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確立了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組織。這個機構除丞相(或稱相國、相邦、中丞相)外,還有國尉、御史大夫及九卿等,以掌管全國的政治和軍事。其最大特徵是皇權的至高無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代中樞官制
- 特徵是:皇權的至高無上
- 概述: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組織
- 舉例:國尉、御史大夫及九卿等
介紹,丞相,國尉,御史大夫,卿,大夫,郎,謁者,僕射,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客卿,中尉,典屬國,主爵中尉,中常侍,宮官,武職官,
介紹
秦代的官制,部分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但是,秦統一六國後,由於權力的高度集中,中央與地方間的關係,政務與事務間的關係,君主與臣下間的關係等等,都不可避免地有所更張,出現了一套嚴密的新制度。
秦代中樞政權的最大特徵是皇權的至高無上。戰國時期,七雄並峙,都抱有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但是中國最終為秦所統一。秦統一中國的原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強化君權,抑制宗室貴族特權。這個制度是在世卿世祿制度被破壞後,地主經濟得到發展的過程中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為了行使權力,秦始皇確立了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組織。這個機構除丞相(或稱相國、相邦、中丞相)外,還有國尉、御史大夫及九卿等,以掌管全國的政治和軍事。
丞相
丞相是承天子之命,督率百官、執行政務,事實上相當於幕僚長的地位。《通典·職官二》云:“秦省司徒,置丞相”。這是說秦的丞相,相當於戰國時的司徒。《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丞相之名,始於戰國。《戰國策·魏策二》記載蘇代說梁王:“莫如太子之自相,是三人皆以太子為非固相也,皆將務以其國事魏,而欲置丞相之璽。”秦國官制多仿三晉,惠王十年始有張儀相秦,武王二年設左、右丞相,才有丞相的名稱。昭王三十二年,以穰侯為相國,始皇為秦王時,稱丞相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同時有丞相昌平君。統一六國後,李斯由廷尉升為丞相,二世誅李斯後,拜趙高為中丞相(因為他是宦官,故稱中丞相),事無大小皆由其裁決。戰國時期,各國丞相均封侯,秦國也是如此,如昭王時,封魏冉為穰侯,范雎為應侯,蔡澤為剛成君。莊襄王時,封呂不韋為文信侯,秦始王也曾封李斯為通侯,秦二世封趙高為安武侯。
國尉
國尉是武官之首,掌管武官的任命黜陟(音:zhi,原登高之意,在此為升遷。)。《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通考·職官考一》雲“主五兵”。《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十年以尉繚為秦國尉。國尉也是六國時官,《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云:“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信君,以許歷為國尉。”又《新序·雜事篇》云:“晉大夫祁奚老,晉君問曰:‘孰可以為國尉?’祁奚對曰:‘午也可’。”也有稱國尉為元尉的,《國語·晉語》載:“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使為元尉。”秦時的國尉、元尉相當於漢時的太尉。但漢時太尉是三公,而秦的國尉、元尉不是三公。白起於昭王三十四年自左更升為國尉,十五年又升大良造。大良造是十六等爵,國尉還在大良造之下,由此可見,秦代的國尉不如漢代太尉地位之尊崇。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掌監察百官,為丞相之佐貳。這個官稱秦始設定。《通典·職官典二》云:“秦無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雲“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御史官稱始創於戰國,但其職能與秦的御史大夫不同。戰國的御史是記事之職,秦的御史大夫是管糾察的。始皇時有御史大夫馮劫,二世時有御史大夫德。在御史大夫之下有二丞,一個叫御史丞,是御史大夫的助理,一叫御史中丞,《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御史大夫……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可見御史中丞掌握了相當重要的權力,御史大夫之所以能成為最高的監察官,就是因為御史中丞在其屬下。
