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度
簡介
秦漢以降,歷代品位性等級的形態、來源,品位性官職的數量、類別紛繁複雜並且因時而異,其每一細微變化都可以折射出相關政治變遷,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顯示出中國古代
政治體制的一些重要特點。
就算魏晉以後的官兒比秦漢能幹,兼治十數職畢竟勉為其難。其實這成堆的
官銜各有不同性質,並不一定都對應著一份差事,許多不過用來增添榮耀、加重資望及賦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騎常侍”就是加號,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蟬,神氣多了。“特進”也是加銜,由此朝會時班次就可以進至
三公之下了。加“
開府儀同三司”則可開設
府署、辟召
掾屬,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禮儀。“
驃騎大將軍”並不是軍職而是
軍階,稱“軍階”也只是因其名為武號而已,
文官也常用“某某將軍”標誌位階。
散官“
左光祿大夫”用於標誌文官位階,在北朝武職也能獲得。此外上述頭銜中還包括
兼銜、
爵號等等。這時官僚的業績未必超邁
秦漢,可資誇耀的官號卻
五光十色、
琳琅滿目了。
這樣看來,中國古代的職類結構中至少存在著兩類官職:一類承擔兵刑
錢穀、監察考選等等實際行政職能,另一類則主要用於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屬“品位性職類”。後一類官號的權責規定有時只是徒具其名,但它們卻具有不容忽視的品位意義:用於增添資望、賦予待遇、確認品階,以及提供起家官職或遷轉階梯,提供候選、儲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舉的長串
官銜,其中有許多就是這類官號。當然,在職能性和品位性官職之間,也存在大量既有職能、又有很濃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職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
散階制,這在唐宋時期尤為突出。以唐制為例,其時文武散階分別由文武
散官構成。文武散階都是29階,分別以“
大夫”、“郎”或“將軍”、“
校尉”等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大夫、將軍等已不再是官職了,只是標誌等級的階號,好像近代的軍銜。散階和職事
官階並不一致,為此還發展出了“行”、“守”等術語以規範之。在入仕之初,官員首先獲得的是散階;在任滿解職的時候,
散階依然維繫著官員
品級;在授予
職事官時,散階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曾有眾多待遇從屬於散階,例如薪俸、給田免課、刑罰、班序、車輿、衣服等,此外還涉及
致仕、封爵、置媵、
營繕、喪葬、謚議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
寄祿官”為
階官。唐宋的
敘階及進階制度,繁複得讓人眼暈。
現代文官等級制中,依據品位的分等和職位的分等,構成了兩種不同類型。品位的分等是針對人員資歷品級的分等,表現為跟人走的
官階;職位的分等則僅僅針對崗位權責確定報酬、劃分等級,此外就別無官階了。唐宋的“階職分立制”,顯屬品位分等。
傳統
文官等級制乍一看來好像很簡單:秦漢用“若干石”的祿秩,魏晉以降用九品官品,如此而已。其實不然。
祿秩或九品僅僅是級差而已,透過“品位—職位”視角,我們能看到多得多的東西。
階官與
職事官都用九品來標誌高下,但對於前者,九品是個人的位階;對於後者,九品是職位的等級,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於是第一,職位本身的高低構成了序列;第二,個人的官階高低構成了又一序列。
如果由“品位”繼續說下去,則還有第三,作為“品位”而被運用的各色官號、名位、加銜、兼職等等,事實也是等級制的重要部分,往往構成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序列,對應著不同地位待遇。進而還有第四,級差本身也可能用如品位。比如說吧,漢代的官僚待遇有一些逐漸與祿秩等級相應了,如
六百石以上官有免役權、“
先請”權,
二千石以上官有
任子權。比起權益只和具體職位掛鈎的做法,待遇依
