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主要建築,武靈叢台,據勝亭,明代城牆殘段,回瀾亭,武靈舊館,碑刻,古槐,石獅,相關傳說,邯鄲的象徵,歷史故事,重修歷史,叢台公園修建,
歷史沿革
“叢台”名稱的來歷,是因為當時許多台子連線壘列而成。叢台始見於《
漢書·高后紀》,高后元年(前187年)"夏五月丙申,
趙王宮叢台災"。唐顏師古注曰:”連聚非一,故名叢台。蓋本六國時趙王故台也在
邯鄲城中。“相傳它始建於
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故稱武靈叢台。
武靈叢台是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的發生地。趙武靈王建築叢台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戰國前期,
趙國在七雄中國力不強,武靈王即位後,決心使國家強盛起來。當時北方少數民族被稱為“
胡人”,他們身穿窄衣,以能征善戰著稱,武靈
王遂讓趙國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練兵馬,終於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爭衡天下的軍事強國。史載叢台上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綴美妙,名揚列國。
但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台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已改變了原來的規模和布局,失去了原有的建築風格。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公元1500年前後)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如台的頂部原是平台,名曰”武靈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亭於台上,名曰”據勝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宮於台上,後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連台毀壞。現在所見的叢台,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修建的,以後又進行過重修。解放後,以武靈叢台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
叢台公園)。
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唐代大詩人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觀賞賦詩。當代
陳運和也用詩“天橋雪洞奇觀曾揚名華夏,花苑莊閣諸景曾流傳後世”誇獎叢台。
主要建築
武靈叢台
現存古叢台,重修於清代
同治年間,是一個方圓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層青磚高台。第一層南北各開一門,南門高階上一碑赫然聳立,為現代著名歷史學家
郭沫若於1961年游叢台時所寫的七律。“邯鄲市內趙叢台,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甬道右側的台牆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古體大字。叢台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西屋為“如意軒”,院中間有“回瀾亭”,為1931年增設。院內台壁上嵌有進士王韻泉和舉人
李少安分別畫的“梅”、“蘭”石碣。
從北門沿著用磚和條石鋪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過門檻,迎門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
乾隆皇帝《登叢台》的一首律詩,背面是他的古風《
邯鄲行》詞。1750年9月乾隆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台寫道“傳聞好事說叢台,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寫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
第二層台面距地表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長40米,寬10米,為明代城牆殘段。台北有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紀念武靈王的建築。室前的小亭為“回瀾亭”,建於1931年,台面周圍台牆鑲嵌有許多碑碣。其中,清末進士
