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境歷史,建制沿革,轄區變遷,歷史文明,革命傳統,行政區劃,自然地理,地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人口,人口變化,城鎮化水平,文化素質,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研成就,文化設施,衛生事業,體育事業,人民生活,環境質量,教育事業,文化,地方方言,文化遺產,旅遊,名勝古蹟,特色特產,交通情況,公路里程,內河航運,鐵路建設,航空運輸,主要領導,城市榮譽,地方名人,對外交流,國內友城,國際友城,評價,
轄境歷史
建制沿革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府,各縣直屬於省。三年設道,區境主要屬江西省
豫章道、潯陽道兩道,其次屬安徽省
蕪湖道。民國38年6月,置贛東北行政區,駐地上饒縣廣平鎮,下轄上饒、
貴溪、
鄱陽、樂平4個專區。9月,贛東北行政區撤銷,所屬各專區劃歸江西省轄。建國後,1952年9月,並上饒、浮梁兩專區稱
上饒專區,專署駐上饒市。1971年4月23日,上饒專區改稱
上饒地區。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改設上饒市。
轄區變遷
周番邑南接豫章(今
南昌市),東接
姑蔑(今浙江省
衢州市),北鄰
鵲岸(今安徽省鵲頭鎮),東北界
鳩茲(今安徽省
蕪湖市東),西南毗艾(今九江市
永修縣),西北連潛(今安徽省
霍山縣東北)。秦置余汗縣,有茲、義、善、樂安、葛興、葛陽、晉興等壤。西漢時,
番陽縣實轄今鄱陽縣、
景德鎮市及其所屬
浮梁縣地,萬年和都昌兩縣之各一部,以及安徽省至德(今安徽省
東至縣境)和
祁門(今屬安徽省)兩縣之各一部。余汗縣實轄今餘干、樂平、
餘江、上饒、弋陽、貴溪、橫峰等6縣,上饒、德興2市,以及萬年、東鄉、廣豐、玉山、鉛山5縣之各一部。
東漢光和元年(178),余汗縣分出樂安鄉置樂平縣。
建安初,鄱陽縣分出北境置廣昌縣,余汗分置上饒縣,復分上饒以為建平縣。建安十五年(210)鄱陽郡所轄9縣,其中除邾陽、歷陵為原豫章郡屬縣,乃鄱陽置郡後新增之疆域外,其餘廣昌、樂安、葛陽、上饒、建平等縣均為秦番陽、余汗兩縣所分置者。
三國中,鄱陽郡疆域仍前不變。吳
永安三年(260)後,建平縣自郡境劃出改屬建安郡。均為原鄱陽郡原有疆域。惟
武德五年(622)分鄱陽縣西境益置
都昌縣;
證聖間分
弋陽東境益以常山、須江兩縣部分地置
玉山縣,隸衢州;
開元二十八年(740),樂平縣分懷金鄉益
婺源縣;
至德二年(757)分鄱陽北境置
至德縣;
永泰二年(766)分浮梁部分地益置
祁門縣;
元和七年(812),樂平縣分丹陽鄉歸屬婺源縣。
乾元元年(758)所置之信州各縣大多原為饒州轄境,新增疆域,弋陽縣有自建州劃來之鵝湖、旌孝、招善3鄉,自撫州劃入之仁義鄉;玉山縣自衢州來屬;永豐縣有自須江西北劃入之部分屬境。五代中,永平軍所轄新增
德興縣,信州所轄新增
鉛山縣,均為原饒、信二州屬境分置。
宋復永平軍為饒州,增設安仁縣,信州復置永豐縣,均在原二州境內增置。鉛山縣於開寶八年(975)曾自信州劃出,直隸京師,不久還隸信州。元,饒、信二路轄境除鉛山縣自信州劃出,益以上饒之乾元、永樂2鄉和弋陽之新政、善政2鄉升為州,直隸江浙行省外,其餘不變。明,饒州府增萬年縣,廣信府增興安縣,均為分境內轄區所置,惟鉛山州降為縣復入屬廣信府,為新增之疆域。餘干縣於正德七年(1512)分出習泰鄉之一部以益置東鄉縣,從區境劃出。清仍明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府,所屬各縣先直屬於省,後分隸於道。21年,原饒州府治鄱陽縣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轄境為鄱陽、
餘干、萬年、德興、浮梁、樂平6縣;原廣信府治上饒縣為第六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轄境為上饒、玉山、
廣豐、橫峰、鉛山、弋陽6縣。23年,婺源縣由安徽省劃歸江西管轄。24年,第五行政區改駐浮梁,轄境為浮梁、婺源、德興、樂平、鄱陽、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12縣;第六行政區仍駐上饒,轄境除原有6縣外,新增貴溪、餘江、萬年、餘干4縣。此時疆域當以第六行政區轄境為主。36年,婺源縣自第五行政區劃出歸屬安徽省第七行政區。
自民國38年6月至1971年4月23日區境定名為上饒地區時止,其中20多年間境內區劃建置與疆域盈縮變動頻繁。1983年1月27日,鷹潭市及貴溪、餘江兩縣自區內劃出,同年10月16日,樂平縣以及鄱陽縣的鮎魚山公社、荷塘墾殖場劃歸景德鎮市所屬。至此,上饒地區所轄為上饒市及上饒、玉山、廣豐、鉛山、橫峰、弋陽、餘干、鄱陽、萬年、德興、婺源等12縣市。其境北毗本省九江、景德鎮2市和安徽省黃山市及池州地區,東鄰浙江省衢州市,南隔武夷山與福建省南平接壤,西南與鷹潭和撫州為鄰,西濱鄱陽湖與南昌市隔湖相望。總面積為22971平方公里。後經測量,土地總面積為22791平方千米。
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國函[2015]37號)批覆同意撤銷廣豐縣,設立上饒市
廣豐區,以原廣豐縣的行政區域為廣豐區的行政區域,廣豐區人民政府駐永豐街道府前街1號。
2019年7月29日,上饒縣撤縣設區更名為
廣信區。
歷史文明
據考古發現,早在
新石器時代早期,上饒萬年縣
仙人洞就有人類的生產活動;餘干縣華林崗小石山的洞窟里,曾刻有
堯舜時期記錄治水的古篆文。截至2006年,上饒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475處,其中古文化遺址121處,古建築966處,古墓191處,古窟寺及石刻9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02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3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6處,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00餘處;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館藏文物20327件,其中一級品96件,二級品608件,三級品1624件。
革命傳統
行政區劃
區域
| 面積(km^2)
| 人口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管轄
|
---|
| 339平方公里
| 41.6萬
| 334000
| | 5街道4鎮
|
| 1378平方公里 | 90.1萬 | 334600 | | 5街道14鎮4鄉 |
| 2240平方公里 | 71.57萬 | 334100 | | 3街道11鎮10鄉 |
| 2101平方公里
| 32萬
| 334200
| | 3街道11鄉鎮
|
| 1728平方公里
| 59.32萬人
| 334700
| | 11鎮5鄉
|
| 2177平方公里
| 42萬
| 334500
| | 7鎮10鄉(含2民族鄉)
|
| 655平方公里
| 20萬
| 334300
| | 2鎮6鄉
|
| 1592平方公里
| 36萬
| 334400
| | 1街道9鎮5鄉
|
| 2336平方公里
| 109萬
| 335100
| | 6鎮14鄉
|
| 4215平方公里
| 160萬
| 333100
| | 1街道14鎮15鄉
|
| 1140.76平方公里
| 40萬
| 335500
| | 6鎮6鄉2管委會
|
| 2947平方公里
| 34萬
| 333200
| | 1街道10鎮6鄉
|
資料來源於官網
|
自然地理
地勢地貌
