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

甬江

甬江,古稱大浹江,中國東海獨流入海河流,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因寧波簡稱為甬,故名甬江。從姚江源至鎮海入海口全長133公里;從奉化江源至入海口長118.7公里,流域面積4518平方公里。上游源頭有姚江、奉化江兩支,以奉華江為正源,發源於四明山東麓的秀尖山;以姚江為正源,發源於四明山夏家嶺東北眠崗山西坡;流經奉化區鄞州區海曙區,在寧波市三江口與奉化江、姚江匯合成甬江,並於寧波鎮海口流入東海。 甬江本乾即姚江、奉化江匯合於寧波市區三江口後至鎮海大小游山出口段,全長26公里,流域面積361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甬江
  • 別稱:古稱大浹江
  • 所屬水系:中國東海獨流入海河流
  • 地理位置:浙江省寧波市
  • 流經地區奉化區鄞州區海曙區
  • 發源地:浙江四明山
  • 主要支流:剡江、縣江、東江和鄞江
  • 河長:118.7公里(以奉華江為源)133公里(姚江源為源)
  • 平均流量:92立方米/秒
  • 流域面積:4518平方公里(以奉華江為源)
  • 入海口:寧波鎮海口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幹流構成,姚江,奉化江,甬江本乾,水文特徵,主要支流,平原河網,鄞東南河網,鄞西河網,江北河網,姚慈河網,水利概況,航道航運,水利工程,流域概況,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沿岸城鎮,污染情況,

幹流構成

甬江水系,由甬江本乾和姚江奉化江兩條一級支流(河源)以及奉化江上游剡江、縣江、東江、鄞江四條二級支流,以及平原河網組成。平原河網主要由市區內河、鄞州河網、鎮海河網、部分北侖和慈谿河網組成。甬江水系幹流,一般指源頭的奉化江和姚江和甬江本乾。寧波市志以姚江為正源。浙江水文有以奉化江為正源。
甬江水系圖甬江水系圖

姚江

姚江,又稱舜江、舜水,主源為梁弄溪,其源頭——四明山夏家嶺東北眠崗山西坡,豎立著一塊鑿刻著“餘姚江正源”五個渾厚楷體大字的石碑。7000年前,先輩們在姚江邊上的河姆渡引水、掘井,繁衍生息,孕育了燦爛的河姆渡文明。
姚江(江北段)姚江(江北段)
梁弄溪北行至四明湖水庫,出水庫至新江口稱四明江,在新江口與通明江匯合後始稱姚江。由西向東流,北納賀墅江、馬渚中河、西江、中江、東江、慈江諸水;南納馮村、南廟、陸埠、車廄、大隱諸溪,曲折行至灣頭,建有姚江閘,出閘行3.3公里與奉化江匯於寧波市三江口。自源頭至三江口全長107.4公里,流域面積1934平方公里。
姚江屬平原型河流,河床平坦,逶迤曲折,流速緩慢。從新江口至姚江閘段長79.1公里,水面坡降小於0.01‰,河寬50~150米,最寬處250米,平均水深5米左右,正常蓄水量約2468萬立方米。

奉化江

奉化江,主源剡江,其上游稱晦溪,源出四明山東麓大灣崗董家彥村。晦溪行至亭下村,有亭下水庫,出水庫行至公棠,右納康嶺溪後稱剡江,上遊河長36.3公里,平均坡降20.83‰,河寬20-120米;自公棠東流至蕭王廟過亭下水庫渠道渠首後,繼續東流到江口,縣江、東江自右岸匯入,行至方橋以下900米,鄞江自左岸匯入後稱奉化江,河長30.4公里,坡降0.54‰,河寬50~220米;方橋以下至寧波三江口,河道曲折多灣,系感潮河段,河長26.4公里,河寬130~220米,平均水深5米,坡降0.01‰。
奉化江鄞州區段奉化江鄞州區段
奉化江全長93.1公里,平均坡降8.1‰,流域面積2223平方公里。

甬江本乾

寧波三江口姚江奉化江匯流處寧波三江口姚江奉化江匯流處
甬江由奉化江姚江兩江匯集而成,寧波市區三江口以下的甬江河段習稱甬江,亦稱大浹江。在距今6000年左右,隨著海水退卻,奉化江、姚江相繼形成,並在今寧波市區三江口匯合成甬江,海岸線在金三官堂一帶,甬江於此入海,入海口距三江口約8公里;在距今4000年前,隨海水繼續下退和泥沙淤積,海岸線延長至鎮海一帶,甬江亦隨之延長,入海口距三江口22公里;1974年在招寶山、虎蹲山、大小游山間水域拋石填海,築堤建鎮海新港,1978年鎮海港區攔海大堤建成,1983年游山外導流堤建成,北岸延長3.6公里至大游山以外,三江口以下甬江河段全長達25.6公里。甬江從姚江源至鎮海入海口全長133公里;從奉化江源至入海口長118.7公里,流域面積4518平方公里。
出海口北岸微凹有導流堤,南岸築丁壩。三江口起,南岸即老市區江東北路,經梅墟至衙前、小港;北岸系老市區江北岸外灘、白沙,經孔浦、清水浦至鎮海城關。

水文特徵

甬江江道有彎道8處、淺灘6個,尤以鎮海三官堂和對江的鄞縣梅墟段彎度最大,因稱拗猛江。河口呈喇叭形,潮汐現象明顯。江道水面面積14平方公里,平均江寬408米,平均水深5.72米,中潮位平均寬290米,中潮位以下平均斷面面積2560平方米,泄洪能力每秒2500立方米。1959年,築姚江大閘後,上溯姚江1200萬立方米潮流量被攔截,潮水受阻,潮流量銳減,鎮海口門段進潮量由3610萬立方米減至2160萬立方米,老市區白沙段進潮量由2630萬立方米減至1330萬立方米,導致甬江幹流淤積。1959年7月至,1973年5月,江道泥沙淤積總量2268萬立方米,平均江寬減至355米冰深減至2.14米,中潮位以下平均斷面面積縮減至1536平方米,泄洪能力降至每秒1500立方米。老市區洪水位抬高50至70厘米,影響航運、排洪。1961.年始常年疏浚。1973年後,年淤積量降至20萬立方米左右,幹流斷面沖淤變化趨向穩定,河床與潮流量復現平衡。甬江平均高潮位黃海零點以上1.17米,最高潮位1981年2.98米;平均低潮位負0.52米,最低潮位1‘959年負1.72米;平均潮差1.70米,最大潮差1961年3.62米。

