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綠茶

婺源綠茶

婺源綠茶,江西省婺源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婺源綠茶歷史悠久,唐代著名茶葉專家陸羽在《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於婺源山谷”的記載。《宋史·食貨》婺源的謝源茶列為全國六種名茶“絕品”之一。明清時代,曾列為向朝廷進獻的“貢茶”。明朝時,婺源縣每年進貢的茶葉2500公斤左右。婺源綠茶外形緊細圓直,香氣馥郁,滋味醇厚,具有‘葉綠、湯清、香濃、味醇’的特點。

“婺源綠茶”從18世紀開始就已進入國際場,乾隆年間,外銷到英國;鹹豐年間,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號,共制綠茶數千箱運往香港銷售,“俞德盛”茶號所制“新六香”綠茶還遠銷西歐。

2008年10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婺源綠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婺源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婺源綠茶
  • 產地名稱:江西省婺源縣
  • 品質特點:葉質柔軟,持嫩性好,芽肥葉厚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8年第122號
  • 批准時間:2008年10月31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等級分類,甄別選擇,沖泡方法,貯藏方法,產地環境,位置境域,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婺源綠茶品種繁多,葉質柔軟,持嫩性好,芽肥葉厚,有效成分高,質量上乘,素以“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的品質著稱,宜制優質綠茶。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2005年的檢測結果顯示,婺源綠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遠遠高於國家標準,兒茶素指數為全國同類茶葉最高。
婺源綠茶婺源綠茶

等級分類

“婺源綠茶”主要產品有名茶(婺源茗眉)、級內茶。
①名茶(婺源茗眉)設:一級(貢品)、二級(珍品)、三級(精品)、四級(特級)。
②級內茶設: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

甄別選擇

一看:乾看茶葉的外形和色澤,濕看茶湯的色澤和葉底。
二聞:聞茶香。用手抓一把茶葉送至鼻端,深吸一下茶香,判斷茶香的高低、純濁、正異。
三摸:用手掂茶,估量茶葉“身骨”的輕與重、光與粗,判斷水分含量的高與低。
四品:沖泡品飲,婺源俗稱“開湯”,是最後鑑別茶葉品質的手段。其程式是:觀湯色,聞香氣、嘗滋味。

沖泡方法

沖泡器具:根據各自喜好,可選用瓷器杯、蓋碗、玻璃杯、紫砂壺。品茶則用小壺沖泡,小杯分飲,日常則用杯。
泡茶水溫:沖泡名優茶水溫宜在85℃左右,沖泡特級茶水溫90℃為宜,沖泡級內茶水溫要求達到95℃為好。
泡飲方法:首先是滌器(溫杯);其次是投茶,一般杯泡投3克,喜喝濃茶者可根據習慣定量投茶;三是沖泡,按選用茶葉依沖泡水溫要求沖泡,沖泡後應蓋上杯蓋或壺蓋,一般蓋後3—5分鐘即可飲用,名優茶蓋時可略短,級內茶需蓋5分鐘,以利茶汁浸出。

貯藏方法

貯藏條件:低溫、低濕、絕氧、避光、無異味。
藏茶禁忌:忌茶葉含水量高、忌茶葉接觸異味、忌受潮、忌擠壓。
藏茶方法:
壇藏法:選用乾燥無異味的陶罐,中間放乾燥劑,其四周存放包裝好的茶葉。
罐藏法:選用事先處理過無異味的鐵罐、竹盒或木盒,裝茶後置於陰涼乾燥處,避免潮濕和陽光直射。如罐裝茶葉暫時不飲,可用透明膠紙封口,以免潮濕空氣進入。
袋藏法:選用質地好、強度高,對人身健康無害的食品包裝袋,茶葉事先用白淨紙包好,而後置於包裝袋內抽氣密封。
冷藏法:用冰櫃冷藏茶葉,可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冰櫃溫度控制在在5℃以下,茶葉一般可貯藏2年,若溫度控制在-5℃以下,則效果更佳。冰櫃存放,茶葉必須是乾燥的,且包裝的密封性一定要好,以防冰櫃異味污染和潮氣進入。

產地環境

位置境域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位於東經117°22′—118°11′,北緯29°01′—29°35′,介于海拔33米—1630米,東鄰浙江省開化縣,南接本省德興、樂平兩市,西毗本省浮梁縣,北連安徽省休寧縣。地域範圍包括段莘、溪頭、江灣、秋口、大鄣山、沱川、浙源、清華、思口、紫陽、太白、中雲、賦春、許村、珍珠山、鎮頭等16個鄉(鎮)共171個行政村,保護面積10333.3公頃。