卿
在丞相以下的中央高級官吏是卿。卿分掌國家一部分事務,從其職務的性質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為皇帝服務的,如管祭祀禮儀的“奉常”,管守衛宮殿門戶的“郎中令”,管宮外警衛的“衛尉”,管車馬的“太僕”,管皇帝私產的“少府”。此外,還有一些侍從官或宮官;一類是管理國家事務的,如掌管財政的“治粟內史”,掌管司法的“廷尉”,掌管京師治安的“中尉”,掌管宮室陵寢建築的“將作少府”,掌管爵祿升降的“主爵中尉”,掌管少數部族的有“典屬國”。
奉常,《通典·職官七》云:“奉常,周為春官宗伯,掌邦禮,秦改奉常。”《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從這些記載得知,奉常職掌宗廟祭祀禮儀。其屬官有太樂,掌樂舞;太祝,主持祠廟,掌祭祀;太宰,掌撰具;太醫,掌巫醫;太史,掌天時星象,兼司記事;太卜,掌卜筮。這些屬官都設有令、丞。此外,還有秘祝、占夢、望氣等職。古代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一切政治運動均集中於宗宙,所以巫者居很重要的地位,所謂朝廷也就是廟廷。樂、祝、醫、史、卜以及巫覡等,均掌守宗廟,以充當神權政治的各種角色。後來國家機構不斷改革,朝廷與廟廷逐漸分離,但奉常的屬官仍然掌管祭祀的各種禮儀。
郎中令,《漢書·百官公卿表》云:“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秦會要》引《通典·職官七》云:“及主諸郎之在殿中侍衛,故曰郎中令。”戰國時六國均設定郎中。《戰國策·韓策三》云:
段產謂新城君曰:“夫宵行者能無為奸,而不能令狗無吠已。今臣處郎中,能無議君於王,而不能令人毋議臣於君。”
《戰國策·楚策四》記載朱英對春申君說:“君先仕臣為郎中,君王崩,李園先入,臣請為君其胸殺之。”又《趙策三》載趙王謂魏牟曰:“郎中不知為冠。”又《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齊桓公弗衣紫,郎中莫衣紫”。這些記載都說明郎中不是秦專置的官稱。秦二世元年,趙高為郎中令。郎中令的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等。另外,期門、羽林等都在郎中令屬下。
大夫
大夫,《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大夫掌議論,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初學記》十二引《齊職儀》:“秦置諫議大夫,掌議論,無常員,多至數十人,屬郎中令。”①中大夫在六國時就已經有了,《呂氏春秋·知度篇》有趙襄子以膽胥已為中大夫的記載,《韓非子·外儲說下》也有“齊中大夫有夷射者,王誅殺之”的記載。秦在始皇時有中大夫令,為中大夫主官。
郎
郎,《漢書·百官公卿表》云:“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初學記》十一載:“秦初置郎中令,其屬官有三署,署中有郎中、侍郎,無員,多至千人,分隸三署,主持戟,侍宮殿,出則充車。”《始皇本紀》有二世“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的記載,所謂“三郎”就是指三署郎。
謁者
謁者,《漢書·百官公卿表》云:“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僕射,秩比千石。《史記·范雎列傳》載:“秦昭王使謁者王稽於魏。”又說:“(穰侯)又謂王稽曰:‘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除秦外,六國也有謁者,《呂氏春秋·愛士篇》云:“趙簡子之臣胥渠,有疾,醫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謁者入通。”這說明趙有謁者。《戰國策·齊策一》云:“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元為客通。”這說明齊也有謁者。《戰國策·楚策四》云:“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這說明楚國亦有謁者。又《韓策一》云:“顏率見公仲,公仲不見,顏率謂公仲之謁者。”說明韓國同樣有謁者。
僕射
