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簡稱“藏”,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治區,廢除農奴制,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面積120.28萬平方公里,轄6個地級市、1個地區,首府拉薩市。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為364萬人。

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始,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叛亂平定後,中央政府開始對西藏進行全面直接管轄。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西藏自治區不僅有世界屋脊奇異的地質地貌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別具一格的社會人文景觀,僅寺廟在歷史上最盛時就有2700多座,還有不少宮殿、園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域實現整體脫貧。2022年,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GDP)2132.6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5元,比上年增長6.9%。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遠古時期,隋唐兩宋,元朝時期,明朝時期,清朝時期,中華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土壤,植被,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能源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政治,主要領導,民族區域自治,治藏方略,歷任領導,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人民生活,社會保障,脫貧攻堅,生態環境,交通運輸,公路,鐵路,航空,歷史文化,名稱沿襲,象雄文化,傳統民居,飲食文化,宗教信仰,文物,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

遠古時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從古人氏族逐漸演變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賽、穆、頓、東,在此基礎的增加“惹”和“柱”兩氏族,通稱為“六大氏族”。
在西藏自治區發掘的古代大量實物可以找到藏區人類如何發展的一些科學證據。考古學家在西藏考古時,發掘發現了舊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的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裝飾品,穀物種子,甚至古人頭骨等大量實物。從尼洋河岸發掘出的古人骨頭,沒有類人猿的原始特徵,屬於現代人,“尼池(林芝)人”的骨頭是大約4000多年前,而新石器時期或者鐵石並用時代的(人骨)。

隋唐兩宋

公元6世紀時,藏族先民的部落群經過數千年的遷徙、發展和分化組合,形成大大小小的數十個部落聯盟。其中分布在西藏地區的有所謂“四十小邦”,由四十小邦又合併為“十二小邦”。
公元7世紀初,強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區建立。與此同時,崛起於今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雅隆的悉勃野部漸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來首次統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權——吐蕃王朝
吐蕃贊普松贊乾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文成公主嫁給松贊乾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西藏自治區
步輦圖
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為一家”。
伴隨著吐蕃王朝與唐朝兩次聯姻,雙方往來頻繁,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廣泛而深入,民間往來全面發展,藏族與中國其他民族之間的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唐蕃雙方曾八次會盟,至今仍屹立於拉薩大昭寺正門前的“唐蕃會盟碑”(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後所立)。此後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繫。
統治集團的混亂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亂(或稱奴隸平民大起義),877年,起義軍發掘贊普王陵,逐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徹底崩潰。吐蕃王朝崩潰後,從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大的統一政權,所以史稱分裂割據時期。
西藏自治區
始建於7世紀的布達拉宮

元朝時期

主詞條:宣政院
元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西藏自治區
刻有八思巴文的令牌
元朝統一中國後,根據藏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採取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施政措施:
  1. 首次設定中央機構總制院(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改稱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等地的軍政事務。宣政院使(主管官員)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師舉薦的僧人擔任。
  2. 在西藏清查民戶、設定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並將元朝刑法、曆法在西藏頒行。
  3. 任用藏族僧俗擔當從中央到地方高級官吏。烏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機構之設裁及官員的任免、升降、賞罰,皆聽命於中央。
  4. 劃分西藏地方行政區域。元朝中央在藏族地區設了三個不相統屬的宣慰使司,均直屬宣政院管理,這就是藏文史書中所說的“三區喀”。就今西藏自治區的地域而言,當時分歸其中兩個宣慰使司管轄——今拉薩山南日喀則阿里等地歸烏斯藏宣慰司管轄;今昌都一帶及那曲市東部歸朵甘宣慰司管轄。元朝在烏思藏等地清查戶口,確立差役,徵收賦稅,建立驛站,派駐軍隊,鎮守邊疆。烏思藏宣慰司設在薩斯迦(今西藏薩迦),下設13個萬戶府和若干個千戶所,並徵收賦稅。
其中,元代對於行政區域的劃置,成為此後西藏行政區劃沿革的基礎。

明朝時期

主詞條:明朝治藏歷史西藏八王烏思藏都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採用收繳元朝舊敕舊印,換髮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過渡,繼承了對西藏地方的國家主權。
明朝沒有沿用元朝的職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別具特色的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領人物,明朝均賜封以不同的名號,頒給他們印章和封號,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職位的承襲須經皇帝批准,皆可直通名號於天子。
在行政區劃與軍政機構設定上,明朝在西藏基本上承襲了元朝的劃置方式。在元代烏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設立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後來,又將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升格為行都指揮使司,其下設指揮使司宣慰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所等機構。各級軍政機構的官員,均封委當地的僧俗首領出任。各級官員之任免、升遷,概由明朝中央直接決定,並頒授印誥等。

清朝時期

主詞條:清朝治藏歷史駐藏大臣班禪額爾德尼金瓶掣籤達賴喇嘛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進而統一中國。清朝循歷史定例在西藏行使主權,只要前朝所封官員進送舊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變。清順治九年(165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召到北京覲見清世祖順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冊封;後來,五世班禪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冊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和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確立,此後歷世達賴、班禪須經中央政府冊封遂成定製。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處理西藏事務。
西藏自治區
達賴五世朝見順治皇帝
清朝對西藏的施政管理,在總結元明兩朝治藏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形勢變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調整,例如:設定駐藏大臣總攬全藏;調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體制;賜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名號,並確定了金瓶掣籤制度;確立西藏地方涉外事務、邊境國防的決定權歸中央等原則;勘定今西藏與青海、四川、雲南間的界線;規定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的轄區及許可權,劃分了駐藏大臣直轄區。
西藏自治區
1904年7月西藏全圖

