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1、有紋飾的劍。或曰以虎皮飾之。班,通“ 斑 ”。 漢制,朝服帶劍。晉易以木,謂之班劍,取裝飾燦爛之義。後用作儀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賜功臣。
2、指持班劍的武士。
典籍
《
南史·張敬兒傳》:“﹝敬兒﹞既得開府,又望班劍。語人曰:‘我車邊猶少班蘭物。’” 唐
李白《天長節使韋公德政碑》:“羅衣蛾眉,立乎玳筵之上;班劍虎士,森乎翠幕之前。” 宋
高承《事物紀原·旗旐采章·班劍》:“本漢朝服帶劍,取五色班闌之義。《開元禮義纂》曰:漢制,朝服帶劍,晉代之以木,謂之班劍,宋齊謂之象劍。”
南朝 齊
王儉《褚淵碑文》:“以靖難之功,進爵為侯,兼授尚書令、中軍將軍,給班劍二十人。”《
舊唐書·
魏徵傳》:“徵薨,年六十四,
太宗親臨慟哭……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