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高壓

阻塞高壓

在西風帶上發展形成的緩慢移動或是呈準靜止狀態的閉合高壓。可造成西風帶分支,對天氣系統的移動有阻礙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阻塞高壓
  • 外文名:blocking hig
  • 相關術語:阻塞低壓
  • 學科分支:天氣學
描述,形成條件及特點,對中國天氣的影響,

描述

阻塞高壓是在西風帶長波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在脊不斷北伸時,其南部與南方暖空氣的聯繫會被冷空氣切斷,在脊的北邊出現閉合環流,形成暖高壓中心。它是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大氣對流層中部和上部深厚的暖高壓。由長波波輻增大而形成的含有閉合高壓中心的準靜止的長波脊,它很少移動,持續時間又比較長,阻礙著上游西風氣流和天氣系統的東移。阻塞高壓主要出現在北半球,常和切斷低壓相伴出現。
阻塞高壓與切斷低壓的形成與維持阻擋著上游波動向下游傳播,破壞了下沉的西風帶環流,使地面上的氣旋反氣旋移動受到阻擋,這種環流形勢又稱為阻塞形勢。這是一種穩定的形勢,可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對其控制下的上下游大範圍地區的環流天氣過程有重要影響。在阻塞高壓直接控制下的天氣一般是晴朗少雲,其東部常有冷平流和下沉運動,天氣以冷晴為主;而在西部一般為暖平流和上升運動,較暖而多雲雨。
其一般特徵定義為:在地面圖上和500百帕等壓面圖上必須同時出現閉合等值線,而且在500百帕圖上,阻塞高壓將西風急流分為南北兩支;阻塞高壓中心位於30°N以北;持續時間不少於5天。
出現地區:
阻塞高壓最常出現在大西洋、歐洲及北美西部阿拉斯加地區,而且在大西洋上空比太平洋上空出現得更多些。在亞洲地區,阻塞高壓經常出現在烏拉爾山及鄂霍次克海地區。
緯度方面,以在55°~59°N緯度帶內出現的最多,而在40°~50°N緯度帶內出現的最少。
北半球的阻塞高壓最易出現在太平洋東部阿拉斯加地區和大西洋東部到歐洲西北部。
出現時間:
在歐洲,阻塞高壓一般可維持20天左右,最短也在5天以上;在亞洲平均則為8天,最短為3~5天。
一年中,亞洲5、6、7三個月出現最多, 3月和11月最少。歐洲則不同,最多出現在11、3、4、5月,最少則在1月和7月,較亞洲超前兩個月。

形成條件及特點

(1)形成條件:
①中高緯度(一般在50°N以北)高空有閉合暖高壓中心存在,表明南來的強盛暖空氣被孤立於北方高空。
②暖高至少要維持三天以上,但在維持期內,一般呈準靜止狀態,有時向西倒退,偶爾向東移動時,其速度也不超過7~8經度/天。
③在阻塞高壓區域內,西風急流主流顯著減弱,同時急流自高壓西側分為南北兩支,繞過高壓後再會合,其分支點與會合點間的範圍一般大於40~50個經度。
(2)特點:
①阻塞作用是高緯現象。
②阻塞波強度隨緯度增加。
③阻塞波速度隨緯度減少。④阻塞波生命期隨緯度增加。

對中國天氣的影響

阻塞高壓的建立和崩潰常常伴隨著一次大範圍甚至半球範圍的環流形式的劇烈轉變。它的建立,標誌著緯向環流向經向環流的轉變;它的持續,標誌經向環流處於強盛階段;它的崩潰,標誌著經向環流向緯向環流的轉變。
阻塞高壓可以影響大範圍地區的天氣和氣候,它的長時期持續可以給大範圍地區帶來乾旱和連陰雨,造成氣候異常。在冬季阻塞形勢的破壞與寒潮的爆發是密切相關的。在亞洲地區,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區常出現阻塞形勢,烏拉爾山阻塞高壓的崩潰經常在東亞造成大範圍的寒潮,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壓的維持是我國梅雨發生的重要的大尺度環流條件。因而阻塞形勢的建立、維持和破壞對我國的天氣和氣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阻塞高壓常呈準靜止狀態,移動緩慢,有時甚至西退。阻塞高壓維持的時間平均為5~7天,有時可達20天以上。所在地區往往形成持續的單一天氣,其東部多為持久的晴朗天氣,西部多為降水天氣。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常有阻塞高壓,當它們穩定維持時,中國南方多連陰雨,冬季多雨雪冰凍天氣;當烏拉爾山阻塞高壓減弱崩潰時,常引起中國的寒潮爆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