中華民國時期

主詞條:西藏地方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次年建立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西藏是中華民國22行省之一。此後正式頒布的《憲法》等法律法規,也都明確規定西藏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民國元年(1912年)7月,民國政府設立管理蒙藏事務的中央機構——蒙藏事務局(1914年5月改稱蒙藏院),並任命中央駐藏辦事長官,直屬國務總理,例行清朝駐藏大臣職權。民國十八年(1929年),蒙藏院改制為蒙藏委員會。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蒙藏委員會在拉薩設立駐藏辦事處,作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機構。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本人的認定、坐床也是經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批准的。
民國時期的大量檔案記載證明,民國時期的歷屆國會、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性議事機構或歷次國民大會,達賴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禪額爾德尼都派有代表參加,並被選舉或委任各種國家公職,參與國家事務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主詞條:西藏和平解放十七條協定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解放昌都。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通稱《十七條協定》)。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自治區
西藏的和平解放與民主改革
1955年2月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決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拉薩舉行成立大會,正式成立。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擔任主任委員,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任第一副主任委員,張國華任第二副主任委員。阿沛·阿旺晉美擔任秘書長。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開撕毀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定》,在拉薩舉行武裝叛亂;3月17日,達賴逃離拉薩;3月22日,拉薩戰役勝利結束,拉薩市區的叛亂被徹底粉碎;3月2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權職權。鑒於西藏自治區籌委會主任達賴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並任命籌委會常務委員帕巴拉·格列朗傑和阿沛·阿旺晉美為副主任委員。同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了《關於在西藏全區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決定順應西藏人民的願望,提前進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了《關於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的請示報告》;8月23日,周總理親自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8次會議,討論了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同意於1965年9月1日召開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並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相應的議案。同年8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議案,通過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的決議;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舉行。以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參加大會,並表示祝賀。大會於8日選舉產生了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傑等7人為副主席。9月9日,大會舉行閉幕式,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西藏自治區
習近平參加西藏代表團審議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0年,西藏自治區(籌)設立:(國務院1960年1月7日批准)
拉薩市(專級),下轄林周、當雄、達孜、曲水、墨竹工卡、尼木、堆龍德慶、旁多9縣;那曲專區,轄黑河、巴青、班戈、比如、安多、聶榮、索縣、達木薩迦、申扎9縣;昌都專區,轄昌都、江達、貢覺、寧靜、洛隆、丁青、邊壩、察雅、桑昂曲、八宿、類烏齊、左貢12縣;山南專區,轄乃東、桑日、加查、朗縣、拉加里、隆子、錯那、哲古、窮結、洛扎、貢嘎、扎囊12縣;江孜專區,轄江孜、仁布、浪卡子、打隆、白朗、亞東6縣;日喀則專區,轄日喀則、南木林、定結、薩迦、拉孜、定日、聶拉木、吉隆、薩嘎、昂仁、謝通門11縣;阿里專區,轄噶爾、日土、革吉、改則、仲巴、普蘭、札達7縣;林芝專區,轄林芝、墨脫、工布江達、雪巴、波密、米林、嘉黎7縣。
1964年,西藏自治區(籌)撤銷林芝專區,所屬的林芝、米林、工布江達、墨脫4縣劃歸拉薩市;嘉黎縣劃歸那曲專區;波密縣劃歸昌都專區(國務院1964年7月27日批准)。撤銷江孜專區,所轄的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專區;江孜、康馬、仁布、亞東、白朗5縣劃歸日喀則專區(國務院1964年10月31日批准)。
1970年,西藏自治區各專區更名為地區。西藏自治區轄1地級市,5地區,71縣。
1983年,西藏自治區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設立林芝地區,轄拉薩市的墨脫、米林、林芝、工布江達4縣,昌都地區的波密、察隅2縣,山南地區的朗縣,駐林芝縣八一鎮(國務院1983年10月8日批准)。
1986年,西藏自治區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國務院1986年9月12日批准)。
2014年6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昌都地區,設立地級昌都市。
2015年3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
2016年1月,西藏自治區撤銷山南地區,設立地級山南市。
2017年10月,西藏自治區撤銷那曲地區,設立地級那曲市。以原那曲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為色尼區,那曲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色尼區浙江西路3號。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紀念徽標

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10月,西藏自治區轄6個地級市、1個地區,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拉薩市。
行政區
政府駐地
市轄區、縣、縣級市
城關區
卡若區
桑珠孜區
色尼區
噶爾縣
巴宜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地跨北緯26°50'~36°53',東經78°25'~99°06'之間,面積120.28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僅次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北最寬約1000公里,東西最長達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它北鄰新疆,東北緊靠青海,東連四川,東南連線雲南,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3842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西藏自治區

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稱為“世界屋脊”,被視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西藏高原位於青藏高原的主體區域。
西藏自治區
喜馬拉雅山脈
青藏高原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複雜多樣、景象萬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脈,陡峭深切的溝峽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分屬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的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和珍稀野生動物,還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觀等。地貌大致可分為喜馬拉雅山區,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東高山峽谷區。
  1. 喜馬拉雅高山區,位於藏南,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中位於中尼邊境、地處西藏定日縣境內的珠穆朗瑪峰,高程為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有很大差別。
  2. 藏南谷地,位於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域。這一帶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是西藏主要的農業區
  3. 藏北高原,位於崑崙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約占全自治區面積的2/3。由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組成,其間夾著許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業區。
  4. 藏東高山峽谷區,即著名的橫斷山地。大致位於那曲以東,為一系列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間挾持著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條大江。山頂終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與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園,構成了峽谷區三江併流的壯麗景觀。

