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縣,春秋時為鄭國邑,因臨京水,故名“京城”。秦朝初始置縣,稱“京縣”,屬三川郡。公元前205年,楚漢在滎陽南邊的京、索之間戰鬥。漢隸河南郡。晉屬滎陽郡。後魏因之。北齊天保七年底 (556年)廢縣,京縣地入滎陽縣。
2013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京城古城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縣城城牆,文獻記載,
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公元556年(北齊天保七年),廢京縣併入滎陽。
縣城城牆
京縣古城垣經鄭武公規劃修建,南北長1720多米,東西寬1410多米。此城初建,全部是人力擔土夯打,歷經數年。修城勞動強度大,累死的人大多就地掩埋,民間傳說的“鬼打城”指的就是這裡。此城雖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現存的京縣城牆尚有八段,仍傲然屹立,總長1000多米。其夯土堅實,夯層清晰。1987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獻記載
《讀史方輿紀要》開封府 滎陽縣:“京城縣東南三十里。春秋時鄭邑,莊公封弟叔段於京。漢二年,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蒯通曰:楚人起彭城,轉斗至滎陽,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間,迫西山而不敢進。謂此也。尋置縣,屬河南郡。建武初,宗室劉茂聚眾京、密間,自稱厭新將軍,遣將擊降之。晉屬滎陽郡。後魏因之。後齊省入滎陽縣。○大索城,在故京城西二十里。東北四里為小索城。《春秋》昭五年,晉韓起如楚送女,鄭子皮勞諸索氏,是也。宋元嘉二十九年,魯爽破魏將拓跋仆蘭於大索,進攻虎牢。《水經注》:東晉滎陽民張卓、董邁等保此,名為大柵塢。太平真君中,潁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後還治滎陽,改州為滎陽郡,城遂廢。京相曰:京縣有大索、小索亭,昔索氏兄弟居此,故有大小之稱。《括地誌》:今滎陽縣,即大索城;小索故城,在縣北四里。《元和志》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