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早期經歷,統一六國,開創帝制,巡遊求仙,焚書坑儒,駕崩沙丘,為政舉措,政治,軍事,經濟,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評價,總評,史書評價,歷代評價,西方評價,家族成員,秦始皇陵,軼事典故,荊軻刺秦,十二金人,結識外星人,跑馬修金堤,封禪泰山,大怒湘君,熒惑守心,今年祖龍死,阿房、阿房,亡始皇,亡秦者胡也,相關爭議,身世之謎,死亡之謎,功過是非,史書記載,後世紀念,始皇故里,詩詞歌賦,地名,建築,金幣,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
生平經歷
早期經歷
秦始皇於
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出生,出生地在當時的
邯鄲廓城(大北城)溫明殿遺址和
叢台以南,在今城內中街以東,叢台西南的
朱家巷一帶。是
秦莊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
惡來的第35世孫,嬴姓趙氏,名政。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當時
呂不韋為秦相,獨擅大權。秦王政即位時由於年少,尊呂不韋為
仲父,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歲即將親政,但此時秦國朝廷中卻掀起了激烈的政治鬥爭。
當初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后(
趙姬)偷情。後見秦王政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門客
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鬍鬚、眉毛就獻給太后,供其淫樂。
秦王政漸長,
嫪毐他們說太后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裡。秦王政準許,於是他們搬到雍縣的離宮,結果太后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嫪毐也以秦王政
假父自居,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後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把嫪毐和太后的關係告訴秦王政,秦王政得知後非常生氣,嫪毐慌了,準備叛亂。而當時嫪毐在太后的幫助下被封為長信侯,領有
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秦國中僅次於呂不韋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在
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
御璽及太后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王政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
鹹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王政將嫪毐
車裂,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
巴蜀。呂不韋知他與秦王的關係無法挽回,飲毒酒自殺。其後,雖然秦王政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
李斯的《
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還是重用了
尉繚、李斯等人。
統一六國
秦王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
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公元前236年,趙、燕兩國發生戰爭。
趙國出兵攻燕,而
秦國以救燕為名派
王翦等將出兵分別夾攻
趙國,先後攻取了趙的
閼與、
轑陽(南陽西北)、
河間(河北省
獻縣東南)、安陽(河北
陽原縣東南)等邑,漳水流域已為秦所占有。
公元前234年,秦又大舉向趙進攻,以所取的趙地建立
雁門郡和
雲中郡。
公元前231年,魏國被迫把部分土地獻秦,韓國亦被迫把南陽地獻給了秦。秦派
內史騰做南陽假守。
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於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這時
趙國發生大旱災。秦將
王翦率領土兵直下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秦將
楊端和率領河內兵進圍趙都
邯鄲。趙派
李牧、
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趙王寵臣
郭開受了秦國賄賂,散布流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
趙蔥和
顏聚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
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趙軍,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趙
公子嘉率領其宗族數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秦就在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
公元前227年,秦派王翦、
辛勝攻燕。燕、代兩國發兵抵抗,被秦軍敗於
易水以西。次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
燕王喜遷都到遼東。秦將
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
代王嘉的計策,殺了太子丹,把
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求和。
公元前226年,
韓國都城發生叛亂,秦國出兵平定韓的叛亂,乘機處死了
韓王安。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
王賁攻魏,包圍了魏都大梁(開封市),引黃河水灌城,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出降,魏國滅亡。秦就在魏的東部地區建立碭郡。
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帶20萬大軍攻楚。李信攻楚的平輿(
平輿縣北),蒙武攻楚的寢(安徽
臨泉縣),取得初步勝利。秦楚兩軍在城父邑(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城父集)相遇,楚乘秦軍不備發起反攻,大敗秦軍。後秦王政派王翦帶60萬大軍出征,大破楚軍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迫使楚將
項燕自殺。接著秦軍攻入楚都
壽春,俘虜了
楚王負芻。秦於楚地設
九江郡(安徽壽縣)、長沙郡(湖南長沙市)。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
越國之君,設定
會稽郡,楚國滅亡。秦在滅楚的同時,不斷地向東擴展,陸續設郡,並攻取齊地,設定薛郡(山東曲阜縣)。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繼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
秦攻百越之戰"平定南方
百越,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
帝國時代。
開創帝制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滅六國後,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乃稱
皇帝。並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
商鞅的
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
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
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秦始皇於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占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占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後便演變成了農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
秦始皇廢除
分封制以後,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