上饒市地貌以丘陵為主,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面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鄱陽湖。地形為南東高、北西低,山地集中分布在東北部和東南部,且多呈東北-西南走向。
山脈呈不同高度之帶狀分布於信江兩側,自北而南依次為鄣公山、
懷玉山和
武夷山,呈倒山字形排列。北部
懷玉山脈呈北東東向蜿蜒於橫峰-上饒一線,主峰
靈山高達1223.6米,南北兩側廣布丘陵,南側
信江流域為狹長的丘陵盆地,西部為廣袤的
鄱陽湖平原。中部為信江盆地,多為低山丘陵,相對高度一般在200米左右。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眾多,大部分屬
鄱陽湖水系。
信江、
饒河是上饒市的主要河流,縱貫上饒市,匯入鄱陽湖後經
湖口注入
長江。信江流域面積16890平方千米,上饒市境內流域面積12221.3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72%,占鄱陽湖水系集水面積的7.44%;饒河主要由
樂安河與
昌江組成,流域總面積15428平方千米,占鄱陽湖水系集水面積的9.5%,饒河主流樂安河流域面積8989平方千米,昌江流域面積6222平方千米。
全市土地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積2342平方千米。丘陵區面積14436平方千米,平原區面積6013平方千米,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10.27%、63.34%和26.39%。
註:圖冊資料來源
氣候特徵
上饒市氣候溫濕,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16.7℃至18.3℃之間,年均日照時數1781至2098小時,年均無霜期251至274天。由於氣候溫暖,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農作物生長十分繁茂。主要災害天氣有冬季冰雪、乾旱、雷電、暴雨等。
自有記載以來,上饒市全年平均氣溫為16.7~18.3℃,年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4.6~5.9℃,極端最低氣溫為-14.3℃(餘干縣1991年12月29日);年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8.0~30.0℃,極端最高氣溫為43.3℃(玉山縣1953年8月10日)。
2003年夏是上饒市境內最熱的一年,7、8月份上饒市有4個縣(區)(鉛山、廣信、廣豐、弋陽)出現極端最高氣溫,分別為42.1℃、42.0℃、41.4℃、41.4℃,突破歷史極端記錄。還有3個縣極端最高氣溫和歷史極值持平。上饒市無霜期為251~274天。年日照時數為1780~2100小時之間,占可照時數的40~47%。
上饒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1850毫米,屬降水較多地區。1998年達2619毫米。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響很大,以懷玉山區各縣降水量為最大,年降水量都在1800毫米左右;湖濱地區的餘干為最少。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上饒市已發現金、銀、銅、鉛、鋅、煤等各類礦產107種,其中查明有資源儲量的80種。其中探明儲量占省總儲量50%以上的礦種有銅、
鉬、金、銀、
鎳、
鈮、
鎘、螢石等20餘種。各類礦床或礦點1000餘處,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成型礦產地有382處,其中大型礦床43處,中型礦床64處,小型礦床285處,礦種包括
黑色金屬、
有色金屬、
貴金屬、
稀有金屬、
放射性礦產、
燃料礦產、
冶金輔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築材料等
非金屬礦產。已回收利用的有銅礦中的金、銀、硫和鉛鋅礦中的銀等。具有區位優勢的礦產主要有水泥用灰岩、煤、鉛、鋅、螢石、伴生硫、磷、
蛇紋岩、
膨潤土等。具有潛在經濟優勢的礦產有鉭、鈮、冶金用白雲岩、飾面用花崗岩、大理岩等礦產。
土地資源
截至2011年底,全市總區域面積2273725.0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58057.61公頃,占總面積的20%;林地1323949.8公頃,占總面積的58%;園地面積19204.63公頃,占總面積的1%;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235072.26公頃,占總面積的10%;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25747.51公頃,占總面積的6%;草地面積43453.56公頃,占總面積的2%;交通運輸用地30681.61公頃,占總面積的1%;其他土地面積37558.08公頃,占總面積的2%。
生物資源
上饒市林地面積2102.4萬畝,森林覆蓋率58.6%,林木綠化率61.5%,活立木總蓄積5202.6萬立方米。建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全市生態公益林面積854.3萬畝,其中國家級432.4萬畝、省級337.8萬畝。
人口
人口變化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81.07萬人,比上年末增長2.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53.9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2.0%,比上年末提高1.6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9.16萬人,出生率13.47‰,比上年下降0.4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4.15萬人,死亡率6.11‰,比上年下降0.04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7.36‰,下降0.36個千分點。
城鎮化水平
2009年,上饒市城鎮人口(常住)達232.22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41.74%。與2008年相比,城鎮化水平提高了8.24個百分點,是市城鎮化率增幅最高的一年;與2000年相比,城鎮化水平提高23.14個百分點,11年市城鎮化率平均每年以2.1個百分點遞增。2015年,上饒市城鎮化率達到 47.34%。
文化素質
2009年,上饒各類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上饒市學齡兒童入學率99.90%。國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由2008年98.11%提升到2009的98.22%,提高0.11個百分點;國小、國中輟學率分別降至0.77%和2.25%,“控輟保學”取得實效;15歲以上成人識字率達到98.80%,比上年提高0.20個百分點。2015年,上饒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7%,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2009年上饒市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增長率年限達到8.38年,比上年提高0.15年;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70年,比上年提高0.19年。2010年,上饒有陳芳等5位入選2010年度“中國好人榜”。
