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睿 (442年-520年9月20日),字懷文。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名將,西漢丞相韋賢之後。
韋睿出身三輔大姓,早年任上庸太守。南齊末年,韋睿隨蕭衍起兵,“多建策,皆見用”。南梁建立後,拜廷尉,封都梁子。天監四年(505年),督軍北伐,攻小峴城。繼而進軍合肥,引肥水灌城,大破魏軍,斬俘一萬餘人。天監五年(506年),與曹景宗率軍於鍾離之戰中大破北魏,因功進爵永昌侯。官至侍中、車騎將軍。普通元年(520年),韋睿去世,年七十九。獲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嚴”。
韋睿仁民愛物,“士卒營幕未立,終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一生廉潔,家無餘財。北魏人對其頗為畏懼,稱他為“韋虎”。元代史學家胡三省稱:“梁之將帥,韋睿一人而已。”明人楊慎亦稱其為“六朝人才”之冠。
概述內圖片來源:《古聖賢像傳略》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望族出身,輔佐蕭衍,攻克合肥,鍾離顯才,隱若敵國,名將暮年,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望族出身
韋睿的家族自西漢丞相韋賢之後,世代都是三輔地區(又稱三秦)的著名族姓。韋睿的祖父韋玄,為躲避作官隱居長安的南山(即終南山),拒絕太尉劉裕的徵召;伯父韋祖征,在南朝劉宋末年曾任光祿勛;父親韋祖歸,官至寧遠將軍長史。
韋睿自少侍奉繼母,以孝順而聞名。他的伯父韋祖征屢次外任郡太守,每次出行時,韋祖征總是攜韋睿赴任,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韋睿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惲在家鄉都很有名望,韋祖征曾就此問韋睿說:“你自己認為比王憕、杜惲二人如何?”韋睿謙遜不敢回答。韋祖征說:“你的文章或許稍差點兒,學識應該說超過他們。然而要說為國效力,成就功業,那誰也比不上你。”韋睿的表兄杜幼文任梁州刺史,邀請他一同前往。梁州地方富饒,去那裡作官的大多因為受賄栽跟頭,韋睿雖然年輕,卻以廉潔聞名。
輔佐蕭衍
永光元年(465年),袁抃擔任雍州刺史。袁抃在見到韋睿後,認為他不尋常,召他任州主簿一職。袁抃到州任後,與鄧琬起兵反對宋明帝,韋睿請求外出到義成郡任職,因此免於遭禍。後經屢次升遷,他歷任齊興郡太守、雍州別駕、長水校尉、右軍將軍。南齊末年,朝廷多生變亂,想回故鄉,就請求外出補任上庸郡太守。
永元元年(499年)至永元二年(500年)間,太尉陳顯達、護軍將軍崔慧景相繼起兵反對東昏侯蕭寶卷的統治,屢屢以重兵逼近建康(今江蘇南京),建康城中人心惶恐,未有背向。雍州人士和韋睿商討前途,韋睿說:“陳顯達雖然是舊將,卻不是成氣候的人物;崔慧景很有經驗,但懦弱不能作戰。天下能成就大業的人,怕是出現在我們州里了。”於是派遣自己兩個兒子與時任雍州刺史的蕭衍(即後來的梁武帝)聯絡。等蕭衍起兵,文告傳到,韋睿率領本郡人伐竹造筏,兼程趕來會合,共有兩千人、二百匹馬。蕭衍見到韋睿很高興,撫著几案說:“前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我的大事可成了。”西台軍(指南康王蕭寶融麾下的蕭衍等西軍)攻克郢、魯等地,平定加湖,韋睿於其中出過很多計策,都被蕭衍採納。
