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縣

婺源縣

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下轄縣,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位於江西東北部,與兩省交界,土地面積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78萬畝,耕地32萬畝,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全縣轄16個鄉(鎮)、1個街道、1個工業園區、197個村(居)委會,人口36萬。

婺源東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鎮市,北枕國家級旅遊勝地黃山市和古徽州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和銅都德興市。

婺源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2017年9月,榮獲 “中國天然氧吧”稱號。2018年12月12日,被命名為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18年12月,農業農村部確定為第二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婺源縣名列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婺源縣
  • 外文名稱:Wuyuan County
  • 別名:蚺城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上饒市
  • 下轄地區:轄1個街道、10個鎮、6個鄉
  • 政府駐地:蚺城街道蚺城路1號
  • 電話區號:0793
  • 郵政區碼:333200
  • 地理位置:中國華東
  • 面積:2947.51平方千米
  • 人口:362200人(2011年末)
  • 方言徽語-祁婺片-婺源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江嶺、江灣、李坑、臥龍谷、靈岩洞、彩虹橋、嚴田古樟
  • 機場黃山機場景德鎮機場
  • 火車站婺源站
  • 車牌代碼:贛E
  • 名人朱熹江永詹天佑
  • 民系江浙民系(吳越民系)
  • 行政代碼:361130
  • 縣委書記:吳曙
  • 代理縣長:吳雲飛
  • 榮譽:“中國最美的鄉村”
  • 地區生產總值:106.43億元(2018年)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人口民族,人口結構,常住人口,政治,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保,歷史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名勝概述,篁嶺,婺源建築,石門山峽谷,榮譽稱號,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婺源縣因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寧縣之回玉鄉和樂平縣之懷金鄉置縣,以地當婺水源頭而名。

