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侖港

北侖港

北侖港,是寧紹平原東端港口,位處浙江省陸地最東端,地理坐標介於北緯29°44′至30°00′,東經121°38′45″至121°10′23″之間。沿海海域有金塘港、穿山港、峙頭洋、梅山港等,港灣棋布大小島嶼。

北侖港區廓呈長方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長52公里(兩端最長處),南北寬29公里(兩端最寬處),海岸線全長約171.2公里(含大榭島環島海岸線21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侖港
  • 外文名稱:Beilun port
  • 所屬地區:寧紹平原東端
  • 地理位置:浙江省寧波市陸地最東端
  • 面積:845平方公里(含海域)
  • 人口:32.7萬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 著名景點戚家山金雞山瑞岩山太白山
相關簡介,直屬範圍,建制沿革,自然環境,氣候,潮汐,野生動物,

相關簡介

北侖港全區行政區域面積為845平方公里(含海域),其中海洋、江、港面積為26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30.8%,陸地面積585平方公里(含內陸水域面積),占總面積69.2%。
[北侖區][新碶街道]
北侖港北侖港

直屬範圍

區人民政府所在地新碶街道,距寧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28公里,距省人民政府所在地168公里(均系直線距離)。全區人口約32.7萬。
區境四址:東部峙頭洋面與普陀區交界;南部梅山港洋面與普陀區、鄞州區交界;西部自甬江至象山港洋面與象山縣接壤,陸地邊界線勘定全長44公里;西北部以甬江中心線與鎮海區交界;北部金塘洋面與定海區交接(大榭島的行政區劃界仍屬北侖區)。
北侖港

建制沿革

北侖區原屬鎮海縣,歷史悠久,小港橫山下、沙溪蛇山山麓,均已發現有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蹟。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鄮東甬江口建望海鎮,為鎮海建制之始。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改望海鎮為望海縣,未幾改為定海縣;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定海縣改名鎮海縣;自始建至終迄共歷時1076年。
1984年1月27日,根據浙政發[1984]13號檔案,原鎮海縣分設,由城關鎮、新碶鎮全部,灣塘鄉的棉豐、後施、五豐、陳家村,臨江鄉的廟後張、俞范、虹橋、五里牌、渡駕橋、沿江、清水浦鄉,江南鄉的紅聯村,小港鎮的黃根、沙頭、蔣家、李隘、青峙、林唐村,高塘鄉的算山、永豐、沿海村,建立寧波濱海區。轄城關鎮、新碶鎮、俞范鎮、青峙鄉、清水浦鄉等三鄉二鎮。區址暫設城關鎮。
1985年7月,根據國政字[1984]99號檔案撤銷鎮海縣、擴大濱海區、建立鎮海區的精神以甬江為界,南為濱海區。轄五鎮十五鄉,即新碶鎮、大碶鎮、小港鎮、柴橋鎮、郭巨鎮、霞浦鄉、江南鄉、下邵鄉、楓林鄉、高塘鄉、塔峙鄉、鄔隘鄉、紫石鄉、昆亭鄉、三山相、梅山鄉、白峰鄉、上陽鄉、峙頭鄉。並延設派出機構——大碶區公所、柴橋區公所、郭巨區公所、長山區公所。區址設在新碶鎮明州路46號。
1987年2月,根據浙政發[1987]61號檔案,更名為寧波市北侖區,沿用至今。是年撤銷各區公所。
1992年5月實施擴鎮並鄉。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江南、下邵、楓林鄉併入小港鎮,塔峙、鄔隘鄉併入大碶鎮,高塘鄉併入新碶鎮,紫石、昆亭鄉併入柴橋鎮,上陽鄉併入白峰鎮,峙頭鄉併入郭巨鎮,其餘鄉、鎮未併入,保留原名稱。擴鎮並鄉後,轄七鎮三鄉。
1993年9月大榭鄉劃歸中信公司大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1994年6月根據浙民行字[1994]17號檔案,撤銷大榭鄉。

