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流域

江淮流域

江淮流域指的是長江淮河流域。而此時長江流域主要說的是中下游。不包括上游。其地理範圍主要是指:安徽大部、江蘇大部、河南東部、湖北中東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天氣預報說的江淮地區有時是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

基本介紹

氣候特點,梅雨介紹,梅雨特點,大氣環流條件,

氣候特點

伏旱屬於季風區災害性氣候。 大體上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梅雨靜止鋒已於7月上旬推移到橫河中下游和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氣旋天氣,以下沉氣流為主,日照長,太陽輻射很強,氣溫高,蒸發旺盛。農作物生長也快,農田需水量很大。但由於氣團單一,除局部地區的雷陣雨外,無大片雨區,普遍出現乾旱酷暑天氣,故叫“伏旱”。這一季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午後氣溫一般達33~35℃,個別地方有高達43~45℃的高溫記錄。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且少颱風活動時,容易出現嚴重乾旱。

梅雨介紹

初夏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
梅雨產生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於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人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

梅雨特點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這一時期,由於大氣環流的季風調整,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江淮流域持續交綏,形成一條東西向準靜止鋒,一般稱為梅雨鋒,使得陰雨連綿和暴雨集中。由於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稱“梅雨”或“黃梅天氣”。又因這時高溫高濕,衣物容易霉爛,又稱“霉雨”。
江淮流域--氣候分布圖江淮流域--氣候分布圖
在梅雨時期,從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維持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雨帶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勻,常有數個暴雨中心。梅雨鋒的暴雨強度一般比颱風暴雨要小得多,但由於梅雨鋒持續時間長,暴雨範圍廣,造成的洪澇災害的區域一般比颱風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續均達2個月,長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區出現了暴雨天氣和嚴重的洪澇災害,受災害面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受災程度之重,均為歷史罕見。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區均出現歷史最高水位。

大氣環流條件

形成梅雨鋒暴雨的大氣環流條件一般包括:
(1)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2)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濕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
江淮及長江流域出現強降雨過程江淮及長江流域出現強降雨過程
在這種環流條件下,使得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則中尺度系統如鋒面氣旋非常活躍。這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鋒暴雨則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
由於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不同,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有時梅雨鋒不明顯,則會出現“少梅”或“空梅”現象。如1954年、1991年和1999年,都是由於梅雨期特別長,降水特別多,從而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澇災害。而1994年出現少梅,使江淮地區顯得異常乾旱。還有的年份,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後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相對穩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如1980年8月的“倒黃梅”對浙江各地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種梅雨期的異常情況,往往與全球大氣環流的異常變化聯繫在一起的。
在正常情況下,7月上旬後,江淮流域梅雨自南而北陸續結束,鋒面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進入高溫少雨的伏旱天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