氣候特徵

西藏自治區的氣候,由於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且複雜多樣。氣候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各種類型。在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由於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發生從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
西藏自治區
怒江峽谷
隨著海拔增高、氣壓降低、空氣密度減小,每立方米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遞減,海拔3000米時相當于海平面的73%上下,4000米時約為62%~65.4%,到5000米時為59%左右,6000米以上則低於52%。
在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交替控制下,西藏自治區乾季雨季的分別非常明顯,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5~9月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嚴重不均,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
藏南和藏北氣候差異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8℃,最低月均氣溫-16℃,最高月均氣溫16℃以上。藏北高原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0℃以下,冰凍期長達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過10℃,6~8月較溫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風。
西藏自治區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1/3;日照時間也是全國最長的。與中國內地相比,西藏自治區多數地區氣溫偏低,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氣溫僅為10℃左右,夜間氣溫甚至會降至0℃以下。
西藏自治區
羊卓雍錯

水系

綜述
西藏自治區是中國水域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等多種存在形式,其中河流、湖泊是最重要的部分。西藏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8條,大於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多達100餘條,是中國河流最多的省區之一。亞洲著名的長江、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都發源或流經西藏。西藏有冰川11468條,冰川面積達28645平方千米,占全國的49%,冰儲量約2533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45.32%,年融水量31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53.4%,均居全國之首。
湖泊
西藏自治區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個,總面積達2.4萬平方千米,居全國首位,其中面積超過1平方千米的有816個,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有3個,即納木措、色林措和扎日南木措,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西藏自治區湖泊類型多樣,幾乎包含了中國湖泊的所有特徵;區屬湖泊中,淡水湖少,鹹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類鹽湖大約有251個,總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鹽湖的周圍多有豐饒的牧場,也是多種珍貴野生動物經常成群結隊出沒之地。
西藏自治區主要湖泊有納木錯羊卓雍湖瑪旁雍錯班公湖巴松錯森里錯等。
在西藏自治區,許多湖泊都被賦予宗教意義。納木錯瑪旁雍錯羊卓雍錯,被並稱為西藏的三大“聖湖”。此外,還包括在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拉姆拉錯湖、地處藏北的苯教著名神湖當惹雍措、位於安多縣的熱振活佛“魂湖”——錯納湖等。

土壤

西藏自治區土壤類型多,按其成土特點、分布規律和主要利用方向,可劃分為森林土壤、農業土壤、牧業土壤和難利用土壤四大類型。其中:耕作土壤歸屬16個大類,主要有山地灌叢草原土、潮土和亞高山草原土,分別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3.81%、12.83%、12.38%。

植被

西藏自治區各地的植被從東南向西北依次呈現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並可劃分為7個主要類型,即闊葉林、針葉林、灌叢、草甸、草原、荒漠和高山植被。據統計,全區有高等植物6600多種,隸屬於270多科、1510餘屬,其中有多種中國獨有或西藏獨有的植物,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有38種,列入自治區重點保護植物有40種,另有214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內。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西藏自治區已發現101種礦產資源,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勘查礦床100餘處,發現礦點2,000餘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2種。西藏自治區優勢礦種有,以及地熱、礦泉水等,部分礦產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有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高嶺土菱鎂礦自然硫雲母礦泉水等12種。石油資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礦遠景。

土地資源

西藏自治區土地資源豐富,總面積122萬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萬公頃;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東部和東南部也有少量分布,總面積達36萬公頃。西藏自治區土地資源的最大特點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總面積的30.71%,可利用潛力很大。西藏自治區天然草地面積超過內蒙古和新疆,位居全國第一,是中國主要的牧區之一。
西藏自治區擁有宜農耕地680.57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42%;淨耕地面積523.43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31%;牧草地9693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6.72%。林地1071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27%。居民及工礦用地50.45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3%;交通用地32.92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2%;水域8291.9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1.8%。
西藏自治區
牧草
西藏自治區土地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積最大,合計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計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西藏自治區現有的糧食作物果樹、蔬菜、茶葉、青飼料等種植業用地均屬耕種土壤範疇。耕種土壤面積最大的是日喀則市,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7.79%;其次是昌都市,占19.86%。山南市拉薩市的耕種土壤面積基本相近,分別占15.65%和15.48%;林芝市占全區耕種土壤的8.65%;那曲市阿里地區耕種土壤面積較小,分別占1.99%和0.58%。全區74個縣有耕種土壤分布的占62個,為總數的84%。
全區耕種土壤歸屬於28個土類中的16個土類,有12個土類沒有耕種土壤。其中,耕種山地灌叢草原土壤面積最大,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3.81%,其次為潮土和耕種亞高山草原土,分別占12.83%和12.38%。耕種草甸土占9.1%。耕種亞高山草甸土占9.47%。耕種褐土占8.1%。耕種灰褐土占7.99%。耕種棕壤占2.86%。這8類耕種土壤合計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96.95%,其餘8個土類面積很小,合計僅占3%左右。耕種土壤主要分布在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積扇、沖積台地、沖積階地以及湖盆階地上,其中,雅魯藏布江幹流台地及拉薩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內的耕種土壤就占了全區耕種土壤的55%,其地貌條件相對較為一致。
西藏自治區耕種土壤的垂直分布區間為海拔610~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積占5.6%,2500~3500米之間的占11.4%,3500~4100米的面積占60.8%,4100米以上的面積占22.2%。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為放牧草場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市阿里地區的面積最大,分別占全區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則市,占15.44%;昌都市占8.39%;山南市占3.99%;林芝市占2.72%;拉薩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布區間為海拔2800~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積占82%,海拔3500~4600米的面積占14%,低于海拔3500米的面積占4%。
西藏自治區境內草地土壤歸屬於8個土類,高山草原上的面積最大,占全區草地土壤面積的59.48%,其次為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分別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為亞高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澤土(0.94%)、山地灌叢草原土(0.82%)和褐土(0.74%)。
西藏自治區林業土壤歸屬於10個大類,面積最大的是暗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的28.5%;以下依次是黃壤,占17,6%;黃棕壤棕壤赤紅壤灰褐土和亞高山林灌草甸土(亞類)的面積基本相當,各占10%左右;磚紅壤占7.83%;褐土占1.18%;紅壤占0.21%。各種土壤類型的宜林性能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隨著地勢的升高,不同土壤類型有著不同的適生林型和樹種。海拔1100米以下,有適生熱帶雨林的磚紅壤、紅壤和赤紅壤,占全區林業土壤面積的11.81%。海拔1100~2800米有適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針闊葉混交林的黃壤、黃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面積的28.18%。海拔2800~3500米有適生溫性針闊葉混交林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4600米有適生寒溫性針葉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壤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還有適生楊、樺、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亞高山林灌草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39%,廣泛分布在森林邊緣,海拔上限可達4700米,下限為3000~3800米的河谷地區。