王琴堂的梅花刻石與舉人李世昌的蘭花石碣倍受遊人讚揚。叢台的二層坐北朝南的圓拱門門楣上,寫有“武靈叢台”四個古體黑字,門裡邊還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久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進圓拱門,有個建築精美的小涼亭,紅柱碧瓦,畫棟雕梁,重檐獸角。再上三級台階,推開紅色雕花木門,進入約一間屋大小的方形亭間,面對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帶的帝王將相剛剛離去。
台的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台”幾個大字,頂台呈圓型,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稱“武靈平台”。叢台的北側有座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
據勝亭
據勝亭位於古叢台之頂部,建於明
嘉靖13年(1534年),為兵備
楊彝所築。何以築亭,據楊彝所寫《據勝亭記》中所載:“幾川子(楊彝號)飭兵趙地,閱城邯鄲,至東北隅,度台距城不尋丈,其勢峨然出城表。大驚曰:‘台高迫城,敵或我乘,仰面受敵,邑其殆哉。’”從而看出他的“必戍樓,乃可守”的築亭目的。亭成之後,楊彝乃勞眾曰:”擾茲勝,構茲亭,邑永賴哉。”當時的據勝亭,面積、結構無考。
1963年以前的據勝亭,為清同治2年(1863年)所築,頂部為卷棚歇山式(附1939年叢台照片),1964年所建之據勝亭,建築面積100M2,高13M,為四角攢尖重檐,亭角微翹,內有方形正廳,石桌石凳,四周透花門窗,古樸典雅。上復綠色琉璃瓦,光華燦爛。脊檐普裝彩燈,每逢重大節日,燈光輝煌,夜間遙觀,恰似空中樓閣。現據勝亭雖非原貌,但它仍然保持著古代亭榭的獨特風格。
台的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台”幾個大字,頂台呈圓型,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稱“武靈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於台上,取名“據勝亭”,其意是在防禦上據此者勝。據勝亭圓拱門門媚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朱紅大字,流傳很廣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相傳,公元8世紀末葉唐朝德宗年間,忠臣梅伯高被奸相
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脫後,被陳東初招為家僮。陳與梅伯高結交甚密,終日尋梅子不見。後來梅花二度開放時,陳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將愛女杏元許配給他。盧杞又欲加害於陳,便奏明皇帝將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並將陳東初夫婦下牢。到外邦和親的陳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淚一程血行至
邯鄲,攜手登上武靈叢台,由此哭別。這個宣揚忠孝節義的故事,為遊人平添了一段了解中國封建傳統的趣話。
明代城牆殘段
第二層台面距地表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長40米,寬10米,為明代城牆殘段。台北有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紀念武靈王的建築。室前的小亭為“回瀾亭”,建於1931年,台面周圍台牆鑲嵌有許多碑碣。其中,清末進士
王琴堂的梅花刻石與舉人
李世昌的蘭花石碣倍受遊人讚揚。
回瀾亭
回瀾亭位於武靈舊館之前,為中華民國20年(1921年)高桂滋所築。建築面積12M2,高5M,全木結構,六柱圓頂。柱與柱之間連線木凳以供遊人小憩、觀景,中間布有漢白玉石桌,上刻棋盤,四周為石鼓圓凳,古趣盎然。
武靈舊館
台上座北朝南的五間大廳,清末叫財神廟。1922年秋,重修時改名為武靈舊館。磚木結構,寬敞豁亮,是紀念趙武靈王的建築。1931年,高桂滋師長駐軍邯鄲,重修武靈舊館,館前楹柱上懸有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題聯:
置酒在高台,由來慷慨悲歌地;
平胡傳玄服,莫負風雲際會身。
聯中的“風雲際會”四字,據《趙都詩詞選注》中解釋,風雲際會是指舊時君臣遇合。此特指劉秀結交馬武事。劉秀破王郎後,對更始帝愈加不滿,企圖把更始帝派來監視他的另一部隊將領謝躬殺掉。於是置酒高台,邀謝躬及謝之部將馬武赴宴,準備席間下手,但未成。宴罷,劉秀獨與馬武登台,用地位籠絡馬武,結果馬武歸心劉秀。(此楹聯今無存)。
碑刻
台上之碑刻,保存了不少珍貴的詩句和手跡。從南門拾階而上,迎面一碑赫然聳立。為歷史學家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於1961年9月19日登叢台時所寫的七律:
