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原(明戶部左侍郎)

吳原(明戶部左侍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原(1431-1495)字道本,別號雲坡居士,漳浦縣雲霄鎮(今福建省雲霄縣雲陵鎮)人。吳原生於家道中落的地方名紳之家,自幼勤於攻讀,且穎慧過人,甚得父母鐘愛。及青年時,乃父吳永綏視其為可塑之材,遂天將軍山西北麓的山巒間築廬,特供其所建造的雲霄和溪“樹德岩”佛寺分靈至此的香火於其中,讓吳原在此專心研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漳浦縣雲霄鎮(今福建省雲霄縣)
  • 出生日期:1431(宣德六年)
  • 逝世日期:1495(弘治八年)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吳原享堂,

人物生平

吳原(1431-1495)字道本,別號雲坡居士,漳浦縣雲霄鎮(今福建省雲霄縣雲陵鎮)人。
明代吳原畫像明代吳原畫像
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34歲的吳原考中進士,初授兵科給事中,便上疏“正心、任賢、重爵賞、節用度、斥異端”五事,被朝廷採納。
成化四年(1468),他又與同僚上《請溥恩惠方嗣續疏》,卻因觸及後宮隱諱而受斥責。
成化十五年(1479),吳原官晉兵科都給事中,時明廷宦官結黨霸道,設西廠監視朝野,人心惶惶。吳原不畏閹黨權勢,以國事為重,毅然上書認為設西廠有違祖制,應予革除。可惜一時不但未被採用,反而獲罪於宦官集團,受到排擠。期間昊原又遭父喪,返鄉丁憂。
成化十八年(1482)明廷終於罷廢初設6年年之久的西廠,鼾因“貪恣誤國”而危及滇南、遼東邊陲的閹黨守臣。此事確緣於吳原的秉直奏議之功。迨弘治之初,吳原始升任太僕少卿、寺卿,繼任戶部右侍郎。
弘治二年(1489),他告假回鄉探母。越二年,轉任左侍郎,總理京城倉儲,時年60歲。他秉公執法,寬嚴有度,對京畿倉場多年屢發的竊案懲治有方,甚得人心,從此盜賊不敢橫行。他與朝中名臣李東陽、商輅,劉大夏等關係密切,請畫師為之繪製一幅“四友圖”以示友誼長青(此圖今猶存於雲霄)。
弘治五年(1492),兩浙水災嚴重,吳原奉旨以戶部左侍郎兼左僉都御史之職,前往賑災。既蒞浙,他詳察災情,普施恩澤,並勸導當地富戶平糶儲谷3000多萬石,募捐7萬兩銀,協助政府賑救災民,依受災損失的嚴重程度而分別予以發放;同時,吳原表奏請朝廷豁免災區民間累年所欠稅賦,緩解了社會矛盾,讓百姓得以度過災荒。期間,他還組織修築海堤以利抗洪,並嚴令申禁當地溺殺或遺棄女嬰之惡習;同時他以倡設“育嬰堂”。如茲德政,在當時堪稱全國首倡,方受百姓稱頌與感激。又際是時地方官府出現濫採礦藏,與地方奸妄之輩相互勾結,藉此肆意毀壞良田,敲詐民財、危害百姓。吳原探悉核實此情,斷然下令堵塞濫開之礦穴,保住大量實際無存礦產的良田,讓分期農民普遍獲益,萬眾感戴殊深!當地民眾因此為吳原建造“長生祠”多處,以祈禱天祐這位德昭萬姓的吳侍郎。吳原的為人確亦“器度偉甚,其待人寬厚坦夷”,“凡政務可否,惟理之視,不以豪右寡弱異徇”(見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傅瀚所撰《明戶部左侍郎吳原墓志銘》)。
吳原享堂內供奉吳原侍郎公神像吳原享堂內供奉吳原侍郎公神像
迨弘治八年(1495)十一月初十日,吳原逝世於京城,自此後,其“長生祠”皆被擴建為“吳侍郎廟”(據聞迄今浙省多處尚存,民間敬緬吳原的民俗奕代不替,香火鼎盛)。當年吳原病逝京都,明孝宗皇帝特賜寶鏹3000貫,以地卿之禮敕葬“大明少司徒”吳原,由其子吳舉人夢麒扶柩回鄉,並敕有司營葬吳原於雲霄驛後山(今望安山),又派工部官員黎堯卿督葬。
弘治十一年(1498)五月該墓園竣工,朝廷又派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李雲到雲霄諭祭。該墓葬規制宏大,為吳原與其兩位夫人合葬之崇丘,墳前建造“享堂”,堂前石獸、華表對峙成行,石雕牌坊巍然矗立,氣象雄偉。浙江民間則為之立廟。
吳原享堂大門吳原享堂大門
至1950年代初,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本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惜毀於1960年代初。近年,“享堂”已由民間集資,逐步修復,並雕像以祀。經精心修復後的吳原享堂,重新被 雲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本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甩為縣城區域內的又一觀光勝地。
吳原在朝與李東陽、商輅、劉大夏關係密切,稱為“四友”(其後裔藏有“四友圖”)。他好讀《春秋》,喜吟詠,著有《南行錄》、《浙巡錄》、《行囊錄》、《奏議稿》及詩若干卷,均散佚。弟吳震,成化舉人,官廣東提舉;吳泰,成化進士,未仕而卒。從兄吳森,天順進士,任浙江參政;從弟吳瓌,成化進士,任雲南布政使。子吳夢麒,舉人。