水資源

西藏自治區水資源總量4394.65億立方米(不含地下水),占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16.21%,居全國第一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和畝均占有水量也均居全國第一;全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1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1.4億千瓦,均居全國首位。

動物資源

西藏自治區已發現野生哺乳動物142種,鳥類488種,爬行類動物56種,兩棲類動物45種,魚類68種。西藏自治區野生脊椎動物總計799種,構成了西藏自治區的動物資源優勢。在這些動物中,野驢野氂牛馬鹿白唇鹿黑頸鶴小熊貓等123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占全國重點保護動物的1/3以上。其中滇金絲猴孟加拉虎雪豹西藏野驢野氂牛羚牛等45種野生脊椎動物是瀕危滅絕或西藏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在海拔3000~4000米的喜馬拉雅山麓,偶爾可以見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喜馬拉亞塔爾羊”。
西藏自治區
氂牛
陸生無脊椎動物在西藏自治區有2307種。其中,中華缺翅蟲墨脫缺翅蟲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西藏有益昆蟲、蜜蜂有103種,其中絕大多數是農作物、牧草、果樹、花卉等有花植物的傳粉者。
2022年5月,西藏自治區已有昆蟲記錄10630種,其中經濟和社會效益突出的有100餘種。

植物資源

西藏自治區有野生植物9600多種,其中855種為西藏特有,高等植物6600多種,其中苔鮮植物700餘種,蕨類和種子植物5900餘種。食用菌有松茸等415種,藥用菌有靈芝等238種。農作物方面,全區有青棵、小麥、玉米、油菜、豆類等品種及約20個科、110餘種的蔬菜。

能源資源

西藏自治區能源資源主要有水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2005年,地質勘探部門在藏北西部探明含油氣遠景資源量為1億至1.5億噸的中型油田。
西藏自治區
雅魯藏布江
水能西藏自治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億千瓦,約占全國的30%,居中國首位,其中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河流多達365條。西藏自治區水能資源絕大部分集中於藏東南地區,主要來自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幹流天然水能蘊藏量為8000萬千瓦,加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帕隆藏布等五大支流,天然水能總蘊藏量可達9000萬千瓦。
地熱能西藏自治區是中國地熱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各種地熱顯示點有1000多處。初步估算,西藏自治區地熱總熱流量為每秒55萬千卡,相當於一年燒240萬噸標準煤放出的熱量。西藏自治區的羊八井熱田是中國最大的高溫濕蒸汽熱田,熱水溫度為93~172℃之間,已開發為地熱電站和重要旅遊景點。
太陽能西藏自治區太陽能資源居全國首位,是世界上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裡陽光直射比例大,年際變化小,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間達3100~3400小時,平均每天9小時左右。
拉薩市當雄縣格達鄉羊易村,位於藏南與藏北的交界地帶,海拔高達4700米,這裡日照充足,日光輻射強,年日照時數2881小時,國家電投建設的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電站——羊易光伏電站就坐落在這裡。
羊易電站裝機總容量10兆瓦,日均可發5.5萬度電,年可發2000萬度電,可滿足約4萬戶農牧民用電需求,改善了當地電網供電不足、電壓不穩的局面,實現年省標準煤約6000噸、減排CO2約2萬噸。
風能西藏自治區有兩條風帶,推測年風能儲量930億千瓦時,居全國第七位。除藏東地區風能資源較貧乏外,大部分地區屬風能較豐富區和可利用區。其中藏北高原年有效風速時數在4000小時以上。

人口

從7世紀到18世紀,由於天災頻仍,疫病不斷,醫療條件差,加之占人口相當比例的僧尼不從事人口生產,西藏的人口長期處於負增長,甚至持續銳減。而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200年間,由於農奴制的殘酷剝削壓迫,西藏地區人口又驟降了約80萬。1951年和平解放以來,西藏自治區人口,尤其是藏族人口進入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自1956年以來,西藏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均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截至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總數為36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6萬人,占總人口的37.36%;鄉村人口228萬人,占總人口的62.64%。人口出生率14.24‰,死亡率5.48‰,自然增長率8.76‰。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2017年~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據《西藏自治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為2716389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40514人,漢族人口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1.35%);漢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漢族人口增加86693人。
截至2021年5月20日,全區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為3137901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66829人,漢族人口為443370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421512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6315人,漢族人口增加198107人。

經濟

綜述

舊西藏經濟十分落後,交通閉塞,沒有現代工業,只有牧業和少量農業、手工業。自1959年民主改革後,特別是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自治區的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不僅建立了現代工業、交通通訊業,原有的農牧業、商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2022年,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GDP)2132.6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0.16億元,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804.67億元,增長5.6%;第三產業增加值1147.81億元,下降2.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8438元,增長1.4%。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別為8.5%、37.7%、53.8%。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1.9個百分點。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2017年~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2022年,西藏自治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9.63億元,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16.7%,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下降2.9%。其中,稅收收入106.14億元,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25.3%,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下降4.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592.98億元,同比增長27.9%。
2022年,西藏自治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5%。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4.1%。
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市場主體43.76萬戶,比上年增長7.6%;全年新增市場主體5.64萬戶,同比減少20.0%。
2022年,西藏自治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下降18.0%(不含跨省項目投資)。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0.5%,第二產業投資增長9.8%,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5.9%。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投資下降4.4%,集體經濟投資下降41.0%,個體經濟投資增長236.3%,其他各種經濟類型投資下降33.7%。全年民間投資下降32.7%。