僕射,《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僕射,秦官,自待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初學記》十一云:“秩比六百石。”《御覽》卷201引《齊職議》:“秦漢之世,委政公卿,尚書之職,掌封奏,令贊文書,僕射主開閉,令不在,則僕射奏下其事。”《秦會要補》引章炳麟語云:“古有僕人射人,為君近臣,秦時謁者、尚書、博士、侍中,皆有僕射以領之,由是二官之名,始合為一。”
衛尉,《漢書·百官公卿表》云:“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有丞。”古代凡兵獄之官,皆名為尉。《通典·職官七》云:“衛尉多以博士議郎為之”。屬官有:公車司馬令,《通典·職官七》云:“掌殿司馬門,秦屬衛尉”。凡吏民上章、貢獻及征詣公車者,都必須通過公車司馬。又有衛令,即衛士令,主宮門衛士,《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二世三年,趙高遣閻樂至望夷宮殿門縛衛令。”
太僕
太僕,《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太僕,周官,秦因之,掌輿馬,有丞,兩人。”其屬官可考者有中車府令。據《史記·蒙恬列傳》載,秦始皇曾以趙高任此職。
廷尉
廷尉,《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廷尉秦置,掌刑辟,有正監,秩皆千石。”顏師古註:“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秦會要補》云:“周壽昌曰:《韓詩外傳》,晉文公使李為理,《呂氏春秋》,齊宏章為大理,《說苑》,楚廷理,《新序》石奢為大理。”由此可見,戰國時各國都名為理,大理或廷理,只有秦國稱廷尉。
典客
典客,《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通典·職官七》云:“典客,秦置,掌諸侯及歸義蠻夷,有丞。”即掌管諸侯及各部族首領朝覲事並典其儀禮,各地上計諸吏,也由典客接待。其屬官有行人,以為臨時派遣出使者。
宗正
宗正,《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初學記》引《宋百官春秋》說:“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選宗中之長而董正之,謂之宗正,成王時,彤伯入為宗正,掌王親屬,是也,秦因之。”關於這個官稱的創置時期,兩書記載不同。《秦會要》從《初學記》,定為周官,比較可信。下設丞一人,掌君主親屬及登記宗室譜牒、序九族、別嫡庶。如有罪,則除其屬籍。
治粟內史
治粟內史,《漢書·百官公卿表》云:“治粟內史,秦官,掌榖貨,有兩丞。”全國的賦稅都得上報治粟內史,據《通典·職官八》記載,屬官有太倉令丞,主管谷藏。此外,還有平準令,丞,掌物價,主管染色。
少府
少府,《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有六丞。”治粟內史掌軍國之用;少府供君主私眷。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世二年,有少府章邯。
少府除掌管皇帝私產外,凡負責供應皇帝生活之需的諸官吏,大都是少府的屬官。其事務非常繁雜,機構也非常龐大。其屬官有御府令丞,《秦會要》引《始皇本紀》和《通典·職官八》云:“秦有御府令丞,掌供御服,而屬少府。”;尚書令丞,《通典·職官四》云:“秦置尚書丞一人,屬少府。”又云:“秦時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謂之尚書。”又《通典·職官八》云:“秦置六尚,謂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書。”太官令丞,主御膳食;宦者令,主管宦官;中書謁者令丞,以宦官充任,掌內廷事務;太醫令丞,《通典·職官七》云:“秦有太醫令丞,亦主醫藥,屬少府。”都水長丞,《通典·職官九》云:“秦漢又有都水長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自太常少府及三輔等,皆有其官。”樂府令丞,主音律樂章;永巷令,掌管宮人。
客卿
客卿,這個官稱戰國時六國皆有設定。秦設客卿以招徠策士賢人,位在丞相之下,入秦為客卿者,往往擢升為丞相。如秦惠王以張儀為客卿,後至相位。秦昭王以壽燭為客卿,繼為丞相。范雎、蔡澤皆先為客卿後任丞相。秦始皇時,李斯也曾任過客卿。
中尉
中尉,秦官,掌京師治安、防備水火盜賊之事。其屬官據《秦會要》云:“有兩丞、侯、司馬、千人。”又有武庫令丞,掌軍器;有靜室令,為乘輿前驅,以清道路。《秦會要補》引王先謙云:“《華陽國志》有秦中尉田真黃,又趙烈候官荀欣為中尉。則是官不獨秦有也。”