經濟
綜述
上饒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隨著時代的發展,主要經濟來源呈現出農、工、商三足鼎立之勢。農業,以產糧著稱於世;工業,銅在歷史上閃光;商業,因交通稱便繁榮於吳楚之間。解放後,上饒在經濟上發生了大的變化:工農業產值在提高,工農業比重在變化,商業在日益繁榮。解放初,上饒工農業總產值僅14328萬元。至2012年全年生產總值為1265.4億元,增長11.5%。1953-1990年,工業平均每年增長12.6%,農業平均每年增長4.2%。1986-1990年,工業平均每年增長13.3%。農業平均每年增長4%。在工、農業產值不斷提高的同時,其比重也在發生激劇的變化。1949年工農業比重是14:86;1990年是61:39;2012年三大產業比重為15.2:52.4:32.4。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55.4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6.6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976.0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832.8億元,增長10.8%。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9%、46.5%和47.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0372元,增長8.3%,按年均匯率折算為4500美元。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0:47.5:40.5,第三產業占比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全年財政總收入318.7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4.0億元,下降6.0%。稅收收入244.0億元,增長14.3%,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76.6%。
2018年,上饒市生產總值達到221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53.1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8.8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940.9億元,增長11.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2.2:47.4:40.4調整為11.4:46.1:42.5。其中,第一、第二產業下降0.8、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2.1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上饒屬農業大區,區境因處贛東北中低山區和丘陵區東南部,鄱陽湖湖積沖積平原東部。貫流境內9縣、市的信江及其支流兩岸,形成了大批的河谷平原。鄱陽湖畔的鄱陽、餘干、萬年等縣所處的湖濱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交錯、水源豐富。河谷平原和丘陵谷地的水稻土、湖濱平原的草甸土,全屬農業土壤。因此,區內是發展農業的天然場所,是生產糧食的理想基地。全區土地總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3.65%,其中耕地面積占全區總土地面積的73.76%。1990年,全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6.52%。
區內農業由來已久,遠在秦漢時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歷來是全國全省重要的商品糧、棉、油、魚、豬基地。南北朝時,境內產一種優質大米,“代代耕食,歲歲納貢”,因而得名“萬年貢米”。隋大業三年(607),境內為利於農業,就建有鄱陽東湖圩。其時,永豐(今廣豐區)養羊,也令人刮目。唐宋時,“大田耕盡卻耕山”,梯田面積大増。宋時,興辦水利引起重視。元時,廣豐區尹王禎,著書勸農、勸養鵝鴨。明時,倡興水利,盛極一時。清
康熙年間(1662-1722),境內出現了“軍墾”、“民墾”、“歲歲豐年”的盛況。
同治十一年(1872),境內有圩堤147座,陂1106座,塘1382口,堰57座,壩9座。民國時期,土地兼併愈演愈烈,農民破產,農業每況愈下。至1949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僅12332萬元,糧食總產量僅54.13萬噸。解放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業,強調“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採取大興水利,推行旱地變水田、單季變雙季、中稻變早稻,大種綠肥,推廣良種,改善水肥管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農作物種植布局等一系列措施。2012年,上饒全市完成水利投資11.45億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8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618萬千瓦。其中,農用拖拉機8.15萬台;農用運輸車2.06萬輛。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4.6萬噸。國家級龍頭企業增至4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增至84家,市級龍頭企業增至18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20億元,帶動農戶120萬戶,促進農民增收24.5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751家。婺源縣成功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
上饒市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茶葉、油料(油菜、芝麻、花生)、蔬菜、瓜果為大宗。1953-1984年,平均每年向國家上交公糧87798.13噸。1953-1971年,平均每年調出糧食78567.37噸。2011年,糧食生產連續第八年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22.7萬噸,糧食總播面達到879.8萬畝。上饒產茶“始於唐,盛於宋,浸淫乎有明”。明,婺源、德興已經是“滿山茶折嫩芽鮮”了。廣信、鉛山、廣豐、玉山4縣(區)所產茶葉,素以“小種”、“河紅”著稱,尤以鉛山
桐木關一帶所產“小種”最優,外銷歷史遠在
祁門紅茶之前,為“第一次問世之華茶”。1949年,全區茶園面積有7.47萬畝,產茶1362.92噸。至1990年,全區茶園面積發展到36.55萬畝,產量增加到8052噸。1990年承接國際貸款低改先導工程,在區內布點6個,低改面積3500畝。