第一產業

西藏自治區的耕地面積絕大部分分布在江河乾、支流的河谷階地、山麓斜坡、沖積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帶。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等開墾而來的。土壤類型因分布環境條件不同,在質地上有很大差異。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低,即使有少數土地含腐植質較多,亦因溫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數量少、分解緩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還存在著地面不平整、耕層較淺、砂性重、石礫多、質地偏粗、易漏肥等現象。在複種區耕作土壤的潛在肥力和較大肥力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較強。到1998年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園田和平整土地100多萬畝,按農業人口的勞動力平均,每人接近一畝。在土質改造方面,進行黏摻沙、沙摻粘,種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機肥料,使部分土壤質地得到改良。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雅魯藏布江中游乾、支流河谷地帶,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西起拉孜,東至桑日,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處達200公里,窄處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22個縣和5個國營農場,是西藏自治區最重要的河谷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也是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2017年,西藏自治區積極推廣青稞優良品種,良種覆蓋率達88%。同時提高青稞質量安全,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農藥比2016年減少10.5%。糧食總產達103.7萬噸,連續3年穩定在百萬噸以上。青稞產量達79.5萬噸,比2016年增加6.7萬噸,實現歷史新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幅達11.1公斤。
2022年,西藏自治區農作物播種面積277.2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3.04千公頃。其中,青稞面積147.49千公頃,增加6.78千公頃;小麥面積32.62千公頃,增加0.13千公頃;油菜籽面積18.64千公頃,減少0.32千公頃;蔬菜面積27.85千公頃,減少1.51千公頃。
2022年,西藏自治區糧食總產量107.34萬噸,比上年增長1.1%。其中,青稞產量83.23萬噸,增長3.9%。油菜籽產量4.67萬噸,增長2.4%。蔬菜產量81.58萬噸,下降8.8%。
西藏自治區
2015-2022年主要農畜產品產量
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牲畜存欄總數1678.95萬頭(只、匹),比上年末減少13.57萬頭(只、匹)。其中,牛663.00萬頭,增加5.94萬頭;羊940.05萬隻,減少2.27萬隻。全年豬牛羊肉產量達28.29萬噸,比上年增長5.0%,生牛奶產量53.34萬噸,增長9.2%。

第二產業

2022年,西藏自治區工業增加值201.93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公有工業增加值增長4.5%,非公有工業增長24.2%。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18.2%,外商及港澳台企業下降3.6%,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4%。分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增長32.0%,製造業下降17.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8.0%。
2022年,西藏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中,黑色金屬礦採選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1%,有色金屬礦採選業增長35.0%,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35.0%,食品製造業下降37.5%,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下降34.8%,醫藥製造業增長0.6%,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下降26.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9.2%。
2022年,西藏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1.46億元,比上年增長25.3%。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利潤總額41.20億元,增長55.5%,外商及港澳台企業利潤總額18.42億元,下降13.4%,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1.21億元,下降68.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100.6%。
2022年,西藏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水泥產量792.74萬噸,比上年下降20.0%;鉻礦石19.93萬噸,下降7.7%;中成藥(藏醫藥)3573.30噸,增長3.4%;自來水生產量1.67萬噸,下降2.7%;發電量114.26億千瓦時,增長17.3%;啤酒9.80萬噸,下降20.4%;包裝飲用水18.89萬噸,下降61.3%。
西藏自治區
2015-2022年建築業增加值及其增長速度
2022年,西藏自治區建築業增加值603.8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4%。