歷史沿革

婺源縣
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下詔設三十郡,縣域東北部屬鄣郡,西南部屬九江郡。
唐朝,開元二十八年(740年)農曆正月初八日,置婺源縣,縣治設清華鎮,隸歙州。天復元年(901年),縣治由清華鎮遷至弦高鎮(今紫陽鎮)。
五代十國時,吳武義元年(919年)歙州隸吳,婺源屬之。937年吳亡,婺源又隨歙州隸南唐。宋開寶八年(975年)南唐滅,婺源隨歙州入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歙州隸江南道東路,後江南道東、西路並為江南路;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為徽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州改路,婺源隨徽州路屬江東建康道;二十一年徽州路改隸江浙行中書省,二十三年徽州路又改隸江南行台;元貞元年(1295年),婺源縣改為婺源州,仍隸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徽州路改為江南行中書省興安府,二十四年復改興安府為江浙行省徽州府,二十六年徽州府直隸中書省,婺源州均隸屬。
明洪武二年(1369年),婺源州復為婺源縣,隸屬徽州府。洪武十三年中書省撤,徽州府直隸六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徽州府隸廣德道,四十五年隸徽饒道,隆慶六年(1572年)隸徽寧道,婺源縣均隨徽州府屬之。
清順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十三年屬徽寧道,雍正十一年(1733年)屬徽寧池太廣道,鹹豐四年(1854年)屬皖南道,鹹豐五年(1855)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起義軍先後20餘次攻入縣境,12次占領縣城。同治四年(1865年)復屬安徽省。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府留縣,婺源縣直隸安徽省。三年六月,婺源改屬安徽省蕪湖道,十七年八月,廢道,復直隸安徽省;二十一年十月,隸安徽省第十行政區;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9月4日,國民政府為了便於圍剿中央紅軍,決定將婺源劃隸江西,隸屬江西省第五行政區。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8月16日,婺源劃回安徽,隸屬安徽省第七行政區。
1949年0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部隊進入縣城,宣告婺源縣解放,屬華東區贛東北行政區,隸屬於上饒市。
1984年07月,設定清華鎮建制。
1985年04月,設立珍珠山、武口、曉林、鳳洲鄉。
1993年02月,撤銷秋口鄉、江灣鄉、賦春鄉、中雲鄉,設立秋口鎮、江灣鎮、賦春鎮、中雲鎮。
1994年11月,撤銷許村鄉、鎮頭鄉、大畈鄉、思口鄉,設立許村鎮、鎮頭鎮、大畈鎮、思口鎮。
1997年08月,撤銷太白鄉,設立太白鎮。
江灣江灣
1999年05月,撤銷武口鄉,並將梅林鄉的上梅洲村委會、瀲溪鄉的東嶺塢村委會劃歸紫陽鎮。
2001年12月,撤銷瀲溪鄉,西坑行政村劃歸紫陽鎮;楊溪、善坑行政村劃歸梅林鄉;撤銷曉林鄉,劃歸中雲鎮;撤銷曉鱅鄉,劃歸江灣鎮。
2003年08月,鄣山鄉更名為大鄣山鄉
2003年09月,撤銷高砂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
2003年10月,撤銷梅林鄉,成建制劃歸紫陽鎮管轄;撤銷大畈鎮,成建制劃歸江灣鎮管轄。
2005年03月,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婺源縣撤併鄉鎮的批覆》:同意撤銷婺源縣龍山鄉,成建制劃歸中雲鎮管轄;撤銷鳳洲鄉,成建制劃歸許村鎮管轄。
婺源縣
2006年01月,撤銷甲路鄉,成建制劃歸賦春鎮管轄;撤銷古坦鄉,成建制劃歸大鄣山鄉管轄。
2007年06月,設立工業園管理委員會。
2008年07月,設立蚺城街道,由紫陽鎮劃出花園域、涵春、文博、儒學前、蚺城、文公、天佑7個社區,香田、東嶺塢、上梅洲、城關4個行政村組成。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全縣轄16個鄉(鎮)、1個生態工業園區、1個街道辦事處。
蚺城街道辦
居委會(9個):花園域、涵春、文博、儒學前、蚺城、文公、天佑、瑞虹、朱塘
村委會(4個):香田、東嶺塢、上梅洲、城關
居委會(2個):武口、七里亭
村委會(18個):楊坑、西坑、齊村、考水、王家墩、梅林、一都、雍溪、馬家、坑口、戴家、湯村、楊溪、向陽、善坑、湖林、高砂、嶺下
居委會(3個):新街、橫街、長林
婺源縣
村委會(8個):清華、雙河、東園、花園、浮溪、詩春、里村、洪村
居委會(1個):沙城
村委會(15個):秋口、里源、洙西、秋溪、梓槎、官橋、詞坑、黃源、李坑、漁潭、白石、嶺溪、王村、言坑、占才
居委會(3個):江灣、梨園、蓮花芯
村委會(18個):江灣、占坑、汪口、鐘呂、洪坦、荷田、曉起、栗木坑、曉鱅、前段、大瀲、東頭、大畈、浯村、濟溪、低源、龍潭、古蜀地
居委會(1個):雲丘
村委會(8個):思口、西源、長灘、高梘、河山坦、前坦、思溪、西沖
居委會(1個):曉林
村委會(8個):中雲、霞港、橫槎、方村、曉林、龍山、桃溪、長堯
居委會(1個):長降
村委會(17個):賦春、長溪、岩前、林塘、沖田、排前、新田、洪家、游汀、臧坑、虎溪、盤坑、甲路、嚴田、胡家、湖山、對塢
居委會(1個):立新
村委會(5個):鎮頭、冷水亭、張村、梅田、游山
婺源縣
居委會(1個):中洲
村委會(13個):許村、董家、汾水、仁洪、盤山、朗湖、周溪、洙坑、水埠頭、項家埠、汪村、曹村、小港
居委會(1個):大山頭
村委會(8個):太白、薛村、玉坦、程家灣、潘村、曹門、楊村、新屋
村委會(8個):下溪、青石、桐木土太、上溪、西岸、龍尾、城口、硯山
村委會(12個):西垣、中村、裔村、金坑、閬山、東石、段莘、慶源、槎口、汪槎、大汜、官坑
村委會(7個):鳳山、嶺腳、虹關、廬坑嶺、廬坑、沱口、周家山
村委會(4個):河東、理坑、河西、小沱
村委會(15個):古坦、水嵐、西山、菊徑、戴村、程村、通元、黃村、和村、車田、鄣山、洪源上村、洪源下村、白石源、莒莙
居委會(1個):珍珠山
村委會(4個):黃砂、吳源、秀水、虹沖

地理環境

地勢地貌

地處贛東北低山丘陵區,樂安河上游。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83%。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