邯鄲市內趙叢台,秋日登臨曙色開。
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
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
現代經營基礎厚,武安鐵礦峰峰煤。
碑陰有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武靈叢台“,為冀南書法名人李鶴亭所書。
北門內的御碑,為乾隆皇帝南巡(1750年)經叢台時書寫的七律《登叢台》:
傳聞好事說叢台,勝日登臨霽景開。
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
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
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
碑陰為七古《邯鄲行》
台之西側,是《叢台集序》碑,為中華民國11年(1922年)陸軍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何遂撰,邑人王琴堂書。文中記述了叢台歷史悠久,名之來源與位置,修建概況及叢台之景點。兩塊碑併為一體,文近千字。該碑原址在叢台南門階端之平台上,1989年10月易址於此。
鑲嵌在據勝亭台壁周圍的碑碣,有明代張承仁的七律《登叢台》、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石刻、舉人李世昌(少安)的畫蘭石刻等七方,其繪畫、藝術也頗具獨特風格。
《重修叢台記》碑,是中華民國21年(1932年)高桂滋在修建叢台竣工後立下的。文中讚揚了趙武靈王變胡服習騎射思欲奮發圖強,一掃國人萎靡之習的尚武精神。並記述了增設台上建築以及重修叢台的經過。碑文為高桂滋撰並書。字型端正大方,渾厚有力。此碑保存完好,已易址邯鄲碑林內。
登叢台南門,右側壁鑲嵌著“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字石刻。是民國11年(1922年)國民第二軍軍長關中胡景翼所書。“字仿六朝,雖非古物,而峰棱整潔,頗覺古氣鬱盤”(1933年《邯鄲縣誌》)。據1939年《邯鄲縣誌》記載:台之南北城垣上原各有門,門各有額,南曰“滏流東漸”,北曰“紫氣西來”。
《趙武靈叢台遺址》碑,是明萬曆21年(1593年)立。碑陽鐫有“趙武靈叢台遺址”七個楷書大字,上款為“直隸廣平府邯鄲縣知縣楚人鄧雲台”,下款為“萬曆癸巳歲孟秋之吉主薄永寧王所重同勒”。碑陰字跡風化,模糊不清,無法辨認。據有關人士回憶說,該碑原文大意是重修邯鄲城記,追記修城事及四門名稱。此碑原在七賢祠舊址西側,後易址在叢台南門東牆下,緊臨叢台牆基。1966年碑被推倒,平放在園中中湖東北岸。1989年重立此碑時,碑座龜跗已斷頭爛額,不能復用。故又重新製作龜跗以為碑座,立於叢台西側城牆下。供遊人觀賞、尋味。
古槐
台上古槐,相傳是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所植。距今已有四百多個春秋。據1939年《邯鄲縣誌》載:“台上有古槐一章”。從1939年“邯鄲武靈叢台”的照片上看,此樹已老態龍鐘,沒有生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園林工人的精心管護下,及時澆水、施肥,古槐已煥發青春,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石獅
叢台南門外,有一對體高2.27米石獅雄居兩側。雄獅足踏繡球,雌獅爪撫幼獅。這二石獅是1966年從邯鄲縣舊縣衙門前運來。後於1973年樹於古叢台南門外。
相關傳說
邯鄲的象徵
史載戰國時趙國起初勢弱,趙武靈王受
北方遊牧民族身著輕巧衣物作戰的啟發,發起了要求趙國人尤其是軍隊改穿胡服的改革,加緊操練兵馬,從此使趙國日漸強大。當時操練的場所,據說便是在叢台。它是
趙都歷史的見證,成為古城邯鄲的象徵。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登台遊覽,吟詩題詠。1750年9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台寫道“傳聞好事說叢台,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寫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北門高階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筆詩碑。在叢台的第二層檯面上,還建有紀念趙武靈王的武靈館和小巧玲瓏的回瀾亭,周圍還分立和台牆鑲嵌有眾多的碑碣。最高層的平台,稱武靈台,距地面13.5米。明嘉慶13年(1534年)建據勝亭於其上,意為在防禦上據此者勝。登上據勝亭,遠眺太行山,近觀邯鄲市容,趙都風光盡收眼底。
歷史故事
