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東漢年號)

光和(東漢年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光和(178-184)是中國東漢皇帝漢靈帝劉宏的第三個年號,時間跨度為7年。 184年,即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中平元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和
  • 歷   時:7年
  • 君   主東漢皇帝漢靈帝劉宏的第三個年號
  • 開始時間:178年三月
  • 結束時間:184年
紀年對照,君主簡介,歷史大事,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出生名人,逝世名人,相關年號,

紀年對照

東漢年號
光和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公元
178年
179年
180年
181年
182年
183年
184年
乾支
己未
庚申
癸亥

君主簡介

漢靈帝劉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於冀州河間國(今河北深州)。漢章帝劉炟的玄孫。世襲解瀆亭侯,父劉萇早逝,母董氏。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漢桓帝劉志逝世後,劉宏被外戚竇氏挑選為皇位繼承人,於建寧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劉宏在位期間,大部分時間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又設定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甚至賣官鬻爵以用於自己享樂,在位晚期爆發了黃巾起義,而涼州等地也陷入持續動亂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5月13日),劉宏去世,諡號孝靈皇帝,葬於文陵

歷史大事

元年

始置鴻都門學生
光和元年(178),詔命在洛陽皇宮鴻都門內設立學校,以諸臣通文藝者待詔其間,學內置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畫像。由地方州郡長官和朝中三公推薦善作尺牘辭賦及工書鳥篆的士子入學,時稱鴻都門學,極盛時學生多達三千人。由於靈帝愛好辭賦,鴻都門學生頗受寵用,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甚至封侯拜爵,其中頗有依託趨炎附勢,互相吸引,形成一股勢力。因此被清議目“鴻都群小”、“士君皆恥與為列”。
蔡邕撰補《後漢紀》
光和元年(178),因得罪宦官曹節程璜等,被誣下獄,減死與家屬髡鉗流朔方(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後徙五原安陽縣(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上書自陳,奏其所撰《漢紀》十意。十意猶《漢書十志,其名目有《律歷意》、《禮意》、《樂意》、《郊祀意》、《天文意》、《車服意》等。並敘說全書的計畫,要求重返東觀,以完成《漢紀》的撰作。次年赦還本郡,慮為仇家所害,避居於吳,積十二年,又成《靈帝紀》及列傳四十二篇。經李傕之亂,散亡不傳。
西邸賣官
光和元年(178),靈帝於西園開置邸舍賣官,價錢依官職大小而定,二千石官錢二千萬,四百石官錢四百萬又命左右賣公卿官,公千萬,卿五百萬。並在西園另設錢庫,將所得之錢貯於西園庫中,以為已有。

