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縣

滎陽縣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秦朝後,在滎陽設定三川郡,轄滎陽、鞏、京等縣,滎陽縣轄區為現滎陽市大部分。

2018年12月,滎陽縣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滎陽縣
  • 設立時間: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後
  • 古所屬區域:秦三川郡,西漢河南郡等
  • 現所屬區域:河南省
歷史沿革,歷史地位,政治要地,軍事重鎮,歷史文化,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滎陽之名,來自《尚書·禹貢》中的“滎波既瀦”,即夏禹治水,將濟水自溫縣引入黃河,南溢為滎,匯集成澤,稱為滎澤。戰國時期,韓國在滎水北岸築城,名曰滎陽,從此得名。滎陽歷史久遠,織機洞古人類洞穴遺址表明,早在2—10萬年前,古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自秦朝置縣,到1994年撤縣設市,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兩漢時期曾與洛陽、西安同為“天下名郡”,歷史上的河陰、成皋等皆指滎陽這片沃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秦朝後,在滎陽設定三川郡,轄滎陽、鞏、京等縣。
西漢時改三川郡為河南郡,轄滎陽、成皋(今滎陽汜水鎮)、故市(今鄭州西北)、密縣、中牟、新鄭、苑陵等縣。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改河南郡為滎陽郡,郡治仍在滎陽。
北魏時,在武牢(即虎牢關)設北豫州部,置滎陽郡。
北周滅北齊後,將滎陽及其附近地區組成的北豫州改為滎州,州治所設在成皋(即武牢關、虎牢關)。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將北周時的滎州改名為鄭州,下轄滎陽、成皋、密、內牟(即中牟)、苑陵(今新鄭東北)等縣,鄭州州府治所仍設在成皋(即虎牢)。
唐朝時,鄭州的行政建置有所變化,其轄區變為密縣、汜水、滎陽、滎澤、成皋等縣,直到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鄭州州府治所才從成皋移至管城(今鄭州市管城區)。
1949年1月,豫西四分區改組為中共鄭州地委與鄭州專員公署(開封專區前身),由登封大金店遷來滎陽,轄新鄭、鄭縣、密縣、登封、鞏縣、滎陽、成皋7縣,辦公地點設在滎陽。
1954年2月,中共鄭州地委和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開封,改稱開封專區。
1958年滎陽縣歸鄭州市管轄, 1961年復屬開封專區,1971年11月改屬鄭州市。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滎陽縣,設立滎陽市(縣級),以原滎陽縣的行政區域為滎陽市的行政區域。

歷史地位

政治要地

滎陽東有鴻溝連線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臨黃河,南臨索河連嵩山,西過虎牢關接洛陽、長安,地勢險要,交通便利,在歷史上是郡治要地。

軍事重鎮

在有記載以來的歷史上,滎陽是歷代兵家必爭之所:春秋時,晉楚爭霸,曾大戰於此;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後,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在滎陽廣武山麓建敖倉,儲積大量糧食並派駐重兵,使滎陽一躍成為著名的軍事重鎮;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親率大軍圍攻滎陽,在這裡與秦軍大戰,後吳廣戰死於滎陽;楚漢戰爭時,滎陽更是爭奪的中心,劉邦與項羽在這裡長期對峙、反覆爭奪,最終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與呂布在滎陽的虎牢關(今滎陽市汜水鎮)大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英戰呂布”。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滎陽虎牢關、牛口峪一帶與割據勢力竇建德決戰,以三千鐵騎敗敵十萬大軍,迫使盤據洛陽的王世充投降唐朝,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根基,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戰”;明末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農民起義軍集合滎陽大海寺,根據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的主張,各路義軍四面出擊,開創農民起義走向輝煌、明王朝統治開始崩潰的新時期。
水運樞紐、糧儲中心
大禹於滎澤分大河為陰溝,引注東南。魏惠王開鴻溝,在滎陽北開口(滎口),引黃水經圃田入大梁。秦始皇疏鴻溝以通淮、泗,漕運淮河南北糧食至滎陽敖倉。隋煬帝大規模修治洛、黃、汴河,稱通濟渠,溝通南北,連線東西,是當時的水運樞紐。唐代輸天下之糧於武牢倉、河陰倉,再運至長安。北宋視汴河為國之命脈,漕運四方糧食至汴梁,滎陽人稱為運糧河。當時,滎陽經濟發達,市場繁榮。
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公元前360年,戰國時的魏國在滎陽開鑿了鴻溝,自滎陽引黃河水流向東南,與淮水、泗水、濟水、汝水等匯合,把滎陽同陳(今淮陽)、山東的定陶等著名城市以及江淮一帶連成一個商業貿易網。鴻溝既可以用於水運,又能灌溉農田,在戰國至秦漢魏晉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對促進鄭州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鴻溝與黃河交匯處的滎陽,由於水陸交通方便,春秋戰國以後地位日升,西漢至西晉、北魏時期,滎陽一直為郡治之所,管轄今鄭州、開封的大部分地區。這時的滎陽,不但是鄭州地區的中心,而且是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這是滎陽的繁榮時期。西漢時期主管財政的大司農桑弘羊,就把滎陽列為“天下名都”之一,與薊(今北京市)、邯鄲、洛陽等著名城市並列。

歷史文化

滎陽擁有燦爛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發祥地,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僅《史記》中記載滎陽和滎陽的地名就有140多處,留下了黃帝夫人嫘祖在滎陽養蠶繅絲、“教民衣服”的美麗傳說,出土有世界上最早(距今5300—5600年)的絲織品,存有織機洞古人類遺址、關帝廟商代晚期遺址、娘娘寨周城遺址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4個。姓氏文化、詩歌文化等源遠流長,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詩歌文化之鄉”、“中國象棋文化之鄉”、“中國嫘祖文化之鄉”和“中國嫘祖文化傳承基地”。

著名人物

歷史上,滎陽曾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社會賢達和仁人志士,戰國時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鄭虔、晚唐詩人李商隱,宋代的王博文父子等都出生於滎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