主要支流

縣江,為奉化江左岸支流,古稱鎮亭溪,發源於奉化、新昌、寧海三縣交界的第一尖大公岙,因流經奉化縣城而得名縣江。自西南向東北流,經大堰、南溪口與萬竹鄉來水匯合,再曲折東北流至橫山水庫,以上坡降14.3‰,河寬30~120米;出水庫有岙底來水注入,流經樓延後,又有張家灘、印家坑兩溪自左岸匯入,以上坡降3.45‰,河寬70~120米;經尚田、奉化縣城、南渡、至方橋與東江匯合後,在方橋以下900米的三江口注入奉化江,坡降0.67,河寬60~150米。
縣江奉化大堰鎮的柏坑古村段縣江奉化大堰鎮的柏坑古村段
鄞江,為奉化江左岸支流,它山堰以上稱樟溪。其主流大皎溪發源於四明山區唐田上游白肚腸崗山麓,經北溪與梨洲來水匯合,北流經大橫山至半嶺,折東而流,曲折與陡坡峽谷之間,左匯峙嶺來水,右受底坪及高白岩來水至周公宅,坡降21.74‰,河寬100-130米;再曲折北流經杜岙,至蜜岩與小皎溪匯合,建有皎口水庫,長43.9公里,流域面積259平方公里;出皎口水庫,納龍王溪、桓溪、清源溪諸水,至它山堰,長16.1公里,坡降2‰,河寬80~130米;它山堰以下為感潮河段,東流至橫漲附近入奉化江,河長9.4公里,舊稱蘭江,亦稱鄞江,坡降0.48‰,河寬90~110米。
剡江,為奉化江左岸支流(源流),四明山東麓秀尖山發源,源頭至班溪鄉公棠稱西晦溪。1985年西晦溪建亭下水庫,控制集水面積176平方公里。發源於新昌老庵基山的剡源溪,至公棠匯入合流,稱剡溪,東至蕭王廟鎮,今築堰攔溪,阻上游來水入亭下水庫,過東江倒虹吸管引水至鄞縣姜山,越育王嶺隧洞引水至北侖區大碶、柴橋。剡溪主流出蕭王廟鎮稱剡江,經江口、方橋至謝家附近匯東江之水合注奉化江。西南至東北流向,長75.5公里,集水面積454平方公里。舊時,江口至下王渡江段“沙明卉香”又稱蕙江。宋、元至明初,溪水瀉通,公棠以下河段俱可行舟。後水土流失嚴重,漸淤塞,今蕭王廟鎮以下為感潮河段仍通航,潮界在奉化大埠頭附近,旱期鹹潮上溯至江口鎮以上。
東江,為奉化江左岸支流,奉化葛岙鄉南薄刀嶺崗發源,上游稱白溪,亦名排溪,於尚田孫家村前匯朱溪稱東江,流經洞橋、西塢、白杜,至方橋鎮納縣江水,北至謝家附近內三江口與西來的剡江合流注奉化江。源頭至西塢舊稱雙溪,西塢至內三江口稱金溪,亦名鄞奉江,今全稱東江。南北流向,長43.8公里,集水面積119平方公里。西塢鎮以下常年通航。江道平緩,平日為淡水,大旱期鹹潮上溯至太平楔附近。
東江浙江省奉化市西塢鎮段東江浙江省奉化市西塢鎮段

平原河網

境內河渠縱橫,碶閘林立,蓄泄方便。鄞東、鄞西、江北平原水網區毗鄰城區,構成老市區向四鄉輻射的內河水網。姚慈平原水網區,及奉化江口、西塢,象山南莊、定山,寧海長街,北侖大碶、柴橋等小河網區,散布於各平原水網地帶。內河水網交叉密布,兼收灌溉、供水、航運、排澇之利。

鄞東南河網

位寧波老市區東南,流域面積586平方公里。東有小浹江、後塘河、中塘河、前塘河,南有九曲江、楝樹港,支流交叉,總長1123.9公里,河面面積23.47平方公里,總蓄水量3837萬立方米。
小泱江,起錢堰引東錢湖和三溪浦水庫之水,注匯綽橋,經五鄉碶、太史灣南麓,過鄞鎮橋去楓林達小港大橋,經開發區4號橋至笠山口出浹水大閘入海。嘉靖《寧波府志》卷六記:自竹嶼山海口分派為支江,蜿蜒西流六十里抵鄞縣五鄉碶下。相傳古時海舶由此入貿山。長35公里,平均河寬16.4米,平均水深3.26米。系北侖區西北境引鄞東南之水以灌溉、通老市區航運的主要河道,亦浹水大閘主要行洪河道。
前塘河,又稱外塘河、南塘河,亦名橫溪河。上游橫溪,源出道成岙九闊嶺和道成嶺,兩源合而北流至大岙,東受乾坑之水,復北東納暗水坑之水,至化石橋分兩支,一環流橫溪陸廣橋,一出化石橋受藤溪嶺水北流,至橫溪河頭複合,稱前塘河。1976年至1977年,取直改道橫溪至河頭、太平橋南至孔家潭北的河道。出橫溪,西向西北流,歷鳳山大橋,西受櫟斜、馬嶺之水,西南納白杜、茅山、姜山來水,出顏橋,西接王夾岙,東匯東錢湖大堰、高漱兩碘水,西經雲龍碶、三橋至橫石橋連中塘河,經白鶻橋、鎮安橋迄於老市區江東新河頭。1982年鎮安橋至新河頭河道填塞,盡頭東移至白鶻橋,全長19.5公里,平均河寬29.26米,平均水深2.2米。支流有同方匯港、姜山河、甲村河、九曲河、徐東埭河、櫟斜河、長山港、皇橋河等。系鄞東南主要引流、排灌、航運河道,亦提供老市區自來水水源的重要河道。
中塘河,受東錢湖莫枝堰下注之水,出楊樹橋,迤北至鵝頸匯西折,經泗港、潘火橋至橫石橋,匯合前塘河,經宋詔橋、鐵路橋、延芳橋,南至西北流過鎮安橋至老市區江東新河頭,復入道士堰通奉化江。現迄於白鶻橋,全長9公里,平均河寬24.25米,平均水深1.54米。支流有下應河、花園河、小塘河。系鄞東引流、灌溉、航運,及提供老市區自來水水源的重要河道。
後塘河,又稱東塘大河,亦名北塘河、里塘河。源出天童山為天童溪,東澗、西澗合流至天童街匯鳳下溪,至沙地附近匯畫龍溪,北至鳳頸山下東吳會少白河,稱後塘河。1962年於三溪匯合的沙地附近建三溪浦水庫。東吳起,經四古莊、五鄉碶,東向西經鄖山橋、盛墊、福明、七里墊入老市區江東張斌橋,迄於大河頭。1976年五鄉禊河道改道。1985年,張斌橋東至大河頭河道填塞,盡頭東移至下茅塘。長18.5公里,平均河寬30米,平均水深1.8米。支流有明堂岙溪、寶幢河、大涵山港、石山弄港、高錢河、萬齡港、邱隘河、東洞橋港等。系鄞東引流、灌溉、航運主要河道。