第三產業

2022年,西藏自治區房地產開發投資60.68億元,比上年下降57.3%。房地產開發施工房屋面積697.5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2%;竣工房屋面積35.79萬平方米,下降59.3%;商品房銷售面積59.59萬平方米,下降57.7%;商品房銷售額50.72億元,下降58.3%。
2022年,西藏自治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6.52億元,比上年下降10.3%。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99.89億元,同比下降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6.63億元,同比下降10.9%。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658.34億元,同比下降9.6%;餐飲收入68.18億元,同比下降16.6%。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類值中,中西藥品類、升級類消費需求得以集中釋放。2022年,中西藥品類增長22.6%,比1-11月加快13.3個百分點,家具類增長82.3%,比1-11月加快2.8個百分點,日用品類增長19.0%,比1-11月加快3.8個百分點。
西藏自治區
2015-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2022年,西藏自治區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6.01億元,同比增長14.6%。其中,出口43.09億元,增長91.4%;進口2.92億元,下降83.5%;貿易順差40.17億元。一般貿易進出口30.83億元,增長36.7%。其中,出口28.03億元,增長457.8%;進口2.81億元,下降84.0%。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14.95億元,下降13.2%。其中,出口14.94億元,下降13.2%;進口0.01億元,增速與去年持平。
西藏自治區
2015-202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 
2022年,西藏自治區與95個國家或地區開展進出口貿易,較上年增加18個。前三大貿易夥伴依次為尼泊爾(15.63億元,下降13.0%)、剛果(金)(15.45億元,增長5.3倍)、印度尼西亞(4.50億元,增長24.5倍)。同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23.79億元,增長20.0%;對RCEP協定成員國進出口6.52億元,增長5.2倍。
2022年,西藏自治區貨物運輸周轉量130.88億噸公里,比上年下降13.2%。其中,鐵路運輸27.63億噸公里,下降11.4%;公路運輸102.79億噸公里,下降13.6%;民航運輸0.15億噸公里,下降55.0%;管道運輸0.31億噸公里,下降18.4%。全年旅客運輸周轉量53.29億人公里,下降44.1%。其中,鐵路運輸11.56億人公里,下降24.9%;公路運輸10.09億人公里,下降31.7%;民航運輸31.64億人公里,下降51.5%。
2022年,西藏自治區郵政業務總量4.72億元,比上年下降8.5%;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1219.31萬件,下降17.9%。其中快遞業務收入4.48億元,下降9.5%。全年電信業務總量60.08億元(按2021年不變單價計算),增長14.1%。建設通信光纜總長度達31.36萬公里。
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電話用戶總數415.05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85.1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329.92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本年減少3.51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達90.14部/百人。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30.29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4.98萬戶。固定網際網路寬頻家庭普及率達105.59部/百人。固定網際網路光纖寬頻122.16萬戶,增加9.41萬戶。移動網際網路用戶301.08萬戶,增加1.27萬戶。全年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93875.35萬GB,比上年增長20.4%。農村地區寬頻接入用戶25.93萬戶,比上年減少11.23萬戶。全區行政村光纖寬頻覆蓋率達100%。
2022年,西藏自治區接待國內外遊客3002.76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7.7%。其中,接待入境遊客0.86萬人次,下降6.5%;接待國內遊客3001.91萬人次,下降27.7%。旅遊總收入407.07億元,下降7.9%。其中,旅遊外匯收入408萬美元,下降25.1%;國內旅遊收入406.79億元,下降7.9%。
西藏自治區
2015-2022年接待旅遊者人數和旅遊總收入 
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6356.24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住戶存款1357.69億元,增長17.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5416.17億元,增長5.5%。
2022年,西藏自治區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39.44億元,比上年下降1.4%。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7.78億元,增長1.2%。其中機動車輛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1.64億元,下降4.8%。人身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1.66億元,下降7.0%。其中,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5.42億元,增長0.4%;意外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35億元,下降20.2%;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3.90億元,下降7.3%。全年各類賠款及給付支出27.86億元,下降4.9%。

政治

主要領導

西藏自治區主要領導
書記
副書記
常委
主任
副主任
主席
副主席
秘書長
主席
副主席
主任
院長
檢察長

民族區域自治

1961年,西藏自治區各地開始實行西藏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普選,翻身農奴和奴隸第一次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積極行使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加選舉全國和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並通過人大代表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
西藏自治區
布達拉宮廣場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後,全區自上而下設立民族自治領導機構,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內部事務的自治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自治權利及與中央政府的關係做了系統的規定,為西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權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2年,在西藏的自治區、地(市)、縣、鄉(鎮)四級換屆選舉中,全區有93.09%的選民參加了縣級直接選舉,有些地方選民參選率達到100%。在選舉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在自治區和地市兩級達80%以上,在縣、鄉(鎮)兩級達90%以上。
根據西藏自治區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區將職工的周工作時間規定為35小時,比全國法定工作時間少5小時。在執行全國性法定節假日的基礎上,西藏自治機關還將“藏曆新年”、“雪頓節”等藏族的傳統節日列入自治區的節假日。這一決定從法律上保證了廣大藏族人民享受著絢麗多彩的傳統節日。

治藏方略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自治區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治藏方略,鮮明提出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堅持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必須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必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須堅持中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必須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政治建設。

歷任領導

西藏自治區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
任期
職務
1950.01~1952.03
中共西藏工委書記
1965.09~文革初期
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1952.03~1965.08
中共西藏工委書記
1969.09~1971.04
中共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組長
1971.04~1971.08
中共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組長
1971.08~1980.03
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1980.03~1980.12
西藏自治區黨委代理第一書記
1980.12~1985.06
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1985.06~1988.12
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
1988.12~1992.10
1992.11~2000.09
2000.09~2004.12
2004.12~2005.11
2005.11~2011.08
2011.08~2016.08
2016.08~2021.10
2021.10~至今
註:資料來源
歷代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姓名
任期
職務
1979.08~1981.04
西藏自治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1983.04~1993.01
西藏自治區第四屆、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1981.04~1982.11
西藏自治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1993.01~2003.05
西藏自治區第六屆、七屆、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2003.05~2010.01
西藏自治區第八屆、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2010.01~2013.01
西藏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2013.01~2018.01
西藏自治區第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2018.01~今
西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註:歷任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均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由藏族公民擔任。(參考資料
西藏自治區歷任人民政府主席
姓名
任期
職務
1965.09~文革初期
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
1981.04~1983.02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1968.09~1970.11
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0.11~1979.08
1979.08~1981.04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1983.02~1983.04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3.04~1985.11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1985.11~1986.05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6.05~1990.05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1990.05~1998.05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1998.05~2003.05
2003.05~2010.01
2010.01~2012.12
2012.12~2017.01
2017.01~2021.10
2021.10~
註:參考資料
歷任西藏自治區政協主席
姓名
任期
職務
1959.12~1965.0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一屆委員會主席
1965.09~文革初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二屆委員會主席
1977.12~1981.0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三屆委員會主席
1981.04~1983.0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三屆委員會主席
1983.04~1986.0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四屆委員會主席
1986.05~1993.0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四屆、五屆委員會主席
1993.01~今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十屆委員會主席
註:參考資料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氣象系統共有971個自動氣象站。其中,有人值守氣象站40個,無人值守氣象站931個。天氣雷達站14部。其中,新一代天氣雷達站4部,小型X波段雷達10部。