2018年,上饒市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0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3.6%。主要農產品產能保持穩定。糧食種植面積59.6萬公頃,糧食總產量351.3萬噸,比上年增加30.6萬噸,增長9.5%;果蔬茶、肉類、水產品市場供給充足,其中:茶葉總產2.4萬噸,水產品總產50.9萬噸。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上饒市湧現了一批綠色、無公害的名特優新產品,形成了糧食加工業、水產品加工業、畜禽產品加工業等支柱產業。
萬年貢米、弋陽大禾米、鉛山紫溪
紅芽芋、
廣豐白銀鵝、黃耳雞、
餘干烏黑雞、婺源
荷包紅鯉魚等一批農產品及加工製品,多次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優質農產品,大障山綠茶、瘦肉型豬、烤鰻等一批名、特、優、新農產品已成為全市主要出口創匯產品。
第二產業
區內工業源遠流長,但以往每振不起。一直到全區解放時,國民黨遺留下來的,電力只有上饒、鉛山、婺源3個民用電燈公司,裝機容量總共不到100千瓦;煤炭只剩下上饒坑口煤窯和一些規模很小的季節性小煤窯;機械只剩下一些小型手工修配廠。此外,就是一些散見於城鄉的個體手工業。其時,全區工業總產值僅1996萬元。1957年,工業總產值達11900萬元,比1952年增長49.52%。1958-1960年,工業處於大發展時期,新建了一大批工業企業,縣縣辦起了機械廠,社社有農機修配廠。這個時期,興建了年處理礦石12萬噸的七一三礦,年產50萬噸的蛇紋石礦,日處理5000噸甘蔗的玉山縣機製糖廠,年產萬噸的磷肥廠和一批機械化生產的紡織廠、針織廠等。年產原煤量由解放前的7萬噸增加到60萬噸。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脫離實際的“大躍進”,如從1958年起,共建小高爐165座,搞“
大煉鋼鐵”,造成巨大浪費。中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區工業企業進入新的振興時期,在把工作重點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的思想指導下,除
德興銅礦、
永平銅礦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外,區內工業企業有煤炭、機械、電子、電力、有色金屬、建築材料、輕工、化工、紡織、品等,已開始形成門類比較齊全、初具規模、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
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鄉鎮企業的發展,來源於小水電的發展。1958年開始搞小水電建設,當年建成小水電站12座,裝機容量442千瓦。區內鄉鎮企業是在農村手工業合作化後,經由社隊企業發展起來的。1956年,加快了
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建成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58個,合作生產小組138個,社(組)員24536人。1957年,全區手工業勞動者基本實現了由個體所有制過渡到集體所有制的變革。但手工業社(組)還是手工作坊,規模小,行業單一,產銷局限於“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社隊企業才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繁榮農村經濟,縮短城鄉差距,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等,開闢了燦爛的前景。
2018年,上饒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4%。2018年,上饒市工業增加值增長11.4%;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2631.7億元、169.35億元,分別增長17.2%、28.7%。四大主導產業增長14.3%,其中有色金屬產業增長12.9%,新能源產業增長18.1%,機電光學產業增長15.9%,新型建材增長9.6%。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
單晶矽、
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光學儀器等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12.9%、23.0%、40.8%和11.2%。
第三產業
歷史上,上饒地區的商業就曾占有一席之地。遠在西周時,洛陽至廣州的通京大道途經上饒,是歷代通往海外的官商大道。秦時,境內番陽(今鄱陽)縣治“帆檣四達,商賈輻輳”,稱為“吳楚間一大都會”。唐、宋以來,隨著采銅、煉鉛、制陶、造船、紡織、造紙、鑄錢以及糧、油、茶、漁等生產的發展,區內許多集鎮成為周圍各省區物資的集散地。五代時,餘干瑞洪成為“閩越百貨”集散地。明清時,鉛山
河口鎮稱為“八省碼頭”,有“買不盡的河口,裝不完的漢口”之說。清時,以
鄱陽鎮及河口鎮兩大集散市場為中心,沿饒河、信江兩大流域,形成區境內外物資交流網。自20世紀30年代起,公路、鐵路修成,陸運不斷發展,集散中心逐漸轉向上饒市。新中國的成立,加強了專(地)區駐地上饒市中心市場的地位,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1949年全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082萬元,1952年為8601萬元,1957年為13442萬元,1962年為18772萬元,1965年為25534萬元,1975年為42612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商業實行改革,
政企分開,簡政放權,在堅持發揮國營商業在商品流通中主導作用的同時,積極發展集體商業、個體商業,全面繁榮集市貿易市場。全區各縣(市)先後成立貿易中心,強化內聯外引,開拓經營,加強橫向聯繫,很快形成了多成份、多渠道、少環節、開放式的商品流通體制。加之地處周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有利條件,1985年商品零售點達27984個,社會商品零售額躍為11億元。1990年上升到20億元,其中集市貿易成交額接近6億元。全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53-1990年平均每年增長8.7%,1986-1990年平均每年增長13.3%。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6.9億元,增長15%。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比重逐步提高。全市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93.2億元,占貿易業的比重為21.8%。信州區、婺源縣獲批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縣(區);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綜合試點建設紮實推進,全市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44個;商品總成交額207.3億元。“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紮實推進。全國第三批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工作順利啟動。