將作少府,《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侯。”其屬官有石室,東園主章以及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東園主章,掌大材,以供東園大匠。中校署掌舟車雜兵仗廄牧。此外又有主章長丞,掌大木。
典屬國
典屬國,《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其屬官有九澤令,典客丞。
主爵中尉
主爵中尉,原於周時宰爵,鄭玄注《周官》云:“宰,主也。”掌諸侯封贈及賓客祭祀饗食犧牲之牢數。其屬官有掌畜令丞。
中常侍
中常侍,秦置,銀璫左貂,給事殿省。《後漢書·宦者列傳序》云:“漢興,仍襲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參其選,皆銀璫左貂,給事殿省。”《通典·職官三》云:“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並乘輿,後中常侍得入禁中,皆無員。”散騎跟隨皇帝車後,獻可否、備顧問。中常侍可出入宮禁,常侍皇帝左右。至魏文帝時,始合為一官,稱散騎常侍。
給事中,《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儀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大夫。皆秦制。”給事中每日上朝,平議尚書奏事,因為在殿內供職,故稱給事中。
宮官
宮官有如下幾種:
詹事,《漢書·百官公卿表》云:“秦置,掌皇后太子家,有丞,秩二千石。”其屬官有: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掌知漏刻;衛率,中庶子,《通典·職官十二》云:“古者天子有庶子之官,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員。”據《戰國策·燕策三》載:“荊軻使秦,因中庶子蒙嘉而見始皇。”可見當時確實有這種官。《戰國策·韓策二》載:“韓公叔與幾瑟爭國,中庶子謂太子……”《新序·辨物篇》載:“趙太子暴疾而死,扁鵲造宮門,中庶子之好方者應之。”又《史記·商君列傳》載:“衛鞅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可見這種官不是秦國僅有。太子舍人,《通典·職官十二》云:“秦官”;太子門大夫,《通典·職官十二》云:“秦置”;洗馬,本作先馬,勾踐曾為夫差先馬。太子洗馬,太子出行則先驅;少庶子,秦官。六國也有設定,《韓非子·內儲說》云:“晉平公觴客,少庶子進炙而發繞之。”同書還記載了宋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魏濟陽君有少庶子,卜皮使少庶子佯愛其妾等事。太子仆,秦置,掌車馬。
將行,秦置,皇后之卿。又有皇后衛尉、皇后少府、皇后少仆等。
武職官
以上為中央官僚機構的文職官。下面再介紹武職官:
護軍都尉,執掌軍政,統領諸將。《漢書·百官公卿表》云:“護軍都尉,秦官”。屬官有中護軍,領軍史,皆掌禁兵,典選武將,胡亥以李斯等人為護軍,監視蒙恬軍隊。
將軍,《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秦昭王時,才設將軍以為統兵將帥。如以魏冉為將軍,保衛鹹陽。以戎為將軍,領兵攻楚。但又往往以其他官職統兵出征,如《史記·蒙恬列傳》云:“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已並天下,乃使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可見蒙恬以內史身分統兵出征,將軍之上有上將軍,如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以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始皇時,任過秦將軍的有王翦、王賁、蒙驁、王賁、麃公、馮劫等人。將軍之下有裨將軍。如秦昭王四十七年,以王齕為尉裨將。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以蒙武為裨將軍。又以王離為蒙恬裨將。裨將就是偏將,為將軍之副職。
周時的所謂前後左右將軍,秦皆因襲其號,都是鎮撫邊境的將領,地位很高。他們都是常設的將軍,其下均置長史,如《項羽本紀》載:“章邯使長史欣”;還設中下級武職官,如騎長,《史記·傅靳蒯成列傳》載靳歙“又戰藍田北,斬車司馬二人,騎長一人。”集解引張晏註:“騎之長。”又有校,如《白起列傳》載:“王陵攻趙邯鄲,亡五校。”《陳陟世家》載:“黥布擊秦左右校。”尉,《國策·秦策二》云:“秦之右將有尉。”又《白起列傳》載,長平之戰,王齕為尉。司馬,《曹相國世家》云:“虜秦司馬及御史各一人”。“車司馬,主管官車,《傅靳蒯成列傳》載靳歙定隴西六縣,所將卒斬車司馬,侯各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