自然環境

北侖區境處寧紹平原東端。地形西北和中部為丘陵和平原間隔地區,其丘陵屬天台山余脈,以太白山為起點,主山體向東走向,為本區主山區;另一條諸山總稱靈峰山,基潛入海域,分布一群島礁。由靈峰山體相隔,山以西稱長山平原,與鄞東平原連成一體,地表高程2-3米。山以東為大碶、柴橋平原。越柴橋之獅子嶺、昆亭嶺、廟嶺和黃土嶺東南丘陵島嶼,稱穿山半島
半島南北兩側棋布大碶、梅山等島嶼20餘座。環海山間有峽谷平原,系洪積和海積形成。沖積坡、洪積平原,分布在上傅、上陽等處,形成較寬廣的山間谷地。濱海湖沼平原,主要是大碶平原的高塘、大碶、霞浦一線以南地帶,地勢平坦、海拔平均2米左右。濱海海積平原,主要是高塘、大碶、霞浦以北地帶,大榭島梅山島、穿山半島有小面積分布。
北侖區著名山嶺有戚家山金雞山瑞岩山太白山等。戚家山,又名七盤山,古名七家山。位於區城西北約13公里,海拔69米。為歷代軍事要地,後人為緬懷戚繼光抗倭功績,改名戚家山。清光緒十年,提督歐陽利見在山巔築城垣,駐兵防守。1940年7月19日,國民黨陸軍與日本侵略軍在此展開白刃肉搏戰,擊退日軍。
金雞山,位於區城北13公里,海拔101.4米,北瀕甬江口,寧波大橋貫山而過,與招寶山對峙,稱“天設雄關”。山巔明代築有炮台,清光緒十年提督歐陽利見於此添建管房駐兵防守,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法艦進犯,歐陽利見督戰於此。
瑞岩山,位於區城南約15公里,主峰海拔502.9米。據記載,山有十二峰,大中神符五年,有芝草生於青松峰下,因稱瑞岩,亦名靈芝山。舊有瑞岩禪寺,始建於唐會昌中。
太白山,又稱天童山。位於區城西南約10.2公里,海拔653.3米,屬天台山余脈,自太白山峰巔伸入北侖區境。
海岸及沿海灘涂:區境三面環海。西段自北侖區、鄞縣鎮海區甬江中心三交點起,向北至甬江口,全長約16公里;北段起甬江口金雞山麓,東沿穿山炮台山,長約25公里;東段起穿山碶,向東環繞穿山半島,旋西沿象山港至三山海口,界於鄞縣蘆一村,長約63公里,處天台山余脈東緣,沿岸丘陵和峽谷平原相間,基質岩岸和游泥質兼之。
海塗主要分布:甬江(又稱大浹江)流經西北界,北緯29度47分45-30度01分,東經121度12分-121度45分。源出奉化、新昌交界烏山撞天崗山麓,流向東北至鄞縣橫漲附近三江口,匯合後稱奉化江,流經至寧波三江口:另一流源出上虞西糧湖壩,經餘姚至寧波三江口,稱姚江。二江匯合後,稱甬江。流向東北,注入灰鱉洋和金塘港。江口潮汐屬不規則半日潮。沿岸築有大小碼頭,港埠歷史悠久,今又建甬江隧道和寧波大橋。
郭巨塗、七姓塗、昆亭塗、三山塗的淺海灘涂,塗產品資源豐富,有泥螺、青蟹、跳魚、蛤蠣、蟶子、蚶子等,是發展海塗經濟的良好基地。

氣候

北侖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氣候實際變化較大;同時颱風、暴雨、乾旱等災害性天氣時有出現。
四季特徵:平均氣溫穩定在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界於10-22℃為春、秋季。年平均氣溫16.3℃,常年以1月份為最冷月;以7月和8月為最熱月。據載,1937年2月13日曾出現-10℃,1921年7月曾出現39.4℃。

潮汐

北瀕杭州灣開闊口,東屏舟山群島,具半封閉內灣形態,有較深水道與外部溝通。潮汐:甬江口屬非正規半日潮形,漲朝、落潮間時差大致為6小時左右。漲潮時間誤差為1小時左右,每天漲潮時間在正常情況下退後45分鐘即為次日漲潮時間。

野生動物

20世紀50年代末,珍稀動物逐年減少,甚至絕跡。隨著封山育林的措施不斷加強,大自然生態初步平衡,有些動物有所增殖。金錢豹曾在1978年、1990年在和鴿、鹹昶等地出現,穿山甲也偶爾可見,野豬、海豚、貓頭鷹、白臉山雀等禽獸今仍有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