氣候特徵

縣境地處中亞熱帶,具有東亞季風區的特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期較短、四季分明。
歷年平均氣溫為16.8℃,以1998年、2006年17.9℃為最高,1965年、1976年、1980年16.3℃為最低。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為28.0℃。極端最高氣溫41.0℃,出現於1967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11.0℃,出現於1967年1月16日。
歷年總降水平均1962.3毫米,其中1-6月降水呈遞增趨勢,7-12月呈遞減趨勢;上半年占2011年降水量的69%,4-6月為明顯雨季,稱為汛期,平均月雨量在200-300毫米以上,占2011年降水量的47.9%。年最大降水量3036.8毫米,出現於1998年。月最大降水量970.4毫米,出現於1998年7月。雨量分布是四周多,中間少;東北多,西南少。
境內山巒起伏,走向不一,由於雲霧、雨日較多,高山擋光,林木蔽蔭,使各地日照時數差異較大,西南鄉多於東北鄉,平原低丘多於山區。2011年可照時數4425.9小時,(閏年4437.0小時),而實際只有1715.1小時,占可照時數的39%。
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歷年平均風速1.5米/秒;極端最大瞬間風速為40米/秒以上,出現於1965年8月13日和1978年8月19日。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1)金。有砂金和岩金二類。砂金境內大小河流均有分布(但大多數已采空),其中武口、坑口兩個砂金礦共圈出工業儲量2800公斤。岩金主要分布於賦春境內,儲量不明,品位:1~4g/t。
(2)煤。主要分布在鎮頭、賦春二地,以鎮頭為主,賦存於二疊系地層之中。以煙煤為主,發熱量3000-6000卡/公斤。儲量不明。
(3)石灰岩。主要分布在鎮頭、賦春、清華、大鄣山、中雲等地。賦存於石炭系黃龍組、船山組和二疊系棲霞組、茅口組地層之中。估算可利用儲量20億立方米。
(4)花崗岩。分布於段莘、大鄣山、沱川、溪頭、江灣等地。產出時代以燕山期與晉寧期為主,一般以岩株、岩脈等形式產出。岩性有花崗岩、花崗斑岩、花崗閃長岩、石英斑岩、輝綠岩、煌斑岩等。品種以“芝麻白”為主,其次為:“淺肉紅色”、“天青色”,估算總儲量20億立方米。可利用儲量10億立方米。
(5)大理石。分布於古坦水嵐和賦春長溪等地。古坦水嵐大理岩賦存於石炭繫上統船山組中段地層中,礦體總體積為61.51萬立方米,總荒料20.72萬立方米,品種以“漢白玉”為主。賦春長溪大理岩由石炭繫上統壺天群灰岩構成,品種有“小雪花”、“芝麻點”、“綿黑”等。
(6)硯石。主要分布於溪頭、江灣二地。賦存於中元古界雙橋山群變質岩中,岩性為板岩、千枚岩。品種有金星、金暈、眉紋、羅紋等。估算總儲量300-500萬立方米。
(7)鉀長石。主要分布於江灣曉鏞何田坑一帶。賦存於塊狀細粒花崗岩、正長岩和正長花崗岩中,為富鉀花崗岩系,呈脈狀或透鏡狀產出。K2O含量9.82-13.89%,Fe2O3含量2.00%左右。估算地質儲量有百萬噸。
(8)高嶺土。主要見沱川引漿山、珍珠山閬山、董家、秀水嶺、大鄣山程家、溪頭、曉鏞等礦點。估算遠景儲量500-600萬噸。
(9)瓷石礦。見於段莘胡思田村,已探明D級儲量15.52萬噸。
(9)石英。分布於浙源、甲路、大畈、秋口、大鄣山等地。估算遠景儲量100萬噸以上。
(11)砂石。各地均有分布。
(12)粘土。各地均有分布。

人口民族

人口結構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如下:
常住人口總數
2010年11月1日零時,婺源縣常住人口總數為334020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省內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2666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7360人,增長2.25%,平均每年增加736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22%。
家庭戶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婺源縣共有家庭戶93152戶,家庭戶人口為324555人,占總人口的97.17%,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5人減少了0.27人。
性別構成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69724人,占總人口的50.81%;女性為164296人,占總人口的49.19%。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55下降為103.3。
年齡構成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68226人,占總人口的20.43%;15—64歲的人口為239453人,占總人口的71.69%;65歲及以上人口為26341人,占總人口的7.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82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1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64個百分點。
景觀橋景觀橋
民族構成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33812人,占總人口的99.9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08人,占總人口的0.0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5393人,增長了4.83%,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0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了31人,下降了12.97%,占總人口比重下降了0.02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人口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1363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33757人;具有國中受教育程度的110382人;具有國小受教育程度的13192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89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2644人,文盲率由8.92%下降為2.66%,下降了6.26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婺源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4890人,占總人口的37.3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209130人,占總人口62.61%。