品級而定則品位分等色彩就濃厚了一些。後代也有大量官僚特權以官品為差。清代的“加某品銜”、“加某品
服俸”,等於是把官品本身用如品位了。此外還有第五,
勛官、封爵的等級雖非
官階,但無疑也具有某種品位功能。
官制變遷
歷代王朝中這些因素形形色色、錯綜交織,且不斷發生著各種變異,呈現為不同格局。甲骨文和金文中一般情況是一人一官,那么也許有人就會用“早期特徵”解釋秦漢的
官銜簡練。南北朝的官僚遷轉,有時就能看到各種官銜的此升彼降:某人遷某官步子過大了,就略降其另一銜號以資微調,以更精確地確認這位官僚的
品級。古人札記記述,元明的官銜有多達200多字的。傳統的等級與職類安排的演進,不僅體現在職能分工的日益細密上,還體現在權益分配、品位設定的日益複雜化上。
不過若把品位的複雜化僅僅看成一個線性進程,也未盡然。比如說,不妨認為周代官員都擁有兩個基本官稱,
司馬、
司寇、
右師、太史什麼的當然應該看成職事;而被後儒稱為“內爵”的卿、大夫、士序列,看來就有從屬個人的“品位”意味了。《
周禮》對某官用
中大夫、下大夫還是用上士、
中士、
下士,都有明確規定。在世卿世祿的
貴族制下,“內爵”等級首先取決於
宗法身份,各色禮遇權益大都附麗於爵級。這種獨立於官職的“內爵”,可以視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品位分等。
秦漢用“若干石”
祿秩來標誌官僚等級,而祿秩有一個突出特點,它很大程度上是附麗於職位的:居其
職方有其秩,居其職則從其秩。做了
太守你就是“
二千石”,一旦解職,“二千石”就非你所有了。官員因故去職後朝廷並不為之保留既往官資,再仕之職低於原秩也不希罕。比如有位六百石縣令,在辭官為父母服喪三年後,只謀到了一個百石的州
從事。甚至
三公的再仕官低於原職也不希罕。假如以前做過三公,那么做千石的
尚書令時朝廷多少有些優待,可給予二千石的待遇,但仍達不到先前相當“萬石”的級別;但如故官二千石者做了尚書令,就這點兒優待也沒有了,只能依從新職的千石之秩。今人經常詬病職位能上不能下、級別能高不能低,秦漢卻不是這樣。這很有點職位分等的意思吧。也就是說,從先秦“內爵”到漢代祿秩,官制中的品位因素反倒一度趨於淡化。
論漢代
官制:“從整個制度來看,與後世相比,冗官不多,而且每個官吏都擔負非常具體的任務。……冗官少恐怕是
官僚制發展的表現,但也是官僚制尚處於初期階段的特點。”所謂“初期階段的表現”,除了簡單粗糙外還可做較積極的理解:官僚組織在初創時總是較為精幹有效的;此後隨時光推移,老化、腐化和貴族化因素便逐漸滋生積累,包括冗官充塞、
品級繁複等等。
秦漢等級管理的簡單性中包含著草創的粗糙,但同時又是簡練明快、富有新生朝氣的;唐宋入流、進階、
磨勘、
改官的複雜程式當然含有制度的進化,但過分的繁文縟節、繁瑣細密,也反映王朝已須為官僚的特權分配窮思殫慮,這部分事務畸形膨脹開來了。
唐宋的
散階制,上承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餘緒。由於
士族門閥政治東風送暖,魏晉以來官制中的品位因素百花爭艷。秦漢的領兵武職“將軍”,很快就
虛銜化為軍階。各種
冗官、
名號、榮銜的滋生如雨後春筍。
散官大夫在漢代只是沒有固定職事,卻經常承擔臨時差使,魏晉以下則幾乎就是冗散或榮銜。漢代加官本來具有的職能意義,在此期也明顯淡化。南北朝時形成了東西省體制,兩省文武散官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入仕初階、遷轉階梯及用作加銜。此外秘書著作之官、東宮侍從及府官僚掾,也因優遊無事、主要用於起家遷轉而大為“品位化”了。在著名的
九品中正制下,中正依
門第而定品,
士人在入仕之初甚至之前,就先已擁有了一種作為官資的“門品”了。相關的各種
選例,包括清濁有別、士庶有別、文武有別、官吏有別,都具有強烈的品位性質。後代好些品位性設定,都是此期發展起來的,例如重文輕武之制、
流內流外之制等等。唐代的文武
散階就來自南北朝的文
散官和將軍號,而且與東西省散官呈沿革關係。
由唐宋而明清時代,轉折再度發生了。明代的散階形似唐宋而實已變質:唐代是據
門蔭而授階、據階而授官,官職來自位階,或說以“階”為基準;明制卻是據官而授階的,有官職才有位階,散階通過入流和考滿來授受,並依職事變動相應調整,如此而已。所以學者認為明代散階僅是一種榮銜,不再有獨立於官品。清代官員的等級待遇進一步向實際職務傾斜,
散階制繼續淡化、簡化,甚至混同於封贈,面目全非了。
由此可見,品位分等和品位性職類在歷代並非直線前行,而是存在著起伏不平的波峰和波谷。周代的“內爵”可以視為最早的品位分等,漢代祿秩等級則顯示了“附麗於職位”的鮮明特徵;魏晉南北朝的“門品”等等制度,無疑是品位性安排和品位性官職的一個高峰,唐宋階官承其餘緒;明清時則又出現了向職位分等回歸的趨勢。
