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令光

丁貴嬪一般指本詞條

丁令光(484年—526年),譙國(今安徽亳州)人,兗州刺史、宣城太守丁道遷之女,梁武帝蕭衍的妃子。

丁令光十四歲時嫁給蕭衍,生昭明太子蕭統、梁簡文帝蕭綱和廬陵威王蕭續。天監元年(502年),蕭衍封丁令光為貴嬪,位在三夫人之上,居於顯陽殿。五年,丁令光母親去世,昭明太子出母親別第舉哀。

丁令光性格仁厚寬恕,不喜華貴裝飾,深得妃嬪宮女歡心,未曾為親戚之事私下請求。後蕭衍信佛,丁令光長年食素,擅長佛理,尤其精通《淨名經》。

普通七年(526年),丁令光病重,梁武帝為之大赦天下。十一月庚辰,丁令光去世,時年四十二歲,葬於寧陵,諡號“穆”。其子蕭綱即位後,追尊她為太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令光
  • 國籍:南朝齊→南朝梁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樊城
  • 出生日期:484年
  • 逝世日期:526年
  • 籍貫:譙國(今安徽亳州)
  • 封號:貴嬪→太后
  • 諡號:穆
人物生平,嫁於蕭衍,封為貴嬪,仁厚寬恕,去世追尊,趣聞軼事,紫氣滿室,輝耀似龍,痣消見神,歷史評價,史書記載,家庭成員,父親,丈夫,兒子,

人物生平

嫁於蕭衍

丁令光的祖父在襄陽擔任屬官時,便居住在沔水北面的五女村,寄居在劉惠明的家中。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丁令光出生於樊城。丁令光十四歲時,被蕭衍納為妾。
丁氏嫁給蕭衍後,生活並不幸福,因蕭衍的妻子郗徽妒忌心極強,對待丁令光蠻橫無道,讓她每天舂米五斛,而她舂米經常達到要求。丁令光受到的待遇雖然嚴厲,她卻越發小心恭敬。永元元年(499年),郗徽去世。
中興元年(501年)九月,丁令光在襄陽生下兒子蕭統,當時蕭衍率兵起義討伐東昏侯蕭寶卷,丁令光和兒子蕭統留在襄陽。不久,蕭衍平定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把丁令光母子接到建康居住。

封為貴嬪

天監元年(502年)四月,蕭衍受禪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權,是為梁武帝。蕭衍自建國稱帝後,為懷念妻子郗徽,所以終身未立皇后。同年五月,有關部門官員奏請梁武帝封丁令光為貴人,但梁武帝沒有冊封。同年八月,有關部門官員再次奏請梁武帝封丁令光為貴嬪,梁武帝同意,於是封丁令光為貴嬪,地位在三夫人之上,並居住在顯陽殿。十一月,梁武帝立與丁令光所生之子蕭統為皇太子。
到確立太子地位時,有關部門官員上奏認為皇太子是皇帝的副手,普天下都對他執臣子的禮節。既然大家都尊崇太子,那么太子的母親也就不容許不加敬重。經常得到問候的王侯、貴妃、公主和六宮的三夫人,雖然與丁令光同等地位,但也都應以敬奉皇太子的禮節敬奉她。從此以後丁令光所具備的典章禮儀,與太子系統相同,說話稱為“令”。

仁厚寬恕

天監二年(503年),丁令光為梁武帝生下第三子蕭綱。天監三年(504年),丁令光又為梁武帝生下第五子蕭續。
丁令光性格仁厚寬恕,後來居住在宮中接待駕馭,從下層起都得到她的歡心。她不喜歡華貴的裝飾,所用的器物衣服沒有珍貴奇麗的東西。她不曾為親戚的事而私下請求。後來梁武帝弘揚佛教,丁令光長年食用蔬菜。梁武帝所立的佛經義理,丁令光都懂得它們的要領,尤其精通於《淨名經》。

去世追尊

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十五日,丁令光去世,時年四十二歲,靈柩遷移到東宮的臨雲殿。梁武帝詔令吏部郎張纘撰寫哀悼策文,經有關部門官員奏請給丁令光追加諡號為“穆”。安葬在寧陵,附祭於小廟。梁簡文帝蕭綱即位後,追尊她為太后。

趣聞軼事

紫氣滿室

丁令光出生的時候具有一種奇異的神光,滿屋紫氣,所以便以“光”做名字。相面的人說她“一定會大貴”。丁令光少年時和鄰居家的姑娘在月光下紡織,其他姑娘都被蚊子叮得難受,而丁令光卻不覺得。

輝耀似龍

同鄉人魏益德將要娶丁令光,還沒有辦成,而當時梁武帝蕭衍鎮守樊城,曾經登樓瞭望,見漢水岸邊五彩輝耀,像一條龍,下面有一個女子在分剝綿絮,就是丁令光。後來,丁家通過別人把相面人說的話讓梁武帝聞知,梁武帝把一個金環贈給丁令光,後來便娶了她。

痣消見神

丁令光生下來就有一顆紅痣在左臂上,治療也沒有消除,而且身上有許多疣子,嫁給梁武帝不久,便全都沒有了。後來,丁令光一次在供奉神佛的經案旁邊,仿佛看到神人,心裡獨自感到詫異。

歷史評價

相面人:“此女當大貴。”
姚思廉梁書》:“貴嬪性仁恕,及居宮內,接馭自下,皆得其歡心。不好華飾,器服無珍麗,未嘗為親戚私謁。”
李延壽南史》“梁武志在約己,示存宮掖。雖貴嬪之徽華早著,誕育元良,唯見崇重,無聞正位。”

史書記載

《梁書·卷二·本紀第二》
《梁書·卷四·本紀第四》
《梁書·卷七·列傳第一》
《梁書·卷八·列傳第二》
《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
南史·卷十二·列傳第二》

家庭成員

父親

丁道遷,官至兗州刺史、宣城太守。

丈夫

梁武帝蕭衍,南朝梁開國皇帝。

兒子

昭明太子蕭統,梁武帝長子。
梁簡文帝蕭綱,梁武帝三子。
廬陵威王蕭續,梁武帝五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