吳原享堂

吳原享堂,建於明弘治9年(1496),為明孝宗皇帝敕賜營造的一座高規格宏偉壯觀的殿堂建築,屬於明代戶部左侍郎吳原墓的配套部分,用於拜祭吳侍郎。
吳原,字道本,別號雲坡居士,雲霄縣人,明天順8年進士,官至正議大夫、資治尹、戶部左待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吳原病逝京都,明孝宗皇帝特賜寶鏹3000貫,以地卿之禮敕葬“大明少司徒”吳原,由其子吳舉人夢麒扶柩回鄉,並敕有司營葬吳原於雲霄驛後山(今望安山),又派工部官員黎堯卿督葬。弘治十一年(1489)五月該墓園竣工,朝廷又派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李雲到雲霄諭祭。該墓葬規制宏大,為吳原與其兩位夫人合葬之崇丘,墳前建造“享堂”,堂前石獸、華表對峙成行,石雕牌坊巍然矗立,氣象雄偉。
吳原享堂外的皇帝敕建碑吳原享堂外的皇帝敕建碑
享堂建於吳侍郎墓前,現存前後兩殿、內外及兩翼部分廂房,占地面積約1222平方米。堂前原豎立華表一座,兩側依次列置羊、虎、馬等石雕各一對;墓道東側蹲花崗岩石雕龜趺一件,背負大理石御製墓石碑,系著名宰臣、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撰書。
吳原享堂系我縣現存布局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為研究明代殿堂建築結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憑證。
明代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撰寫吳原神道碑文明代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撰寫吳原神道碑文

  
吳原墓
吳原墓建於明弘治九年,明孝宗敕葬,墓坐北朝南,墳堆上建有墓石亭,墓碑鐫刻”大明少司徒吳公之墓“,墓前立石牌坊,墓道兩側列置望柱、虎、羊、馬等石像各一對,墓道東側有花崗岩石雕屓贔一件,背負大理石敕制螭首神道碑銘一通書大明正議大夫資治尹戶部左侍郎吳公神道碑,系明代著名首輔李東陽撰文,大理寺右寺副劉棨書丹並篆額,墓整體規模為條石鋪砌而成,1960年該墓因雲霄一中擴建並保準發掘,墓出土墓志銘一盒,乳白色大理石刻制,分志蓋和志身,志蓋書篆“大明正義大夫資治尹戶部左侍郎吳公之墓,志身書吳原生平與家世,由傅瀚撰文,姜立綱書丹,劉大夏篆蓋,墓志銘於文革時期遺失,僅存拓本,神道兩側依次列置的望柱、羊、虎、馬等石像均已流失。吳原墓花崗岩石雕屓贔於2002年被發現挖掘出土保護,石碑早已損壞,僅殘留幾塊碎碑,已被雲霄縣文物保護單位收存。
吳原家族
吳原家族是明代閩南雲霄地區唯一的仕宦旺族,家族先後誕生出十二位舉人、七位位進士,在全國也是罕見的。吳原先祖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晉江象畔遷居雲霄下林定居繁衍,吳原曾祖吳梅軒於明景泰七年(1457年)在雲霄城內建“維則堂”定居,吳梅軒的曾孫吳原,吳瑰、吳震、吳泰、吳森、堂兄弟五人,全部中舉。
吳原,天順八年甲申(1464年)中彭教榜進士,戶部侍郎。兄弟三科第吳原,吳泰,吳震。
吳森,吳原從兄。天順元年丁丑(1457年) 中黎淳榜進士,浙江參政。
吳瑰,吳原從弟。成化五年己丑(1469年) 中張昇榜進士,雲南布政使。
吳泰,吳原之弟。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年)中李旻榜進士。
吳震,吳原之弟。成化四年戊子(1468年)中黃文琳榜舉人。少負氣節,憤先賢高登不入祀典,疏其事於朝,官至廣東提舉。
吳夢麒,吳原之子。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年)中張燮榜舉人。
吳寏(貢生),吳原曾孫,崇禎十二年副榜,光祿寺丞,戶部主事。
吳暄,吳森之子。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年)中張燮榜舉人。
吳瑛,吳震之孫。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年)中黃星輝榜舉人。父子二舉人,瑛生昭。
吳昭,吳瑛之子。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中王大道榜舉人。
吳琯 ,吳瑛之弟。隆慶五年辛未(1571年)中張元忭榜進士,吏科給事中。兄弟同科第吳琯兄吳瑛。
吳顯,夢麒曾孫。萬曆二年甲戌(1574年)中孫繼皋榜進士,江西副使。父子兩進士,吳顯生吳宷。
吳宷,顯之子。萬曆二十九年辛丑(1601年)中張以誠榜進士,山東道御史。
吳原家族牌坊
雙鳳坊在漳浦縣學東,為成化己丑科進士吳瑰,林表立。
少司徒坊在漳浦城隍廟前,為侍郎吳原立。
進士坊在雲霄,為天順甲申科吳原立。
地卿坊在雲霄,為戶部待郎吳原立。
恩榮坊在雲霄,為布政使吳瑰立。
聯芳坊在雲霄,為舉人吳原,吳震,吳泰立。
進士坊在府城東坂后街,為成化己丑科周瑛,吳瑰,林表立。
六進士坊在府城內,為隆慶辛未科趙范,吳琯,林鵬飛,劉惠喬等立。
進士坊在府城東門外,為萬曆甲戌科林纘振,吳顯,沈汝梁,蔡時鼎,張佐治等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