土壤地貌

婺源縣境內為中山、低山、丘陵三種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產地土壤的PH值在4.5—6.5之間,90%為紅黃壤,土層深厚,養分豐富,滲透性良好,是“婺源綠茶”生產的獨特土壤條件。

水文情況

婺源縣境內主要水係為樂安河,發源於鄣公山南麓,由段莘水和清華水匯合而成,較大的一級支流有賦春水、中雲水、高砂水等。水庫星羅棋布,有1320座水利蓄水工程,總庫容量達1.524億立方米。地下水蓄量充沛,水質較好。水利設施、天然水系和優質的地下水資源,為“婺源綠茶”生產及獨特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氣候情況

婺源縣處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屬溫暖多雨氣候區中的常濕溫暖氣候區,氣候特點是:冬冷夏熱,春季與初夏多雨,盛夏炎熱,伏秋乾旱,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7℃,最熱月平均氣溫28℃(7月),最冷月平均氣溫4.6℃(1月),穩定通過10℃的年活動積溫5231.9℃,全年無霜期252天,年平均降雨量1821毫米,年平均日照1868.4小時,日照率為42%,年平均輻射總量107.68千卡/平方米,相對濕度83%,這種氣候條件特別適宜茶樹生長發育。“婺源綠茶”一般於每年的2月或10月—12月栽種茶苗,三年後每年的3月—8月採制。
婺源縣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的贛東北山區,為懷玉山脈和黃山山脈所環抱,森林覆蓋率近85%,“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是其地理環境的真實寫照。境內地勢高峻,峰巒聳立,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繚繞,最適宜栽培茶樹。“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是婺源顯著的氣候特點,茶樹在這種環境下有利於內含物的形成,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婺源綠茶的高品質與獨特性。
婺源茶園婺源茶園

歷史淵源

婺源有“紅綠黑白”四色特產,綠茶在其中最負盛名。綠茶產業一直以來就是婺源的支柱產業之一。
唐代,“茶聖”陸羽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茶經》中記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當時的歙州即歷史上的徽州早期,州府在歙縣,地域包括現今安徽黃山市轄地域、宣城市績溪縣、旌德縣和石台縣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縣。根據此記載,婺源茶無疑是歙州茶的代表。同時,陸羽在《茶經·八之出》中列出了唐代產茶的八個道、四十三個州郡、四十四個縣,婺源位列其中,說明婺源在唐代就是中國著名的茶區。
五代,南唐都置制使劉津在《婺源諸縣都制置新城記》中,記述了茶區的盛況:“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門、德興四縣,茶貨實多,兵甲且眾,甚殷戶口,素是奧區……。於時轄此一方,隸彼四邑,乃升婺源都制置,兵刑課稅,屬而理之。”(《全唐文》卷871)在這篇《婺源諸縣都制置新城記》中,劉津已把婺源與浮梁、祁門並列,說明婺源的茶產量並不遜於浮梁、祁門。而在婺源設稅茶機構負責管理四縣茶稅,還說明婺源的稅茶額在浮梁、祁門之上,屬稅茶大縣。
宋代,婺源產制的茶葉已出類拔萃。《宋史?食貨》中對茶葉有“顧諸之紫筍、毗鄰之陽羨,紹興之日鑄,婺源之謝源,隆興之黃龍、雙井,皆絕品也”的記載,說明當時婺源的謝源茶,已列入全國六大絕品茶之一。《新廣安錄》記載,由於婺源茶葉品質優異被直接徵收入貢,因而得到了減免茶稅的優惠待遇。
古代婺源綠茶產量雖無史料記載,但可以茶價、稅率和總稅值推算。據推算,婺源綠茶產量在宋代已達萬擔,明代為六至七千擔左右,到清嘉慶時,婺源的歲行茶引已達二萬道,占全徽州茶引總數的三分之一強,一躍成為徽州最主要的產地。“我婺物產,茶為大宗,顧茶唯銷於外洋一路”(光緒《婺源鄉土志·風俗》)。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徽屬茶務條陳》中載記:“徽屬產茶,以婺為最,每年約銷洋莊(外銷)三萬數千引。”按每引60千克計算,外銷茶已達四萬擔左右,加上內銷和運往上海加工的茶葉,婺源年產毛茶當時預計在五萬擔以上。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據婺源縣政府調查科調查,全縣種植茶葉17.2萬畝,當時“皖南產茶區域為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六縣。”朱美予《中國茶葉》記:“六縣之中,婺源茶區面積之大,產量之多,推為第一。”
美國人威廉·烏克斯所著的《茶葉全書》與陸羽的《茶經》、日本高僧榮西和尚的《吃茶養生記》並稱世界三大茶葉經典。其在書中寫到:“婺源茶不獨為路莊茶中之上品,且為中國綠茶中品質之最優者。其特徵在於葉質柔軟細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潤。稍呈灰色,有特殊的櫻草香,味特強。有各種商標,以頭幫茶(春茶)最佳。”
2005年8月1日,正式啟用“婺源綠茶”證明商標。
2006年7月1日《婺源綠茶——江西省地方標準》經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備案公告,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發布實施。
2013年,婺源縣召開全縣動員大會,打造“打造中國有機茶第一縣”,力爭通過八年的努力實現全縣“從做普通茶到做有機茶、從綠茶之鄉到好茶之鄉”的轉變。
2016年,“婺源問茶”鄉村茶旅遊路線獲評“中國十大金牌茶旅遊路線”殊榮,全縣涉茶人員達22萬之多。
2018年,婺源縣財政將茶產業發展扶持資金提升至5000萬元,並計畫籌措5億元茶產業引導基金,實施茶業振興戰略。