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鹹陽(陝西鹹陽市
秦都區)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
御史大夫和
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
血緣關係的
宗法制,
封建制、
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
世襲制。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統一貨幣和
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
長城、
馳道和
直道;強迫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秦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燃”,強迫他們遷徒到鹹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遷徙於西南邊遠地區,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做“
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前215年,秦將
蒙恬奪九原河南,設定34縣,建立
九原郡(治所在內蒙古包頭市西北)。
統一六國後,商鞅變法時極力反對的各方面的學派、人才都紛紛來到秦國服務,可能秦始皇採用了“秦國特色的商鞅變法”,造成秦帝國各種迷信盛行。其中
黃老道家、
陰陽家,他們綜合
儒、
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於是認為秦是水德,
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從齊燕來的
儒生方士們把儒家的“封禪”也作了改頭換面的修改了一遍,盛傳自古帝王莫不舉行封禪典禮。
巡遊求仙
秦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前219—前215)連續到東方沿海,
江淮流域以及北邊等地巡遊,所到之處,無不刻石頌其功德。
盧生勸說秦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麼東西與它們相剋。我們建議您要不時秘密出行,來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人才會來到。您居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與神仙交往,希望您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秦始皇就對外宣稱說:“我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稱‘朕’了。”他還下令鹹陽附近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線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裡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得移動。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說出去,就判死罪。
徐福等人入海尋找仙藥,花費了很多時間和錢財也沒找到。他害怕遭受責罰,就欺騙秦始皇說:稱海中有三神山。但我們時常被大鯊魚困擾,所以無法到達。希望皇上派善射之人一起前往,遇到大鯊魚就用連發的弓弩射它。”恰巧秦始皇做夢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與人形相似。占夢的博士說:“水神本來是看不到的,他用大魚蛟龍做偵探。現在皇上的祭祀周到而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只有把它除掉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神。”於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著弓弩去射殺了一條大魚。秦始皇派他帶領三千
童男童女,乘
樓船入海求仙山,後不知所終,或許是遇海難,或許是漂到某海島定居,後者可能性更大,民間傳說是到
日本去了。
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等仙人蹤跡,後來又使韓佟、
侯公、
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對於秦始皇這種行為,也有儒生表示勸諫的,博士齊人
淳于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丞相
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
詩》、《
書》、百家《
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準保存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願學法令,則以吏為師。
始皇心裡已感到受騙,於是命令御史案問諸生,互相揭發牽連四百六十餘人,始皇下令把他們都在鹹陽活埋。有人認為《
史記》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乃是
術士,並不是
儒生,但根據《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
駕崩沙丘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邢台
廣宗)。秦始皇死後,趙高採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二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
扶蘇為子不孝、
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
扶蘇自殺的確切訊息後,
胡亥、
趙高、
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鹹陽。
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捷徑回鹹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鹹陽。由於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買了許多
鮑魚裝在車上,鮑魚的味道掩蓋了屍體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回到鹹陽後,胡亥繼位,是為
秦二世,趙高任郎中令,李斯依舊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趙高手中。趙高陰謀得逞以後,開始對身邊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發覺趙高陰謀後,就上書告發趙高。秦二世胡亥不僅偏袒趙高,並且將李斯治罪,最後將李斯
腰斬於鹹陽。趙高升任丞相,由於他可以出入宮禁,特稱“
中丞相”。
為政舉措
政治
秦始皇之前的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以為這些稱號都不足顯示自己的尊崇,於是下令大臣議稱號。經過一番議論,丞相
王綰、御史大夫
馮劫、廷尉
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
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
天皇,有
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
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
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
皇帝”稱號。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秦始皇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首先取消
諡法。諡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諡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其次天子自稱曰“
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
制”或“
詔”(命曰制,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
第三,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
避諱。檔案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最後,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