教育事業

過去西藏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教育,文盲率高達95%,入學率只有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西藏自治區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2007年末,西藏自治區共有國小884所,教學點1568個,在校生32.05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2%,比2006年提高1.7個百分點;普通中學117所,其中國中在校生13.59萬人,高中在校生4.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7所,在校生18958人。
西藏自治區除少數城鎮以漢族學生為主的國小以漢語進行教學外,在農牧區和城鎮絕大多數國小都把藏文作為學校的主課之一,實行藏漢文同步教學,其它課程則用藏語授課。
普通高校名單
城市
層次
名稱
拉薩市
本科
專科
林芝市
本科
專科
-
西藏民族大學位於鹹陽市
2022年,西藏自治區研究生教育招生2254人,在學研究生5590人,畢業生920人。普通本專科招生12083人,在校生42518人,畢業生10218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2702人,在校生32956人,畢業生11750人。普通高中招生27583人,在校生79265人,畢業生23397人。國中招生53291人,在校生150557人,畢業生48234人。普通國小招生66434人,在校生375623人,畢業生56571人。特殊教育招生1125人,在校生6946人,畢業生1452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55833人。全區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89.52%,比上年提高1.81個百分點。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73%

文化事業

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共有廣播電視台76座。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9.41%和99.56%。全年出版報紙9044.27萬份,比上年下降6.5%;期刊2401.30千冊,下降3.2%;圖書1379.57萬冊,下降18.1%。

醫療衛生

從2007年起,西藏自治區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惠及西藏全體農牧民,補助標準提高到了100元。此次調整,是西藏第六次提高農牧民的免費醫療標準,使全區享受免費醫療標準的農牧民人數達到237萬。對於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或撫養(扶養)人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及因患大病個人負擔醫療費用過高,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員還可獲得更多的幫助。預計到2010年,農牧民免費醫療的標準將提高到年人均130元。農牧區合作醫療不僅保證了農牧民享受基本醫療保健的權利,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農牧民所承受的經濟負擔。
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共有衛生機構1655個。其中,醫院182個,鄉(鎮)衛生院67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2個,婦幼保健院(站)34個。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19992張。其中醫院15371張。衛生技術人員2612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873人。每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5.49張。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7.18人。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2.99人。

體育事業

2022年,西藏自治區年度認證社會體育指導員802人。其中,一級380人,二級252人,三級170人。全年銷售體育彩票8.30億元,籌集體育彩票公益金1.98億元。西藏自治區運動員在國際國內各種競技體育比賽中共獲得金牌8枚、銀牌5枚、銅牌3枚。

人民生活

2022年,西藏自治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5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53元,增長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9元,增長7.5%。
西藏自治區
2022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構成
2022年,西藏自治區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886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265元,增長0.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139元,增長5.3%。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4.82平方米,農牧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18平方米。

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底,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1萬人。全區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含離退休人員)33.62萬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含離退休人員)28.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含待遇領取人員)174.78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51.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0.9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42.9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56.1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86.73萬人。
2022年,西藏自治區城鎮居民共有23616人納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共兌現低保救助金20017.34萬元。農村居民共有131920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共兌現低保救助金38301.13萬元。年末全區共有11個兒童福利機構,集中收養4227人(含家庭寄養);全區共有80個養老機構,集中供養5334人;分散供養7265人。
2022年,西藏自治區銷售福利彩票4.70億元。籌集社會福利彩票公益金1.39億元。其中,上繳中央公益金0.70億元;上繳地方公益金0.70億元(含棄獎公益金)。 

脫貧攻堅

在2019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認定為完成年度計畫、減貧成效顯著、綜合評價好,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獎勵。
2019年12月23日,西藏的貧困縣“清零”。

生態環境

截至2023年4月,西藏自治區全區主要城鎮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9.9%,無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全區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均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交通運輸

公路

青藏公路:從青海省省會西寧市,經茶卡都蘭格爾木拉薩,全長1214公里,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全年暢通,是中國四條進藏公路中唯一有客運班車營運的線路,也是通往西藏自治區路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到拉薩的新藏公路全長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處於無人區內,無加油站,當地的司機都要多備幾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訊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時間至少在半個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於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南北兩線間有昌都到邦達的公路(169公里)相連。
滇藏公路:從雲南省下關市出發,經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自治區芒康縣,全長800公里。
中尼公路:從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出發,經樟木友誼橋,進入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聶拉木縣,過西藏自治區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到達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全長2415公里。
截至2015年末,西藏自治區公路通車裡程7.8萬公里,比2014年增加2530公里,其中:有鋪裝路面里程1.14萬公里,比2014年增加1662.7公里。
2022年1月,西藏公路通車裡程突破12萬公里,其中一級以上公路通車裡程達1105公里。
2022年末,西藏自治區公路總通車裡程121447公里,比上年增加721公里。其中有鋪裝路面總里程49605公里。

鐵路

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鐵路已於2006年7月1日9:00點全線通車。
拉日鐵路鐵路已於2014年8月15日正式開通運營,2014年8月16日上午9點,拉日鐵路首趟客車K9821次列車從拉薩火車站發出,這意味著青藏鐵路的首條延伸線拉日鐵路正式通車運營,拉薩到珠峰之間實現一日通達。
川藏鐵路:修建中,其中拉林鐵路已於2021年6月25日開通運營。

航空

截至2011年7月,西藏自治區內已開通航班的機場有拉薩貢嘎國際機場昌都邦達機場林芝米林機場阿里昆莎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
拉薩貢嘎國際機場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貢嘎縣甲竹林鎮,坐落在壯麗的雅魯藏布江南岸,海拔3600米,跑道長4000米,寬45米,機場等級4E,可供波音747、空中客車等大型飛機起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之一。2007年,貢嘎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187104人次。
昌都邦達機場於1995年建成,並於當年4月首航成功。據了解,邦達機場目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飛行難度最大的機場,而且從機場到最近的昌都鎮有136公里,也是國內離中心城市最遠的民用機場。
林芝米林機場是西藏自治區第三座民航機場,於2003年十月開工建設,2005年底正式通航,共投資7.8億元,是西藏自治區重點工程之一,設計年運送旅客量12萬人次。林芝機場位於林芝市米林下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河谷,距林芝首府八一鎮50公里,海拔2949米,低於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和3570米的拉薩貢嘎機場,其海拔高度在國內民用機場中排位第五。
阿里昆莎機場位於海拔高度4274米,僅次于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和海拔4280米的四川康定機場。機場跑道長度4500米,總寬度60米,可滿足空客A319等高原機型的起降要求,航站樓建築面積約3900平方米,設計年旅客吞吐量12萬人次。阿里機場於2010年5月27日首飛適航成功,並於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
日喀則和平機場2011年7月8日9:05,隨著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4421航班在日喀則機場平穩降落,日喀則機場航班正式開通,西藏自治區內第五個民用機場正式投入運營。