蕭衍親率主力從郢州出發時,考慮安排將領留守後方,卻難找到人選。他為難了很長時間,突然想起韋睿說:“丟棄好馬而不騎,還急急忙忙到哪兒去找呢。”當天即委任韋睿為江夏郡太守,管理郢州事務。當初,郢州城守衛抗拒蕭衍時,城中男女將近十萬,閉門固守一年,染瘟疫死的有十之七八。大家都把屍體堆在床下,活著的人就睡在上面,每間屋裡都堆滿了死屍。韋睿就任後,著手清理屍體、撫恤百姓,將這些事妥善安排,百姓靠他得以安居。
攻克合肥
天監三年(504年),北魏派兵來攻豫州,韋睿率州兵將其擊退。
天監四年(505年),蕭衍下詔北伐,派韋睿都督眾軍。韋睿派遣長史王超宗、梁郡太守馮道根攻北魏小峴城,但初戰失利,未能告捷。一次,韋睿領軍在魏軍城防柵欄外巡視,城中忽然出來數百人在門外布陣,韋睿要攻擊他們,諸將都說:“我們都是輕裝前來,請回去穿上盔甲再戰。”韋睿說:“魏軍城中有兩千多人,只要閉門堅守,就足以保住城池。現在無緣無故把人開出來,這一定是一些勇悍的人,如果能擊敗他們,這城就不攻自破了。”大家還是猶豫不定,韋睿指著他的節杖說:“朝廷授給我這個東西,不是拿來作裝飾的,韋睿的法令,不可違犯。”於是揮兵出擊,魏軍戰敗,韋睿趁勢加緊攻城,第二天夜裡,小峴城就被攻克。他馬上向合肥進軍。
在此以前,右軍司馬胡景略進軍合肥,但久攻不下。韋睿到後,考察四周山川地勢,說:“我聽說‘汾水可以灌平陽’,就和這裡一樣。”他於是就在肥水上築堰。很快堰成水通,戰船相繼開到。魏軍開初分築東西兩個小城,夾合肥而立,韋睿先攻這二城。不久,北魏援軍楊靈胤率兵五萬殺到,眾人害怕抵擋不住,請韋睿奏請增兵。韋睿說:“賊兵已到城下,才又去求救兵,怎么來得及,何況我們求救,他們也會增兵,‘軍隊致勝在於齊心協力’,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於是迎擊楊靈胤所部,將其擊敗,軍心因此稍加安定。
當初,肥水堤堰築成後,韋睿派軍官王懷靜在岸邊築城守衛,魏軍攻陷此城,乘勝殺到韋睿堤下。軍監潘靈佑勸韋睿退回巢湖,諸將又請求退走保住三義。韋睿發怒說:“軍敗將死,有進無退。”於是命令取來他的傘扇旗幟等儀仗,立在大堤下面,表示決無退卻的打算。韋睿素來身體羸弱,每次作戰從未騎過馬,總是坐著小車督率軍隊。魏兵來破堤,韋睿親自率軍和他們爭奪,魏軍稍稍後撤,韋睿便在堤旁築壘守衛。他又建造了幾乎與合肥城牆一樣高的戰艦,四面進攻魏軍。合肥城破,韋睿俘虜魏軍萬餘人,所繳獲的戰利品,分毫不取,都賞賜給士兵們。
起初,胡景略和前軍趙祖悅一同參戰而關係惡劣,相互陷害。胡景略發怒,狠咬自己的牙齒,以至把牙咬壞血流滿嘴。韋睿認為將帥不和,將會招致禍患,親自斟酒勸解胡景略說:“希望兩位將軍不要再為個人爭鬥。”因此這次戰役能夠相安無事。
韋睿每天白天接應賓客和軍務,夜裡處理軍事文書,三更就起身點燈直到天亮,盡心安撫他的部眾,常常表現得好像自己做得很不夠,因此投軍的人爭相到他這兒來。他所到之處,營房都井井有條,館舍和防務工事也都標準規範。
合肥攻克後,蕭衍命眾軍進駐東陵。東陵離北魏的甓城僅有二十里之距。將要會戰之際,蕭衍下詔讓眾軍班師。韋睿考慮到南梁軍離魏軍太近,擔心被尾隨襲擊,於是令輜重都作前隊,自己坐小車殿後,魏人懾於他的威名,只是遠望著不敢逼近,軍隊得以完整無損地退回。從此就把豫州州治遷到合肥。
鍾離顯才
韋睿自合肥直接過陰陵大澤,碰上山澗峽谷,一概馬上架橋渡過。眾人都怕魏軍勢盛,多勸韋睿慢點兒前進,韋睿說:“鍾離現在已經危急得挖洞居住,背著門板去打水了。駕著車急忙趕去,還怕來不及,何況緩進呢!”十天內就趕到前線,與曹景宗合軍進屯邵陽洲(位於道人洲西)。當初,蕭衍告誡景宗說:“韋睿是你家鄉中的人望,你要好好尊重他。”曹景宗見到韋睿很恭敬。蕭衍聽到後說:“二將和睦,軍隊一定打勝仗。”