鄞西河網

位老市區西,流域面積294平方公里。有南塘河、中塘河、西塘河、湖泊河、新塘河、千丈鏡河等,河網錯綜,總長673.2公里,河面面積1.0.38平方公里,總蓄水量1388萬立方米。水源易枯,皎口水庫建成由樟溪注水後,始充足。
南塘河,又稱前塘河。《方輿紀要》卷九十二載:“小江湖,在(寧波)府西南五十里它山下,即它山堰也,今日南塘河。”上接樟溪,源出四明山由斤嶺迤至它山堰與鄞江分流起,流經鄞江鎮由管池東趨洪水灣,出洞橋,經橫漲橋注櫟社,西南向東北歷石碶、段塘入老市區南門三市。橫漲起與奉化江並行,沿途設碶閘通奉化江。833年(唐大和七年)鄖縣令王元 築它山堰,截流穩定南塘河水源。1977年,南門三市段填塞,河道盡頭西移至南門三市。長24.5公里,平均河寬33.1米,平均水深1.84米。支流有小溪港、里龍江、後港、王子匯港、照天港、風棚碶港、千丈鏡河、啟文橋河等。系溝通老市區與鄞西航運乾河,唐以後即為城區供水重要引流河道,亦鄞西引流、排澇、灌溉主河道。
中塘河,亦稱西中塘河。上游莊家溪,源出草灣崗山麓,東北流經大雷,會芝溪岙水,至馮家匯桃源溪、武陵溪水,東至雙瑞橋分兩支,南支經林村隱仙橋後稱中塘河,橫街頭起,經集士港、賣面橋,西向東北出望春橋與西塘河合流,迄於老市區西門鄖西橋。長13.2公里,平均河寬24.7米,平均水深2.68米。支流有鳳岙市河、梅梁橋河、集士港、西洋港等。系溝通老市區、鄞西航運乾河,提供老市區自來水水源河道之一,亦橫貫鄞西平原中部主要引流、灌溉河道。
西塘河,亦稱後塘河。源出大雷山諸溪,至雙瑞橋分流北支經碶橋入西塘河,由山下莊注石塘,東匯岐陽、高橋來水,西北向東南趨新橋,出望春橋與中塘河合流,經西成橋入老市區西門口。長13.18公里,平均河寬32米,平均水深3.12米。支流有九里浦河、葉家碘河、七里碶河、新河等。系老市區溝通鄞西主要航運河道,亦鄞西引流、灌溉主河道。
新塘河,又稱南新塘河。自橫街頭經布政至石碶與南塘河相連。西北至東南流向,橫貫鄞西平原中部。西通橫街頭,北通七港白,南通櫟社,東通石碶,聯南塘。中塘、西塘諸河成一體,構成鄞西骨幹河網。長11.5公里,平均河寬23.5米,平均 水深2.11米。系引流、航運主河道。

江北河網

位老市區之北,屬江北和鎮海區,流域面積364.2平方公里。有慈江、江北大河、中大河、沿山大河、萬弓塘河等組成,河網總長859.2米,河面面積11.2平方公里,總蓄水量1467萬立方米。姚江大閘建成阻鹹蓄淡後,水源多賴姚江供給。
慈江,又稱後江,姚江支流。起鎮海區長石鄉,經慈城出夾田橋、太平橋向西,經二六市、三七市、羅江,至丈亭鎮三江口匯入姚江。長25.2公里,平均寬60米,平均水深3米。系江北區、鎮海區西北部主要引流、灌溉、航運河道。
江北大河,亦稱莊橋大河。西北通慈江,自江北區費市流經莊橋、廟跟、半路涼亭至孔浦大閘注甬江。長11.5公里,平均寬22米,平均水深1.5米。北岸鎮海區,南岸江北區。系主要引流、灌溉、航運河道。
前大河,古稱夾江河,又稱顏公渠。西起常洪,南沿甬江,經鷺林廟橋、清河橋、伏龍橋、虹橋,至瀾浦廟橋之右白龍洋處匯中大河,出張碶通甬江。長13公里,平均寬14米,平均水深1.4米。系灌溉河道。
中大河,源於鎮海汶溪禿腦山:大斗山、萬丈山,經汶溪長石橋、駱駝橋、貴駟,歷萬嘉橋至鎮海區城關西門平水橋,分叉經白龍洋出張碶入甬江。上游接慈江,由化子閘、泗港閘節制。.長23公里,平均寬22米,平均水深1.45米。系鎮海區東西貫通的主要通航、灌溉、引流河道。
西大河,起駱駝橋,連中大河,分南北支。南支自鹹寧橋經安樂橋、團橋、迎豐橋至西衛橋,匯合江北大河,長6.4公里,平均寬15.6米,平均水深1.53米。北支自駱駝橋東出馬家橋,向北經堰頭王、廣濟橋至覺渡撞山橋,折東北至湃浦新漕跟。長8.2公里,平均寬17米,平均水深1.4米。系鎮海區溝通南北的主要灌溉河道。
沿山大河,源於大蓬山,西起河頭十字路水庫輸水口,出長橋頭,西南折東經馬家橋、滕山、三七房入澥浦大河,通海。上游通中大河。長15公里,河寬5至21米,平均水深1.3米,主要排澇河道。西段舊稱西河,東段又稱叫天港。
萬弓塘河,又稱後塘河。北起嵐山嘴南麓接湃浦大河入海,過嵐山公路橋,東南經殿跟、灣塘、鎮海石化總廠廠區,至俞范嘉燮亭三港口匯入石塘下河,南至鎮海區城關,由張碶通甬江。長12.1公里,平均寬13米,平均水深1.2米。系貫穿鎮海區南北的主要引流、航運河道。