璽”。
(一)中央機構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
掖門戶的
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
衛尉,掌京畿警衛的
中尉,掌刑辟的
廷尉,掌
谷貨的
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
少府,掌治宮室的
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
宗廟禮儀的
奉常,掌皇室屬籍的
宗正,掌
輿馬的
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
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諮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
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
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
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二)地方機構
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
分封制,改行
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
守、尉、
監(
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
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
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它們是: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縣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長)。縣令、縣長領有
縣丞、
縣尉及其他屬員。縣令、縣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縣以下設鄉,其主要職能有四:⒈攤派
徭役;⒉徵收
田賦;⒊查證本鄉被告案情;⒋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鄉設
三老掌教化,
嗇夫掌
訴訟和
賦稅,
游徼掌治安。鄉下設里,是最基層的
行政單位。里有里典,後代稱
里正、
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里中設定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
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掌管治安、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
亭,亭設
亭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採購、傳遞(文書)等事。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
傳國玉璽”,就材於“
和氏璧”。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
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此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
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示“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終於銷聲匿跡。
軍事
(一)滅韓國
韓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卻是秦國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秦始皇首選的攻擊目標為韓國。但是,秦軍屢次進攻韓國,均被韓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韓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韓國
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
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俘獲
韓王安,韓國滅亡。
(二)滅趙國
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
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
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
李牧、
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秦國使出
離間計。
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
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
趙蔥和
顏聚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不久,出逃的
趙王遷被迫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
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
代郡(河北
蔚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三)滅魏國
前231年,
魏景湣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之時,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
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河南開封)。
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
黃河、
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三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
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四)滅楚國
楚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開始,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
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
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準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
項燕。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軍攻占楚都
壽春(安徽
壽縣),俘虜了
楚王負芻,楚國滅亡。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定
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併入秦的
版圖。
(五)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
燕國邊境。燕王喜眼見秦國掃平
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
燕太子丹想出了
荊軻刺秦王,刺殺行動最終失敗,秦王政差一點死於
荊軻的匕首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北京市),燕王喜與
太子丹逃亡
遼東郡。秦將
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
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幸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
前222年,
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
燕國徹底滅亡。
(六)滅齊國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
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