韋睿在景宗營前二十里處,連夜挖掘長壕,紮上鹿角,把河洲截斷形成城防,快天亮時營寨就築起了。元英大驚,用棍子敲著地說:“怎么能夠如此神速!”曹景宗怕鍾離城中因危急而恐懼,便招募軍士帶敕令入城,讓他們固守城防。軍士們從河底潛水,才到達東城。城裡守衛一天比一天艱苦,這時才知道有了援兵,於是人人勇氣百倍。魏將楊大眼率萬餘騎兵來戰,所向披靡。韋睿把車輛串起來連結成陣,楊大眼會合騎兵將之包圍。韋睿指揮強弩二千一齊發射,洞穿魏軍鎧甲,殺傷很多,並一箭貫穿楊大眼右臂,迫使其撤離。次日清晨,元英親自率兵來戰,韋睿坐白木小車,手執白角如意指揮軍隊,一日接戰幾次,元英頗為畏懼其頑強。魏軍夜裡又來攻城,箭如雨下。韋睿的兒子韋黯請他下城去避箭,他不答應。軍中驚亂,韋睿在城上厲聲呵斥才安定下來。
魏人先前在邵陽洲兩岸造了兩座橋,樹立圍柵數百步,截斷淮河通道。韋睿打造大艦,命梁郡太守馮道根、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釗等為水軍。碰上淮水暴漲,韋睿立刻派他們出戰,一時戰艦齊發,全都逼近魏軍營壘。梁軍又用小船載草,灌上火油,放船來燒魏軍橋樑。風急火猛,敢死之士拔除木柵,砍斷橋樑,水流又急,轉眼之間,橋柵全被破壞。道根等人都親身搏鬥廝殺,軍士們奮勇作戰,喊聲震天動地,無人不是以一當百。魏軍大敗,元英脫身逃走。魏軍投水逃命淹死的有十幾萬,被殺的也有這么多,其餘脫甲叩頭求為俘虜的也有五萬人(《南史·韋睿傳》作數十萬)。韋睿派人通知昌義之,昌義之悲喜交加,顧不上回答,只是一個勁兒地喊:“又活了!又活了!”蕭衍派中書郎周舍到淮河邊勞軍。韋睿把繳獲的物資堆積在軍門,周舍觀看後,對韋睿說:“將軍繳獲的真和熊耳山一樣高了啊!”韋睿因功晉爵為侯。
隱若敵國
天監七年(508年),韋睿改任左衛將軍,不久任安西將軍長史、南郡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太守之秩本為二千石,加中二千石是尊寵)。這時趕上司州刺史馬仙琕從北邊回師,被魏人追擊,三關人心惶恐。朝廷下詔命韋睿率領眾軍增援。韋睿到安陸,把城牆增高到兩丈多,又開掘大溝,建起高高的敵樓。眾人都笑他膽小,韋睿說:“不對,作將軍應該有膽小的時候。”此時,元英又追擊馬仙琕,企圖一雪鍾離之戰大敗的恥辱,聽說韋睿到了才退兵,蕭衍也下詔罷兵。
名將暮年
韋睿生性慈愛,撫養兄長的遺孤比自己的兒子還盡心,歷次做官所得的賞賜,都分送給親朋故友,家無餘財。後來作護軍,在家閒居無事,仰慕漢代石建、陸賈的為人,於是把他們的像畫在牆上供自己觀賞。當時雖已年老,有空閒了還教兒孫們讀書。他的第三子韋棱尤其通曉經史,當世人都稱讚其博聞。韋睿經常坐著讓韋棱講說書中內容,韋睿有時對書中的發現與解說,韋棱也趕不上。
蕭衍當時醉心於佛教,天下人也都感染上這種風習。韋睿自以為信守恬淡寡慾,又位居大臣,不願與世人隨波逐流,行事全與平時相同。
普通元年(520年),韋睿被改授為侍中、車騎將軍。還未正式拜官,他便於八月二十三日(9月20日)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歲。遺言薄葬,以時服裝殮。蕭衍當天親臨弔唁,哭得很悲痛,追贈他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嚴”。
人物評價
總評