上饒傳統出口商品有茶葉、菸葉、活豬、羽毛、禽蛋、萬年貢米、
鉛山連史紙、鄱陽
脫胎漆器、
婺源龍尾硯、
玉山羅紋硯、婺源
荷包鯉魚、鄱陽瓜子和蓮子、鄱陽湖
銀魚乾、上饒
大青豆和早梨、玉山青絲豆、廣豐綠豆、鄱陽黑芝麻、鉛山赤芝麻和菜油、桐油等。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外貿出口額迅速增長。1978年出口額為2875.69萬元,1990年上升到25657萬元,為1978年的8.92倍。60年代以前,出口商品還是以茶葉、活豬等農副產品及禽畜產品為主。進入70年代後,工業產品出口嶄露頭角,出口額達150萬元左右,占出口總額的8.6%。及至1980年,出口的工業產品擴展為機械、電子、五金、礦產、紡織、醫藥、食品等10大類,數百個品種。1990年工礦產品出口額達到8988.34萬元,占出口總額的35.03%。進口貿易徹底擺脫了“洋人”的羈絆。外貿系統“以進養出”,50-70年代進口以機械設備為主。進入80年代後,進口逐漸轉為以大型廠礦引進具有先進水平的生產流水線設備和大型裝載汽車(機械)為主。至2012年,上饒進出口總額27.05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達到13.5%。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65個。實際使用外資6.75億美元。其中第二產業實際使用外資5.89億美元;第三產業2.28億美元。實際引進5000萬以上省外項目資金305.67億元。契約引資5000萬元以上的省外項目274個,契約引資億元以上的省外項目152個。上饒至寧波
北侖港“
五定班列”運行平穩。
南昌海關上饒辦事處升格工作進展順利。
2018年,上饒市606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完成營業收入277.4億元,增長10.4%,其中,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單位實現營業收入92.7億元,增長20.8%。2018年末,上饒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573.6億元,增長11.3%;上饒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73.4億元,增長21.3%。2018年,上饒市共接待遊客1.8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2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1%、22.9%。
社會事業
科研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科研機構相繼建立,科研技術隊伍不斷壯大,科學研究和技術活動空前活躍。進入80年代,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科技工作從以往過份追求高、精、尖項目的研究日益走向實用技術開發與推廣運用的軌道。全區農民由“致富熱”轉向“科技熱”,由勞動致富轉向科學致富。2012年上報申請專利682件,較2009年增加了365件;全市專利(授權)426件,較2009年增加了189件;有2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2009年持平。縣屬科研機構16個,科技人員127人,技術契約成交額為13100萬元,較2009年增加了10055.4萬元。技術交易額為4833.9萬元,較2009年增加了2789.3萬元。2017年末共有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獲得省科學技術獎的科技成果1項。全年受理專利申請5251件,授權專利2484件;簽訂技術契約66項,技術市場契約成交金額5.60億元。
文化設施
上饒市文體活動好戲連台,第二屆市運會成功舉辦,央視心連心藝術團演出圓滿成功,信州區榮獲“全國先進文化社區”稱號,玉山縣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2015年年末,上饒市共有建設共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13個,公共圖書館13個,博物館13個。廣播電台12座,電視台12座,廣播電視台12座。有線廣播電視用戶96萬戶,數位電視用戶69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67%;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8%。
衛生事業
建國前夕,全區僅有西醫200餘人,中醫850餘人,醫療設施非常簡陋,當時規模最大的省立上饒醫院,也僅有病床30張,縣立衛生院病床充其量也才3-5張。建國後,上饒地區大力增設衛生醫療機構,積極培養衛生醫務人員,逐年擴充醫療設施,不斷改善醫務人員的工作條件。
進入21世紀,上饒市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市人民醫院創“三甲”醫院獲得成功,
甲型H1N1流感等傳染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截至2015年年末,上饒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426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353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3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2個。衛生技術人員2697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0396人,註冊護士10815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23317張。
體育事業
1950-1990年,在上饒市境內共舉辦過7屆全區運動會和多次單項競賽,舉辦過55次全區學生運動會(含單項競賽),23次全區少兒運動會。進入80年代,傳統體育、殘疾人體育和老年人體育日趨活躍。1959-1990年,代表隊參加全省歷屆運動會和各類單項競賽,均獲得較好成績。2009年上饒市體育健兒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共獲得3枚銀牌。
2012年,上饒市承辦了省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暨中華國際龍舟大賽、省第二屆半程馬拉松聯誼賽等賽事,廣豐區
紀小飛獲倫敦殘奧會殘疾人腳踏車場地團體競速賽冠軍。榮獲2012年度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優秀組織獎。投資5億多的市體育中心主體場館於7月25日順利交接,獲得贈送第十六批健身路徑12條。倫敦殘奧會廣豐人紀小飛和隊友以49秒454的成績獲得腳踏車團體競速C1-5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鉛山縣鵝湖鎮殘疾人運動員
徐艷美以129公斤的成績獲得女子舉重82.5公斤以下級銅牌。
2015年,全市共有體育場館25個,專業體育運動員825人,市體育運動員在國際和國內的比賽中共獲得4枚金牌和1枚銀牌,並承辦了上饒市第三屆市直機關運動會、
中華龍舟大賽、中式檯球中國公開賽、江西上饒2015“三清山杯“男籃俱樂部爭霸、上饒市體育舞蹈比賽暨精英大獎賽等賽事。