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
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
前249年,
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齊秦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
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
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投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
(一)南征百越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就著手制定北討匈奴、南平百越的戰略。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
屠睢和
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干等地,向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其中,攻占番禺的這支秦軍最為迅速。他們經九嶷要塞,順北江而下,直達
珠江三角洲地區,並占領了
番禺。而進攻廣西地區越族人的兩支大軍,越人由於熟悉地形,善於爬山涉水,夜間偷襲秦軍,擾得秦軍苦不堪言。越人一度獲勝,秦軍糧道被斷,供給不足,主帥之一的屠睢也被殺害。由於糧食匱乏、主帥被殺、數十萬的秦軍傷亡,使戰爭陷入了對峙階段,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為了扭轉兵力不足、糧草供給的困難局面,前217年,秦始皇命監御史史祿在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溝通湘水和灕水的
靈渠。由於靈渠總長僅34公里,工程的勞動量不大,秦軍很快就完成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秦軍的糧餉能夠絡繹不絕地運到嶺南,為秦始皇完成嶺南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另外,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留守的將士和移民,除少數與中原移民女子結婚外,其餘多娶越女為妻。他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手工業技術,為嶺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秦平嶺南的戰爭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越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
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忙於徵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秦始皇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復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
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占
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秦朝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匈奴單于“頭曼不勝秦”,被迫“北徙”十餘年。
故漢初著名政論家賈誼稱其“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桑弘羊也說:經蒙恬反擊之後,“匈奴勢慴,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三)開發北疆
北伐匈奴的同時,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對於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促進這些邊遠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保護包括
匈奴人民在內的各族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是有積極意義的。
(四)開拓西南
秦始皇為開拓西南,由於西南各族人民和內地有著長期的交往,決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發眾開鑿了一條從今四川
宜賓通往雲南滇池一帶的棧道,因“其處險阨”,“道廣才五尺”,故名
五尺道。棧道開通後,大秦的勢力直接抵達
且蘭、
夜郎、
邛都、
昆明等地,並在這裡設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機構。與此同時,秦又經
蜀郡,加強了與邛都、筰、冉者的聯繫,並使之納入了郡縣制的行政系統。從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密切了與內地的關係,而且成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
秦始皇對東南、嶺南、西南以及北方等邊遠地區的開拓,在這遼闊的疆域裡,在一個國家政權的管理下,生活著各族人民,形成為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大國,這不論是在中國史還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極為巨大而深遠的意義。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秦皇朝名播遐邇,以致“秦人”很早就成了中國的代稱。古代印度梵文稱中國為“
支那”,希臘地理家
托勒密的《地理書》有“秦尼”國。直到今天歐洲人仍稱中國為China。這一些,都是由“秦”字讀音轉變而來的。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儘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繫,因此須儘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儘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萬里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線起來。
經濟
戰國時期,各國的
度量衡制度和
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
銅錢稱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
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
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
量、
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
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
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
銘文,發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步(合今230厘米)為尺,240步為一畝。這一
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
銅錢。改黃金以“
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
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從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鹹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
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
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
秦直道和
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
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
長江水系的
湘江和
珠江水系的
灕江。運河在最終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民族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加強中原和西南地區的聯繫,曾由常頞主持開闢一條五尺寬的棧道(叫“
