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戰國策》原文
《
戰國策》∶“有獻不死之藥於
荊王者,謁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是客欺王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釋臣。”
王乃不殺。
【譯文】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的藥,傳遞人拿著藥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衛士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答說:“是可以吃的。”衛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為此甚為惱怒,就要殺死這個衛士。這個衛士托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藥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藥,我吃了藥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藥。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不如放了我吧!”楚王就放了他。
字詞解釋
重點詞語解釋
有獻不死之藥於(給)荊王(楚王,疑為頃襄王)者
因(於是,就)奪而食之
中射之士(中射之士,指皇帝的近身侍衛)使(讓)人說王(勸說荊王)曰
臣故(所以)食之
是(這)臣無罪
謁者操(拿)以入謁者:掌管引見賓客和傳達通報的官吏
不如釋(放)臣
可食乎(吃)
是死藥也(這反而是致人於死地的藥)
王乃(就)不殺
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大王殺了沒有罪的大臣,就說明有人在欺騙大王)
“之”的意義
謁者操之以入(代詞,指藥)
因奪而食之(代詞,指藥)
臣故食之(代詞,指藥)
且客獻不死之藥(的)
臣食之而王殺臣(代詞,指藥)
王殺無罪之臣(的)
而明人之欺王也(無義)
注釋
不死之藥:傳說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藥。
荊王:即楚王。荊,楚國的別稱。
謁者:專門為天子傳達命令的官員,守門官。
謁:拜見。
於:給。
因:於是。
明:說明,證明。
說(shuì):勸說。
釋:放。
故:因此。
且:而且,並且。
乃:於是,就。
是:這。
啟示
1.中射之士是一個聰明,能言善辯,正直,睿智,善於思考,忠心耿耿的人,
2.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發展,總是要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但歷史上總有些人妄圖長生不老,到處尋求不死之藥。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不死之藥是沒有的,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具有
自然性。(追求真理)
3.
不死藥可以說是
一種人生觀的體現,生老病死,天理循環。刻意的去追求不老,不如接收歲月洗禮,順其自然。活好每個年齡段,活出自然精彩
1.臣問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2.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是客欺王也。
國別體史書
《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
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
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
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
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
高誘注,今殘缺。宋
鮑彪改變原書次序,
作新注。
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代人
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
湖南長沙
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較為全面,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
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
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
秦國、
齊國、楚國、
趙國、魏國、韓國、
燕國、
宋國、衛國、
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
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
秦始皇,約12萬字。是
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
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
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
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
亡羊補牢”“
狡兔三窟”“
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
國策》、《
國事》、《
短長》、《事語》、《長書》、《
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
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
《戰國策》
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
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
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
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6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作者
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
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沛縣(今屬江蘇)人。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
校讎古書的“
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
弘恭、
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
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
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
新序》、《
說苑》、《
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劉向歷經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歷任散騎諫
大夫、散騎宗正、
光祿大夫等職。曾屢次上書稱引
災異,彈劾宦官外戚專權。成帝時受詔命校書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
劉歆續成。官終
中壘校尉,故又世稱劉中壘。劉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經傳、諸子和
詩賦。典校時,又撰有《別錄》。其後,劉歆以《別錄》為基礎,撰成《
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
目錄學著作。原書已佚。東漢
班固因《七略》而成《
漢書·藝文志》,從中可以見到《七略》的梗概。據《漢書·藝文志》載,劉向有辭賦33篇,今僅存《九嘆》一篇,見於《楚辭》。劉向的散文主要是
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劉向的散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還編著了《新序》、《說苑》、《古列女傳》3部歷史故事集,是
魏晉小說的先導 。明代
張溥輯有《劉中壘集》,收入《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新序
《
新序》是
劉向採集舜禹以致漢代
史實,分類編撰而成的一部書,原書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鞏校訂,記載了相傳是
宋玉對楚王問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2、《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3、《
列女傳》: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舜父頑母嚚。父號瞽叟,弟曰象,敖游於嫚,舜能
諧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愛象,舜猶內治,靡有奸意。四岳薦之
於堯,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厥內。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
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瞽叟與象謀殺舜。使塗廩,舜歸告二女曰:“父母使我塗廩,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
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憐之,與二嫂諧。父母欲殺舜,舜猶不怨,怒之不已。舜往
于田號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茲,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篤厚不怠。既納於百揆,賓於四門,選於林木,入於大麓,堯試之百方,每事常謀於二女。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封象於
有庳,事瞽叟猶若初焉。天下稱二妃聰明貞仁。舜
陟方,死於
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
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純而行篤。詩云:“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