人民生活
轄區內在過去曾流傳一首民謠:“孽龍旱魔官匪患,貧苦百姓度日難,十年偶逢一年順,還需挽籃去討飯 ”。解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全區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就業問題逐漸得到解決。首先是農民耕者有其田,其次是城鎮青年的就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廣開就業門路,就業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
住宅上,建國前是“既低且爛泥草房,招風惹火人逃荒”;“50年代磚瓦房,修修補補喜洋洋”;“60年代求不餓,住房將就也是福”;“80年代吹春風,鋼筋水泥小樓房”;“90年代大不同,樓房賽往天上沖”。90年代所建私房,多在2層以上,高的5-6層。機關建房多在6層以上,高的10-20層。1990年,全區城鎮人均居住面積9.1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20/7 平方米。穿著變化令人矚目。建國前是“一件
土布衣,縫補三代人”;50 年代“土布
府綢與
卡其,穿在身上三不齊”;60年代“
滌綸、
滌卡、
的確良,人一穿上陡覺‘洋’”;70 年代“學習人民解放軍,衣著草綠全是‘春’ ”;80年代“講時髦,尼絨、
羽絨加
毛料”;90年代“你追我趕式樣奇,穿著價格賽攀比”。家庭用具也不斷向高檔發展。
2012年全市列入國家專項規劃內的299座
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已基本完成;解決了41.3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開工建設
保障性住房24477套,截至年底,各類保障性住房竣工27103套,完工率達到61.9%。其中
廉租房竣工4469套,
公租房竣工4910套,各類
棚戶區改造竣工17337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079萬元,惠及16856戶。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床位2.32萬張,收養各類人員18649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3783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4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24200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7860萬元。全市否決了50個有污染隱患的項目,削減化學需氧量5154.08噸、二氧化硫559.34噸、氮氧化物40噸、氨氮632.6噸。全市事故起數同比下降17.34%,死亡人數同比下降22.38%。
2020年2月12日,被民政部和財政部共同確定為第五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
環境質量
2011年度上饒市境內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到Ⅱ~Ⅲ類標準,水質狀況優良,主要河流(信江、樂安河、饒河、昌江)水質達標率為98.15%,河流水質為優良;市區飲用水源地水質持續為優。信江、樂安河源頭水與市區飲用水源地水質持續為優,主要河流上游水質好於下游水質,河流水質樂安河、信江優良,饒河較差。
12個縣(市、區)的環境空氣品質以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因子進行評價,11個縣(市)年均值都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信州區、廣信區併入上饒市區評價),全市環境空氣品質等級保持二級以上優良水平。餘干、弋陽、萬年、德興二氧化硫濃度值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其他城市都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上饒市區和婺源、玉山縣城二氧化硫濃度有所升高。全市各城市二氧化氮年均值在0.014-0.033毫克/立方米(標態)範圍內,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鄱陽二氧化氮偏高。全市各城市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在0.022-0.063毫克/立方米(標態)範圍內,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污染偏大的是德興,年均值達0.063毫克/立方米,其次為上饒市區和萬年、弋陽縣城,但均未超出國家二級標準。
市城區聲環境質量良好,屬綠色園林宜居城市。市城區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值範圍61.3~72.9
分貝,平均等效聲級值為67.9分貝,達到4a類標準,達標比例為81.25 %,平均等效聲級連續五年保持較平穩狀態。受車輛急增的影響,市城區超標路段有所增加,有18.75%的路段等效聲級超過70dB(A)。市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值範圍48.3~59.7分貝,平均等效聲級值為51.9分貝,2類區達標比例為100%,未出現超標準現象。受益於城區道路拓寬及綠化、老城改選及居住小區化、商貿市場化,極大最佳化了城市聲環境,使城市不斷擴建和發展過程中,保持了較好的城市聲環境質量。市城區開展了功能區噪聲監測:1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8.44%,夜間達標率為100%;2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9.06%,夜間達標率為100%;3類功能區晝夜達標率均為100%;4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8.44%,夜間達標率為75%。總體聲環境質量良好,但沒有完全滿足功能區的噪聲要求,城區監管應按功能要求嚴格規範區域噪聲環境,實現功能區噪聲的全面達標。
教育事業
古代教育
轄區內自秦代起就建有學校。唐貞觀四年(630),各州縣普遍設
孔廟,廟內設
學宮,為儒學教官的衙署所在。有學舍,因廟為學。唐宋元明清各代,本區均設有州、府、縣學。宋代縣學生員得考選升入州學,宋、明、清各代,州、府、縣學則不相屬。主要的學校有饒州府學、廣信府學。各縣(州)學創建年代先後不一。
轄區內古代
書院的設定始於唐代,宋、元、明、清各代,州、府、縣都建有書院。由宋至清,歷代共建有書院161所。清末,廢科舉,興學堂。
光緒二十四年(1898),詔令“將各省、府、廳、州、縣現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高等、中等與國小堂。”據此,光緒二十八年,
信江書院改辦為信江中學堂,
芝陽書院改為饒州中學堂,各縣較大的書院,亦先改為國小堂,於是,書院乃廢。
轄區內各縣設立的社學明代計有210所。
轄區內唐代即有私塾創辦,迨至宋、元、明、清各代,都辦有私塾,清代私塾尤為發達,成為一般士子讀書受教的主要場所。建國初期,轄區內私塾仍占一定比重。從1952年起,私塾先後停辦,部分改辦為國小。
註:上饒風光圖冊(一)
近現代教育
轄區內的近現代教育基本開始於清朝末民國初。其中學前教育始於民國11年(1922)。轄區內國小教育始於清末。光緒二十八年(1902),廣信區