那些波峰和波谷不會無因而來,與各代官僚政治和官僚群體的性格變遷,肯定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就不能不涉及品位分等和職位分等的不同傾向性的問題了。學者認為,品位的分等是“以人為中心”的,它有助於保障官僚的穩定感,使其不致因職位變動而喪失“級別”;職位的分等則是“以事為中心”的,體現了相對科學性、民主性,保證了效率和同工同酬。早期歷史
文官制一般都呈品位分等,越傳統的社會越重身份,而“身份”就是一種從屬於個人的地位。例如,英國文官制的誕生較早,所以採用了品位分等之法、殘留著貴族色彩,與富有現代性的美國文官制相當不同。
進而這兩種分等就可以和官僚的“自利取向”或“服務取向”問題聯繫起來。在“服務取向”的情況下,官僚只有很小的自主性和拓展特權的天地,專制君王的鐵腕迫使他們成為動員資源、統一國家和壓制反抗的有效工具。而在“自利取向”情況下,官僚特權膨脹,擁有更大空間來牟取一己私利;官額膨脹而效率下降;官僚將官位僅僅視為薪俸之源,將之“私有化”甚至世襲化,並使自身“貴族化”了。我們假定:重身份、“以人為中心”的品位分等安排,與官僚的“自利取向”或“貴族化”傾向具有更大親和性;重效率、“以事為中心”的職位之分等,則與官僚的“服務取向”呈內在契合關係。
由此來看歷代
官階制變遷:周代官員的卿、大夫、士的品位性分等,與其時的封建貴族政治相為表里。戰國急劇的官僚制化造成了身份制的斷裂,秦漢強硬的皇權“以吏治天下”,或說以“吏”的形象為百官定性定位,相應地,祿秩等級便呈現出從屬於職位的濃厚色彩。魏晉以降官僚階層大為“
士族化”了,與士族
門閥政治相應,此期等級制中的品位因素在帝國時代名列前茅。唐宋發達的
散階制,一方面殘留著上一時代的影響,
敘階時“一切以
門蔭結品”;同時“
勞考進敘”之制又顯示,它已回歸於官僚政治範疇之內了。至如明清時代向職位分等的一定回歸,與學者所云此期“專制皇權高度強化”,“官僚法律特權地位降低”,應該說直接相關。
對歷代品位制變遷的如上敘述,只是個非常粗線條的勾勒;除了以上概括的5類品位安排之外,肯定還找得出更多的品位因素。歷代品位性等級的形態、來源,品位性官職的數量、類別紛繁錯綜且因時而異,其每一細微變化都可以折射出相關政治變遷;解析其間因果,便可以顯示中國古代
政治體制的一些重要側面。品位視角的官制研究,較之職能視角的官制研究,應該說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九品中正制又稱
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後由吏部尚書
陳群提出。它的主要內容是,在各州郡選擇「賢有識見」的官員任「中正」,查訪評定州郡人士,將他們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實際上官員都從世家大族中選定,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
世族」的情況。整個
魏晉南北朝時期都以此制選官。
其官司之別,曰省、曰台、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
文官
網路小說
作品信息
《官品》是由神兵創作並在起點中文網首發
小說性質:公眾作品 總點擊:69672 月點擊:51 周點擊:38
小說類別:官場沉浮 總推薦:1339 月推薦:0 周推薦:0
寫作進程:新書上傳 完成字數:221405 授權狀態: A級 本書起點中文網首發
作品榮譽動態:
2012-03-29 累積獲得五萬點擊
2012-02-28 累積獲得三百個收藏
2012-02-28 累積點擊破萬
內容介紹
轉業復員的孫彥博,一次救人的受傷,讓他開啟了神秘佛珠的善緣,從此走上了仕途之路。
看透對手的心聲,掌握對手的缺點,從而使他能夠從容面對,爾虞我詐的官場之路。
官品非等同於人品,此乃品階之意:九品、八品、
七品……
章節目錄
市政府臨時工司機的孫彥博,獲得新市長的青睞……
第一章 見義勇為
第二章 市長司機
第三章 讀取心聲
第四章 上門道歉
第五章 北寧黑店
第六章 通天背景
第七章 項為民的怒火
第八章 黨校學習
第九章 巧遇同學
第十章 照打你不誤
第十一章 同窗室友
第十三章 宿醉的結果
第十四章 懲治高豺狼
第十五章 記憶中的飲料
第十六章 女人心事
第十七章 辦公會議
第十八章 督查辦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