史載,初時叢台上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名揚於列國。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遊覽叢台,賦詩讚詠。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台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變化。據地方志載,自明朝中葉(約1500年)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宮於台上,後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連台毀壞。我們所見到的叢台,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修建的,當時是為了瞭望遠方,以便統治縣城,以後又進行過重修。
叢台的北側有座
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
韓厥、
程嬰、
公孫杵臼、
藺相如、
廉頗、
李牧和
趙奢而建立的。這“
七君子”的動人事跡,在《史記》等史書里均有記載,大體上依據史書編寫而成的《
東周列國志》在“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里,就記述了“三忠”(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救趙世孤兒捨身忘命的動人事跡。
在漢光武劉秀還沒繼位時,在更始皇帝劉玄駕前為逍遙王時,曾帶天巡守巡視河北,到了邯鄲,小槍王劉凌曾邀請劉秀去叢台赴宴,結果劉秀遭小槍王暗算,幸虧劉秀身邊雲台大將護駕,這才逃過一命。
重修歷史
叢台在兩千多年的歲月中,經歷了無數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造重修,有了很大的變化。僅據1933年《邯鄲縣誌》所載,自明代中葉至中華民國期間,在短短的四百多年中,就修建了十多次。摘錄如下:
明嘉靖13年(1534年),兵備楊彝建據勝亭於其上;
明嘉靖25年(1536年),知縣董威重修;
明萬曆(1573—1620年)年間,知縣朱光祚、歐陽調律相繼重修;
清康熙10年(1671年),知縣張慎發復修;
清乾隆25年(1750年),知縣懷蔭布奉文建行宮於其上,大加修葺;
清道光4年(1824年),叢台遇火災,僅餘數椽。十年(1830年),遇地震,遂成瓦礫。
清同治2年(1863年),知縣英 、侯國鈞相繼重修;
中華民國11年(1922年)秋。陸軍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集材鳩工,大加修葺,並在台上增築一亭,名回瀾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對叢台的維護和建設極為關心,台上的建築以及一磚一石,都能做到及時維修。
1956年,邯鄲遭大雨,據勝亭下台基北半側坍塌,當年維修。
1963年8月,邯鄲遭特大暴雨,是月7日,叢台東、南兩面台基坍塌約250M2,據勝亭部分坍塌,市政府撥專款於1964年重建,1965年7月5日竣工。
1978年,翻建了回瀾亭。
1979年至1981年,改建了古叢台北門,翻建了叢台南門,並對北門外的東、西兩側牆面進行了加固。
1986年,對叢台上所有的建築進行了全面彩繪,並對據勝亭、回瀾亭懸匾,字由邯鄲市書法協會主席尹樹槐(世愚)題寫。
1989年,較全面地維修了叢台西邊的圍牆,南門鋪設了石台階,並對乾隆碑、古槐加做護欄。新立了《叢台簡介、叢台維修摘記》碑。
1996年10月翻新改建了古叢台城樓上的武靈舊館,並作為趙文化展室。
2004年7月對古叢台上的回瀾亭進行了翻建。
2005年4月對古叢台台階以及周邊進行了大面積的翻修
叢台公園修建
占地由原來的43畝,逐步擴充為360畝,其中水面占40畝。園中林木茂,百鳥爭鳴,花草繁茂,湖水蕩漾,碧水藍天,與叢台古建築相映照,別有情趣。
叢台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經過歷代的修繕和改建,已經失去原貌,但它仍然保存著古代亭榭的獨特風格。特別是解放後經過幾次大的維修,古老叢台的氣勢更加雄偉,建築愈臻精美,猶如一個昂首挺胸,坐北向南,拔地而起的“英雄武士”,聳立在邯鄲市中心,為
中原地區一處遊覽勝地。1982年,從台公園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推薦為百家“全國名園”之一。2002年10月12日,我國
國家郵政局與
斯洛伐克聯合發行《亭台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為中國“邯鄲叢台”。這套郵票的發行,將大大提升邯鄲在世界的知名度。
2008年獲得第二批國家重點公園稱號,乃河北唯一,同時也是第二批中
長江以北唯一入選的公園。“國家重點公園”評審是為了加強公園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由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在全國公園中開展的一項評比活動。被命名為“國家重點公園”的是具有重要影響和較高價值,且在全國有典型性、示範性或代表性的公園。截至目前,全國僅有46家公園獲此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