五尺道”),貫通南北。秦滅楚後,就進一步統一東南越族地區,於
東甌和
閩越之地建立了
閩中郡(在今福建福州市)。
隨後秦始皇命令
屠睢統率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深入今湖南、廣東和江西境內。為了運輸軍糧,秦始皇帝命令軍隊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桂江支流灕江間的交通,同時發配負債的貧民、贅婿、賈人支援戰爭,終於統一了南越和西甌地區,建置了
南海郡、
桂林郡和
象郡。從此這些地區就成為秦國的疆域。戰國後期從西到北有一支強大的遊牧部落——
匈奴勃然興起,活動在
陰山之北的
頭曼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陰山北麓),其酋長頭曼單于經常利用行動迅速的騎兵深入中原掠奪糧食、人口,焚燒村舍。
趙武靈王因此採取防禦措施,移民開墾。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九原河南(指黃河以南)一帶為其所占有。前221年,遷3萬戶到河北
榆中墾殖,同時在原來秦、趙、燕的北邊長城基礎上,建成長達5000里的長城。
文化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
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
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
陶文、
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
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
大篆為基礎,吸取
齊魯等地通行的
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
秦篆”,又稱“
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
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
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裡,他對當時字型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
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型,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社會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秦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來到
泰山下。這裡原是齊國故地,號稱“
禮儀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歷史評價
總評
儘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國人口歷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對中國有重要影響就可視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而且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帝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遠大於對其他許多國家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史書評價
(一)始皇本紀
“秦之先伯翳,嘗有勛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及殷夏之間微散。至周之衰,秦興,邑於西垂。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二)李斯列傳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三)淮南衡山列傳
“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
(一)吾丘壽王傳
“廢王道,立私議,滅《詩》《書》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戮”。
(二)刑法志
“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
“棄仁義而尚刑罰,以為今時不師於文而決於武”。
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對
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要馬克思與秦始皇結合起來,民主與集中結合起來。”
“殷紂王(通常稱之為暴君)精通文學和軍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
秦始皇不是被罵了2000年嘛,現在又恢復名譽。
孔孟是
唯心主義,
荀子是
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
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
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罵他就是兩條: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
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
封建論》,莫從子厚返
文王。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
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
世襲制度。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西方評價
西方人向來敬畏中國疆域之廣闊,區別在於,歐洲總是小國林立,而中國則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主要是由於政治及社會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脈阻隔等地理因素。當然,中國的統一,秦始皇起過重要作用。
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羅馬帝王愷撒相提並論。大體說來,羅馬帝國與秦統治時期的人口、面積差不太多。但比羅馬帝國統治時間短,愷撒死後,帝國分崩離析。秦朝則不然,這是秦始皇獨具影響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個世界傑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幾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家族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父輩 | 父親 | 嬴子楚 | |
母親 | | |
平輩 | 二弟 | 嬴成蟜 | |
三弟 | 嬴子嬰 | |
子輩 | 長子 | 嬴扶蘇 | |
次子 | 嬴高 | |
三子 | 嬴將閭 | |
四子 | 嬴胡亥 | |
長女 | 嬴元曼 | 華陽公主 |
次女 | 嬴陰曼 | 公主 |
三女 | 嬴詩曼 | 公主 |
四女 | 嬴嫶曼 | 華庭公主 |
五女 | 嬴惠曼 | 公主 |
六女 | 嬴麗曼 | 公主 |
七女 | 嬴季曼 | 公主 |
秦始皇陵
秦始皇死後埋在驪山墓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向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
帝王陵寢。
驪山墓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
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頂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0多個。
僅看秦始皇陵的
兵馬俑,可看出修建這座陵墓的百姓負擔之重。並且,秦二世將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軼事典故
荊軻刺秦
十二金人
秦始皇統一
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結識外星人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時期與天外之民有過接觸,從他們那裡學來了鉻金屬鍍到青銅劍上的鑄造技術。
跑馬修金堤
封禪泰山
大怒湘君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時,在湘山祠遇到大風,幾乎不能渡河。秦始皇問博士(當時的一種官職)說:“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裡。”秦始皇對這個湘君非常生氣,認為是在故意與他作對,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湘山也變成了紅色的禿山。