二年

光和二年(179)十月,巴郡(今四川重慶北)板楯蠻起兵反漢,攻略三蜀蜀郡廣漢郡犍為郡合稱)和漢中郡(今陝西漢中東)等地,靈帝派御史中丞蕭瑗益州等地兵進討,攻戰連年,始終未能將板楯蠻平定。光和五年,靈帝聽從益州計吏程包的建議,選用廉明太守招撫。不久,楯蠻詣巴郡太守曹廉投降。
司空袁逢
光和二年(179)三月,司空袁逢免官。袁逢,字周陽,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其家族為東漢有名的“汝南袁氏”。以累世三公子弟入仕,歷任太僕司空執金吾等官,為人寬厚誠信,著稱於世。
陽球懲治宦官
光和二年(179)四月,尚書令陽球遷司隸校尉。“黨錮之禍”以來,宦官曹節王甫專權,太尉段潁與其同流合污,宦官勢力大盛,曹節、王甫父兄子弟紛紛出任卿、校、牧、守、令、長等官,貪殘害民。王甫養子王吉暴虐尤甚,在官五年殺萬餘人。陽球以此極為憤恨,出任司隸校尉後,立即懲治宦官。不久,京兆尹楊彪奏發王甫門生貪贓財物七千餘萬,時王甫正好出宮休假,阿附宦官的段潁也因日食自劾不在朝中。陽球乘機劾奏王甫、段潁及中常侍淳于登、袁赦等人罪惡,於是王甫、段潁、王吉等人皆被收入獄,陽球親自拷問。王甫、王吉父子遂被拷打而死,段潁畏罪自殺。陽球將王甫家產沒收充公,段潁妻、子徙居邊地。隨之,陽球又準備懲治曹節,曹節懼怕,不敢出宮休假,遂向靈帝進讒言,說陽球為官嚴酷,不宜任司隸校尉一職,靈帝竟以陽球為衛尉。陽球聞知,苦苦請求靈帝再讓他任職一月,以便為國家除去奸惡,靈帝不許。於是宦官勢力復盛,不久曹節又加領尚書令,權勢更大。
太尉段潁自殺
光和二年(179)四月,太尉段潁自殺身死。段潁(?—179),字紀明,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以舉孝廉入仕,任憲陵園丞、陽陵令,遷遼東屬國都尉,後拜議郎,在官甚有政績。永壽二年(156),出任中郎將,大破東郭竇、公孫舉起義,封為列侯延熹二年(159),遷護羌校尉,大破燒當諸羌。斬首二千級,俘獲萬餘人,後又出塞二千餘里,連破諸羌,延熹四年,遭涼州刺史郭閎陷害,被收入獄。復任議郎、并州刺史等職。延熹六年,段潁再為護羌校尉,率兵進討諸羌,輾轉山谷,無日不戰。至永康元年(167),終於將西羌平定。共斬首二萬三千級,俘獲人口數萬,得牛馬羊等牲畜八百萬頭,以功封都鄉侯食邑五百戶。隨後,率兵萬餘進討東羌。建寧二年,又平定東羌,共經一百八十餘戰,斬首三萬八千六百,獲牛馬牲畜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開銷軍費四十四億,拜破羌將軍,封新豐縣,食邑萬戶。此後,段潁入朝,任侍中、執金吾河南尹司隸校尉等官,建寧四年(171),遷太尉,始為三公,光和二年(179),復為太尉。段潁為將英勇善戰,與士卒同甘共苦,故能百戰百勝,多有戰功。但他為保全官位,阿附宦官甘為中常侍王甫黨羽。光和二年,被司隸校尉陽球劾,與王甫一同下獄,畏罪自殺而死。
張修殺南單于
光和二年(179)七月,匈奴中郎將張修因與南匈奴單于呼徵不能相容,遂殺呼徵,另立右賢王羌渠為單于。後以擅殺之罪,下獄死。
劉郃謀誅宦官
光和二年(179)十月,司徒劉郃永樂少府陳球衛尉陽球、尚書劉納等謀誅宦官曹節等人。曹節聞訊,乃威嚇、收賣陳球岳父程璜,盡得劉郃等人之謀。於是向靈這誣告劉郃等人與諸王交通,圖謀不軌,靈帝大怒,將劉郃等人下獄處死。
陽球下獄
光和二年(179)十月,陽球與司徒劉郃等人謀誅宦官事泄,下獄死。陽球(?—179),字方正,漁陽泉州(今天津武清西南)人。以舉孝廉入仕,歷任尚書侍郎、高唐令、九江太守、平原相、議郎將作大匠司隸校尉、衛尉等官。光和二年(179),任司隸校尉,劾奏宦官王甫太尉段潁等人罪惡,王甫、段潁因此入獄死。為官清正,但性格急躁,嚴苛過度,以此免官。其年冬,下獄死。
陳球被殺
光和二年(179)十月,陳球與司徒劉郃等人謀誅宦官事泄,下獄死。陳球(117—179),字伯真,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以舉孝廉入仕,歷任繁陽令、侍御史、零陵太守魏郡太守、將作大匠、南陽太守、遷尉等官,熹平六年(177),遷司空,始登三公之位。又任光祿大夫、遷尉、太常、太尉等官。為官清正,執法不避權貴。光和二年十月被殺,年六十二歲。