常住人口

2016年末常住人口34.2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53%,城鎮化率提高1.46個百分點,達到45.64%。全年出生人口4559人,出生率13.36‰;死亡人口2092人,死亡率6.13‰;自然增長率7.23‰。

政治

縣委書記:吳曙
縣委副書記、縣長:吳雲飛

經濟

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27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0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9.84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49.41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78%、34.63%和56.59%。人均生產總值26672元,增長9.35%。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17:32.69:54.14,第三產業占比較上年提高2.69個百分點。
2017年,婺源縣完成生產總值101億元,增長8.6%;財政總收入14.51億元,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114.5億元,增長1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4億元,增長13.5%;外貿出口2億美元,增長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27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5元,增長10%;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70億元,增長17%;貸款餘額100億元,增長19.5%。

第一產業

全年糧食總產量102419噸,比上年下降2.81%。其中:早稻78噸,下降52.15%;中稻及一季晚稻96118噸,下降2.6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7681公頃,下降2.75%;油料種植面積7126公頃,增長0.37%;棉花種植面積90公頃,下降30.76%;蔬菜種植面積3372公頃,增長 6.68%。
全年肉類總產量15038噸,比上年增長0.31%。年末生豬存欄95909頭;比上年增長3.18%;生豬出欄148673頭。全年養蜂箱30830箱,蜂蜜產量518噸。禽蛋產量2491噸。
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6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1家,市級龍頭企業19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3.78億元,銷售收入16.16億元,利稅總額達1.79億元;帶動8.27萬農戶增產增收。全縣共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12家,有效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4個,批准產量7756噸;綠色食品認證企業1家,有效認證綠色食品2個,批准產量60噸;有機產品(包括有機轉換產品)認證企業16家。

第二產業

全年工業增加值22.4億元,同比增長8.4%。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12.7億元,同比增長8.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6億元,同比增長0.5%。主營業務收入超2億的企業6戶。其中股份制企業營業收入27.69億元,同比增長13.3%,私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7.96億元,同比下降14.4%。實現利潤總額2.2億元,與上年持平。
全年能源消耗總量增速5.56%,高耗能行業占比35.29%,比2015年同期下降8.78%,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0.04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21.67%;萬元GDP能耗0.2649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了2.71%。
全年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5家,建築業增加值7.47億元,可比增長10%。

第三產業

財政
2016年,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13.69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57億元,增長3.8%。財政總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14.99%;稅收收入9.83億元,同比下降2.3%,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71.8%,比上年下降 4.7個百分點。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94 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財政八項支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86億元;公共安全支出1.23億元;教育支出4.36億元;科學技術支出0.04億元;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支出2.9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15億元;節能環保支出1.03億元;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29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84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工業投資29.89億元,同比增長2%,城建投資21.49億元,同比增長179.7%,房地產投資4.84億元,同比下降30.6%。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8.57萬平方米,增長50.01%,其中新開工面積30.46萬平方米,下降4.75 %;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9.82萬平方米,下降1.78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完成16.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93%;商品房銷售額完成7.13億元,同比增長23.42%,全年各月商品房銷售額都保持在11%以上的高位增幅。
國內貿易
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85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1.36億元,同比增長22.1 %。
從城鄉市場來看,鄉村消費增速快於城區。全年全縣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比城區市場高5.5個百分點,我縣城區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95億元,同比增長10.9%;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4.89億元,同比增長16.4%。
從消費市場來看,零售業主導市場消費。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4.01億元,同比增長13.45%,占全社會零售總額的90.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84億元,同比增長5.0%。
金融
2016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38億元,比年初增長9%,比年初增加1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00億元,比年初增加13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19億元,比年初增加6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 77億元,比年初增長15%,比年初增加10億元。其中,住戶貸款餘額 41億元,比年初增加6億元;非金融機構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 35億元,比年初增加4億元。
保險業
2016年,三大保險公司保費收入 1.5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人壽保險保費收入7108萬元,增長 21%;人民保險保費收入 5538萬元,增長 2%;太平洋保險保費收入 2345萬元,增長 24%。
規上服務業
2016年婺源縣規模以上服務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企業營業收入增長加快,效益不斷提升。全年規上服務業共新增4家企業,全年共19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96億元,增長30.33 %。其它營利性規上服務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9億元,增長40.7 %。
婺源縣
營業利潤較快增長,主要行業穩中有進。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利潤 0.63億元,增長10.5 %。全縣規模以上服務業11個行業門類中除公路旅客運輸和公共安全保護服務兩個行業外,其它行業的營業收入增速均保持在11 %以上,其中,旅行社及相關服務增長最快,增長47.4 %。
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形勢向好。全年進出口總額1562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72%。其中,出口15618萬美元,增長5.89%;進口9.55萬美元,同比-70.05%。利用外資增速加快。全年實際利用外