姚慈河網

餘姚境內姚江以北河網和慈谿河網,原屬餘姚、上虞、慈谿灌區,從余上慈閘、廣濟涵洞引曹娥江淡水灌溉。上虞縣上浦大閘建成後,余上慈閘因閘基漏水封閉,賴上浦閘引水灌溉。碶閘節制調蓄河網水量。馬渚橫河、高橋江、青山港、長江、西江、中江、東江組成餘姚水網;大塘江、四塘橫河、七塘江、四灶浦、水雲浦、新浦、洋浦、高背浦、淹浦、古窯浦、淞浦組成慈谿水網。河網總長1911公里,河面面積54.42平方公里,正常水位總蓄水量6621.6萬立方米。
馬渚橫河,湖塘江、馬渚中河組成。起上虞百官鎮余上慈閘,經驛亭、五夫,至牟山鄉東頭村南入餘姚,西東流,納北來高橋江、南來牟山湖之水,復有青山江自北來匯,經西橫河閘,長泠江自東北匯於馬渚,折南經斗門鄉,東至菁江渡入姚江。境內長12公里,河寬40至60米,水深2.2至3.5米。
高橋江,高橋江、牟山江組成。起黃家埠鎮馮家,南流經高橋,至回龍鄉小胡頭堰接牟山江,南流入湖塘江。長16公里,平均寬19米,平均水深2.2米。排澇時流向西北,經臨海浦閘出杭州灣。
青山港,又稱菁江。北起泗門鎮姐妹橋,流經泗門、湖堤、青山、青港等鄉鎮,南至青港鄉獅山村西南匯入湖塘江。長11.2公里,河寬15至19米,水深1至2米。
長泠江,起周家路,南經周巷鎮,交接大塘河、南橫江,又南歷趙家、董家,折西南經方橋、石卜坎通西江,於馬渚鎮出鐵路橋匯入馬渚中河。長20公里,平均寬22米,平均水深2.2米。
西江,起郎下,南經天華鄉、開元鄉折東南流,在石卜坎相匯長冷江,歷太平橋、豐北鄉,出餘姚城西鐵路橋匯入姚江。長21.3公里,河寬11至22米,平均水深1.5米。
東江,又名東橫河。始白洋湖,東向西南流,至王家埭受上林湖水庫南來之水,納邵岙水庫來水,趨彭橋至橫河鎮,南接梅湖水庫水,北經東湖通大塘江,復西南流歷石堰,至玉皇橋匯入姚江。長25.5公里,河寬22至43米,水深1.3至2.3米。系滸山至餘姚主要航運河道。
中江,又名低塘江。始周巷埋溝橋,南流經低塘,交接解放塘河,經鄭巷、橫堰、五鄉亭,至餘姚城北匯候青江。長18.6公里,平均寬23米,水深1至2.7米。
四塘橫江,西起四洞閘,東流經小曹娥、周家路、勞家埭、大路頭、毛甲,相交三十弓江,北至庵東,復通到上虞浦前。長34公里,河寬15至40米,水深1.7至3米。系經臨山、泗門至庵東北延的錢塘江沿岸平原主要引流、灌溉河道。
六塘江,西起小安,連四塘橫河,東流經義四、大雲、滄田、庵東等鄉,至高王接七塘江。長14.4公里,平均寬21米,平均水深1.9米。
大塘江,又名大古塘江。西起滸山鎮,東流經白沙、樟樹至橋頭鄉。東通東江,北接四灶浦、水雲浦,西連解放塘河。長、16.3公里,平均寬14.5米,平均水深1.6米。
四灶浦,南起大塘江,納潮塘江、三塘江、勝山塘河、七塘江之水,流經勝西、勝北、崇壽、東三鄉,北出四灶浦閘入杭州灣。長16.16公里,平均寬36米,平均水深2.2米。
水雲浦,南起大塘江東端,流經擇浦、勝東、勝北、新浦、東三鄉。長15.7公里,平均寬20米,平均水深2.1米
新浦,南起上林湖東江,經逍林、新浦沿,北出杭州灣。長16.81公里。平均寬16米,平均水深1.6米。
洋浦,南接白洋湖來水,通東江,向北經潭河沿至杜家,折東北經紅星、下洋浦,出洋浦閘。長17公里,平均寬13米,平均水深1.1米。
蛟門浦,南起杜湖水庫,經鳴鶴場,折西北歷裘家、施家、右孔轉北流,過觀城鎮、東山頭,分流出鄭家浦閘、龍舌浦閘入杭州灣。長15公里,河寬16至30米,平均水深1.6米。
高背浦,舊名直落浦。南起師橋鎮,東北經高背山,出海黃山閘入杭州灣。長14.6公里,寬16至35米,平均水深1.8米。
淹浦,南起典渡橋,經立新、裘市折東北流,歷大岐山、五洞閘,出六洞閘入杭州灣。長11.36公里,平均寬27米,平均水深1.5米。
古窯浦,南起洪家,納宓家埭、東埠頭來水,北至戎家,折東北經古窯浦,出五洞閘入杭州灣。長12.98公里,平均寬22米,平均水深1.5米。
淞浦,南出長溪水庫,經東埠頭北折東歷范市、新墉。至淞浦閘出海。長11.57公里,平均寬30米,平均水深1.8米。