三年

下詔舉士
光和三年(180)六月,靈帝下詔,令公卿舉之中能《古文尚書》、《毛詩》、《左傳》、《穀梁傳》諸經者各一人,受舉者皆拜為議郎
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詁》
何休官邵公,任城樊《今山東濟寧東》人,博學多知,精研六經,對《春秋公羊傳》用力尤勤不善言辭,生徒提問,每作筆答而口不能講。靈帝即位之初,應太傅陳蕃之闢為議郎。不久,陳蕃謀誅宦官曹節等不成,事泄遇害,何休亦被廢錮。從此閉門不出,歷時十餘年,著成《春秋公羊解詁》。論者謂所注妙得《公羊》本意,旨在矯枉撥亂。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書,並為《孝經》、《論語》作注。晚年曾官諫議大夫,卒於光和五年(182),年五十四。
安玄、嚴佛調譯佛經
安息國(今伊朗)優婆塞(佛教稱在家修行的男子)安玄通習佛經。靈帝初經商洛陽,以功得騎都尉官號。玄以宣傳佛學為已任,居華年久,漸通漢語。光和四年(181),與信士嚴佛調共譯《法鏡經》、《阿含口解經》。安玄口譯梵文,佛調潤飾筆錄。後嚴佛調亦通梵文,至中平五年(188),獨立譯《古維摩詰經》、《十慧經》等六種佛經為漢文。

四年

鮮卑首領更立
光和四年(181),鮮卑首領檀石槐死,年四十五。其子和連代立,和連才力不及其父,性又貪財,處理事務不公,各部漸漸叛離。又常率兵抄掠漢地邊境,後在攻略北地郡(今寧夏吳忠西南)時,被漢軍用箭射死,其侄魁頭立為首領。檀石槐死後,鮮卑諸大人遂世相傳襲。
置祿驥廄丞,領受郡國調(徵發)馬。豪右壟斷,馬一匹價至二百萬。
光和四年(181)九月,太尉劉寬以災異免官。劉寬(119—185),字文饒,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桓帝(147—167在位)時,辟大將軍府。歷任司徒長史、東海相、尚書令、南陽太守太中大夫、侍中、屯騎校尉宗正等官。熹平五年(176)遷太尉,始任三公。後又任衛尉光祿勛、太尉等官,封逮鄉侯食邑六百戶。在職以寬厚著稱,注重教化。中平二年(185)病死,年六十六歲。

五年

靈帝詔舉害民官吏
光和五年(182)正月,靈帝下詔,令公卿舉奏刺史、郡守貪殘害民者。太尉許馘、司空張濟諛附宦官,收受賄賂。凡宦官子弟、賓客為官貪殘者,皆置之不問,卻舉奏邊遠小郡為官清正,頗政績者二十六人。百姓詣闕訴冤,司空陳耽議郎曹操上疏,劾奏許馘等人所舉皆出於黨私,是“放鴟梟而囚鸞鳳”,靈帝聞奏,責備許馘等人,並將所蒙冤被舉者皆拜為議郎。
平息板盾“蠻”
板盾“蠻”連年反抗不息。益州計吏程包言其受長吏壓迫之苦。乃選用曹謙巴郡太守。謙宣詔撫慰,事即平息。

六年

熹平石經》刻成
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熟讀儒家經典成為一種進身之階,而經書轉相傳抄,文字或有脫論,師承不同,亦多歧異。諸博士為爭高下,更互相攻訐,甚至有人向宮中主管藏書的官員行賄,塗改蘭台漆書經字,以符合自己的傳本。為了使經書文字有一個官方認可的定本,以免“谷儒穿鑿,疑誤後學”。議郎蔡邕會同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等於靈帝熹平四年(175)上疏奏請正定五經文字,並刊石立於洛陽南郊太學門外。獲準後蔡邕等即對今文所傳《詩》、《書》、《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七部經書進行書校訂,每經並附校記,由蔡邕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召工匠依樣刊於碑上。光和六年(183)刊刻完畢,共四十六碑,由東向西,折而南,又折而向東,成匚字形立於太學講堂門外東側,上有屋頂覆蓋,兩側圍有護欄,史稱熹平石經。石經既立,每天有許多人來參觀摹寫,“車乘日千餘輛,填塞阡陌”。
竺佛朔譯佛經
靈帝熹平元年(172),天竺(今印度)沙門竺佛攜梵文佛經至洛陽,與人合作,譯《道行經》為漢文,至中平六年(183),又譯成《般若三眛經》。
張角準備起義
光和六年(183),巨鹿郡(今河北寧晉西南)人。張角以“太平道”傳教已十餘年,擁有徒眾數十萬,遂將徒眾分為三十六方,“方”各為一部,大方統眾萬餘人,小方統眾六、七千,方各有首領。命人傳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準備起義。時大方首領馬元義等先收合荊(今湖南常德東北)、楊(今安徽和縣)二州徒眾數萬人,約期在鄴城(今河南東北)起事。馬元義又來往於京師洛陽(今河北臨漳西南),聯合宦官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定次年三月五日內外俱起。
光和(東漢年號)