生產情況

2008年生產、加工、經營“婺源綠茶”的規模企業35家,其中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4家、縣級9家,通過QS認證的企業17家,11個企業20個產品獲得AA級綠色食品標誌和有機茶認證。
2009年,婺源縣茶園面積已經達15.7萬畝,其中有機茶基地5.2萬畝,茶葉年產值4.8億元,外銷婺源綠茶占歐盟有機綠茶市場70%以上份額。
2017年,婺源縣茶園面積達18.8萬畝,採制茶葉1.7萬噸,加工貿易6.5萬噸,實現系列產值35.02億元,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
2018年,婺源縣發展茶園面積18.8萬畝(其中,有機茶園認證面積3.41萬畝),茶產業實現系列年產值逾35億元,全縣茶農人均年收3000多元。婺源綠茶品牌價值評估達17.34億元,位列江西省“四綠一紅”品牌整合績效考核第一名。
婺源綠茶婺源綠茶

產品榮譽

清光緒年間,“婺源綠茶”獲南洋勸業會金獎和美國賽會獎。
民國四年(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茶葉類評比中,婺源“協和昌”茶莊產制的珠蘭精茶、“益芳”、“鼎盛隆”茶莊的精製綠茶、“林茂昌”茶號的精製綠茶代表婺源綠茶參評,囊括了一等獎、二等獎和金牌獎,與西湖龍井、蘇州碧螺春等並稱“中國十大名茶”。
2003年開始,婺源縣先後獲“全國首批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首批無公害農產品(茶葉)出口示範基地縣”、“全國首批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
2007年,“婺源綠茶”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
2008年10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婺源綠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婺源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婺源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江西省婺源縣人民政府《關於要求劃定婺源綠茶為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請示》(婺府字〔2007〕134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江西省婺源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上梅洲、鄣科1號、婺茶1號、2號、34號、43號、上溪早等。
(二)立地條件
婺源綠茶產地海拔百米以上,pH值4.5至6.5之間,土層深度在0.3米以上,有機質含量在1.0%以上。
(三)茶樹栽培
1.建園:茶園基地要求土層深厚,坡度35度以下,周圍植被保護良好,土壤肥沃,茶園開墾深度50厘米以上。
2.育苗:選擇規定品種為苗木,採用短穗扦插的方法培育無性系種苗。
3.移植:無性系茶苗以一年生的合格壯苗。移植時間:春季2月中旬至3月上旬;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
4.種植密度:單條種植每畝植≤2500株;雙條種植每畝植≤5000株。
5.耕作:婺源綠茶茶園耕作一般分為春鋤春壅,夏鋤夏壅,秋挖窖草施基肥的方法。
6.施肥:根據土壤理化性質、茶樹長勢、預計產量、制茶類型和氣候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肥料種類、數量和施肥時間,實施茶園平衡施肥,同時防止茶園過量亂施肥。
7.茶樹修剪:根據茶樹的樹齡、長勢和樹型要求分別採用定型修剪、輕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養最佳化型樹冠,復壯樹勢。
8.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鮮葉採摘
根據茶樹生長特性和成品茶對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結合、量質兼顧和因樹制宜的原則,按標準適時採摘一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
(五)加工
鮮葉→攤青→殺青→散熱→揉捻→炒二青(炒坯、理條)攤涼→炒三青(造型)→攤涼→烘(炒)足乾→精選→包裝。
(六)質量特色
“婺源綠茶”產品分為:茗眉、特級、一級、珍眉。
1.感官特色:
產品
外形
內質
茗眉
條索緊細芽頭肥壯;色澤嫩綠油潤
