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是戰國時期文人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這個故事無情地嘲弄了荊王的愚昧無知,讚揚了中射之士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敢於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文章運用語言描寫,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中射之士這個忠臣的形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不死之藥
  • 創作年代:戰國時代
  • 作品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韓非
原文,譯文,注釋,提要,評析,出處,

原文

有獻不死之藥於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是客欺王也。夫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不如釋臣。”王乃不殺。

譯文

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的藥,負責傳達的官員拿著藥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衛士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答道:“是可以吃的。”衛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為此甚為惱怒,要殺死這個衛士。這個衛士托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拿過藥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藥,我吃了藥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藥,是客人欺騙大王。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不如把我放了吧。”楚王就不殺他了。

注釋

不死之藥:吃了可以不死的藥
謁者:接待賓客的近侍;謁:進謁
荊王印荊王印
操:拿著
因:於是
食:吃
使:托(人)
故:因此
以:相當於“而”,連詞,表示修飾關係
說:對···說;勸說。
乃:於是,就
中射之士:侍衛近臣
說王:向荊王解說
是:這
是死藥也:這(反而)是致人於死的藥
明:證明,說明

提要

人的語言詞語有時非常多義,會產生很多歧義。同一個詞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都很正確。辯論家們就看中語言的這種多義性,從而用語言來改變事實。

評析

衛士與傳遞人對“可以吃”三個字有不同的理解,傳遞人理解為該藥的使用方式是食用,所以說是可以吃。而衛士的理解是可以允許我吃。對語句的理解看來誰都沒錯。另外長生不死的含義,到底是得病可以不死、砍頭可以不死,還是吃了要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不死,這些都沒有限定,所以衛士就可以鑽語句多義的空子,故意搞了一個語句上的惡作劇。
這個故事無情地嘲弄了荊王的愚昧無知,讚揚了中射之士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敢於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文章運用語言描寫,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中射之士這個忠臣的形象。

出處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選自《韓非子·說林上·第二十二》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雖死,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實施。韓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以法治思想為中心。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被稱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係,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彆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制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