七年

大赦黨人
中平元年(184)三月,靈帝召群臣會議,商量鎮壓黃巾起義之事。北地太守皇甫嵩奏請解除黨人之禁,出皇宮錢財作為討伐黃巾軍費。靈帝問計於中常侍呂強,呂強說,黨人禁錮多年,積怨甚深,若不赦免,一旦黨人與黃巾聯合,必將危及朝廷。靈帝懼而從之,下詔大赦黨人,“黨錮之禍”遂告結束。
進剿黃巾軍
中平元年(184)二月,黃巾起義爆發,旬月之間,全國回響。時黃巾軍主力活動於冀州(今河南臨漳西南)、南陽(今河南南陽)、潁川(今河南禹縣)等三個主要地區。三月,漢廷發天下精兵,命北中郎將盧植率軍攻打冀州地區張角所部黃巾軍,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騎都尉曹操率兵攻打潁川黃巾軍。
皇甫嵩等擊破黃巾軍
中平元年(184)四月,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騎都尉曹操率兵四萬剿潁川郡(今河南禹縣)黃巾軍。波才所率黃巾軍,大敗朱俊軍,又將皇甫嵩軍圍於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因缺乏戰鬥經驗,結果被皇甫嵩施計突圍。五月,皇甫嵩、朱俊、曹操合兵大破 潁川黃巾,斬首數萬級,平定潁川,皇甫嵩以功封都鄉侯,曹操遷濟南相。隨即進兵汝南郡(今河南平輿北)、陳國(今河南淮陽),大破兩地黃巾軍。於是,潁川、汝南、陳國三地黃巾軍皆告失敗。朱俊以功遷鎮賊中郎將。靈帝命皇甫嵩等人繼續進剿東郡(今河南濮陽)、南陽(今河南南陽)黃巾軍。八月,皇甫嵩在蒼亭(今山東陽穀北)大破東郡黃巾,俘虜黃巾帥卜巳,斬首七千餘級。
朱俊平定南陽黃巾軍
中平元年(184)六月,右中郎朱俊擊破潁川黃巾軍後又立即轉攻南陽郡(今河南南陽)黃巾軍。南陽太守褚貢,後新任太守秦頡擊殺張曼成,義軍復以趙弘為帥,眾至十餘萬,屯據宛城。朱俊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合兵一萬八千人圍攻宛城,自六月至八月實施猛攻竟不能下。不久,朱俊擊殺趙弘,義軍又以韓忠為帥,繼續堅守宛城,隨後,朱俊用計破城,義軍退守小城(內城)。韓忠率軍突圍不成,被秦頡殺死。義軍又以孫夏為帥,仍屯於宛城。十一月,朱俊攻破宛城,殺黃巾軍萬餘人,由是南陽黃巾軍被朱俊平定。
皇甫嵩攻滅冀州黃巾
中平元年(184)八月,漢廷以冀州黃巾軍久久不能平定,命皇甫嵩帶兵進剿。時張角病死,冀州黃巾軍在其弟張梁領導屯於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張梁率軍英勇善戰,皇甫軍不能勝。次日,皇甫嵩按軍不出。等到第三日,義軍防守稍懈之時,乃於凌晨率軍向義軍發動攻。義軍措手不及,大敗,張梁戰死,戰士被殺三萬人,跳河而死者五萬餘人。十一月,皇甫嵩乘勝進擊,與巨鹿太守郭典大破張角弟張寶軍於下曲陽(今河北曲陽西),斬首十餘萬級,張寶戰死。至此,皇甫嵩平定冀州黃巾軍,以功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至此,黃巾主力全部被漢遷軍隊消滅,黃巾起義在堅持了九個月的鬥爭後,終於失敗。
張鈞請斬十常侍之首
中平元年(184)二月,黃巾起義爆發。四月,郎中張鈞上書,認為張角能聚眾數十萬人起義,根源皆在於宦官。宦官父兄子弟、姻親賓客任州郡地方官者,侵害百姓,胡作非為,百姓之冤無處可訴,才鋌而走險。應該斬十常侍之首,懸於京師南門之處,起義軍會自行散去。靈帝將張鈞表章交給宦官,宦官看後皆免冠叩頭,詐稱自願入獄以使天下平定,並出家財作為軍費。靈帝大怒,命宦官照常視事,而將張鈞下獄,以私通張角的罪名處死。
盧植擊破張角
中平元年(184)四月,北中郎將盧植率北軍五校將士及州郡兵進剿張角親自率領的冀州(今河北臨漳西南)黃巾軍。盧植率軍連破張角,斬首萬餘級。張角退保廣宗(今河北威縣東)。盧植命軍士挖築塹壕,修造雲梯,圍攻廣宗。時靈帝派宦官左豐一冀州視察,盧植不肯賄賂左豐。左豐回京師誣告盧植作戰不力,靈帝大怒,將盧植征還京師治罪,改命中郎將董卓進攻廣宗。
中平克年(184)六月,交趾(今廣東、廣西大部及越南北部、中部地區)百姓因刺史貪殘民,起兵反漢,扣押交趾刺史太浦太守來達,自稱“柱天將軍”。漢廷改以賈琮為交趾刺史。賈琮到職,訊問民情,皆言賦稅過重,百姓無法承受;又京師遙遠,告訴無門,故相聚起事。於是,賈琮告示百姓,令其各安本業,免除徭役,又挑選廉潔官吏出任各縣令長。一年之間,交趾平定。

