍向洛陽進發。公元528年(北魏武泰元年)農曆四月十一日,軍隊行進到河陽(今孟州市)時,爾朱榮遣親信進洛陽,將元子攸接到河陽立為皇帝,是為北魏孝莊帝,改元建義,隨後爾朱榮率領軍隊從孟津渡過黃河直逼洛陽。
胡太后得知訊息,調集軍隊與爾朱榮決戰,被爾朱榮打敗,洛陽東北門戶河橋守將降爾朱榮,京城遂無險可守,將士四散。胡太后見大勢已去,下令後宮嬪妃和她一起到永寧寺出家為尼。
事件結果
洛陽經北魏孝文帝遷都以來數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陰之變後,洛陽城內也發生了大規模的恐慌和騷亂,一些在洛陽城中的北魏官吏紛紛出逃,京城昔日的繁華蕩然無存。
河陰之變訊息傳到地方,郢州刺史元顯、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荊州刺史元志等魏宗室皆舉州投降南梁,北魏對南朝的防衛近乎完全崩潰。
孝莊帝返回洛陽後,爾朱榮在明光殿誓言沒有二心,並再次表明無遷都之意,河陰之變前所結成的政治同盟得以暫時維繫。
孝莊帝返回洛陽後,爾朱榮在明光殿誓言沒有二心,並再次表明無遷都之意,河陰之變前所結成的政治同盟得以暫時維繫。
事件影響
通過河陰之變,爾朱榮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隨後他派人將元子攸送回洛陽,自己卻因殺人太多、民憤極大不敢留居洛陽,一直遠據晉陽,對洛陽遙控指揮。北魏政權名義上掛元氏旗號,實為爾朱氏天下。
事件後續
晉州刺史高歡於531年(建明二年)乘機攻占洛陽,並於公元533年(永熙二年)進兵晉陽,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
534年(永熙三年),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即孝靜帝,並遷都於鄴(今河北省臨漳縣),建立東魏。第二年,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建都長安,建立西魏。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事件評價
社會評價
歷史評價
《北史》:河陰之下,衣冠塗地,其所以得罪人神者焉。
史書記載
《北史》卷四、卷五、卷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