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教育是指對工人、農民進行的教育活動。1949 年 12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報告提出:教育應著重為工農服務,學校要為工農子女和工農青年開門。
工農教育是指對工人、農民進行的教育活動。1949 年 12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報告提出:教育應著重為工農服務,學校要為工農子女和工農青年開門。
工農教育是指對工人、農民進行的教育活動。1949 年 12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報告提出:教育應著重為工農服務,學校要為工農...
全國工農教育會議,1950 年 9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北京聯合召開。中心議題是確定新中國工農教育基本任務和實施方針。會議確定,(1) 加強工農...
工農教育委員會是指中國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協調工農教育工作的機構。20世紀60年代初在個別省市和縣、公社成立。1978年11月,國務院頒發《關於掃除文盲的指示》,要求省...
蘇維埃工農文化教育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為爭取革命戰爭的勝利,鞏固和發展蘇維埃政權而創造的新教育制度。1931 年 11 月發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
《廣州市人民政府轉市工農教育辦公室《關於健全農村工農教育管理體制的意見》》是廣州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一日發布的檔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原有的學校教育制度亟待變革。為創造適合新政治經濟制度的學制系統,於是“以俄為師”,在教育部直接主持下,由北京市文教局協助,於...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取消了全國高考,直到1970年大學才重新開始招生,實行民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相結合,後來人們把這些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學生稱為“工農兵...
《工農報》於1930年8月創刊,由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方誌敏親手創辦於弋陽縣方家墩,並題寫報名,後遷至橫峯縣葛源。《工農報》曾先後定為贛東北革命委員會、...
石火,河南青豐人,中共黨員,作家、教育部工農教育司顧問。...... 石火,河南青豐人,中共黨員,作家、教育部工農教育司顧問。原名劉衍洲,河南青豐人。中共黨員。19...
學校向工農開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為實施教育為工農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方針提出的口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
《教育通訊》(四開小報),創刊於1951年10月,由省文教廳主辦,以國小和工農教育工作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編輯部榮獲福建人民政府授予的“福建省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本書把上海教育的“重大事件”作為研究對象,內容涉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領域的政策制度、標誌性事件、重大問題、代表人物等等方面。...
工農區位於鶴崗市中心,地勢北高南低,區域面積1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3萬;轄湖濱、團結、解放、新南、紅旗、育才6個街道辦事處,18個社區。工農區,原名新街基,始建...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培養和訓練軍事、政治、專業幹部的學校。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在陝北瓦窯堡開學。 1927年11月,毛澤東率領湘贛...
中國1919年“五四”運動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運動中所湧現的革命歌曲,以及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各紅色革命根據地產生的民歌和紅軍歌曲。...
工農速成中學是建國初期國家大力提倡的提高工農幹部文化的一種正規教育渠道。招收參加革命或產業勞動一定時期之優秀的工農幹部及工人,施以中等程度的文化科學基本知識的...
《我是一個工農兵學員》一書獨闢蹊徑,把“泛政治化”和作為某種“政治符號”的工農兵學員“擱置”起來,從政治與教育、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校園內生活與校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