熒惑守心
熒惑守心指的是一種天文現象,“
熒惑”是指
火星,由於火星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因此古代稱它為“熒惑”。但火星被認為是
戰爭、死亡的代表。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時期,就出現了,史書記載有顆隕星墜落在
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
今年祖龍死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深秋的一天,秦始皇還在迅游,前面忽然出現一個陌生人,攔住馬車。這人手裡拿了一塊玉璧,不聲不響地塞給使者。使者狐疑接過,未及開口,對方就搶先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擲地有聲。使者嚇得夠戧。“今年祖龍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龍,君之象。意思是說今年秦始皇要死。陌生人撂下這句石頭般冷硬的話,掉臉兒飛快走掉,使者回過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阿房、阿房,亡始皇
“阿房、阿房,亡始皇。”這押韻的流行小調,流傳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當時,百姓民夫修築阿房宮,負擔沉重。這條口號無疑是民眾的心聲。
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讓
盧生四處求訪神仙,他從海外帶回圖書,說“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以為“胡”是胡人,派三十萬人北去擊匈奴。卻沒想到的是秦朝在他兒子
胡亥手裡滅亡的。
相關爭議
身世之謎
關於秦始皇的身世,史書里記載含糊不清,有人猜測是呂不韋孩子。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之母
趙姬原是
呂不韋的
姬妾,呂不韋將趙姬獻給異人,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史記·秦始皇本紀》又載“秦
始皇帝者,
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
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史記·呂不韋列傳》里說,呂不韋將有身之姬獻於異人,這與“取九月生子正(政)”的記載是吻合的。
司馬遷自己也不知道秦始皇的真實身份,“僅以聽聞記之”而已,所以前後記述自相矛盾。
死亡之謎
秦始皇的死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於疾病,一說死於非命。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關於秦始皇之死,《
史記》記述很多,分別見於《
秦始皇本紀》《
李斯列傳》《
蒙恬列傳》等處,死因已明,無可置疑。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
祖龍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這些現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
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遊。然而由於一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
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
河套的秦始皇長子
扶蘇:“與喪命鹹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河北
邢台市
廣宗附近)。
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體質較弱。他勤政,每日批閱文書一百二十斤,工作極度勞累;加以巡遊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並發,促使他在途中病發身亡。至於他死於何病,有人認為他死於癲癇。癲癇發作一般分四個時期:起初頭暈、胃部不適,繼爾突然意識喪失,隔肌痙攣,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然後全身肌肉抽動、口吐白沫,最後數十分鐘才能清醒。
郭沫若根據《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症,時常患著支氣管炎,所以他長大後胸部和鷙鳥一樣,聲音似豺狼,後來由於政務繁重,引發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症。後來秦始皇渡黃河,
癲癇病發作,後腦殼撞在青銅冰鑒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於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後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推敲,發現了可疑之處。這次出遊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
李斯、
胡亥等人,上卿
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
蒙恬的親弟弟,
扶蘇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因為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後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復官爵,趙高從此對蒙毅恨之入骨,發誓要滅掉蒙氏一族。
功過是非
秦朝在統一後不久就頻繁的大興土木,儘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長城靈渠是利國利民的,但生產力仍遭到極大破壞,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賣到了一千六百錢,民眾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歷代都宣揚秦始皇殘暴不仁,如
焚書坑儒、大建
阿房宮、長城、驪山墓等等。但從考古看來,”焚書“是有的,但是好在所焚的書在鹹陽宮和民間多有副本,可惜的是周王室存放的珍貴史籍沒有副本,也被付之一炬從此絕跡。“坑儒”是後世的說法,《史記》中記載為坑殺術士,但同時也提到“諸生皆誦法孔子”,也就是說這些術士和儒生算是一類的。阿房宮經考古發掘,沒有建成,只有一個地基。但是為了修建規模龐大的阿房宮要備工備料,同樣耗費巨大,後人有”阿房出,蜀山禿“之語,更不用說秦始皇在鹹陽周圍複製六國宮殿二百七十餘座,還以甬道相連,耗費的民力就無法計算了。秦始皇背離了秦國崇尚節儉的傳統,這是他的一大失誤。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著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秦始皇雖然有大功於中國,但同時也為秦朝迅速滅亡埋下了火種。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有醜化也有美化,後人讀書也難免接受了這些理論。
史書記載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後世紀念
始皇故里
詩詞歌賦
《秦始皇》
《雜詩八首》
《讀〈封建論〉呈郭老》
地名
建築
金幣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辰楊《
秦始皇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
影視形象
時間 | 電視劇名稱 | 扮演者 |
1974 | 《一代暴君》 | |
1986 | | |
1995 | | |
1996 | | |
2000 | | |
2000 | | |
2001 | | 林峰 |
2001 | | 吳軍忱、王帆(少年) |
2002 | | |
2004 | | |
2004 | | |
2006 | | |
2007 | | |
2007 | | |
2008 | | |
2010 | | |
2011 | | |
2012 | | |
2012 | | |
2014 | | |
2015 | | |
2017 | | |
2018 | | |
2018 | | |
2018 | | |
2018 | | |
2018 | | |
時間 | 電影名稱 | 扮演者 |
1990 | | |
1995 | | |
1999 | | |
2000 | | |
2002 | | |
2008 | | |
2017 | | |
20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