水利概況

航道航運

航道
奉化江航道
幹線航道,上游段自蕭王廟鎮,經大埠,至方橋三江口,通航里程15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窄處寬42米,最小彎曲半徑100米,最淺處水深1.3米,橋5座,可通航60噸級以下船舶,屬7級航道。下游段自方橋三江口,經櫟社至寧波三江口,通航里程29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窄處寬180米,最小彎曲半徑150米,最淺處水深3米,橋3座,可通航100噸級船舶,屬6級航道。
支線航道,大橋至方橋段,經長汀,通航里程16公里,最低通航水位3米,最窄處寬10米,最小彎曲半徑30米,最淺處水深1.1米,橋18座,可通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西塢至方橋段,經陡門橋、後岸,全程10.8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橋3座,可通航100噸級船舶,屬6級航道。鄞江鎮至橫漲段,經洞橋,全程10.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1.5米,橋3座,可通50噸級船舶,屬8級航道。
杭甬運河
五夫至寧波三江口(甲線)起自杭州艮山港,出三堡入錢塘江,至浦陽江進峙山閘,經蕭山、紹興內河,穿曹娥江入三北內河,於曹墅橋進入姚江航道,至姚江大閘,循甬江達鎮海入東海,航程258公里,為省內主要水運幹線之一。1979~1983年第一期疏竣工程完成。五夫升船機站至鎮海99.57公里,屬境內航區。其中五夫升船機站至丈亭三江口段40.45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2米,最淺處水深2.5米,最窄處寬20米,最小彎曲半徑100米。丈亭三江口至姚江大閘段35.66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2米,最淺處水深2.1米,最窄處寬170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全線架橋15座,升船機3座,可通航40噸級船舶,屬8級航道。
姚江航道水運
丈亭至鎮海(乙線),起自丈亭三江口入慈江,經慈江閘、化子閘、駱駝、至鎮海區張鎰碶入甬江,長49公里,為鎮海溝通杭甬運河主航道。其中丈亭至慈江段13.6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2米,最窄處寬36米,最小彎曲半徑100米,最淺處水深2.1米,可通航40噸級船舶;慈江閘至化子閘段,15.2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65米,最窄處寬20米,最小彎曲半徑37米,最淺處水深1.3米,可通航30噸級船舶,屬9級航道;化子閘至鎮海段為中大河20.12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5米,最窄處寬14米,最小彎曲半徑40米,最淺處水深1.2米,可通航15噸級船舶。全線橋58座,船閘2座,可通航15噸級船舶,屬11級航道。
鄞東航道
前塘河, 起自橫溪鎮,經太平橋、雲龍、三橋,於橫石橋匯合中塘河至四眼碶,長19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6米,最淺處水深0.8米,最窄處寬12米,最小彎曲半徑60米,橋14座。其中橫溪鎮至三橋段、三橋至四眼碶段分別可通航15、25噸級以下船舶,分屬11、10級航道。
中塘河,起自莫枝,經沙家店、楊樹橋、潘火,於橫石橋匯合前塘河至四眼碶,長14公里。起端連線莫枝升船機站,通東錢湖畔大公、韓嶺、郭家峙、下水諸村。最低通航水位2米,最淺|處水深1.1米,最窄處寬19米,最小彎曲半徑30米。橋20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後塘河,起自寶幢,經五鄉、盛墊,至江東下茅塘,長6.1公里。最低通航水位1.2米,最淺處水深1.2米,最窄處寬13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橋15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鄞西航道
南塘河,起自它山堰,經洞橋、橫漲、櫟社、石碶、至共青橋,長2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淺處水深1.1米,最窄處寬14米,最小彎曲半徑40米。橋29座,可通航15噸級船舶,屬11級航道。
中塘河,起自橫街,經集士港、祝家橋,於望春橋匯合西塘河至鄖西橋,長1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淺處水深0.7米,最窄處寬16米,最小彎曲半徑40米。橋26座,
西塘河,起自桑家河頭,經岐陽、高橋,於望春橋匯合中塘河至鄮西橋,長16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米,最淺處水深0.9米,最窄處寬20米,最小彎曲半徑20米。橋29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其他航道
李溪渡至河頭,經莊橋、泗港閘、化子閘,長.15公里。最低通航水位1.3米,最淺處水深1.3米,最窄處寬7米,最小彎曲半徑40米。橋27座,船閘1座,可通航15噸級船舶,屬11級航道。
大通橋至鎮海,經駱駝鎮,長27公里。最低通航水位1.2米,最淺處水深1.2米,最窄處寬5.6米,最小彎曲半徑17米。橋58座,船閘2座,可通航15噸級船舶,屬11級航道。
馬渚至庵東,經方橋、周巷、天元三江口、三十弓船閘,長33.1公里。最低通航水位3.6米,最淺處水深1.1米,最窄處寬40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橋44座,船閘1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餘姚至滸山,經石堰、橫河、羅墅橋、三套閘,長19.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0米,最淺處水深1.3米,最窄處寬6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橋8座,船閘3座,可通航40噸級船舶,屬8級航道。
餘姚至觀城,經石堰、橫河、匡堰、洋塘,長32.7公里。最低通航水位0.8米,最淺處水深1.3米,最窄處寬6.4米,最小彎曲半徑50米。橋40座,船閘2座,可通航20噸級船舶,屬10級航道。
港口
寧波港,地處中國海岸線中段,東臨太平洋,北瀕長江口。距日本長崎、大阪等港均1000海里之內;北往海參威,南至新加坡,都屬近洋航線;順沿海可通全國諸港,經長江可通淮河、漢水等各水系的水陸碼頭;甬江上溯,經杭甬運河,可通錢塘江及京杭運河。具有江海雙重水運資源優勢。陸域總面積2002萬平方米,直接和間接腹地內,有寧波城市為依託,近有富庶的寧紹平原和杭州、紹興、舟山、台州等城市,遠及長江兩岸及沿海地帶。寧波港由寧波、鎮海和北侖3個港區組成。
寧波港區,即寧波老港。自市中心三江口起,至甬江北側白沙沿江段。系口內港,港區至甬江口門航道長22公里,寬80至120米,最大曲線半徑470米(梅墟拗猛江轉彎處)。歷史上進出甬江航道最大船型,為1935年前後載重量7500噸級貨輪、減載至5000噸的開皮馬爾輪、鐵利馬爾輪。今最大進港船型吃水6.5米3000噸級客輪。港區使用岸線1330米,陸域12.35萬平方米,分白沙、中馬、江東3作業點。1988年6月,成立寧波港埠公司。1990年500噸級以上泊位18個,設計吞吐能力220萬噸,其中港務局所屬泊位12個,設計吞吐能力130萬噸;貨主碼頭6個,設計吞吐能力90萬噸。
鎮海港區,位於甬江口門,鎮海區城關鎮東北部。西起後海塘港監信號桿,東至大、小游山均由淺灘或灘涂填築而成,平面呈狹長型,面積490萬平方米,使用岸線長3683米。距寧波市中心三江口22公里,為裝卸中轉煤炭、散雜貨、件雜貨、液體化工產品、國際貨櫃多功能、綜合性港區。鎮海河口港的條件優越,港口建設陸域有大部灘地可填築,可少占農田;甬江口門外金塘水道水深穩定,從東海經蝦峙門入港區七里峙錨地,長38海里,最淺處深18米,可通俄航萬噸級以上船舶。鎮海口門至大游山,主航道長約840米、寬140米,水深10米以下,游山北水深10米左右,最深44米,萬噸級輪船可靠泊鎮海港區。1973年7月,國務院港口建設領導小組經實地考察定址於此,認為在鎮海建設新港區,經杭甬、浙贛線同全國鐵路網相連線,以分流上海港運量;同時可承擔浙江地區的物資進出。當年10月,成立省建港領導小組,12月組建寧波港建設指揮部,張兆萬任黨委書記、總指揮。1974年初劈山圍堤,至次年9月25日,築成招寶山西北側經虎蹲山至大游山攔海大堤,長3160米(水利部門資料3186米)、高5.5米、面寬9米、基寬16米,防浪牆高3米、厚1米。計土石方62.6萬立方米,其中海上拋石39.6萬立方米,陸運填石23萬立方米,投資486萬元,拓圍陸域4.9平方公里。1977年11月,開挖小招寶山(大招寶山之東)竣工,工程量82萬立方米,投資351.8萬元。1988年3月,鎮海港埠公司成立。
北侖港區,系深水良港,位於甬江口門東側金塘水道南岸,西起甬江口岸長跳嘴燈樁,東至柴橋鎮穿山港的人渡碼頭,因鄰近有小島北侖山命名。系海港,港區水域自甬江口經北導流堤的堤頭燈塔,至長跳嘴燈樁連線以東,從潞浦山與金塘島西北端太平山燈塔連線以南,至金塘島東南端宮山與大榭島北端塗泥嘴燈樁連線以西,面積150平方公里。北侖港港域大部分水深50米以上,航道最窄處寬度亦700米斟上。15萬噸級重載海輪可自由進出,20萬噸級可候潮出入。若疏竣、整治蝦峙門航道淺區(長3公里,深17.6米),可出入更大噸位船舶。

