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生
- 外文名:Confucian scholar
- 拼音:rú shēng
- 注音:ㄖㄨˊ ㄕㄥ
詞語解釋,先秦儒生,基本含義,歷代儒將,
詞語解釋
《列子·周穆王》:“ 魯 有儒生,自媒能治之。”
唐 元結 《寄源休》詩:“天下未偃兵,儒生預戎事。”
郁達夫 《讀陳孝威後感》詩:“儒生未必全無用,紙上談兵筆有神。”
先秦儒生
儒生之名 ,雖不見於現存先秦古籍 ,但秦時即已非常流行 。試看以下幾則文字記載 :(1) 《史記 · 秦 始 皇本紀 》: “ 二十八年 ,始皇東行郡縣 ,上鄒嶧山。立 石 ,與魯諸儒生議 ,刻石頌秦德 ,議封禪 望祭山川之事 。”( 2 ) 《史 記 · 封 禪 書 》:始 皇 “即帝位三年 ,東巡 郡縣 ,祠騶嶧山 ,頌秦功業 。於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 ,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日 : ‘ 古者封禪為蒲車 ,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 ,席用菹稽 ,言其 易遵也 。’始 皇聞此議各乖異 ,難施尉 ,由此絀儒 生 。” “ 始 皇之上泰 山 ,中阪遇暴風雨 ,休於大樹下 。諸儒 生既絀 ,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 ,聞始皇遇風雨 ,則譏之 。”( 3 ) 《史記 · 酈 生列傳 》: “ 騎士日 : ‘ 沛公不好儒 ,諸客 冠儒冠 來 者 ,沛公輒解其冠 ,溲溺其 中 ,與人言 ,常大罵 。未 可 以儒 生 說 也。一 ’( 4 ) 《史 記 ·叔孫通列傳 》: “ 叔孫通儒服 ,漢王憎 之 ;乃變其服 ,服短衣 ,楚制 ,漢王喜 。叔 孫 嗵之降漢 ,從儒 生弟子百餘人” ,叔孫通 “ 說 上 日 : ‘ 夫儒者難與進 取 ,可與守成 。臣願征 魯諸生,與 臣弟子 共起朝儀 。 ⋯ “ 於是高帝日 : ‘ 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 ’乃拜叔孫通為太常 ,賜金 五百斤 。叔 孫通因進: 日 : ‘ 諸 弟子儒 生隨臣久矣 ,與臣共為儀 ,願 陛下官之 。 ’高帝悉以為郎。” ( 5 ) 《漢 書· 郊祀志 》:秦始皇 “ 於是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於泰山下 ” , “ 始皇封禪 之後十二年而秦亡 ,諸儒 生疾秦焚詩書 ,誅滅文學 ,百姓怨其法 ,天下叛之 。皆說 日 : ‘ 始皇上泰山 ,為風雨所擊 ,不得封禪 ’雲” .這些記述 ,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 :
一、 秦始 皇東巡郡 縣 ,一 次就能 從齊魯征 到儒 生博士七十 人 。能 夠稱 為 儒 生 博士的 ,必是儒 生 中的佼佼者 ,不 符合應徵條件 的一般儒 生 ,當大大多於此數 。叔 孫通 原事秦 ,後歸項羽 ,最後降漢 。他降漢時 ,竟有儒 生弟子 百餘 人跟隨 。這些 都說 明秦 漢之 際 ,儒 生 已是一個 不小的階 層 了。這個 階層 ,當然 不是 在秦始 皇統一 天下 後突然形成 的 ,而是早在 戰國時期 ,至遲在 戰國末年 ,如 韓非子 所 言,儒 墨成為顯 學 時 ,就 已經形成 了。
二、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 ) 征齊魯儒生七十人時,齊國雖還只滅 亡 二年 (齊亡於前 221 ) ,魯 國卻 已滅亡三十 七年 了 ( 魯亡於前 256 ) ,無疑 為戰 國時 。由於魯是孔予的故 鄉 ,是齊魯 的鄰 邦 ,儒學 都特別發達 。兩國雖 已滅亡 ,治儒 學 的人 仍然很 多 。儒生之名,決不是始皇征儒生博士時才有的,而是在兩國滅亡之前早已有之。也就是說 ,在戰國時 ,就 已有儒 生之名 了 。孔予 的故 鄉魯國 ,儒 生之名 的形成和 流行 當更早 。
三、儒生之名 ,不僅用於史書的敘述中,也見於史籍中人物的對話中,如騎士勸戒酈生: “( 沛公 ) 未可以儒生說也。”叔孫通對漢高帝說: “ 諸弟子儒生c 隨臣久矣。也可 以想見 ;儒 生之名也見於秦始 皇征齊 魯儒生 博士 的詔 令中 。儒 生之 名 ,只有在 流傳已久 ,為大家所熟知’ ,才能 成為人們 的口頭用語並見於天予 詔 令的 。由此 推算 ,戰 國時就 已有儒 生之名 ,不 是顯而 易見嗎?
四、如 《史記 》所載 ,儒 生 已經形 成人數較 多 的階層 ,不僅有 了儒 生之名 ,而 且有了一定式 樣和規 格、用 以區別於其 他階層的服飾 ,這就是儒 冠 ( 《酈 生列傳 》) 和儒 服( 《 叔孫通列傳 》) 。見於 《 史記 》的雖已是秦末漢初 ,但這種服飾開始形成之時當遠在秦 統 一天下 以前 即戰 國時 。
儒生之 名雖不 見於現存先秦 典籍 ,但 先秦 典 籍 流 傳 到 今 的百不及 一 ,怎 么能 斷定“ 儒生之名,蓋漢世所灑行,先秦未之聞也”呢? 《 列子 · 周穆王篇 》 所記治華予之疾者為 魯之儒 生 ,魯國為孔予 的故 鄉 ,有儒 生之 名 ,當早於 他國 。戰 國初 年 ,魯國就 已有儒生之名 ,是可信的。
基本含義
在過去不熟讀理解儒家的《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名著,不要說考取進士,就連考取秀才也是望塵莫及的。所以,科舉之人皆可稱儒生。進士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一般中了舉人、進士就可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呼儒臣,做武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稱儒將。
當然,沒有考取功名的大儒家在歷史上也是非常之多。比如,顧炎武、李中孚等等,都是大名鼎鼎的鴻儒家,在這也就不一一多舉了。作為一個儒家除了熟讀儒家的書,了解儒家的思想外,還要以儒家的思想、規範來要求自己,正如:“一個儒者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才有配稱為儒家的資格。”
一般中了秀才以上的人可稱儒生。中了秀才可稱小儒生,中了舉人可稱(中)儒生,中了進士可稱大儒生。因為,在過去不熟讀理解儒家的《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名著,不要說考取進士,就連考取秀才也是望塵莫及的。所以,科舉之人皆可稱儒生。進士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一般中了舉人、進士就可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呼儒臣,做武官的科舉之人一般習稱儒將。
中國的儒稱現象,是在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成為中國歷史社會的正統思想意識形態,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主體後出現的,自漢以來,儒士、儒臣、儒生、儒史、儒吏、儒將、儒相、儒醫、儒商等概念相繼出現,這些概念不僅標明正人的身份,而且無不含有矜誇的韻味。
現社會網路體系等級制度,都用儒生、舉人、秀才等來展現和劃分,舉人經常被用於各大網路的等級體系。比如百度百科,就是以舉人、儒生、秀才等來展現等級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