歷史文化

名稱沿襲

漢語中的“西藏”(藏文為bod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rangskyongljong),簡稱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朝屬宣政院;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朝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藏一詞即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單字簡稱為“藏”。
英文“Tibet”一詞,可能源於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也即是源於藏族的自稱bod。在民族稱謂上,Tibet對應於“藏族”;但是在地域稱謂上,Tibet有時對應於“西藏”,有時又泛指整個藏族地區,與“西藏”的含義有重大差異。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寫法(藏漢雙文)

象雄文化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傳統民居

西藏自治區的傳統民居多姿多彩,不僅有可隨處遷居的帳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結構的房屋,還有以石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為材的竹樓或木樓,甚至還有窯洞。
西藏自治區
帳篷
帳篷是西藏自治區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製作帳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紡線後編織拚縫而成。帳中以木桿支撐。牽拉帳篷的多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編擰成的粗繩,以木樁或牛羊角為帳篷樁,用以固定帳篷。在搭建帳篷時,牧民們通常將帳門朝東以背風;帳房中央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飯;帳篷內部正中多供神龕、佛經、酥油燈等;南側擺放著食品等日常用品,還兼作廚房;北側則主要擺放臥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廳堂”。牧民們會在牽拉帳篷的繩子上掛上祈求福運的五彩經幡
在農區或城鎮,更多見到的則是平頂碉房。最地道的碉房為石頭所砌,也有的碉房為土木結構,特點是冬暖夏涼。碉房一般為多層建築,底層一般用來作畜圈,二層為居室、儲藏室等,三層可作經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飲食文化

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自治區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製品。
藏餐藏餐是中國餐飲系列中的流派之一,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藏餐分為主食、菜餚、湯三大類。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調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忌吃狗肉。魚、蝦、蛇、鱔等水產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居民外,農牧區民眾一般不習慣食用。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餚烹製技術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斷地改進和豐富。
西藏自治區
酥油茶
酒文化:西藏自治區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釀成的,度數較低,藏族民眾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過節所必備的。藏族飲酒的禮儀和習俗比較豐富,每釀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後依循“長幼有序”的古訓首先向家中的長輩敬酒,其後家人才能暢飲。在節日婚慶或眾多人聚會場合,飲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長者敬獻,然後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套用雙手捧酒杯舉過頭頂,敬獻給受酒者,特別對長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雙手接過酒杯,然後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無名指輕輕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彈一下,如此反覆三次,表示對天、地、神的敬奉和對佛法僧三寶的祈祝,有時口中還要輕聲念出吉樣的祝詞,然後再飲。
茶文化:酥油茶是西藏自治區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飲料,做酥油茶離不開酥油、鹽和茶,酥油是從牛羊奶里提煉的奶油,以夏季氂牛奶里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里提煉的則為純白色。藏民族飲茶時講究長幼、主客之序。客人飲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為最吉利。

宗教信仰

西藏自治區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構成,此外,還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西藏自治區共有藏傳佛教寺廟1700多處,住寺僧尼約4.6萬人;雍仲本教寺廟約88座,僧侶3000多人,活佛93人,信教民眾13萬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蘭教信眾約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
西藏自治區
唐卡
從地理分布看,它們在西藏自治區不同地區、不同局部的社會影響程度不一,民間宗教的存在甚至被許多人所忽視。從宗教分類學的角度看,藏傳佛教、本教以及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屬於神學宗教,而民間宗教則缺少系統理論、沒有專門活動場所及職業宗教者集團。西藏自治區的伊斯蘭教和天主教信眾規模相對較小,影響範圍僅限於局部地區。在多種神學宗教的包圍中,民間宗教至今依然在西藏自治區民間特別是邊遠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辛饒·米沃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

文物

西藏自治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
西藏自治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單位
位置
拉薩市
拉薩市達孜區
拉薩市西郊
拉薩市北郊
拉薩市西郊
日喀則市
札達縣
扎囊縣
江孜縣
拉薩市中心
扎囊縣
洛扎縣

風景名勝

西藏自治區不僅有世界屋脊奇異的地質地貌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別具一格的社會人文景觀,僅寺廟在歷史上最盛時就有2700多座,還有不少宮殿、園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瑪旁雍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7年7月設立)。
2020年11月9日,雅魯藏布大峽谷旅遊景區被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主要景點
拉薩市
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小昭寺、宗角祿康、藏王陵、楚布寺、拉薩清真寺、曲貢遺址、西藏博物館、藥王山、直貢噶舉派寺廟群
昌都市
強巴林寺、然烏湖、卡若文化遺址
日喀則市
珠穆朗瑪峰、扎什倫布寺、薩迦寺、羊卓雍湖、白居寺、雅魯藏布江
林芝市
巨柏林、墨脫的瀑布、布久喇嘛林寺、仁欽崩寺
山南市
雅礱風景名勝區
那曲市
大湖有納木錯、色林錯、當惹雍錯、扎日南木錯、班戈錯
阿里地區
冰雪圍繞的“普蘭”、岩石圍繞的“古格”、湖泊圍繞的“瑪宇”,總稱為“阿里三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