水利工程

它山堰,在寧波市區西南方向的鄞州歷史名鎮鄞江橋鎮西邊的它山旁,始建於唐太和七年(833年),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千餘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它山堰堪稱水利史上一個奇蹟,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餘年,歷經洪水衝擊,仍基本完好,仍然發揮阻鹹、蓄淡、引水、泄洪作用。唐太和七年,鄮縣(今鄞州)縣令王元暐上任伊始,體察民情後,深感境內受水旱之苦,遂商之於民,經實地勘測,毅然決定修建這一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化水害為水利,受到民眾的讚頌。它山堰全長113.73米,面寬4.8米,高程實為3.85米,其底層厚為3.7~6.4米的黏土夾碎石層。它山堰體向上作了五度傾斜,與堰底水平情況相比,堰體水平抗滑能力提高一倍以上。堰體所築黏土夾砂層,有效地提高了防滲性,增加了土的抗剪強度。與此同時,為使上游的溪水引入內渠南塘河,保證下游泄流充足,在沿江的50里江塘上,續建了“烏金”、“積瀆”、“行春”三座碶閘,加強啟閉泄畜。澇時開閘排洪,旱時頂潮納淡,調節鄞西河網的水量,使鄞西平原的20萬畝農田用水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相傳王元暐在選擇碶址時,從上游放下三隻木鵝隨水而漂,在木鵝停下地方定址造碶。千百年來,“王令當年放木鵝,身營三碶隔江河”的詩句仍傳誦四方。後人為了紀念王元暐和修建它山堰的英勇壯士,於五代末在它山堰近旁修造它山廟,以表彰其修水利根治水患的巨大功績。
它山堰它山堰
新中國成立後,甬江流域治理開發,歷程曲折,成績輝煌,至2007年底,已建成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10座。
甬江流域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
水庫名稱
類別
所在河流
總庫容
(萬立方米)
主要功能
集雨面積
(平方公里)
皎口水庫
大型
樟溪
11980
灌溉、防洪、發電、供水
259
四明湖水庫
大型
梁弄溪
12354
灌溉、防洪、發電
103.1
亭下水庫
大型
晦溪
15300
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
176
橫山水庫
大型
縣江
11180
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
150.8
周公宅水庫
大型
大皎溪
11180
供水、防洪為主,結合發電
132
十字路水庫
中型
人工湖泊
2300
灌溉為主,防洪(澇)、發電
10.8
新路岙水庫
中型
新路岙溪
1610
供水為主,灌溉、防洪、發電
24
三溪浦水庫
中型
東上河
3340
灌溉為主,防洪、發電、供水
51
橫溪水庫
中型
橫 溪
3975
灌溉為主,防洪、發電、養殖
39.8
陸埠水庫
中型
陸埠溪
2870
供水、農灌為主,防洪、發電
54
梁輝水庫
中型
南廟溪
3077
以防洪、供水為主,結合發電
35.06
梅湖水庫
中型
五梅溪
1817
供水為主,防洪、灌溉、發電
23
上林湖水庫
中型
東橫河
1822
防洪、供水、灌溉
14.07
四灶浦水庫
中型
人工湖泊
2014
灌溉、供水為主,旅遊、養殖
5.12
里杜湖水庫
中型
裘家浦
2370
供水、灌溉為主,防洪、發電
20.2

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甬江上游支流姚江在四明山脈山地穿行,奉化江源頭也在四明山脈南部。四明山脈呈近南北走向,巍迤寧波境之西北,於南東、西北兩翼鉗夾寧波平原。四明山,又名句余山,位浙東南火山噴髮帶寧波——仙居火山噴發亞帶上。明嘉靖《寧波府志》卷五《山川》載:“由天台山發脈,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涌為二百八十峰,中有三十六峰,周圍八百餘里,綿亘本府之化、慈谿、鄞縣,紹興之餘姚、上虞、嵊縣,台州之寧海諸境。”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的《地理考》第一章山脈記:“由鄞縣小溪鎮入者日東四明,由余姚白水山入者日西四明,由慈谿藍溪入者日北四明,由奉化雪竇入者日南四明。層巒絕壁,深溪廣谷,高回幽異。”四明山系曹娥江、奉化江分水嶺。山體主要由中生界流紋岩、碎屑岩構成,局部有粉砂岩、泥岩出露和玄武岩覆蓋。自曹娥江支流黃澤江、剡江支流剡源源頭間發脈,從境西南即奉化西部、餘姚南部入境,向北北東蜿蜒,氣勢雄偉,峰巒峭拔。
甬江上源或支流姚江上中游兩岸為海拔500米的丘陵,地面坡度平緩,切割程度較弱。
姚江、奉化江下游及甬江主幹地形主要為寧波平原。寧波平原,浙東較大平原之一,在境內中部偏東北。東界北侖小港至鄞縣莫枝至奉化東山一線,西界鎮海澥浦至鄞縣樟村至奉化岩坑一線,南界奉化大橋鎮南至溪口、岩坑一線,北向潛入灰鱉洋。呈北北東走向。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占堆積平原28.2%,含海曙、江東兩區,鎮海、江北兩區大部,北侖區東部,鄞縣中部和奉化北部。