交通運輸

2016年,全年公路旅客運輸量683萬人,同比增長8%;客運周轉量27600萬人公里,同比增長8%。公路貨物運輸量926萬噸,同比增長5 %;貨物周轉量123853萬噸公里,同比增長3%。
郵電通信能力不斷提高。全年郵電業務總量5885萬元,增長10.2 %。其中,電信業務總量3585萬元,同比增長7.77 %;郵政業務總量2300萬元,增長14.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1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總數為25.24萬戶。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3.1萬戶;移動寬頻用戶2.28萬戶。
公路
婺源位於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境內多山屬黃山余脈江南丘陵地帶,境內主要交通有307、308省道杭瑞高速(景婺黃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德婺高速)公路。
鐵路
京福客運專線鐵路已開工建設(2015年6月28已通車),九景衢鐵路(已)開工,婺源正成為江西對接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的前沿。
機場
婺源相鄰近就有景德鎮機場,黃山機場,南昌機場。
自駕車路線
1、景白公路:二級柏油路面,從景德鎮經婺源至浙江,直通衢州,沿途經過賦春、中雲、高砂、婺源縣城、梅林。從景德鎮到婺源縣城80多公里,這條路面很好走,限速70公里。
2、婺溪路:從婺源可以到安徽的黃山,婺源境內柏油路,安徽段柏油路。沿途經過李坑、汪口、江灣、大畈、篁嶺。從婺源到黃山約110公里。限速70公里,進入安徽境內後,建議60公里以下。
3、婺清路:縣城到清華,二級新修柏油路,路面狀況很好,沿途經過思口到清華,23公里。建議時速80公里以下。
4、江灣到曉起、江嶺、高山平湖、慶源、官坑。
5、江灣去篁嶺景區7公里。
6、浙嶺公路:浙嶺公路位於婺源浙源鄉境內,是婺源北面浙源鄉通往安徽省休寧縣板橋鄉的一條省際公路,全長18.2公里,設計為重丘三級公路,自駕游可由黃山到休寧,再到浙源鄉;婺源北線往南走沿途有虹關村,察關村,鳳山村,直達到清華鎮。

社會事業

教育

普通高中、國中、國小在校生分別為6218人、13046人和3098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97人。幼稚園102所,在園幼兒10639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5%,提高1個百分點;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 99.89%,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科技

婺源已成功申報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市級眾創空間3家。專利申請量132件,授權量97件。省市級科技計畫12項,其中國家科技計畫1項,新增江西佑美製藥有限公司、婺源縣聚芳永茶業有限公司兩個高新技術企業,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2家。在大名府小區創建了婺源眾創街區(又名婺源縣電商創業孵化基地),現已有淘實惠創客空間等近30家眾創空間入駐街區,為全市首創。同時,我縣的婺源縣電商創業孵化基地、淘實惠創客空間、農村電商孵化平台入選上饒市2016年市級“饒城眾創”名單,是全市入選數最多的縣市。

文化

2016年末共有徽劇傳習所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電視台1個。有線廣播電視用戶61943戶。
體育事業取得新進展,民眾體育活動深入開展,紮實推進了全民健身運動。婺源縣參加的省市各項比賽都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民眾體育運動進一步普及,成功舉辦了首屆婺源馬拉松競賽、第二屆“體彩杯”金秋紅葉古驛道徒步大賽。

衛生

年末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0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20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衛生技術人員149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92人,註冊護士994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418張。
2012年,婺源縣城鎮新增就業841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6951元,同比增長14%;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82.36億元,增長12.7%。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5.06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4萬人,新農保參保29.5萬人。農村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完成1142戶(農墾、林墾)棚戶區、320戶農村困難民眾危舊房的改造工程。2012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3%,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1200人。

社保

2016年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447人。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28 億元,扶持個人創業685 萬元,帶動就業3040 人次。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337人,其中,參保離退休人員17883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26077 人,其中,職工16873人,退休人員9204人。基金征繳 1.97億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65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1577 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1977人。