出生名人

光和元年(178年)——呂蒙,孫吳的大將(219年去世)。
光和二年(179年)——司馬懿,三國政治家(251年去世);龐統劉備的重要謀士(214年去世)。
光和三年(180年)——司馬孚,司馬懿的三弟(272年去世)。
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蜀漢重要大臣(234年去世);劉協漢獻帝(234年去世);朱然,東吳重要將領(249年3月去世)。
光和五年(182年)——孫權,東吳建國者(252年去世);關平關羽的長子(219年去世)。文昭皇后,甄氏,魏文帝曹丕之妃(221年去世)。
光和六年(183年)——陸遜,東吳大臣(245年去世)。

逝世名人

光和四年(181年)宦官曹節去世。張奐去世。
光和五年(182年)經學家何休(129-182)逝世。休字邵公,任城樊(今山東濟寧東)人。著有《春秋公羊解詁》,為董仲舒以後最重要的公羊學家。
光和七年(184年)——張角黃巾之亂領導人;張寶黃巾軍將領;張梁,黃巾軍將領;張曼成,黃巾軍將領;波才,黃巾軍將領;彭托,黃巾軍將領;馬元義,黃巾軍洛陽的總指揮。

相關年號

諡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年期
光武皇帝
25年—57年
建武
25年—56年
56年—57年
孝明皇帝
57年—75年
永平
58年—75年
75年—88年
建初
76年—84年
元和
84年—87年
章和
87年—88年
孝和皇帝
88年—105年
永元
89年—105年
105年—105年
孝殤皇帝
105年—106年
延平
106年—106年
孝德皇帝
孝安皇帝
106年—125年
107年—113年
元初
114年—119年
120年—121年
建光
121年—122年
122年—125年
125年
孝順皇帝
125年—144年
永建
126年—132年
陽嘉
132年—135年
永和
136年—141年
漢安
142年—144年
144年—144年
孝沖皇帝
144年—145年
永嘉
145年—145年
孝質皇帝
145年—146年
本初
146年—146年
孝穆皇帝
孝崇皇帝
孝桓皇帝
146年—167年
建和
147年—149年
和平
150年—150年
151年—152年
永興
153年—154年
155年—158年
158年—167年
167年—167年
孝元皇帝
孝仁皇帝
孝靈皇帝
168年—189年
168年—172年
172年—178年
光和
178年—184年
184年—189年
189年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孝獻皇帝
189年—220年
永漢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190年—193年
194年—195年
196年—220年
220年—220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