氣候特徵

流域瀕海,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具向中亞熱帶過渡的特徵。冬季主要受西風帶冷空氣控制,夏季則受副熱帶高壓、颱風和西南氣流影響,多異常天氣。夏冬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季風交替明顯,雨量充沛,溫暖濕潤。
境內雨量分布,南部多於北部,且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多雨區集中西部山區,寧海雙峰附近、餘姚四明山區大嵐附近為二個主要多雨中心,年降水量1700毫米以上,最大1~900毫米左右。北部濱海為少雨區,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全年有二個相對雨期。3至7月第一個雨期春雨連梅雨,其中3至5月春雨期,雨日多,強度弱,年均雨量367.9毫米,占年總雨量26.54%;6至7月梅雨期,值梅子黃熟時節,又稱“黃梅雨”,年均雨量339.9毫米,占年總雨量24.52%。月降雨量最多9月,歷年平均200.1毫米;12月最少,平均48毫米。年均降雨159天。

沿岸城鎮

餘姚市,位於寧波市西北部,東經120°52′至121°25′,北緯29°39′至30°21′東鄰鄞縣、江北區,南接奉化市和紹興市的嵊縣,西連紹興市上虞,東北毗慈谿市,西北瀕杭州灣。市人民政府駐地餘姚鎮,距寧波48公里。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置餘姚縣:枕山瀕海、南高北低,南有四明山盤亘蜿蜒,海拔一般500米左右,最高峰為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北部為寧紹平原一部分。主要河流姚江,經上虞通明堰於肖東鄉永思橋入境,至大隱鎮城山渡,自西向東橫貫中部,境內流長54公里。其他河流有東江、中江、長泠江、湖塘江、青江、臨浦江等30餘條,分屬姚江、奉化江、曹娥江水系。茶葉種植歷史悠久,有化安瀑布茶、四明十二雷,宋、明時列貢品。蕭甬鐵路橫貫中部,杭甬運河其中姚江段境內長54.65公里,西接曹娥江、錢塘江,東連甬江出海。名勝古蹟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姆渡遺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宗羲墓、中共浙東區委舊址、五桂樓。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通濟橋、舜江樓、中天閣王陽明講學處、勝歸山胡公岩、四先賢故里牌亭等30餘處。有“文獻名邦”之稱。龍泉山為名勝風景區。
餘姚市區,餘姚市人民政府駐地,距寧波44公里。杭甬運河姚江段橫貫鎮中,最良江、候青江流貫南北兩側,東有皇山江,西為西江。秦置餘姚縣(一說漢置)即設治於此。蕭甬鐵路、杭沈公路自西至東貫其北。龍泉山風景區,上有梨洲文獻館。
河姆渡鎮,地處浙東沿海,餘姚市東首,境內有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由江中、羅江、車廄三鄉合併而成。距市區17公里,寧波市區20公里,因境內有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而得名。東與大隱和寧波市江北區乍浦鄉接壤,南靠四明山倚山臨姚江,西南與陸埠鎮交匯,北瀕慈江與丈亭鎮、三七市鎮隔水相望。境北部河網交織、地勢平坦,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南部以山區、半山區為主,森林植被繁茂,主要山脈有車廄山、單于山、石嵩山、毬山、天目山,黃墓山(覆船山)等。其中車廄山、黃墓山為餘姚歷史人物名山。河姆渡茭白: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茭白之鄉”,茭白系列產品銷江浙滬、渤海灣、京津唐、中西部地區,出口試銷日本市場。河姆渡茶葉擁有“古址曦茗”、“四明十二雷”、 “丞相綠”、 河姆渡野茶、雀茶、古茶等10餘個茶葉品牌,其中 “四明十二雷”高山茶1991年獲國際中國茶文化節優質名茶獎;“七千春”牌河姆渡原始野茶獲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優質名茶獎;“丞相綠”連續被評為寧波市一類名優茶獎,1995年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古址曦茗”有機茶榮獲2003年中國茶學會第五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一等獎。旅遊資源豐富,著名風景名勝遍布。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反映了河姆渡7000年前“乾欄式” 建築風格,博物館內設 3個基本陳列廳和1個臨時展廳,共展出文物400餘件。蘆山禪寺、禪悅寺,還有“十里長坑”、滴乳泉等著名風景點。
奉化市,地處長三角南翼,東海之濱,美麗的象山港畔。奉化春秋時屬越國,秦時屬會稽郡鄞縣,隋時屬句章縣,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置奉化縣。據南宋陳著《題奉化圖志揭首》云:“奉化為邑,以民皆樂於奉承王化得名。”元元貞元年(1295)昇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改縣,1988年撤縣設市。奉化人文薈萃,是彌勒聖地、蔣氏故里。早在五六千年之前,就創建了茗山後文化,距今4200前後,建立了名震中原的堇子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寧波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五代後梁布袋和尚(彌勒佛)出生出家得道圓寂歸葬之地,宋代有以“梅妻鶴子”著稱的林和靖,元代有“江南夫子”、詩壇名家戴表元,近現代有歷史名人蔣介石、蔣經國,外交暨體育名人王正廷、文人大使王任叔(巴人)、紅幫裁縫鼻祖王才運等。同時湧現了早期浙江省委書記卓蘭芳及卓愷澤、王鯤等一批傑出革命人物。象山港奉化區域是難得的“陽光海灣”,其內港灣幽靜、碧海藍天,是理想中的濱海休閒度假勝地。蔣氏故里溪口和“全球生態500佳”、“世界十佳和諧鄉村”滕頭分別入選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亞洲唯一代表案例和城市最佳實踐區唯一鄉村案例,是國家AAAAA風景名勝區。溪口兼有湖、溪、泉、瀑、山特色,早在漢代就有“海上蓬萊”之譽,徐鳧岩飛瀑號稱“浙東第一瀑布”,是全國對台重要視窗。雪竇古剎被譽為“天下禪宗十剎”之一,露天彌勒大佛高56.7米,是全國最高的銅製彌勒大佛。
奉化河源剡溪上的亭下水庫奉化河源剡溪上的亭下水庫