韋睿常有稀世的風度,待人以仁愛恩惠為本,到哪兒任職必定有政績。帶兵仁愛,士兵的營帳沒搭好,他就不去睡覺,井灶沒有挖成,他也不肯自己先吃飯。穿戴像個儒生,即使是臨陣交鋒,也經常穿寬鬆的官服乘車而行,手執竹如意來指揮進退。《南史》稱其“與裴邃俱為梁世名將,餘人莫及”。
歷代評價
韋祖征:汝文章或小減,學識當過之;然而乾國家,成功業,皆莫汝逮也。(《梁書》引)
蕭衍:①他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吾事就矣。(《梁書》引)②君此獲復與熊耳山等矣。(《梁書》引)
魏軍歌謠:不畏蕭娘與呂姥,但懼合肥有韋虎。(《資治通鑑》引)
姚察:韋睿起上庸以附義,其地比(柳)惔則薄,及合肥、邵陽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梁書》)
李延壽:韋、裴少年勵操,俱以學尚自立;晚節驅馳,各著功於戎馬。觀睿制勝之道,謂為魁梧之傑,然而形甚羸瘠,身不跨鞍,板輿指麾,隱如敵國,其器分有在,隆名豈虛得乎?邃自效邊疆,盛績克舉,其志不遂,良可悲夫!二門子弟,各著名節,與梁終始,克荷隆構。“將門有將”,斯言豈曰妄乎?(《南史》)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注孫子序》)
張預:孫子曰:“兵之情主速。”叡軍旬日而至邵陽。又曰:“神乎神乎,至於無聲。”叡比曉立營而元英大驚。又曰:“不若則能避之。”叡謂為將當有怯時。又曰:“視卒如愛子。”叡營幕未立,不肯就舍是也。(《十七史百將傳》)
司馬光:其臨陳也勇,其執事也敬,其律己也廉,其與人也惠,其居官也明。(《平書》引)
胡三省:①此確斗也。兩軍營壘相逼,旦暮接戰,勇而無剛者不能支久,韋睿於此,是難能也。比年襄陽之守,使諸將連營而前,如韋睿之略,城猶可全,不至誤國矣。嗚呼,痛哉!(《資治通鑑》注)②史言韋睿於事佛之朝,矯之以正,幾於以道事君者。(《資治通鑑》注)③梁之將帥,韋睿一人而已。(《資治通鑑》注)
楊慎:六朝人才,韋叡為冠……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齊梁之世,乃有若人耶?是時武帝銳意釋氏,天下從風而靡,叡獨不與,誠豪傑之士哉!(《平書》引)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安雅堂稿》)
黃道周:韋睿忠良,自結於粱。奉命伐魏,即擁油幢。眾請緩戰,睿怒不揚。既而城拔,方識其強。再攻淝水,魏救忽猖。請兵不及,即以寡當。力戰不卻,守死不慌。築壘自固,起艦以張。戰勝俘獲,多不可量。淝水既定,威名愈揚。元英攻徐,眾將戰傷。召睿急救,飛橋以行。兵不旬日,即至邵陽。元英驚異,我兵更剛。非水灌敵,即火燒強。大小百戰,英方敗亡。功成進爵,儒將名香。(《廣名將傳》)
王夫之:曹景宗,驍將也,韋叡執白角如意、乘板輿以麾軍,夫二將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輕矣。武帝豫敕景宗曰:“韋叡,卿之鄉望,宜善敬之。”得將將之術矣。敕叡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叡難。然而非然也,叡能知景宗之鷙,而景宗不能知叡之弘,景宗之氣斂,而何患叡之不善處景宗邪?且其詔之曰一韋叡,卿之鄉望”,動之以情,折之以禮,而未嘗有所抑揚焉。叡以景宗之下己,而讓使先己告捷,景宗乃以叡之不伐,而變盧雉以自抑。如其不然,叡愈下而景宗愈亢,叡抑豈能終為人屈乎?武帝曰:“二將和,師必濟。”自信其御之之道得也。鍾離之勝,功侔淝水,豈徒二將之能哉。(《讀通鑑論》)