歷史文化

  • 婺源徽劇
婺源徽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清乾隆年間,(老)“慶昇”、“彩慶”、“同慶”、“大陽春”等徽班就先後在婺源搭班演出。嘉慶三年(1798年),當時為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回鄉祭祖時,將其父曹文埴創立的“華廉”戲班改為“慶昇”班,並將該戲班帶回婺源曉鏞。此後陸續有20多個徽劇班社先後在婺源演出,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號稱“京外四大徽班”的“慶升”、“陽春”、“同慶”、“彩慶”徽班。
與此同時,婺源當地也先後組建了不少徽班,並以自己的不同特色向外發展,四處巡迴演出。光緒年間,婺源中雲村王旺金組建“洪福林班”,演員以婺源人為主,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鄰地區演出。此外,“梓塢班”、“仙舞台”、“王和福”、“新陽春”、“新鴻春”等班社,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一帶演出、擴展。
20世紀40年代,因農村經濟衰落,婺源鄉間的徽班先後解散,徽班藝人一部分組織串堂班,一部分改行務農,農閒節慶進行業餘演出。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重新成立婺源徽劇團,經過搶救、挖掘、整理,婺源徽劇重獲新生。1958年,婺源徽劇團以傳統徽劇《水淹七軍》、《金得山拿虎》、《扈家莊》、《百花贈劍》參加江西省戲劇會演。1959年又以傳統徽劇《汾河灣》參加古老劇種赴京匯報演出,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和好評。
2006年,婺源徽劇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婺源儺舞
儺舞是遠古時期舉行“驅鬼逐疫”祭祀儀式時跳的一種舞蹈。它源於原始巫舞,孔子在《論語》中就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的記載。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又稱“舞鬼戲”。在古代人們用儺舞來表達的是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們相信表演儺舞能夠保護自己的村莊,能夠讓村里戶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每年的春節期間以及重要的節日,婺源都會表演儺舞。婺源儺舞主要分布在中雲鎮坑頭村,鎮頭鎮游山村,許村鎮汾水村,秋口鎮長徑村、李坑村、金竹坑村,江灣鎮江灣村、古蜀地村、粟木坑村,段莘鄉慶源村,沱川鄉理坑村、溪頭村等地。其中秋口長徑村和段莘鄉慶源村兩處的節目最豐富,表演最精彩,保留較完整。
婺源儺舞不僅流傳廣,而且所表演的節目內容也相當豐富,據調查有儺班10多個,節目100餘個,不同名稱節目60餘個,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現迎神逐驅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的《開天闢地》、《太陽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劉海戲金蟾》、《丞相操兵》、《關公磨刀》,模擬動物習性的《舞仙鶴》、《雙猴捉虱》,還有一些表現嬉戲玩耍和棍棒對打的《單棒》、《雙棒》、《舞小鬼》及模仿農耕狩獵動作的《耕田》、《捉鳥》等等。
婺源儺舞,曾於1953年赴北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1986年以來,婺源儺舞資料先後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中華舞蹈志·江西卷》及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國漢民族的仮面劇》等專著。2005年儺舞節目《追王》、《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分別榮獲“金獎”和“優秀表演獎”,2006年婺源儺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藝術主要附著於徽州“古建三絕”(古民居、古祠堂、石牌坊)身上,為磚、石、木三種民間雕刻藝術的總稱。
婺源“三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唐代,明清時期達於鼎盛。其產生和發展的社會背景主要有四:一是徽商的興盛;二是徽州文風鼎盛;三是封建住宅等級制,使富而不貴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裝飾上不得不有所顧忌;四是徽州“邑中多巧藝”,明清時徽州百工競技,會使出渾身解數,巧奪天工,為三雕藝術的輝煌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與機遇。
“三雕”藝術的套用十分廣泛,涉及到明清建築的裝飾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個方面,且融裝飾藝術與建築結構為一體,互為連綴,相得益彰。但三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足於一個“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時,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可分層次運刀,最後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緻入微的刻畫。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2006年,婺源“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婺源歙硯
歙硯,因硯石產於婺源縣溪頭鄉的龍尾山而又名龍尾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唐代,婺源屬歙州,因以州名物而習慣稱歙硯。
龍尾硯石質優良,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觳里,金聲而玉德”之特點,為歷代所推崇。蘇東坡為求得龍尾硯曾寫下了讚譽有加的《龍尾硯歌》,黃庭堅在其《硯山行》中留下了“日輝燦燦飛金星,碧雲色奪端州紫”的感嘆,蔡襄更是由衷發出了“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的感慨。龍尾硯天然紋理美觀多樣,有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銀暈、龍鱗、玉帶、豆斑等數十個品種。
如今,婺源制硯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廣泛汲取書畫、金石、石雕等藝術門類的營養,生產出更具文化意蘊,同時也更具現代審美意識的硯台,被當代書畫家譽為“硯國明珠”。
婺源歙硯製作技藝已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婺源江亮根同志為國家級歙硯製作技藝項目傳承人。