香氣高濃持久;滋味鮮爽回味甘醇;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整明亮
特級
條索緊結重實顯鋒苗,色澤綠潤
香氣嫩香鮮爽持久;滋味鮮醇甘爽;湯色嫩綠清澈;葉底嫩勻肥厚明亮
一級
條索緊結鋒苗尚顯,色澤翠綠潤
香氣清香;滋味鮮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明亮
珍眉
條索緊細,色澤翠綠油潤
香氣嫩香;滋味鮮濃;湯色綠艷;葉底綠嫩明亮
2.理化指標:
產品
水分(%)
總灰分(%)
粉末(%)
水浸出物(%)
出廠
銷售
茗眉、特級、一級
≤6.5
≤7.0
≤7.0
≤1.0
≥36.0
珍眉
≤6.5
≤7.5
≤7.0
≤1.5
≥34.0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婺源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江西省婺源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民間傳說
五代時期,婺源浙源鄉村有一位慈眉善目的方婆,常年在浙嶺嶺頭結茅廬,汲山泉,煮綠茶,方便過往行旅飲用,不取分文。方婆辭世後,葬於浙嶺上,過往路人感其恩德,途經其墓時撿石堆冢,年復一年,方婆的墓逐漸堆成了高6米的大石冢,世人稱為“堆婆冢”。
方婆故事對婺源民間風俗影響深遠,成為婺源民間推崇至善至美的精神象徵,廣泛影響教育著後人。這裡的鄉民沿襲著方婆遺風,以禮待客,以做好事為榮,鄉民常在鄉村的一些山亭、路亭、橋亭、店亭設缸燒茶,免費供行人飲用,有的甚至簾旗高掛,上書“方婆遺風”四個大字,成為婺源茶文化的精神傳承者。也就是從五代開始,方婆遺風逐漸在婺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飲茶習俗與用茶風俗。
婺源人以茶為禮,不斷提升生活品味,茶禮、茶俗蔚然成風。婺源飲茶習俗是:“客來斟茶,雙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禮便是上茶,情感真摯,樸素大方。若貴客到或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等要吃“粿子茶”,即用茶、糖果、瓜子等同時招待客人。婺源人倒茶、倒酒有“淺茶滿酒”、“七分茶八分酒”之說,以免茶、酒倒得過淺顯主人心意不誠,倒得過滿而有主視客粗俗之嫌。
婺源風俗中也有許多與茶有關,如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葉扎一朵“茶花”,出嫁日在親朋賓客面前沖泡,敬公婆和賓客。茶,已成婺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朱熹與婺源綠茶
婺源人朱熹一生嗜茶愛茶,晚年自稱“茶仙”。八百多年前,他從福建回家鄉婺源掃墓時,不僅把武夷岩茶苗帶回家,在祖居庭院植上十餘株,還把老屋更名為“茶院”,並作了《茶院朱氏世譜後序》。
朱熹是理學家,也是教育家,他以茶論道傳理學,把茶視為中和清明的象徵,以茶修德,以茶明倫,以茶寓理,不重虛華,崇尚儉樸,更以茶交友,以茶窮理。他曾借品茶喻求學之道,通過飲茶闡明“理而後和”的大道理。他說:“物之甘者:吃過而酸,苦者,吃過即甘。茶本苦物,吃過即甘。問:‘此理何如?’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蓋理本天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朱子語類?雜說》)他認為學習過程中要狠下工夫,苦而後甘,始能樂在其中。其所謂“理而後和”,認為“理”乃是自然界嚴實的規律,是社會人際關係嚴格的禮儀。“理”是“和”的前提,有理才有和。循理是一種苦修,而只有“行之各得其分”,才能領悟到“至和”的甘甜。這是朱子對茶之“禮”的思想升華。朱子講學亦常以茶喻學。宋代煎茶仍然沿襲唐代遺風,在茶葉中摻雜姜蔥椒鹽之類同煎,猶如大雜燴而仿茶味。朱熹對學生說,治學有如此盞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別的味道,便是事物夾雜了。”(《朱子經類》)他認為對理學要鑽深研透,皓首窮經,絕不要被當時流行的某些流派所迷亂。朱子巧妙運用這一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橫生……。婺源是朱子的故里,朱子理學在此間影響深遠。自南宋以下,婺源儒學盛行,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婺源人奉行朱子《家禮》,尤重禮儀,作為待人的茶禮因而更為講究。婺源茶道就深深地烙上了朱子思想與婺源淳樸民風的印記,充分體現“敬、和、儉、靜”的文化內涵與道德精神,並以“文士茶”、“農家茶”、“富室茶”細分,彰顯不同層次的文化形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