朱軾: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至考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韋叡以羸瘠之軀,指麾板輿之上,出奇制勝,威震敵國。綸巾緩帶之風流,豈復遠哉?夫上有好,下必有甚,習俗移人,賢者不免。方梁武佞佛,舉國若狂。明經如徐勉,而言孔釋之同行;身如江革,而受菩薩之戒。獨叡毅然不少回惑,可謂篤信好學矣。其遇敵不懼,有功不伐,皆定力使然,非能強而致也。(《史傳三編》)
蔡東藩:①梁室諸將,莫如韋睿,次為裴邃。當時欲出師北伐,何不用睿為帥,邃為將,專閫得人,奏功自易事耳。不此之審,乃獨用一無才無勇之臨川王宏,宏雖介弟,未足統軍,不戰而逃,原意中事。假令當日無韋、裴二將,為敵所忌,魏中山王英等,直迫洛口,吾恐宏且南走之不暇,而全軍且盡覆沒矣!(《南北史演義》)②梁有一韋睿而不能重用,何怪其屢出無功乎!(《南北史演義》)
毛澤東嗜讀《南史·韋睿傳》,批註處竟有二十五次之多,他在批閱時對韋睿稱讚有加,如“仁者必有勇”,“曹景宗不如韋睿遠矣”,並且詳細地勾出韋睿的優秀之處,如“躬自調查研究”、“機不可失”、“決心”、“以眾擊少”、“以少擊眾”、“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善守”、“不貪財”等等,並寫道:“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個人作品
《全梁文》錄有一篇《答釋法雲書難范縝神滅論》。
軼事典故
韋睿知進退、明事理,不喜爭強好勝,時人特別因此而稱讚他。鍾離之戰結束後,昌義之很感激韋睿,請曹景宗一起和韋睿聚會,並出錢二十萬讓大家賭著玩。曹景宗擲子得“雉”贏采,韋睿慢擲也得一個“盧”的贏采,可他立即取一子翻過來,這叫違反規則,於是變成了“塞”這個輸采。這次打勝仗以後,曹景宗與各將帥爭先入朝報捷,只有韋睿跟在後面。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先祖 | ||
祖父 | 韋玄 | 避居南山,拒絕出仕。 | |
父親 | 韋祖歸 | 劉宋時官至寧遠將軍長史。 | |
平輩 | 兄長 | 韋纂 | 南齊時曾任司徒記室、特進。 |
韋闡 | 官至通直郎。 | ||
子輩 | 長子 | 襲封永昌縣侯,官至北徐州刺史。死後諡號“宜”。 | |
次子 | 官至給事黃門侍郎。 | ||
三子 | 官至光祿卿。 | ||
幼子 | |||
孫輩 | 孫子 | 韋放之子,官至散騎常侍,“侯景之亂”時戰死,後贈護軍將軍,諡號“忠貞”。 | |
韋助 | 韋放之子,與韋粲一同戰死。後贈中書郎。 | ||
韋警 | 韋放之子,與韋粲一同戰死。後贈中書郎。 | ||
韋構 | 韋放之子,與韋粲一同戰死。後贈中書郎。 | ||
韋昂 | 韋正之子,與韋粲一同戰死。後贈員外散騎常侍。 | ||
韋正之子,隋朝初年官至光州刺史。 |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梁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南史·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史傳三編·卷四十六·名臣續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