名優特產

  • 婺源綠茶
婺源綠茶,具有“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三大特點,曾長久享譽歐、美、日和東歐諸國。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在其1935年出版的《茶葉全書》中稱:“婺源茶不獨為路茶之上品,且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者。”
婺源綠茶婺源綠茶
婺源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為著名茶區。唐朝陸羽所著《茶經》,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宋史*食貨》載:婺源之謝源茶為全國六大絕品之一。明清時,號稱婺源“四大名家”的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和濟溪上坦源茶被列為貢品。濟溪上坦源茶葉脈潔白,香馥味醇,曾獲嘉靖皇帝賞賜匾額。
清乾隆年間,婺源綠茶開始大量出口外銷,成為英國貴族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宣統二年,龍騰人俞傑然建“祥馨實業花園”,種珠蘭、茉莉花數千盆為窨花之用,其花茶獲農工部金獎。後俞仰清精製“珠蘭龍井”,在1915年的美國“巴拿馬萬國和平博覽會”上獲金獎。
  • 荷包紅鯉魚
荷包紅鯉魚,頭小尾短,背高腹圓,全身色澤橙紅鮮艷,形似荷包,故稱荷包紅鯉魚。形狀十分可愛,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被譽為“人間天物”。
荷包紅鯉魚荷包紅鯉魚
荷包紅鯉魚在婺源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萬曆年間,婺源沱川人余懋衡任南京戶部右侍郎時,因巡守有功,神宗皇帝曾賜他幾尾御花池內的紅魚作為嘉賞。余懋衡告老還鄉後,特請人鑿一口石缸,把欽賜紅魚養在石缸中,供人觀賞。後來繁殖饋送親友鄉鄰,使紅魚逐漸成為婺源民間一種獨特的魚種。
婺源荷包紅鯉魚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為20%,脂肪含量為3%。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宴席佳肴。荷包紅鯉魚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醫林篡要探源》一書稱其和脾養肺、平肝補心、滋陰養陽,“妊安孕、好顏色、止呃逆、療腳氣、清水腫、治黃疸”。
  • 江灣雪梨
江灣雪梨因盛產於江總書記的祖居地,而得名。
據記載,明代婺源人從歙縣丁字橋引進梨苗,與當地野生棠梨嫁接,得優良梨種。此種雪梨體大肉厚,皮薄核小,汁純味美,鬆脆香甜。
江灣雪梨品種有“六月雪”、“西降塢”、“白梨” 、“蘇梨”、“馬鈴梨” 等,龍以“西降塢”梨為上品。
  • 絞股藍
絞股藍,以絞股藍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絞股藍茶(綠茶型),湯色淡黃清澈,氣味芬芳清香,滋味和淡微苦,回味甘醇。俗稱"南參茶",是一種上佳的保健茶飲。絞股藍為葫蘆科多年生野生草質藤本植物,世界上已被鑑別的有十三種之多,而中國就有十一種。絞股藍藥名"七葉膽",味苦、性寒、無毒。日本學者從絞股藍中分離出五十多種皂甙,發現其中四種與人參皂甙結構完全相同,有十一種相似,因之被譽為"江南人參"。