靈山書院、弋陽縣
疊山書院、鄱陽縣澹湖書院改辦為
高等國小堂,鉛山縣也創辦一所官立國小堂,這是轄區內創辦最早的幾所國小堂,廣信府和饒州府分別將信江書院和芝陽書院改辦為信江中學堂和饒州中學堂,這是上饒中學教育的開端。普通高等教育始於民國32年(1943),民國32年冬,經地方人士發起和社會賢達贊助,在聯立信江農業職業學校的基礎上籌辦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34年春,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正式成立。民國33年,私立
誠明文學院因日軍人侵而遷上饒城郊。35年春,遷回上海。1958年,在“
大躍進”的形勢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當年創辦工、農、醫、師四所專科學校。
民國38年(1949)5月至1966年5月,轄區內教育事業得到恢復和改造,而且有所發展,初步建立了新型的
工農教育。其中在1958年-1962年間,由於“左”的影響,不僅擴辦高中,國中也增設過多,超越了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和客觀允許的辦學條件,許多新辦學校困難很大,國小與中學教育質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教育事業遭受嚴重摧殘的10年。
1976-1990年,開創教育事業新局面的14年,教育事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到1990年,全區有全日制學校7179所,其中大專院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7所,普通中學367所,農職業中學扔所,國小6158所,幼稚園610所,比1949年分別增長1、6 、25.8、1.8和66.7倍;在校學生1015745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7 .42%。此外,還有成人高校2所,成人中專15所,成人中學17所,成人技術培訓學校58所,成人初等學校458所,在校學生44057人。全區共有教職工67180人,其中專任教師50905人。從新中國成立後至1990年,全區累計培養普通大專畢業生9620人,成人大專畢業生4246人,普通中專畢業生35597人,成人中專畢業生8843人,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分校畢業生34767人,總計93073人。
2017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
上饒師範學院、
上饒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上饒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17年2月獲批)、江西婺源茶業職業學院(2018年3月獲批)。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13萬人,在校生3.15萬人,畢業生8554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5938人,在校生1.3萬人,畢業生4148人。普通高中招生5.26萬人,在校生14.44萬人,畢業生4.3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39萬人,在校生3.9萬人,畢業生7701人。國中學校招生11.2萬人,在校生30.6萬人,畢業生8.7萬人。普通國小招生9.96萬人,在校生64.96萬人,畢業生10.96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4818人。幼稚園2653所,在園幼兒22.22萬人。各類民辦學校1900所;各類民辦學校在校學生23.68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0%,國小淨入學率100%,國中毛入學率98.92%。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88.82%,普通高考錄取率81.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4.60%。
註:圖冊部分學校資料來源
文化
地方方言
上饒市境內居民語言豐富多樣、通行漢語。多種方言匯集上饒市。
1、上饒西部
贛語區鄱陽、餘干、萬年、弋陽、橫峰、鉛山人口約354萬人。
2、上饒東部
吳語區廣信區、信州區、廣豐區、玉山縣、人口約235萬人。在一些地方還包含了一些方言島,通行
閩南語、贛語。
3、上饒市北部
徽語區(吳語徽州片)德興市、婺源縣,人口約92萬。
文化遺產
旅遊
名勝古蹟
上饒市擁有國家級濕地公園5個(正式1個,試點4個)
(2016年1月數據)、省級濕地公園6個
(2015年3月數據);
世界地質公園1個,世界地質公園組成部分1個
(2012年9月數據);
世界自然遺產1個,世界自然遺產組成部分1個
(2010年8月數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組成部分1個
(2017年7月數據);國家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19個
(2015年12月數據);
國家5A級旅遊景區3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23個
(2017年2月數據);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7處
(2013年5月數據);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2014年12月數據)。市中心城區建有各類公園、小遊園30多個
(2015年12月數據)。
2015年度江西省遊客滿意度調查成果發布,上饒居第一位。2016年,上饒市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世界地質公園 | |
世界自然遺產 | |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
國家級濕地公園 | |
國家森林公園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註:上饒風光圖冊(二)資料來源
特色特產
上饒菜
上饒本地特色菜屬
贛菜系、
饒幫菜一支。饒幫菜發源於古信州,並以古信州為中心,兼納廣信、婺源、廣豐、鉛山、玉山各縣(區)美味佳肴而成。饒幫菜“喜鮮香,味偏重”,下分信州、鉛山、廣豐、弋陽、餘干、鄱陽等流派。饒幫菜選料廣泛新鮮、注重刀工、製作精細,輔以傳統“燒、燜、燉、蒸、炒”的烹飪技巧,因“食”制宜,或清爽、或酥脆、或鮮辣。
上饒市的飲食有代表性的是以江西地方風味,京津和江浙為主的上饒市飲食業和以安徽風味為主的婺源飲食業。上饒市飲食業興起於明代,其時規模甚小,多以經營地方小吃為主,擅長炒煮,偏重辣味。以後京津和江浙風味傳入本地,很快流行於市,沿襲至今。(詳見參考資料)
特色小吃
交通情況
公路里程
截至2017年底,上饒市公路通車總里程21665.1公里,其中:國道1590.915公里、省道1739.802公里、縣道3071.337公里、鄉道5448.261公里、村道9266.996公里、專用公路547.789公里。按技術等級劃分為:高速公路683.709公里、一級公路459.146公里、二級公路1459.914公里、三級公路2431.291公里、四級公路11928.558公里、等外公路4702.482公里。上饒市公路密度為95公里/百平方公里,上饒市鄉鎮通公路率達100%,通水泥(油)路率達100%;行政村通公路比率達100%,通水泥(油)路比率達100%。
