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郡

三川郡

三川郡是秦朝的郡級行政區。最早是戰國韓宣王置,以境內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復置,郡治在洛陽(今洛陽漢魏故城),一說位於滎陽。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伊、洛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為河南郡

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國,後秦將蒙驁伐韓,取成皋、滎陽,並作置三川郡,滎陽城屬之,以洛陽為治所。秦把滎陽城作為向東進攻東方諸國的前沿陣地和橋頭堡,並以此引鴻溝水滅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川郡
  • 外文名:Sancbuan shire
  • 簡介:秦朝的郡級行政區
  • 設立:戰國韓宣王
  • 級別:郡
  •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
  • 相關人物:秦始皇
歷史記載,區域樣貌,

歷史記載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
三川郡
秦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餘郡。其中三川郡無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堪稱諸郡之首。三川郡以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
秦國占領滎陽後,秦國設定了三川郡,這是秦人東進後設定的第一個郡,在後來併吞六國的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該郡郡治所在地史無明載,三川指黃河、伊河、洛河,這樣的地名,讓人感覺三川郡的郡治可能在洛陽。但人們從史料中做出了各自的判斷,形成洛陽說、滎陽說,以及洛陽遷滎陽,滎陽遷洛陽等多種說法。
滎陽說的依據是,三川郡守、李斯之子李由一直坐鎮滎陽;持洛陽說的則認為,既然叫三川郡,郡治理應在洛陽,李由以郡守身份鎮守滎陽,是因為滎陽地理位置重要,“蓋控扼之要地,鴻溝、廣武、敖倉、索水,皆在封內也”。
河南科技大學薛瑞澤先生對此進行了精心考證,得出郡治在滎陽的結論。他分析說,莊襄王元年,秦國先占領了洛陽及周邊地區,對於洛陽城內的東周王室,他們藉口“東周君與諸侯謀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隨即封呂不韋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也就是說,洛陽城及其周邊地區全部成了呂不韋的封地。
不久後,秦攻占滎陽,設立三川郡,已成呂不韋封地的洛陽,不可能成為三川郡的郡治。而將郡治設在滎陽,既有利於控制新占領區,又可以利用水運樞紐滎陽作為東方門戶,向東方諸侯進攻。
秦始皇十年,呂不韋自殺,封地被取消,但史籍上沒有任何三川郡治遷往洛陽的記載。此時,併吞六國的戰爭如火如荼,秦國沒道理讓三川郡治西退洛陽;統一天下後,滎陽更是秦王朝控制東方的戰略要地,從史料看,直到秦朝末年,三川郡治也仍在滎陽。
秦占領滎陽之前,鴻溝已開鑿近百年,滎陽早已是活躍而富有生機的商業都會,“國際性”交通中心和工商業中心,後來桑弘羊贊其為“天下名都”之一。
秦占領滎陽並設為三川郡治後,這裡成為秦在東方的中樞和門戶,肩負起經營東方的使命,成為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占據這個“綰轂天下水路”的地方,控制了水路交通網,使秦國如虎添翼,加快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區域樣貌

三川郡轄境,大體上正是位於“天下之中”的古“河南地”,或稱“河洛地”,是本來意義上的“中國”。它是秦都鹹陽通往東方的要道,也是秦國控制東方的戰略要地。後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劉邦舉兵反秦,三川郡均是攻守要衝。丞相李斯之子李由曾為三川郡守。
公元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河南”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始於此。轄縣22個:洛陽(新莽時稱宜陽)、滎陽、偃師(莽時稱師成)、京、平陽、中牟、平(莽時稱治平)、陽武(莽時稱陽桓)、河南、緱氏(莽時稱中亭)、卷、原武(莽時稱原桓)、鞏、谷成、故市、密、新成、開封、成皋、苑陵(莽時稱左亭)、梁、新鄭。河南郡有27.6444萬戶,人口174.0279萬。這組數字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秦漢時期三川郡(河南郡)地位的重要及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