風景名勝

名勝概述

截至2015年底,婺源擁有AAAA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旅遊景區12家,是全國4A級旅遊景區最多的縣份,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個縣命名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2013年1月17日,婺源江灣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成功創建國家AAAAA級旅遊區。同時,婺源國家鄉村旅遊度假實驗區正式揭牌。
婺源篁嶺,地處江南山區,因村中“地無三尺平”,村落依山而建,村民房屋呈階梯狀扇型分布。自然條件的局限激發了先民的想像和創造力,每年夏秋交替,房前屋後成了竹曬匾的世界,長長木架托起圓圓的曬匾,春曬蕨菜、水筍;夏曬南瓜、豆角;秋曬稻穀、辣椒……,五顏六色的作物,襯托著徽派古建的粉牆黛瓦,繪就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曬秋”農俗景觀。山居人家,對曬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篁嶺曬秋已形成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一個文化符號,代表了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嶺也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
作為婺源旅遊的佼佼者——篁嶺景區十分重視與影視界的合作,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成立“北影驛站”,先後成為江西首屆微電影節拍攝基地,電影《世外逃園》《九天玄鳥》,電視劇《左輪手槍》《歡樂頌2》的取景拍攝地。篁嶺景區勢必打造成為中國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藝術影視村落。
AAAAA級:江灣
AAAA級:篁嶺五龍源文公山汪口李坑熹園大鄣山臥龍谷鴛鴦湖思溪延村嚴田、翼天文化旅遊城
AAA級:婺源縣(全境)

篁嶺

江西婺源篁嶺被譽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
地處婺源石耳山脈,面積15平方公里,周邊千畝梯田簇擁。陽春三月,婺源篁嶺山間油菜花全面盛開,千畝梯田油菜花同時綻放,漫山遍野。
篁嶺以其獨特的梯田地勢與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群交相輝映,秀氣而瑰麗。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點綴在金燦燦的油菜花田中,儼然一幅的鄉村田園畫卷,春風吹過,生意盎然。
婺源篁嶺每到情濃花艷,花開別樣,看點多多,靚點出奇,打造高空賞花,一條300米的高空棧道和1260米的索道,俯瞰整個油菜花海。“坐高空纜車”一覽眾山小,俯瞰煙雨雲霞下萬畝梯田花海和夢幻田園讓人春心蕩漾,浪漫心爽。
並將直升機和VR技術套用於賞花,使遊客可以從百米高空俯瞰粉牆黛瓦的徽州古民居與壯闊的梯田油菜花海的山水畫卷,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遊覽婺源美景,給遊客不一樣的賞花體驗!

婺源建築

婺源是當今中國古建築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有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後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後的後龍山上的林木,歷來得到村民悉心的保護。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護區後,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樹、古橋、古祠堂、古府第、古樓台、古碑和珍禽飛鳥保護得更好了,成了全國“生態文化旅遊示範縣”。

石門山峽谷

婺源石門山峽谷位於江灣鎮前段村石門山,峽谷有幽谷,瀑布,奇石、世外田園等五大特色自然景觀。景區把山水文化、休閒文化、養生文化、愛情文化、拓展文化融會貫通,打造成集休閒、避暑、遊樂於一體的森林水上悠樂世界,是人與自然遊樂的極佳去處。峽谷隨峰而轉,溪水繞路而行;淺灘奇石林立,深潭怪魚藏底。峽谷綠樹成蔭,清涼幽靜,負氧離子高達13萬個/立方厘米,十足“天然氧吧”。一進入峽谷,旅途奔波勞累與喧囂蕩然無存,如同到了另一個世界,心境澄明。

榮譽稱號

截止到2013年11月份,婺源縣獲得的國家級榮譽
截止到2013年11月份婺源縣國家級榮譽
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特色縣
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全國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先進集體
全國首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
婺源榮獲中國最具影響力鄉村旅遊目的地
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
婺源入選2010中國年度品牌
全國綠化模範縣
婺源榮獲全國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先進集體
全國文物先進縣
中國最佳休閒小城
2001-2002年度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
2010中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
全國首批低碳國土實驗區
全國綠化先進單位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
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初級農村電氣化縣
中國旅遊強縣
全國農村中醫先進縣
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
2017年9月,婺源縣被授予“2013-2016年度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市、區、旗)”的榮譽,並被授予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
2017年9月,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2018年12月12日,被命名為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著名人物

齊彥槐[清](公元一七七四年至一八四一年),字夢樹,號梅麓,又號蔭三,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年六十八歲。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召試舉人。次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江蘇金匱縣知縣。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亦稱考亭先生。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庫全書》
江永,清代著名的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字慎修,又字慎齋,婺源江灣人。所註疏的《十三經》,以“孝、悌、仁、讓”為先。被收入《四庫全書》著作二十七部。終年八十二歲。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外文名:JemeTienYow(天佑·傑姆)祖籍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汪鋐,字宣之,行榮四,號誠齋,祖籍婺源(今屬江西)大畈人。生於成化二年(1466丙戌年)九月十八,終於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年)7月初7,歷經四朝。縱橫官場三十餘年,一生歷任十七職,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是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權利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