上饒市構建了“三縱三橫”的國道路網和“十縱、三橫、十六聯”的省道路網,建設了一批城區繞城通道、景區旅遊通道、兩城快速通道,形成了以上饒為中心,覆蓋縣域、輻射城鄉、連通閩浙皖的普通國省道路網體系,實現了縣縣通國道,重要鄉鎮、旅遊景點、重要經濟節點通幹線公路,打造了以上饒市區為中心的“2小時行政圈、1小時經濟圈、半小時生活圈”。
內河航運
1、上饒市共有港口9個(
鄱陽港、餘干港、
萬年港、弋陽港、鉛山港、上饒港、信州港、玉山港、
橫峰港),水路貨物吞吐量為354.2萬噸,旅客吞吐量為82.9萬人。
2、上饒市共有碼頭168個,其中客運碼頭20個,貨運碼頭148個。
3、上饒市共有運輸船舶330艘,其中客船48艘,1166個座位,貨船282艘,16029個噸位。
(以上數據截至2009年)
鐵路建設
註:圖冊資料來源
航空運輸
上饒建有
三清山機場,機場位於上饒市正南面的後門堂,行政區劃屬信州區茅家嶺街道、廣信區尊橋鄉和皂頭鎮,距市中心直線距離8公里,為4C級民用
支線機場,定位為旅遊服務機場。2017年5月28日,上饒三清山機場正式通航。截止到2017年6月28日,上饒三清山機場通航一個月,已開通成都、青島-上饒-深圳、北京-上饒-佛山3條航線,旅客吞吐量過萬。
主要領導
中共上饒市委書記 | |
上饒市人大主任 | |
上饒市市長 | |
上饒市政協主席 | |
參考資料:
城市榮譽
中國最佳浙商投資城市
中國最佳粵商投資城市
中國最佳閩商投資城市
江西省區域發展的四個重點城市之一
中國軟實力口碑城市50強(第48名,706票)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20強(第15名)
中部城市結構競爭力前10強
中小城市魅力獎
國台辦台資企業轉移重點承接地
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浙商最佳投資城市特別獎
江西省衛生城市
江西省園林城市
江西省雙擁模範城市
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城市
江西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
江西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2018暢遊中國100城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2019年中國地級市百強第98名
2020年6月,被評為2019年度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先進設區市。
地方名人
境內僅歷代宰相就有23人,
進士2097人(含
武進士56人),其中有名可查的1515人(內含武進士35人),
狀元13人(含
武狀元3人),
榜眼6人,
探花5人,
傳臚2人,文武
舉人2710人。鉛山縣有“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狀元,一門九進士”之說。婺源縣有“兄弟三進士” 、“三代四進士” 、“ 一門十一進士” 、“ 六部四尚書” 之傳。僅婺源1縣,收入《
辭海》的7人,載於《中國名人大詞典》的150人,登在《
中國文學大辭典》的20人收入《中國國畫大辭典》的17人,編入《中國醫籍》的醫家86人,選進《
清代名墨談叢》的墨家38人。
北宋有“佞人初若可悅,而其患在後;忠言初若可惡,而其利甚溥”,歷任兵、刑、禮、吏四部
侍郎的
彭汝礪;有精於膽水煉銅技術,著有《
浸銅要略》一書的
張潛;有剷除宿弊,裁減浮費,為朝廷增23萬
緡,毫無所私,生8子,“一門九進士”出自其家的
趙士礽。南宋有世稱 “江右二寶,
胡伸汪藻”、著有《
浮溪集》60卷的汪藻;有假
禮部尚書、充大金通問使、羈金14年,在名利面前多次拒降,所生三子世稱“鄱陽三洪”的
洪皓;有官至
龍圖閣學士,為官清廉、不畏權勢、通《
易》精天文的
周執羔;有為民請命、重視人才、著作甚豐的
施師點;有官至宰相,能直言,敢任事,兼文武,著作豐的
趙汝愚;有集
理學之大成的哲學家、教育家的
朱熹;有著有稱為“南宋第一書”——《救荒活命書》的
董煟;有工詩善詞尤精音樂,一生貧困,布衣終身的
姜夔;有散家財募兵抗敵,傾家產助友拒降,以絕食而亡的
謝枋得。
明有殺富濟貧、除暴安民、聚義抗租、舉旗起義的農民起義領袖王浩八;有繼承袓志,不惜巨資,傾注心血,整修名勝三清山的
王祜;有不為流俗轉移、不為富貴貧賤動心的理學家
胡居仁;有致力修復
都江堰、深受民眾稱頌的四川副使
呂翀;有以雙筷代筆,山水人物點染入神,時稱“絕技”的
汪都。清有過目成誦,所著《
古韻標準》,對中國古韻有重要創見,著作甚豐,僅收入《
四庫全書》的著作就有27部的
江永;有“中國詞曲最豪者”,詩與
袁枚、
趙翼並稱“
江右三大家”之一的
蔣士銓;有製成提水抗旱的“
龍骨車”和了解星象運行的“
中星儀”,當知縣人稱“齊青天”的
齊彥槐。上饒籍人當選
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的有動物學家
陳楨,著名醫學家
黃家駟,昆蟲學家
楊惟義,氣體動力學家
俞鴻儒,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
歐陽自遠等10餘人。區境曾使唐代寫出世界第一部《
茶經》、人稱茶聖的
陸羽駐足多年;是南宋愛國將領、大詞人
辛棄疾長眠的地方;是主持修建中國自建第一條鐵路——
京張鐵路的工程師、獲周恩來稱為“中國人的光榮”
詹天佑的祖籍。
對外交流
國內友城
城市名 | 隸屬省份 | 締結時間 |
---|
| | 2002.8
|
資料來源於大江網
|
國際友城
城市名 | 隸屬國家 | 締結時間 | 城市名 | 隸屬國家 | 締結時間 |
---|
奧塞市
| 法國
| 2007.11
| 赫拉戈斯市
| 希臘
| 2010.9
|
圖爾市
| 法國
| 2007.11
| 羅普拉多市
| 智利
| 2011.11
|
蒂薩新城
| 匈牙利
| 2007.11
| 金夏沙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2013.04
|
蘇茲達里市
| 俄羅斯
| 2010.4
| --------- | --------- | --------- |
評價
洪邁《
容齋隨筆》中《四筆》卷五:古者江南不能與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後七閩二浙與江之西東,冠帶《
詩》、《書》,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於天下。江南既為天下甲,而饒人喜事,又甲於江南。蓋饒之為州,壤土肥而養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戶羨。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當寬平無事之際,而天性好善,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
唐末詩人
章孝標:饒陽因富得州名,不獨農桑別有營。日暖提筐依茗樹,天陰抱酒入銀坑。
北宋
楊萬里《靈山》:饒水回迴轉,靈山面面逢。展城青步障,劍作碧芙蓉。變態百千樣,尖新三兩峰。遠看方更好,還隔翠雲重。
北宋
范仲淹《
碧雲軒》:我愛此中好,幽軒絕世紛。澄宵半床月,淡曉數峰雲。遠意經年就,微吟半舍聞。只應虛靜處,所得自蘭芬。
清詞人
朱彝尊賦《
廣信詩》:信州風物好,倦旅亦開顏。灘響層層石,林疏面面山。狎鷗飛不去,放犢飲初還。夜火浮橋外,連船當戶閂。
1959年6月,
毛澤東主席在江西和
方誌純有過一番關於江西歷史文化名人的談話。他說:“江西是個出人才的地方。
唐宋八大家江西就占了三家。你們贛東北的鉛山這個地方流傳這種說法:‘隔河兩宰相,百里三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