寧波市江北區,位於老市區西北部。東南臨甬江,新建甬江大橋與江東區相通;南瀕姚江,有新江橋、解放橋、姚江犬閘橋、姚江大橋溝通兩岸;西與餘姚市接壤,東北毗連鎮海區。東西長27公里,南北寬20公里。面積208.7平方公里,其中老市區6.9平方公里,占3.3%,余皆郊區。因處甬江、姚江北岸,習稱江北岸,區由此名。江北岸原屬鄞縣城郊。清時,屬甬東隅八至十圖,有李家、引仙橋、倪家堰、磚橋、孫家、鄞定橋等地名。1927年7月設市,江北岸劃為第五區。1931年1月撤市,復入鄞縣,為鄞縣第五區,面積4.02平方公里。1935年改設江北鎮。1949年11月,設立江北區公所,次年6月撤銷。1951年5月成立江北區人民政府。1956年2月撤銷,設中馬、泗洲、槐樹3個街道辦事處。1958年9月撤銷,置江北街道辦事處。1960年6月,成立江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70年1月,改設江北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定為市轄區一級(縣級)政權建制。1980年10月,復名江北區人民政府。市郊,1951年5月建立郊區人民政府。1954年10月,莊橋及其周圍7鄉成立機場特區,建莊橋區人民政府,屬市。1956年2月,撤莊橋、郊區2區建制,成立郊區區公所。1960年12月,餘姚縣慈城人民公社劃屬市郊。1978年設郊區辦事處,1984年1月郊區併入江北區。1844年1月1日寧波開埠,江北岸為外人通商居留地。1名勝古蹟    建於北宋的保國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朱貴祠、江北岸天主教堂。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慈城鎮的甲第世家、大耐堂、俞宅、馮岳彩繪台門、莫附馬宅、劉家祠堂、桂花廳、明末清初福字門頭、向宅、馮宅和江北岸巡捕房、英國領事館舊址、浙海關(新關)等。
寧波市鄞州區,位於寧波市區南端,東靠沿海大通道,北面緊鄰杭甬高速公路,距櫟社機場不足3公里,半小時車程就可抵達北侖港,規劃中的寧波市輕軌線及沿海大鐵路都將從這裡穿過,具有便捷的海陸空交通和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穿城而過的奉化江、縱橫交錯的河網水系,使新城區水域總面積達到232公頃,占總規劃面積的6.7%。鄞州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境內就有原始人類居住。1973年冬在古林鎮三星村原蜃蛟鄉三聯村盧家橋發現的原始公社遺址,已有5000年的歷史。約在原始社會末期,至遲在夏朝初,“鄞”已成為確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阝)兩字合成。鄞縣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秦滅楚後,於公元前222年置鄞、貿阝、句章三縣。漢襲秦制,仍置三縣。東晉時劉裕戍句章,築句章新城於小溪鎮(今鄞江鎮)。隋初三縣合一,總稱句章縣。唐時改為貿阝縣。五代初改為鄞縣,從此鄞縣名稱沿襲至今。北宋時,鄞縣先後析出6個鄉,或置昌國縣(今舟山定海區), 或劃定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北侖區),此後縣境轄地穩定少變。寧波中心區域過去一直為鄞縣縣治,原稱明州,明朝時為避諱,改名為寧波。解放後寧波析出置市,鄞縣先後為寧波專區(地區)及寧波市轄。2002年國務院批准撤銷鄞縣,設立為寧波市鄞州區。鄞州人文薈萃,唐代詩人賀知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南宋詞人吳文英、學者王應麟、台灣文獻初祖沈光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望都在鄞縣留下了歷史遺蹟。近代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生物學家童第周、著名油畫家沙耆、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書法家沙孟海、金石書畫家朱復戡、篆刻家高式熊、昆蟲學家周堯、表演藝術家王丹鳳、金採風都是鄞縣人的驕傲。鄞州擁有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境內有東錢湖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十大著名勝景。鄞東太白山麓的天童寺是中華禪宗五山之第二山,自唐以來一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現為日本曹洞宗臨濟宗祖庭。與天童寺隔山相鄰的阿育寺是禪宗“中華五山”之一,寺內珍藏佛祖舍利寶塔。鄞州鄞江鎮它山堰古水利工程,是中國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與四川都江堰齊名。與天童寺相連的天重森林公園以“森林、奇石、雲海”著稱,是中國最早命名的三大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鄞西高橋鎮“梁山伯廟”是“梁祝”愛情故事的發源地,“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至今仍流傳在浙東一帶。
寧波市鎮海區,地處老市區東北甬江北岸。東濱灰鱉洋,南瀕甬江,西毗江北區,北界慈谿市。地形狹長,東南至西北長約23公里,東北至西南寬13公里。海岸線長21.3公里,島嶼5個。海域158.1平方公里。1985年前建置沿革見第六章原鎮海縣。1985年10月1日撤鎮海縣,以甬江為界,江北設鎮海區,江南置濱海(今北侖)區,為寧波市市區。地處寧紹平原東端,西北部丘陵,東南部平原。四明山余脈起汶溪望海尖,東至澥浦山入海,連綿14公里,高程多為100米至300米,主峰大蓬山(與慈谿市交界)海拔422米。山腳線以南至甬江,系水網平原,屬姚江水系,地形平坦。1974年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地區,1976年始興建鎮海港、浙江煉油廠(後改鎮海石油化工總廠)、鎮海發電廠等工程,逐步成為寧波市區三大片之一。招寶山為市內風景區之一,處在甬江入海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鎮海口海防遺蹟(包括招寶山威遠城、月城、安遠炮台、吳公紀功碑亭和建城碑亭等)和鎮海後海塘2處。

污染情況

甬江是浙江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據1989年的水質監測資料,甬江的污染河長占評價河長的76.3%。即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河段達不到地面水環境質量三級水以上的水質標準。甬江流經的餘姚、奉化、寧波等地是浙江工農業生產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鄉鎮企業發展迅猛,人口又相對集中,廢污水排放量較大。而水環境容量又小,故污染重,水質差。特別是姚江的餘姚,奉化江的奉化,甬江的寧波等河段,污染更為嚴重,主要污染物質有溶解氧、化學耗氧量、氨氮、氯離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